学术投稿

寰枕关节完全骨化2例伴先天脊柱裂1例

李佳林;胡滨;姜常勇

关键词:寰枕关节, 骨化, 先天性脊柱裂, 测量结果, 骨标本, 整理, 愈合, 报告
摘要:笔者在整理100余套散骨标本时,发现有两例寰枕关节完全骨化、愈合,其中1例伴有先天性脊柱裂,此类标本实属罕见,现将观察和测量结果报告如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胆总管变异1例

    胆道系统是指将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输送至十二指肠的管道.一般分为肝内胆道和肝外胆道两部分,两者之间没有确切的分界.

    作者:努尔买买提·巴哈夏尔;董建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胸椎椎弓根根外内固定三维稳定性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胸椎弓根根外内固定方法及椎弓根固定方法的三维稳定性,评价胸椎弓根根外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新鲜胸椎标本14个;随机分为2组(A组:螺钉D=5.5 mm,L=40mm;B组:螺钉D=6.5 mm,L=50 mm),7种固定状态模型.分别测试各状态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并统计学分析对比.结果:A组,前屈后伸稳定性排列顺序:M2>M3>M4>M1,左右侧弯:M2>M3>M4>M1,轴向运动:M2>M3>M4>M1,其中M2,M3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B组,前屈后伸稳定性顺序:M6>M7>M5>M1,左右侧弯:M6>M7>M5>M1,左右旋转:M7>M6>M5>M1,其中M6,M7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较粗较长的螺钉固定时,胸椎弓根根外内固定三维稳定性优于椎弓根固定,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效果.

    作者:崔新刚;孙建民;蒋振松;丁自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大脑中央沟在MRI矢状图像上的定位

    目的:探讨在MRI矢状图像上准确定位中央沟.方法:随机采用30例国人成年头部标本,先行MRI矢状扫描,然后开颅取脑,将蕈要的大脑沟、回涂以不同颜色,然后用脑切片仪切制成与MRI扫描一致的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对照观察断层标本与相应MR图像,研究中央沟在矢状断面上的定位.结果:①在正中矢状面及旁正中矢状断面上,扣带沟缘支之前为中央后回,其前方即为中央沟.出现率为100%.②在扣带沟缘支消失之后的矢状断面上,海马出现,由海马前端向下做海马长轴的垂直线,取该线与颞叶下缘的交点与枕极连线作为基线,经海马后端再做该基线的垂线,此垂线向上正对中央沟,出现率为88.3%.③在海马消失后,颞横回出现,沿其中心点做颞叶下缘(后2/3)的垂线,该线向上正对中央沟,出现率为96.7%.④在颞横回消失后,外侧沟后支出现,环绕其周围的脑回为缘上回,缘上回前方为中央后回,再前方即为中央沟,出现率为100%.结论:扣带沟缘支、海马、颞横回、外侧沟后支是识别中央沟的重要标志.

    作者:曹建书;李振平;刘树伟;林祥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双椎动脉变异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附3例报道

    报道经血管造影证实的3例双椎动脉变异病例:2例为颅外段的椎动脉开窗畸形,其中1例伴有大脑中动脉分义处动脉瘤,1例左椎动脉起于主动脉弓的变异;另1例为右侧椎动脉双起源变异,伴旁路血管内血栓形成.结合文献对这一现象的胚胎成因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作者:周颖奇;王承;单培佳;周建光;王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旋股内侧动脉解剖学观测及在介入法治疗下肢动脉疾患的意义

    目的:为利用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介入法治疗下肢动脉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股部正常经福尔马林固定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50侧.观测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的起源、起点外径、走行和分布.以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作为X轴.经髂前上棘所作垂直线为Y轴.分别测量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起始处至X轴和Y轴的距离,以此定位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的起始端.结果:旋股内侧动脉起始处外径,男(4.75±0.94)mm,女(3.92±0.88)mm.其深支起点的外径,男(3.90±0.70)mm,女(3.43±0.69)mm.旋股内侧动脉起点距X轴的距离:男(10.21±1.16)cm,女(9.58±1.67)cm;与Y轴间距:男(5.66±1.02)cm,女(15.37±0.59)cm.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起点与X轴的间距:男(10.61±1.21)cm,女(9.92±1.42)cm;与Y轴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48±1.18)cm和(6.31±0.66)cm.上述指标中,旋股内侧动脉主干及其深支的外径具有性别差异(P<0.05).结论: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可运用于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疾患.髂前上棘可作为标志定位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的起点.在操作中,要注意性别差异,并注意保护股血管.

