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陶澄;何爱咏;王万春

关键词:后交叉韧带, 膝关节, 解剖
摘要:目的:对后交叉韧带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2例人膝关节标本PCL进行观察,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以及附着区的形态;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4具新鲜冷冻标本进行解剖;对PCL行组织学观察,掌握其微观结构.结果:PCL长(33.8±1.3)mm(31.0~37.0mm),两端粗大,窄处位于中间.PCL是不可分割的完整韧带,由许多纤维组成并发生扭转,纤维束相互穿插融合.组织切片示PCL近端和远端纤维分布松散,中段紧密.结论:PCL是完整的韧带,各束之间有交叉纤维联结.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细胞外基质及其筑构对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Laminin,L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fin,FN)和三维基膜基质Matrigel胶对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将用酶消化法分离的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种植在LN和FN上及三维基膜基质Matrigel胶里,然后用Brdu法检测各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率.结果:生长在FN上的平滑肌细胞增殖率高(24%),生长在LN上的平滑肌细胞增殖率次之(17%),而生长在三维基膜基质胶里的平滑肌细胞未出现细胞增殖,另外LN较FN有明显的促进平滑肌细胞分化成熟的作用.结论:细胞外基质成分和基质筑构对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明波;黄良;吴松;伍校琼;朱武;罗明英;罗学港;蔡维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显微外科方法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研究进展

    拇对掌是人类特有的功能,在手功能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手以拇对掌实现握持动作,以握持形式完成手80%以上的功能[1].一旦丧失拇对掌功能,对手功能影响巨大,因而必须积极设法重建拇对掌功能.拇对掌功能重建的方法很多,目前研究仍集中在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显微外科方法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研究较少,本文就显微外科方法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付强;庄永青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双下腔静脉1例

    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双下腔静脉(图1),报道如下:左下腔静脉由左髂内、外静脉在第五腰椎体前方汇合而成,紧邻腹主动脉左侧上行,至第1腰椎间盘平面斜向右上,跨越腹主动脉前方与右下腔静脉汇合,汇合前收纳左侧腰静脉及左肾静脉、左睾丸静脉.

    作者:李万强;彭珍山;申家兴;洪丽;范立新;张钱友;李振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髓芯减压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家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髓芯减压和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作用和修复机制.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液氮冷冻法造模,随机分为髓芯减压(A)组和同种异体细胞移植(B)组.术后标本做X-线和组织学观察.结果:(1)X-线观察2周时A、B组股骨头钻孔区边缘密度增加;8周时A组钻孔区呈低密度,边缘形成硬化线,B组钻孔区出现骨小梁结构.(2)组织学观察2周时A组钻孔区边缘出现较多的成骨细胞,并有骨组织形成;8周时钻孔区形成骨髓组织;2周时B组钻孔区有大量的成骨细胞,边缘有较多的骨组织形成.4周时钻孔区内充满新生骨小梁结构;8周时钻孔区内骨小梁趋于成熟.结论:髓芯减压和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无明显地排异反应.

    作者:王江泳;王保芝;刘长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幼儿人工耳蜗植入面神经隐窝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对幼儿面神经隐窝等相关结构进行观测,为幼儿人工耳蜗植入及其它耳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1~5岁儿童尸头14个(28侧),模仿经乳突后鼓室径路,进入后鼓室;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与面神经隐窝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经面神经隐窝入路从不同的角度可清楚地看到锥隆起、面神经管凸(面神经水平段)、砧镫关节、镫骨底板、匙突、圆窗龛及鼓岬等主要结构.面神经垂直段长度为(10.58±1.20)mm,面神经圆窗龛平面到乳突表面、面神经锥曲段到鼓索神经、水平半规管到面神经水平段以及鼓索神经起点到茎乳孔的距离分别为:(11.90±1.80)mm,(3.79±0.45)mm,(1.94±0.43)mm,(5.14±0.80)mm.结论:幼儿面神经隐窝与成人的不同点以及幼儿面神经隐窝的相关测量数据,可为幼儿手术中避免面神经损伤提供形态学依据.

