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志;江华;党瑞山;刘安堂
目的:研究临床常用肌瓣的肌内神经走行及分布,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上,完整取下<足母>展肌、背阔肌、股薄肌、腹直肌、胸小肌以及缝匠肌,观察测量肌外神经来源,并采用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结果:经Sihler's染色后的肌肉标本,大体形态保持完整,呈透明或半透明、淡蓝色,肌内神经分支被染成蓝紫色.其在肌肉内的分布及走行清晰可见.结论:(1)根据染色结果可将肌肉分为不同的肌亚部;(2)结果对临床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于大志;江华;党瑞山;刘安堂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者男,28岁,因颈痛、四肢麻木乏力19个月,加重2个月入院.病人1年半前开始出现无明显诱因的颈痛、头晕,头颈部剧烈活动后出现四肢麻木乏力、行走不稳,近两个月来进行性加重,来我院就诊.
作者:龙厚清;麦远峰;陈应东;刘少喻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在局部解剖的过程中,发现1例男性成人尸体标本双侧六指、趾(图1),其发育正常,尸长187 cm,第6小指、趾的皮肤、指(趾)甲完整,色泽正常,指(趾)骨形态结构正常.测量结果如下:
作者:沈维高;何欣;鞠文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报道放置内踝螺钉安全区的解剖基础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10具成人新鲜冷冻尸体内踝标本上,平行打入3枚空心螺钉,解剖观察并测量胫后肌腱与螺钉距离和胫后肌腱损伤例数.依据解剖学研究结果.手术治疗36例内踝骨折患者,按Barid-jackson评价标准,术后随访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解剖学研究结果显示:1区(前丘部)螺钉在全部标本卜均不与胫后肌腱接触,2区(丘间沟)螺钉距胫后肌腱平均距离3 mm(1~6 mm),3区(后丘部)螺钉均与胫后肌腱接触,并有6个标本肌腱损伤.临床手术治疗36例,术后随访6~24个月,按Barid-jackson评价,优20例,良13例,优良率91.6%.结论:内踝前丘部植入螺钉是安全区,前丘部之后植入螺钉有损伤肌腱的危险.
作者:苗卫东;王明君;曹湘豫;张韶民;张长江;张翀;王斌;柴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为经鼻蝶海绵窦下壁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对1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采用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相关解剖结构.结果:(1)通过扩大入路可建立直视海绵窦下壁的通路.(2)可视的海绵窭下壁范围为不规则四边形,前界长(11.95±2.01)mm(8.66~15.15 mm),内侧界长(14.02±1.68)mm(11.47~17.66 mm).(3)可完整显示海绵窦的前下腔和内侧腔及外侧腔和海绵窦外侧壁的大部.结论:切除中、上鼻甲及后组筛窦的扩大手术入路,可以较好的显露海绵窦的下壁,具有直视、微创的优点.
作者:范翔;江广理;王海军;初国良;蔡赣桥;樊韵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测试研究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上颈椎新鲜尸体标本8例依次参加4组试验,正常状态组、寰枢椎不稳组、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央钩固定组、德闻蛇牌SSE挂钩固定组,利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差异标准置于0.05.结果: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固定组与德国蛇牌SSE挂钩固定组屈伸稳定性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5);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侧弯稳定性(1.45±0.25)°不及德国蛇牌SSE挂钩(0.79±0.15)°,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旋转稳定性(5.08±0.68)°优于德国蛇牌SSE挂钩(8.01±1.21)°.侧弯和旋转稳定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组具有与德国蛇牌SSE挂钩相当的术后即时稳定性.
作者:舒小秋;万磊;于博;刘成龙;靳安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总结大脑脚血管周围间隙MRI表现及解剖学特点,提高其与其他疾病的影像鉴别诊断能力.方法:随机选择200例颅脑磁共振检查的患者,显示有大脑脚血管周围间隙的病例43例.所有病例均常规行T1WI、T2WI、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其中10例行MR增强扫描,7例行CT检查,2例行CT增强扫描.随机选取1例脑干大脑脚标本,5μm连续切片,选取3张切片行常规HE染色,观察大脑脚血管周围间隙及其形态.结果:其中年龄<20岁者3例,20~60岁者23例,>60岁者17例.43例血管周围间隙MRI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多发,呈圆形或椭圆形、点状、条状或线状,多成簇出现,沿着大脑脚背侧分布,边界清晰锐利.MRI不同序列显示间隙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似,增强扣描无强化.小血管周围间隙见于任何年龄组的所有43例病例,而10例可见大血管周围间隙,其中1例有轻度占位效应.解剖标本中1例清晰可见血管周围间隙,表现为血管外裂隙状无染色区.结论:大脑脚血管周围间隙可见于任何年龄段,呈条形或线形、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锐利,无或轻度占位效应,MR成像各种序列显示与脑脊液信号相似.
