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展神经颅内段的分段毗邻与转角及其临床意义

刘锦峰;姜苏明;汪昌学

关键词:展神经, 应用解剖, Dorello管, 颈内动脉
摘要:目的:为颅底显微外科提供展神经的解剖学资料,同时探讨其脆弱性的解剖基础.方法:观测15例(30侧)成人头颅标本展神经的位置、行径及毗邻,并对其分段测量.结果:①展神经颅内段可分为5段:脑池段(15.01±2.56)mm,岩斜段(6.38±1.78)mm,动脉后段(2.81±1.32)mm,跨动脉段(5.76±0.84)mm,动脉前下段(15.63±2.03)mm;②展神经颅内段在行程中形成3个转角,分别位于脑膜入口处、岩尖及颈内动脉(ICA)的外侧面;③斜坡内动脉、斜坡外动脉、小脑幕动脉、垂体下动脉及下干的前外侧支与展神经关系密切;④展神经三角:由岩蝶韧带、三叉神经囊内侧面及ICA后外侧面围成,展神经动脉后段经过此三角;⑤在ICA外侧面有交感神经以锐角加入展神经.结论:①展神经行程中的3个转角,以及与血管、神经、韧带、骨等复杂的解剖关系,使其脆弱而易于损伤;②在斜坡区、颞骨岩部和海绵窦手术时必须予以识别和保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和受体3在人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临床指标的人胰腺癌组织VEGF-C、VEGF-D、VEGFR-3的表达,来探讨VEGF-C和VEGF-D对人胰腺癌转移的影响,为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机制以及癌的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人胰腺癌标本33例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15例,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VEGF-C、VEGF-D及VEGFR-3在人胰腺癌和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VEGF-C、VEGF-D和VEGFR-3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比例较在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比例明显增高,并且VEGFR-3的表达与VEGF-D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VEGF-C的表达不具有相关性(P>0.05).胰腺癌组织中VEGF-C和VEGF-D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远处转移无关(P>0.05).结论:VEGF-C、VEGF-D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并有可能通过与VEGFR-3的结合促进了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从而对癌的淋巴道转移起促进作用.

    作者:何军;徐勇刚;杨树才;张雅芳;郑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左肺三叶型变1例

    在解剖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左肺三叶型变异,现报道如下:整体外观无异常,右肺外观及叶间裂无异常,左肺的上叶出现了一条与右肺水平裂相似的浅裂(水平裂).该水平裂的外侧端起于左侧平第4肋处.裂长2.5cm.后一段与斜裂相交,但裂隙稍浅一些.

    作者:吴国运;梁成青;朱耀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指指腹创面的解剖及临床

    目的:报道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指指腹皮肤缺损的解剖基础及方法.方法:根据尺神经手背支及其营养血管的解剖规律,设计逆行皮瓣,修复小指指腹皮肤缺损.结果:患者7例,术后平均随访5~20个月,皮瓣全部成活,其中优3例,良3例,可l例,疗效优良率86%.结论: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血运丰富,修复小指皮肤缺损,覆盖完全,容易成活,优良率高,手术简单.

    作者:徐小山;徐永清;郭远发;邬江;李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腰椎椎弓根通道不同外偏角方向变化规律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腰椎椎弓根在0°头尾偏角和不同外偏角方向通道的变化规律.方法:1例健康成人腰椎CT连续扫描数据集,应用Mimics 8.11三维重建腰椎数字解剖模型,将腰椎数字模型导入Surface 10.0,确定椎骨正中矢状切面和经椎弓根中部水平面为0°正交平面,0°水平面为0°头尾偏角参考平面,正中矢状切面为0°内外偏角参考平面,确定左右椎弓根各个方向通道的正投影,获得椎弓根通道的正投影内边界及内边界内、外切圆,获得内切圆在正投影方向经椎板、椎弓根与椎体的通道长度及各内、外切圆圆心坐标值、半径大小,对获取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与可视化显示.结果:L1~5左右椎弓根通道在0°头尾偏角和不同外偏角方向正投影区内边界的内切圆半径随外偏角的增大逐渐增大而后又逐渐减小,其中大半径值对应的角度方向为佳角度方向,外切圆半径没有明显变化;L1-5左右椎弓根通道正投影区内边界内切圆通道长度随外偏角的增大呈逐渐增大趋势.结论:腰椎椎弓根通道大小是随外偏角方向不同而不同的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应用数字技术可以获得其通道大小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规律,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直径、长度大小的螺钉及确定佳进钉方向需要依循这一规律.