    作者:金建华;余汝堂;陈成春;倪丽艳;邵华信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上颌对称性多生前磨牙1例

    患者,男,29岁,2006年12月24日因上颌腭部多生牙影响舌在口腔内活动度,要求治疗.检查:右侧上颌第一前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间腭侧有一多生牙,左侧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颊侧有一多生牙,双侧多生牙牙冠形态与第一前磨牙完全相同,并影响功能,在麻醉下拔除双侧上颌多生牙.

    作者:李才友;邹艳萍;代慧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小儿空肠系膜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

    患儿,女,5岁半,因发现腹腔肿物13个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差,神志清,精神萎靡,被动体位,全身皮肤弹性差,口腔黏膜干燥,心肺无异常.腹部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肌不紧,脐周轻压痛,无反跳痛,叩诊呈鼓音,听诊肠鸣间弱.

    作者:马修谭;孙海波;赵明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双干型臂部动脉干1例

    男,童尸.左侧肱动脉在三角肌止点高度分浅肱动脉和肱动脉两支,二者分别位于正中神经前后.按此浅深关系上述动脉、神经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到肘窝.在肘窝内,肱二头肌腱内侧由外向内为浅肱动脉、正中神经、肱动脉.

    作者:丁广存;宗岚;高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技术内固定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方法:取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20个,制作髋臼前柱系列断面.测量进钉点与坐骨大切迹顶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测量螺钉长度,测量螺钉矢状面和冠状面的角度,将测量数据输入到SPSS 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螺钉技术:OP和PQ的长度分别为(23.5±2.2)mm和(16.8±1.6)mm,螺钉长度为(84.9±4.7)mm.双螺钉技术:O1P1和P1Q的长度分别为(26.3±2.3)mm和(13.6±1.4)mm,内侧螺钉的长度为(69.8±4.1)mm;O2P2和P2Q的长度分别为(20.7±2.1)mm和(20.1±1.8)mm,外侧螺钉的长度(61.2±3.7)mm.α角为(123.4±4.1)°,β角(62.2±5.8)°.结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技术具有创伤小、固定强度大等优点,在某些髋臼骨折中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王先泉;张伟;孙水;张进禄;王健;李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肠系膜上血管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aparoscopic pancreatoduodenectomy,LPD)中探查、显露、分离肠系膜上血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已固定成人尸体腹部标本,2例新鲜成人尸体.全组男7例,女5例.进行解剖观测,并行模拟腹腔镜操作.结果:(1)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的十二指肠水平部段长(3.80±0.72)cm、胰头钩突部段长(1.76±0.25)cm、胰颈后段长(3.81±0.64)cm、胰颈上段长(4.73±1.31)cm,其中胰头钩突部段属支多;(2)胃网膜右静脉汇入SMV有6种类型;(3)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距腹腔干下方(1.12±0.15)cm起自腹主动脉前壁,主干长(3.97±0.54)cm,外径(0.69±0.03)cm,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和第1空肠动脉起源SMA的有5种类型.结论:(1)SMV的胰头钩突部段短,属支多,显露分离难;(2)LPD中以胃网膜右静脉为标志来探查、显露SMV较好;(3)对肠系膜上动、静脉的显露分离应采用不同的主操作孔来进行;(4)充分利用腹腔镜的放大作用和超声刀的精确切割特性是可以探查、显露和分离好肠系膜上血管的.

    作者:刘兴国;冉凌;吴涛;丁自海;钟世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上矢状窦旁大脑上静脉末段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和铸型方法观察上矢状窦旁大脑上静脉末段形态特点,为上矢状窦血栓发生及其准确及时的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分别观测30例(60侧)静脉内灌注蓝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和观察12例胎儿和幼儿的脑静脉血管铸型.结果:上矢状窦前部和后部分别有一缺乏桥静脉注入段;前段上矢状窦旁大脑上静脉平均为5.2支,直径为(1.99±0.86)mm,末段可顺行、垂直和逆行注入上矢状窦;后段上矢状窦旁大脑上静脉为6.0支,直径为(2.96±1.13)mm,末段大部分逆行注入上矢状窦.结论:大脑上静脉末段的形态可能与上矢状窦内血栓发生密切相关,影响上矢状窦血栓的影像学观察.