    作者:何晓武;张卫民;刘钊;郭天剑;贾玮;吴必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下颌对称性侧切牙缺失1例

    张某,男,9岁,学生.主因:下前牙缺失就诊,要求治疗.检查:张口度正常,全口恒乳牙交替期,下颌双侧前磨牙,上颌双侧尖牙及右侧前磨牙未替换.未见下颌双侧切牙,尖牙已萌出.切牙及尖牙冠发育正常,切牙及尖牙间隙不大.拍片显示:下颌内切牙及尖牙之间无侧切牙牙胚.其它已萌出牙数目及形态正常,未萌出牙牙胚数目及形态正常.诊断:下颌对称性侧切牙缺尖.先天性各部位牙缺失多见,下颌对称性侧切牙缺失少见,故作报道(图1).

    作者:代慧珍;李才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腰大肌作用力与脊柱伸展应力关系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腰大肌作用力带动脊柱伸展应力的生物力学关系.方法:取家兔12只,分3组,每组4只.解剖后保留枢椎以下完整之脊柱及骨盆、髋关节、上段股骨.不损伤脊柱前、后纵韧带、椎间盘及所附着之腰大肌,保留脊柱背侧的竖脊肌、棘上韧带,置于生物力学拉伸测试仪(日本岛津制作所产AGS-J系列).上端十字头分别夹枢椎(颈胸腰段)、第1胸椎(胸腰段)和第12胸椎(腰段),下端十字头夹股骨上部;分别作有腰大肌状态下和切断腰大肌状态下,股髋自屈曲位到过伸带动脊柱自屈曲位到过伸位拉伸试验,测定两种不同状态下脊柱各节段的伸展应力(N/mm2).结果:有腰大肌状态和切断腰大肌状态下,股-髋-脊柱拉伸后脊柱伸展应力分别为:颈胸腰全段平均为306.6675 N/mm2:78.7167 N/mm2;胸腰段为680.8417 N/mm2:373.0375 N/mm2;腰段为1990.7944 N/mm2:523.0608 N/mm2;经统计学分析,具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腰大肌作用力对脊柱伸展应力影响显著,颈胸腰段占74.33%、胸腰段占45.21%,腰段占73.73%的伸展应力源自腰大肌.脊柱在腰大肌作用下产生腰椎向腹部的弯曲.

    作者:韦以宗;谢冰;谭树生;高腾;周学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限制性和动力性颈椎前路钢板对颈椎矢状位曲度的影响

    目的:比较限制性(Constrained)和动力性(Dynamic)颈椎前路钢板融合率、对融合节段及全颈椎矢状面曲度影响.方法:回顾分析97例(C组59例;D组38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的影像学资料,Cobb's法测量颈椎侧位X线片上融合节段和C3~C7矢状位曲度、融合节段前柱高度,比较其术后即刻及随访末期参数的变化.连续骨小梁通过融合区、X线动态侧位片显示融合节段棘突顶点间距离无变化判定为融合.结果:平均随访16.9个月,C、D组融合率分别为91.6%、97.3%.C组融合节段前凸角丢失单节段为1.17°(0~2.9°)、双节段为1.83°(0~3.5°),D组单节段2.57°(0.5°~4.9°)、双节段3.59°(1°~6.1°),两组有显著性差别(P<0.001).C、D两组全颈椎矢状而曲度术后和随访末比较无显著差异.C组融合节段前柱高度丢失单节段为1.39 mm(0.4~2.9 mm)、双节段2.37 mm(0.6~4.7 mm);D组单节段高度丢失为1.77 mm(0.7~3.1 mm)、双节段为3.54 mm(0.9~5.5 mm),与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力性颈椎前路钢板可获得较高的融合率,与限制性钢板相比,融合节段前凸角丢失和前柱高度丢失虽然较大,但不影响整个颈椎的前凸角度.