    作者:李严兵;王爱平;彭田红;徐达传;丁自海;谢叻;赵卫东;钟世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上颌对称性多生前磨牙1例

    患者,男,29岁,2006年12月24日因上颌腭部多生牙影响舌在口腔内活动度,要求治疗.检查:右侧上颌第一前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间腭侧有一多生牙,左侧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颊侧有一多生牙,双侧多生牙牙冠形态与第一前磨牙完全相同,并影响功能,在麻醉下拔除双侧上颌多生牙.

    作者:李才友;邹艳萍;代慧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双干型臂部动脉干1例

    男,童尸.左侧肱动脉在三角肌止点高度分浅肱动脉和肱动脉两支,二者分别位于正中神经前后.按此浅深关系上述动脉、神经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到肘窝.在肘窝内,肱二头肌腱内侧由外向内为浅肱动脉、正中神经、肱动脉.

    作者:丁广存;宗岚;高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珍珠层水溶性提取物对人骨髓基质细胞成骨性分化的诱导作用

    目的:探讨珍珠层水溶性提取物(WSM)对人骨髓基质细胞的诱导作用.方法:原代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基和WSM分别作用于第3代细胞,对照组不加处理因素.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施加处理因素后的生长状态;采用钙钴法染色检测AKP表达;应用RT-PCR方法检测BMP-2等生长因子表达;应用茜素红染色检测骨髓基质细胞的矿化结节形成情况.结果:施加处理因素第7d,WSM组、条件培养基组的BMP-2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WSM组及条件培养基组TGF-β1表达量较对照组相比未见差异.施加处理因素第7d,WSM组及条件培养基组骨髓基质细胞AKP染色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每高倍视野阳性细胞数,条件培养基组、WSM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加入处理因素18d,条件培养基组可见典型红色钙化结节形成,WSM组也可见到钙结节形成,但没有条件培养基组典型,对照组偶有零星钙化结节形成.结论:WSM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人骨髓基质细胞成骨性分化进程,具有一定的骨诱导作用.

    作者:杨春露;陈建庭;金大地;王建钧;赵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D—天冬氨酸与帕金森模型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帕金森模型鼠中脑D-天冬氨酸的变化情况,探讨兴奋性神经递质右旋对映体与帕金森疾病的相关性.方法:成年C57-BL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应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中脑D-天冬氨酸含量.结果:对照组与模型组中脑D-天冬氨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脑组织中内源性D-天冬氨酸的合成及转运不受神经毒素MPTP的影响,仍保持原有的动态平衡,可能没有参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作者:刘承伟;卢洁;卢昕;马文领;蔡懿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技术内固定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方法:取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20个,制作髋臼前柱系列断面.测量进钉点与坐骨大切迹顶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测量螺钉长度,测量螺钉矢状面和冠状面的角度,将测量数据输入到SPSS 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螺钉技术:OP和PQ的长度分别为(23.5±2.2)mm和(16.8±1.6)mm,螺钉长度为(84.9±4.7)mm.双螺钉技术:O1P1和P1Q的长度分别为(26.3±2.3)mm和(13.6±1.4)mm,内侧螺钉的长度为(69.8±4.1)mm;O2P2和P2Q的长度分别为(20.7±2.1)mm和(20.1±1.8)mm,外侧螺钉的长度(61.2±3.7)mm.α角为(123.4±4.1)°,β角(62.2±5.8)°.结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技术具有创伤小、固定强度大等优点,在某些髋臼骨折中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王先泉;张伟;孙水;张进禄;王健;李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大鼠副神经及其分支和膈神经主干运动纤维含量的研究