    作者:陶伟;韩卉;焦轶;邓雪飞;朱友余;张铭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腰椎-髂骨固定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成人尸体髂骨固定的相关数据进行测量,提出髂骨后柱的概念,为腰椎-髂骨固定提供临床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保存完好的尸体骨及干燥骨.设定髂前下棘下缘向后经过臀后线与髂嵴后部交叉点的连线截面为A线截面,此线与Chiotic线平行(Chiotic线与髂嵴后部交叉点称为CLIC点).沿A线和Chiotic线截断髂骨,测量以下数据:髂骨后柱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观察坐骨大切迹及髂粗隆的解剖学形态;用该技术治疗骶骨骨折5例,骶骨肿瘤6例.结果:髂骨后柱的平均长度为110.57mm,宽度24.24 mm;高度有两个,标准高度是坐骨大切迹顶弧到弓状线的垂直高度14.54 mm,安全高度是坐骨大切迹顶弧到A线截面的距离31.46 mm.CLIC点距坐骨大切迹前支85.43 mm.结论:髂骨后柱是髂骨后部的承重骨骼,可容纳7mm直径的髂骨棒植入.

    作者:桑锡光;张立平;刘海春;李牧;汤继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终板凹陷角变化对腰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研究终板凹陷程度变化对腰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在以往建立的腰椎L4~5运动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基础上,采用CAD方法精确构建三种不同终板凹陷角改变的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模型的椎间盘前凸角、小关节间隙等其余形态学参数及网格划分均保持一致.垂直压缩、屈曲、伸直、前后剪力5种载荷条件下,分别对三种有限元模型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测试.结果:负载条件下,终板凹陷角增加、终板凹陷程度减小可导致终板-椎间盘界面应变减小,椎间盘刚度及髓核内压增加,椎间盘膨出、纤维环纤维张应力、纤维环基质应力、腰椎后部结构应力以及关节突接触力减小.结论:终板凹陷程度的减小增强了椎间盘对椎体的保护作用;同时可通过影响终板的形变减少对椎间盘的营养传递.

    作者:刘耀升;陈其昕;李方财;唐小君;廖胜辉;余世策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内固定初始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松质骨螺丝钉和钢板内固定前后环或后环的稳定性差异.方法:将6具尸体骨盆随机取3具做压力测试为正常组,然后制成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模型,分别行后环松质骨螺丝钉结合前环螺丝钉、后环松质骨螺丝钉、后环结合前环钢板、后环钢板内固定.结果:后环松质骨螺丝钉内固定强于钢板螺丝钉内固定,增加前环内固定可以显著增加前环的稳定性.结论: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螺丝钉内固定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前后环内固定要优于单纯后环内固定.

    作者:金建华;赵卫东;郭晓山;万曲桥;王向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正中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的解剖学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正中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的解剖学比较研究,为手术治疗小脑幕中和后切迹间隙的肿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模拟正中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进行逐步解剖,观察和比较不同手术入路所暴露的视野范围,描述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直接暴露了后切迹间隙,但由于小脑对视野的阻碍,限制了四叠体板下半部分的暴露;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视野范围集中在中切迹水平的脑干背外侧面区域,且可以观察到同侧的上、下丘.结论:1、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适用于后切迹间隙的第三脑室后壁,松果体区和四叠体上丘平面,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适合于中切迹间隙的后方区域和同侧的四叠体板.2、开颅过程中对静脉窦的完全暴露和对静脉窦向上的牵拉有利于幕下小脑上入路的手术暴露.

    作者:陈晟;涂汉军;张力;李新建;黄宽明;付锐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和受体3在人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临床指标的人胰腺癌组织VEGF-C、VEGF-D、VEGFR-3的表达,来探讨VEGF-C和VEGF-D对人胰腺癌转移的影响,为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机制以及癌的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人胰腺癌标本33例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15例,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VEGF-C、VEGF-D及VEGFR-3在人胰腺癌和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VEGF-C、VEGF-D和VEGFR-3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比例较在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比例明显增高,并且VEGFR-3的表达与VEGF-D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VEGF-C的表达不具有相关性(P>0.05).胰腺癌组织中VEGF-C和VEGF-D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远处转移无关(P>0.05).结论:VEGF-C、VEGF-D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并有可能通过与VEGFR-3的结合促进了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从而对癌的淋巴道转移起促进作用.