    作者:龙厚清;Kazumasa Ueyama;刘少喻;李佛保;万勇;陈立言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胎儿动脉导管的超声观测及其意义

    目的:了解胎儿发育过程中动脉导管(DA)的发育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探索其异常改变时是否与某些类型先天性心脏病存在相关性积累资料.方法:使用高分辨率彩超仪对1100例20~40孕周胎儿DA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其内径,统计不同孕周DA内径正常值范围.结果:1100例观察结果DA显示956例,显示率为86.91%.根据DA开口部位可分为独立型占68.59%(190/277)和共干型占31.41%(87/277);根据DA是否发出左肺动脉分支又可分为有分支型占15.16%(42/277)和无分支型84.84%(235/277).随孕周增大DA内径逐渐增大,并且其数值离散度也相应增大.结论:高分辨率彩超对中晚孕胎儿DA大多数可以显示其形态结构及内径大小,可作为评估DA发育状况的有效检测手段.

    作者:付俊峰;张荣和;徐云峰;赵夏;王玲;陈宝国;张源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副神经的应用解剖与临床研究进展

    副神经(spinal accessory nerve(SAN))为第Ⅺ对脑神经,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咽喉肌,它在手术或创伤中损伤而引起其支配区的功能障碍不可忽视,牢固掌握SAN的解剖对于颌而外科和普外科临床医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SAN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王寅;陈尧;李龙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寰枢椎不稳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建立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方法:1例寰枢椎不稳标本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采用螺旋CT扫描,通过工作站将扫描获得的图像导入计算机中,利用ANSYS 8.0软件建立寰枢椎不稳三维有限元模型.给予模型加载不同边界条件,模拟寰枢椎的不同运动,分析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结果: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应力主要集中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根部.前屈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350×109 Pa,前屈角度为0.7°;后伸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427×109 Pa,后伸角度为1.2°;侧弯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295×109 Pa,侧弯角度为0.3°;旋转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0.635×109 Pa,旋转角度为0.8°.结论: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具有良好的术后即时稳定性.

    作者:尹东;刘斌;王巧民;肖丹;王义生;张美超;赵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寰枕关节完全骨化2例伴先天脊柱裂1例

    笔者在整理100余套散骨标本时,发现有两例寰枕关节完全骨化、愈合,其中1例伴有先天性脊柱裂,此类标本实属罕见,现将观察和测量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佳林;胡滨;姜常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头臂干走行异常1例

    笔者在局部解剖教学过程中,解剖一老年男尸标本时,发现头臂干走行异常(图1),并测量记录.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景志;陶伟;崔英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尺神经与桡神经共干起自后束1例

    在标本解剖过程中,发现1例成年男性尸体标本左侧尺神经起自臂丛后束并与桡神经共干(图1),现报道如下:

    作者:司道文;张廷才;张志勇;王永生;刘江;田清友;张子明;张宇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腹腔镜中间入路法右半结肠切除术解剖学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线入路相关活体解剖学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施行的21例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录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利用中间入路,以肠系膜上静脉为解剖学标志,可成功进行系膜血管的解剖、淋巴结清扫.并进入正确的外科平面.结肠系膜和肾前筋膜之间存在融合筋膜间隙,其内侧、外侧、腹侧、背侧的边界分别是肠系膜上静脉、右结肠旁沟、结肠系膜、肾前筋膜.胃结肠韧带、肝结肠韧带和结肠外侧腹膜返折等外周固定装置是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必须离断的结构.结论:在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中,肠系膜上静脉是关键解剖学标志和主线,融合筋膜间隙是正确的外科平面;一系列外周腹膜结构是重要固定装置.