    目的:采用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大鼠副神经及其分支和膈神经主干起始部的运动纤维数量,为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16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双侧副神经及其分支和膈神经主干起始部,用亚铁氰化铜法进行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染色,通过VIDS-Ⅲ型图像分析仪进行运动纤维计数.结果:大鼠副神经起始段运动纤维数为(451±43)根、胸锁乳突肌支运动纤维数为(182±12)根、锁骨上段运动纤维数为(279±29)根、副神经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支之前其运动神经纤维为(209±32)根.膈神经主干起始部运动神经纤维数为(237±41)根.结论:副神经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支之前其运动神经纤维数与膈神经主干起始部运动神经纤维数较为接近.可作为动力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

    作者:周许辉;张咏;滕红林;严望军;贾连顺;袁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多生前磨牙釉珠1例

    患者男性,40岁,主诉:右上牙痛2个月就诊.患者2个月前右上牙痛、牙松动,口服消炎药未见好转.查:54(])牙之间腭侧多生牙,Ⅱ°松动,叩痛(+),颈部龋洞,在传导麻醉下拔除多生牙,发现远中颈下龋洞.

    作者:李才友;代慧珍;邹艳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指掌侧总动脉与指掌侧总神经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索指掌侧总动脉及其分支是否对指掌侧总神经形成卡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60侧手,在手掌部解剖,观测指掌侧总动脉的出现率、记录指掌侧总动脉分支出现的数量、分支对指掌侧总神经骑跨的数量、指掌侧总动脉对指掌侧总神经骑跨的数量,及指掌侧总神经被骑跨处的形态学观察,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侧手指掌侧总神经在与指掌侧总动脉及其分支骑跨处有5例发现压痕的形态学改变,占指掌侧总动脉及其分支数量的10.3‰.统计结果为样本P=1.47%,样本标准误Sp=0.65%,卡压率:(1.47±0.65)%,95%的可信区间为(0.20%-2.74%).结论:指掌侧总动脉可以造成指掌侧总神经的卡压,是导致指掌侧总神经卡压的原因之一.

    作者:王金昌;吴绍君;邱旭东;郭忠岩;王天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细胞外基质及其筑构对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Laminin,L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fin,FN)和三维基膜基质Matrigel胶对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将用酶消化法分离的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种植在LN和FN上及三维基膜基质Matrigel胶里,然后用Brdu法检测各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率.结果:生长在FN上的平滑肌细胞增殖率高(24%),生长在LN上的平滑肌细胞增殖率次之(17%),而生长在三维基膜基质胶里的平滑肌细胞未出现细胞增殖,另外LN较FN有明显的促进平滑肌细胞分化成熟的作用.结论:细胞外基质成分和基质筑构对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明波;黄良;吴松;伍校琼;朱武;罗明英;罗学港;蔡维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肾结核并腰大肌冷脓肿1例

    病例:男,48岁.无明显诱因反复发热3月余;间歇性午后低热,能自行退热,夜间多汗,伴全身乏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腰痛.查体:右腹后壁皮肤红肿,触诊有包块,质软,无明显活动性.实验室检查:尿镜检白细胞(+),红细胞少许,尿培养未找到抗酸杆菌;血白细胞9.03 g/L,血沉80 mm/h,血抗结核抗体(-);皮下包块穿刺,穿刺液经4h培养无细菌生长,穿刺液未找到抗酸杆菌.