    作者:何军;徐勇刚;杨树才;张雅芳;郑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食管的迷走神经分布特征及其在食管癌外科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观测全程食管的神经来源与分布特点,为临床行迷走神经保留式食管切除微创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例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测食管各部的神经来源、分支分布特点及其主要分支的横径,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食管颈、胸、腹3部的神经分别来源于迷走神经和交感干的分支,各部分支形式和密度不同;②左、右迷走神经主干沿食管两侧缘下行,与食管壁外膜以疏松结缔组织相连;③迷走神经在胸部的主要食管支和交通支与支气管和膈肌食管裂孔之间具有一定距离;④在胸部,迷走神经分出集中分支前、后的横径,左侧分别为(3.01±0.14)mm和(1.80±0.23)mm;右侧分别为(3.04±0.16)mm和(1.52±0.21)mm.结论:①食管的迷走神经来源于喉返神经、迷走神经主干和颈、胸交感干的分支;②临床上在术中可切断迷走神经的前或后交通支,保留其完整的左、右主干,对改善食管癌切除和食管-胃吻合术后胃肠功能以及预防复发性食管癌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爱群;王立东;刘镇;党瑞山;常志伟;姬瑞娟;黄会龙;龚杰;刘保池;张传森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甲状颈干分支直接起于锁骨下动脉及双肺肺叶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左侧甲状颈干缺如,其分支肩胛上动脉与肩胛背动脉共干直接起于左锁骨下动脉及左、右肺叶变异,报道如下:在距左锁骨下动脉起始3.6 cm处,发出外径为4 mm的椎动脉,向上穿第6颈椎横突孔入颅,肋颈干在椎动脉后下方发出,胸廓内动脉在椎动脉对侧稍外方,距左锁骨下动脉起始4.1 cm处发出.

    作者:詹朝双;朱亚文;董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及修整的技术改进

    目的:探讨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及修整的技术改进.方法:采用原位灌注联合切取和体外修整的方法完成6例尸体供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及修整.结果:6例获取器官的热缺血时间为(3.0±1.5)min,冷缺血时间为(7.0±3.0)h.修整时动脉重建方式既保证了肝脏血供又改善了胰腺十二指肠血供.同时为6例乙肝肝硬化病人实施原位肝移植,术后病人恢复顺利;为6例I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病人实施胰液膀胱引流式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术,手术顺利,术后病人移植胰腺和肾脏功能恢复良好;为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病人实施肾移植术,术后病人恢复顺利.结论: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和修整的质量是器官移植成功的关键之一,采用原位灌注联合切取和保留胰腺的胃十二指肠动脉是可靠的.

    作者:褚志强;宋文利;沈中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腰椎椎弓根通道不同外偏角方向变化规律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腰椎椎弓根在0°头尾偏角和不同外偏角方向通道的变化规律.方法:1例健康成人腰椎CT连续扫描数据集,应用Mimics 8.11三维重建腰椎数字解剖模型,将腰椎数字模型导入Surface 10.0,确定椎骨正中矢状切面和经椎弓根中部水平面为0°正交平面,0°水平面为0°头尾偏角参考平面,正中矢状切面为0°内外偏角参考平面,确定左右椎弓根各个方向通道的正投影,获得椎弓根通道的正投影内边界及内边界内、外切圆,获得内切圆在正投影方向经椎板、椎弓根与椎体的通道长度及各内、外切圆圆心坐标值、半径大小,对获取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与可视化显示.结果:L1~5左右椎弓根通道在0°头尾偏角和不同外偏角方向正投影区内边界的内切圆半径随外偏角的增大逐渐增大而后又逐渐减小,其中大半径值对应的角度方向为佳角度方向,外切圆半径没有明显变化;L1-5左右椎弓根通道正投影区内边界内切圆通道长度随外偏角的增大呈逐渐增大趋势.结论:腰椎椎弓根通道大小是随外偏角方向不同而不同的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应用数字技术可以获得其通道大小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规律,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直径、长度大小的螺钉及确定佳进钉方向需要依循这一规律.

    作者:李严兵;王爱平;彭田红;徐达传;丁自海;谢叻;赵卫东;钟世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