    作者:于海涛;李国新;张策;丁自海;黄祥成;余江;钟世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高龄颈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高龄(60岁以上)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来我科收治的45例高龄颈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用了颈前路骨化后纵韧带切除减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双开门+中央植骨术,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按JOA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6.4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为(7.6±2.0)分,术后1年JOA评分平均为(14.3±1.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善率:优32例,良13例,优良率为91.1%.植骨全部骨性融合.结论:高龄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只要方法得当,减压充分,固定牢固,有效的植骨融合,可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作者:田长庆;李振宇;顾洪生;周文钰;曾腾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足月宫内胎儿脑的矢状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给MR矢状图像精确定位宫内胎儿脑发育畸形及胎儿优生优育的MRI筛查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将1例晚期妊娠尸体做腹盆部矢状位MR扫描,获取图像数据.用电动带锯按等距法制成与正中矢状而平行的腹、盆部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并获取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图像数据,显示妊娠晚期宫内胎儿脑组织的形态结构.结果:(1)宫内胎儿头颅的倾斜及旋转方向的确定:胎儿为纵产式、头先露,胎头已经入盆,伴有颈部仰伸,胎体的前后位与孕妇一致,孕妇的正中矢状面图像与胎儿的正中矢状面图像一致,而且胎儿的头颅发生了向自己身体右侧的倾斜和旋转.(2)7幅标本的矢状断面图像是由孕妇左侧向右侧切及获得(胎体的右侧至左侧).分别经胎儿右侧大脑半球外侧凸面、外侧沟、内囊、正中矢状面、小脑中脚及脑干、左侧半球外侧凸面及左侧外侧沟.结论:宫内胎儿脑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和对应的MR图像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了宫内胎儿脑的形态结构特征,能够为胎儿脑组织的胚胎发育和临床影像诊断提供正常的形态学资料.

    作者:孔凡镇;李振平;刘树伟;林祥涛;尹群生;孙博;樊令仲;孟庆成;张忠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慢性压迫性颈脊髓损害的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对颈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研究,探讨其病理生理机制.方法:短毛豚鼠12只,8只用于模型制备,4只为正常对照.建立颈脊髓慢性压迫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4周、8周对实验动物进行运动功能及电生理评价,并分批处死动物取样切片,以日本东芝H-600型透射电镜(每次动物4只),与正常组进行对照.结果:术后4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肿胀,胞浆内粗面内质网排列尚规则,核糖体仅部分脱落,部分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清晰.白质前索呈原发性脱髓鞘改变,髓鞘变薄排列松散,胶质细胞水肿,部分有脱髓鞘改变,轴索结构基本正常.脊髓内毛细血管腔变细,内皮细胞肿胀.术后8周脊髓前角神经元胞体缩小或固缩,核内染色质成团块状,粗面内质网排列紊乱,线粒体广泛肿胀,嵴模糊.白质侧索髓鞘排列松散,出现原发性脱髓鞘改变,前索广泛脱髓鞘改变,部分轴索出现变性、坏死等改变.脊髓内毛细血管腔闭塞,内皮细胞凋亡变性.结论:来自前方的颈脊髓慢性压迫性损害,早期主要引起脊髓前索的原发性脱髓鞘改变.随着压迫程度的加重和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脊髓内血供障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变、前索轴突变性等不可逆性改变.

    作者:戎利民;蔡道章;吴金浪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成人先天性膈肌缺如1例

    女性,20岁,未婚,住院号:33786;自幼反复出现胸闷,进食后反酸、暖气及左侧胸部不适等症状,因症状不重,并能自行缓解,未给予处理.近4年来症状淅加重,两天前再次发作伴有呕吐而入院.无外伤史.

    作者:王天斌;邹云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侧前路减压固定并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目的:报道侧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椎管明显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6例椎管明显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侧前路减压,钉板或钉棒固定加椎间钛网融合器植骨融合固定.结果:16例均获随访12~32个月.手术后胸腰椎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恢复满意,平均Cobb's角及平均椎管狭窄指数得到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恢复(Frank分级)提高1~3级.2例术中损伤胸膜并给予修补,5例术后出现腹股沟区麻木,未发牛其他并发症.结论:侧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椎管明显,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作者:朱文雄;周雪明;何仲佳;郭昭庆;莫新发;李艳红;张世锋;梁皓华;江铭;王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