    作者:葛艳明;李耀武;孙西河;常光辉;管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显微外科方法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研究进展

    拇对掌是人类特有的功能,在手功能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手以拇对掌实现握持动作,以握持形式完成手80%以上的功能[1].一旦丧失拇对掌功能,对手功能影响巨大,因而必须积极设法重建拇对掌功能.拇对掌功能重建的方法很多,目前研究仍集中在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显微外科方法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研究较少,本文就显微外科方法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付强;庄永青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下腰椎微创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X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观测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腰L1、L2、L3节段血管走行、分布比较恒定,走行于相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但L4动、静脉走行变异较大,其中36.7%(11例)走行于L4/L5间隙表面;L3~L5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的直径及脊神经前支距下位椎间盘的距离均逐渐增大;脊神经前支与椎体正中矢状面的夹角L3~L4增大,而L5却减少到L3的水平;L3~L5左右侧手术窗均逐渐增大,且同一节段水平左侧手术窗大于右侧.结论:由于两侧髂嵴的遮挡,XLIF在L5/S1间隙难于进行,在L3/L4、L4/L5间隙可以顺利进行.

    作者:张烽;段广超;王素春;陈兵乾;居建文;金国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髓芯减压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家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髓芯减压和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作用和修复机制.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液氮冷冻法造模,随机分为髓芯减压(A)组和同种异体细胞移植(B)组.术后标本做X-线和组织学观察.结果:(1)X-线观察2周时A、B组股骨头钻孔区边缘密度增加;8周时A组钻孔区呈低密度,边缘形成硬化线,B组钻孔区出现骨小梁结构.(2)组织学观察2周时A组钻孔区边缘出现较多的成骨细胞,并有骨组织形成;8周时钻孔区形成骨髓组织;2周时B组钻孔区有大量的成骨细胞,边缘有较多的骨组织形成.4周时钻孔区内充满新生骨小梁结构;8周时钻孔区内骨小梁趋于成熟.结论:髓芯减压和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无明显地排异反应.

    作者:王江泳;王保芝;刘长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内固定初始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松质骨螺丝钉和钢板内固定前后环或后环的稳定性差异.方法:将6具尸体骨盆随机取3具做压力测试为正常组,然后制成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模型,分别行后环松质骨螺丝钉结合前环螺丝钉、后环松质骨螺丝钉、后环结合前环钢板、后环钢板内固定.结果:后环松质骨螺丝钉内固定强于钢板螺丝钉内固定,增加前环内固定可以显著增加前环的稳定性.结论: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螺丝钉内固定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前后环内固定要优于单纯后环内固定.

    作者:金建华;赵卫东;郭晓山;万曲桥;王向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目的:对后交叉韧带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2例人膝关节标本PCL进行观察,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以及附着区的形态;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4具新鲜冷冻标本进行解剖;对PCL行组织学观察,掌握其微观结构.结果:PCL长(33.8±1.3)mm(31.0~37.0mm),两端粗大,窄处位于中间.PCL是不可分割的完整韧带,由许多纤维组成并发生扭转,纤维束相互穿插融合.组织切片示PCL近端和远端纤维分布松散,中段紧密.结论:PCL是完整的韧带,各束之间有交叉纤维联结.

    作者:陶澄;何爱咏;王万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上颌骨血管构筑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上颌骨血供来源、主要血管走行与分布及各相关血管吻合情况,为上颌骨各型截骨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6例成人头部标本,其中2例为新鲜头部标本,经两侧颈总动脉注入红色过氯乙烯乙酸乙酯填充剂,经腐蚀后制成头部血管铸型标本;4例为福尔马林浸泡标本,常规局部解剖,详细观察上颌骨内、外侧面血管走行、分布、吻合情况.结果:上颌骨主要由上牙槽动脉供血,上颌骨粘骨膜主要由上牙槽后动脉颊支、眶下动脉分支、腭降动脉分支供血;上颌骨内供血动脉与上颌骨粘骨膜存在广泛交通支,使上颌骨形成内外供血动脉相交通的立体血管网.结论:上颌骨血供的多源性,为截骨段成活、截骨段移动等提供了形态学依据,为其各型截骨术的设计、临床操作提供了解剖基础.

    作者:何光伟;张萍;殷学民;李泽宇;徐达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