作者:孙贞魁;董鹏;王滨;赵兴圣;杜汉旺;孙璐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在足背部的位置关系,为带神经血管蒂的足背复合组织瓣的切取提供解剖基础.方法:选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的足踝部完好的下肢68侧,逐层解剖,在踝上显露腓深神经和胫前动脉向远端追踪解剖;定量描述腓深神经分支点到足背动脉和踝间线的位置关系,并对神经和动脉的位置关系进行分型.结果:腓深神经分支点集中在踝间线上(9.34±3.4)mm至踝间线下(14.00±5.28)mm;动脉内侧3.46mm至动脉外侧3.32mm这个范围之内,58.0%(36侧)位于动脉的前上.神经分支后,外侧支位于浅面,与深面的跗外侧动脉平行进入<足母>短伸肌;内侧支与动脉伴行,根据神经与动脉关系可分为5型:Ⅰ型,神经伴行于动脉的内侧(50.0%);Ⅱ型,神经位于动脉的外侧(11.8%);Ⅲ型,神经和动脉彼此交叉(26.5%);Ⅳ型,动脉自神经内侧支的分支间穿出(2.9%);Ⅴ型:内侧支缺如(8.8%).结论: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在足背部位置关系的解剖特点对足背复合组织皮瓣的切取有指导意义.
作者:刘海昌;黄显军;夏春林;陆志方;宋占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导航技术用于指导颈椎病模型前路手术减压范围术中判定的可行性和防止椎动脉损伤的操作方法.方法:制备颈椎病的尸体骨赘模型12具,随机分为导航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分别在计算机导航下和常规下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术前术后进行标本的三维CT扫描及重建.CT图像上测量数据,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前模型骨赘测量数据,两组无明显的差异.(2)椎体后缘骨赘切除比较,两组椎管矢状径恢复牢和椎管而积恢复率有明显差异.椎体后缘手术范围偏差有显著差异;钩椎增生骨赘切除比较,两组神经根管面积恢复率和钩椎骨赘水平面切除率有显著差异;钩突切除效果比较,两组钩突切除边界的外缘至横突孔内缘的距离有显著差异.导航组骨减压效果优于常规组.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能够有效指导颈椎病模型前路骨减压范围,并防止椎动脉损伤,与常规手术相比导航手术操作范围更加准确、手术切除更加彻底,有很好的安全性.
作者:鹿洪辉;沈惠良;林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为以骨间后动脉为蒂的游离皮瓣提供解剖基础.方法:用20侧成尸上肢标本,观测骨间后动脉在前臂下1/3区穿支数日、位置、外径以及粗皮支到尺骨茎突远端的距离;测量支配尺侧腕伸肌神经支与骨间后动脉交叉处血管外径和到粗穿支发出点的距离.同时观察前臂后皮神经分布.结果:骨间后动脉在前臂下1/3有(3.0±1.1)条穿支,去除外径小于0.2 mm者,还有(2.6±0.8)条.穿深筋膜点穿支外径(0.4±0.2)mm,发出点外径(0.5±0.3)mm(P>0.05).粗穿支从穿深筋膜点和发出点到尺骨茎突远端的距离分别为(5.5±1.1)cm和(5.6±1.6)cm(P>0.05).神经支和血管交叉处动脉外径(1.5±0.2)mm.粗穿支发出点到交叉处距离(10.8±3.3)cm.前臂后皮神经在前臂位于脂肪和深筋膜层间,其终末支支配前臂背侧下1/3皮肤感觉.在前臂中、下1/3交界处神经横径(0.4±0.2)mm,距离肱骨外上髁和尺骨茎突远端连线垂直距离(1.2±0.6)cm.结论:以骨间后血管为蒂可在前臂下1/3设计游离皮瓣,携带前臂后皮神经可构成感觉皮瓣.
作者:潘朝晖;王剑利;蒋萍萍;王昌德;薛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笔者在<局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时发现一老年女性尸体左侧肌皮神经从外侧束发出后,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先发出肱二头肌支和肱肌支至两肌,后斜向下内,加入正中神经干.此种变异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陶伟;邱闪;李玉雪;何健;宁琳娜;邓国鹏;刘宏艳;孟镔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介绍应用纵形皮肤切口显露安放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外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06年12月,对20例患者采用纵向皮肤切口,前瞻性治疗Neer Ⅱ型锁骨外端移位骨折(12例)和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8例),术后平均随访13月,以有无锁骨上神经损伤症状和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法(满分35)评价效果.结果:20例患者均无切口刺痛和肩前胸上部麻木不适感觉.术后3月摄片骨折均已愈合.1例女性在术后1年取内固定时发现锁骨外端吸收呈锥状改变,但无任何症状.肩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月(20例)平均为25.3,3月(17例)提高至32.1.取内固定前(20例)为34.4,取内同定后3月(13例)为34.7.所有患者均获得优良的功能效果.结论:纵形皮肤切口能充分显露锁骨外端和肩锁关节,足以安放锁骨钩钢板,且避免损伤锁骨上神经,效果优良.
作者:张世民;袁锋;李海丰;李山珠;黄轶刚;王欣;俞光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形术手术方案制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在手术前后进行胸腰椎CT扫描,获得的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手术前在重建模型上模拟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进行虚拟截骨、预测矫形效果,并测算截骨椎体所需截骨角度及相应在椎板及椎体后缘的截骨宽度.手术后在预测模型及术后重建模型上分别测量全脊柱后凸角,颈7椎体中心点与骶骨后上角的水平距离,截骨节段相邻上下椎体棘突间及双侧横突间距离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5例手术前后均顺利完成三维建模.术前模拟截骨测算出截骨椎体所需截骨角度、椎板截骨宽度和椎体后缘截骨宽度的值分别为(26.34±3.16)°(23.30~30.11°)、(27.71±1.22)mm(26.53~29.15 mm)和(14.45±1.62)mm(12.17~16.62 mm),在虚拟截骨模型上及术后重建模型上测得的比较指标相近.结论:应用计算机对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截骨矫正手术进行仿真模拟设计的方法具有町行性,能比较直观、精确反映矫形效果,可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较科学的依据.
作者:李景欣;瞿东滨;王博亮;蔡明;罗吉伟;金大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腕关节损伤致残率较高,且有上升趋势.有时正常影像学表现,不能解释腕关节持续疼痛的原因;尽管磁共振可能发现腕关节韧带的损伤,但无法评价损伤的程度和剩余韧带的功能.腕骨运动学则可能解释这类难题[1].了解正常腕骨运动学不仅对探讨腕关节机械力学有必要而且对指导手术操作也有重要意义[2].对于腕骨运动学的重要意义,手外科医生从十九世纪就开始重视起来,所以腕骨运动学的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腕骨运动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尸体标本的研究阶段和在体研究阶段.现围绕腕骨运动学的研究方法,将腕骨运动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樊志强;徐永清;李晶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为小肠疾病的病机和手术治疗以及小肠移植提供微血管构筑的解剖基础.方法:对30例正常成人尸体小肠标本动脉红色乳胶灌注并解剖剥离,体视显微镜下观察人壁动脉形态并测量其管径;6例新鲜成人游离空回肠标本墨汁灌注,组织揭层透明铺片及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粘膜下层微动脉配布规律并测量毛细血管密度.结果:①空肠和回肠前后长入壁动脉入肌点位置和管径均不同;②入壁动脉终支-粘膜下动脉形成:级动脉网,并分别向肌层和粘膜层发出返支和分支,构成粘膜层和肌层动脉网.结论:入壁动脉是肠壁动脉主干,粘膜下动脉则是肠壁的血供枢纽.
作者:王守安;钟震亚;赵振富;张胜昌;田国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笔者在解剖1例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腋动脉分支异常,现报道如下:
作者:夏春波;周思;陆明深;兰羚元;张幸;蒋常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Horner综合征是由支配头面部的交感神经传出通路中任一部分中断所造成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同侧睑裂与瞳孔缩小、半侧面部无汗等.该通路涉及脑部和头颈部许多重要器官,发生在这些部位的各种疾患如脑梗塞、臂丛损伤、血管性头痛,甚至危及生命的恶性肿瘤及颈动脉夹层等,均有可能引起Horner综合征.因此,深入了解Horner征有助于早期发现一些隐匿起病的严重疾患,并对病变程度做出准确判断[1].本文就Horner综合征的发展历史、解剖学基础、常见病因及诊断等进行逐一介绍.
作者:黄轶刚;张世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肩胛舌骨肌属于舌骨下肌群,是一条细而长的肌肉,分为上腹和下腹,两腹之间有中间腱连接.双重肩胛舌骨肌是异常肩胛舌骨肌中的一种,临床上极为罕见,国内未见有报道,国外报道见3例.我们近期来在手术中遇到1例双重肩胛舌骨肌,报道如下:
作者:贾晓玲;王榕;张维琼;刘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在一套成人男性胸部断层标本中笔者发现:主动脉弓在平对胸骨柄的平面出现,在此层面上靠主动脉弓前方出现3个分支根部.向上追踪几个层面明确这3个血管由右向左分别为: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在上一个层面前方主动脉弓形态消失,仅有3个分支的延续,后面仍可见动脉弓的形态,后方达到食管的后方、脊柱左前方,其上方见一个血管断面.向上追踪发现此分支先走行于食管后面,后转至食管右后方,跨过胸膜项,与右锁骨下动脉相接.
作者:郭林娜;姜杨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