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肠系膜上血管的应用解剖

刘兴国;冉凌;吴涛;丁自海;钟世镇

关键词:腹腔镜,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肠系膜上血管, 解剖
摘要:目的: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aparoscopic pancreatoduodenectomy,LPD)中探查、显露、分离肠系膜上血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已固定成人尸体腹部标本,2例新鲜成人尸体.全组男7例,女5例.进行解剖观测,并行模拟腹腔镜操作.结果:(1)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的十二指肠水平部段长(3.80±0.72)cm、胰头钩突部段长(1.76±0.25)cm、胰颈后段长(3.81±0.64)cm、胰颈上段长(4.73±1.31)cm,其中胰头钩突部段属支多;(2)胃网膜右静脉汇入SMV有6种类型;(3)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距腹腔干下方(1.12±0.15)cm起自腹主动脉前壁,主干长(3.97±0.54)cm,外径(0.69±0.03)cm,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和第1空肠动脉起源SMA的有5种类型.结论:(1)SMV的胰头钩突部段短,属支多,显露分离难;(2)LPD中以胃网膜右静脉为标志来探查、显露SMV较好;(3)对肠系膜上动、静脉的显露分离应采用不同的主操作孔来进行;(4)充分利用腹腔镜的放大作用和超声刀的精确切割特性是可以探查、显露和分离好肠系膜上血管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腰椎椎弓根通道不同外偏角方向变化规律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腰椎椎弓根在0°头尾偏角和不同外偏角方向通道的变化规律.方法:1例健康成人腰椎CT连续扫描数据集,应用Mimics 8.11三维重建腰椎数字解剖模型,将腰椎数字模型导入Surface 10.0,确定椎骨正中矢状切面和经椎弓根中部水平面为0°正交平面,0°水平面为0°头尾偏角参考平面,正中矢状切面为0°内外偏角参考平面,确定左右椎弓根各个方向通道的正投影,获得椎弓根通道的正投影内边界及内边界内、外切圆,获得内切圆在正投影方向经椎板、椎弓根与椎体的通道长度及各内、外切圆圆心坐标值、半径大小,对获取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与可视化显示.结果:L1~5左右椎弓根通道在0°头尾偏角和不同外偏角方向正投影区内边界的内切圆半径随外偏角的增大逐渐增大而后又逐渐减小,其中大半径值对应的角度方向为佳角度方向,外切圆半径没有明显变化;L1-5左右椎弓根通道正投影区内边界内切圆通道长度随外偏角的增大呈逐渐增大趋势.结论:腰椎椎弓根通道大小是随外偏角方向不同而不同的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应用数字技术可以获得其通道大小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规律,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直径、长度大小的螺钉及确定佳进钉方向需要依循这一规律.

    作者:李严兵;王爱平;彭田红;徐达传;丁自海;谢叻;赵卫东;钟世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目的:对后交叉韧带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2例人膝关节标本PCL进行观察,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以及附着区的形态;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4具新鲜冷冻标本进行解剖;对PCL行组织学观察,掌握其微观结构.结果:PCL长(33.8±1.3)mm(31.0~37.0mm),两端粗大,窄处位于中间.PCL是不可分割的完整韧带,由许多纤维组成并发生扭转,纤维束相互穿插融合.组织切片示PCL近端和远端纤维分布松散,中段紧密.结论:PCL是完整的韧带,各束之间有交叉纤维联结.

    作者:陶澄;何爱咏;王万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下腰椎微创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X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观测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腰L1、L2、L3节段血管走行、分布比较恒定,走行于相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但L4动、静脉走行变异较大,其中36.7%(11例)走行于L4/L5间隙表面;L3~L5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的直径及脊神经前支距下位椎间盘的距离均逐渐增大;脊神经前支与椎体正中矢状面的夹角L3~L4增大,而L5却减少到L3的水平;L3~L5左右侧手术窗均逐渐增大,且同一节段水平左侧手术窗大于右侧.结论:由于两侧髂嵴的遮挡,XLIF在L5/S1间隙难于进行,在L3/L4、L4/L5间隙可以顺利进行.

    作者:张烽;段广超;王素春;陈兵乾;居建文;金国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上矢状窦旁大脑上静脉末段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和铸型方法观察上矢状窦旁大脑上静脉末段形态特点,为上矢状窦血栓发生及其准确及时的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分别观测30例(60侧)静脉内灌注蓝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和观察12例胎儿和幼儿的脑静脉血管铸型.结果:上矢状窦前部和后部分别有一缺乏桥静脉注入段;前段上矢状窦旁大脑上静脉平均为5.2支,直径为(1.99±0.86)mm,末段可顺行、垂直和逆行注入上矢状窦;后段上矢状窦旁大脑上静脉为6.0支,直径为(2.96±1.13)mm,末段大部分逆行注入上矢状窦.结论:大脑上静脉末段的形态可能与上矢状窦内血栓发生密切相关,影响上矢状窦血栓的影像学观察.

    作者:陶伟;韩卉;焦轶;邓雪飞;朱友余;张铭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幼儿人工耳蜗植入面神经隐窝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对幼儿面神经隐窝等相关结构进行观测,为幼儿人工耳蜗植入及其它耳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1~5岁儿童尸头14个(28侧),模仿经乳突后鼓室径路,进入后鼓室;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与面神经隐窝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经面神经隐窝入路从不同的角度可清楚地看到锥隆起、面神经管凸(面神经水平段)、砧镫关节、镫骨底板、匙突、圆窗龛及鼓岬等主要结构.面神经垂直段长度为(10.58±1.20)mm,面神经圆窗龛平面到乳突表面、面神经锥曲段到鼓索神经、水平半规管到面神经水平段以及鼓索神经起点到茎乳孔的距离分别为:(11.90±1.80)mm,(3.79±0.45)mm,(1.94±0.43)mm,(5.14±0.80)mm.结论:幼儿面神经隐窝与成人的不同点以及幼儿面神经隐窝的相关测量数据,可为幼儿手术中避免面神经损伤提供形态学依据.

    作者:金建华;余汝堂;陈成春;倪丽艳;邵华信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肾结核并腰大肌冷脓肿1例

    病例:男,48岁.无明显诱因反复发热3月余;间歇性午后低热,能自行退热,夜间多汗,伴全身乏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腰痛.查体:右腹后壁皮肤红肿,触诊有包块,质软,无明显活动性.实验室检查:尿镜检白细胞(+),红细胞少许,尿培养未找到抗酸杆菌;血白细胞9.03 g/L,血沉80 mm/h,血抗结核抗体(-);皮下包块穿刺,穿刺液经4h培养无细菌生长,穿刺液未找到抗酸杆菌.

    作者:葛艳明;李耀武;孙西河;常光辉;管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成人腋窝囊状淋巴管瘤1例

    患者男性,59岁,因发现右腋窝肿物3天就诊.查体:有腋窝触及一8 cm×6 cm×6 cm肿块,质软,边界清楚,无压痛.彩超示:多房腋性暗区.初诊囊状淋巴管瘤.行手术摘除:术中见肿块为多房囊性,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紧密粘连,给予完整切除.术后病理示:囊状淋巴管瘤.

    作者:董学峰;孙海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甲状颈干分支直接起于锁骨下动脉及双肺肺叶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左侧甲状颈干缺如,其分支肩胛上动脉与肩胛背动脉共干直接起于左锁骨下动脉及左、右肺叶变异,报道如下:在距左锁骨下动脉起始3.6 cm处,发出外径为4 mm的椎动脉,向上穿第6颈椎横突孔入颅,肋颈干在椎动脉后下方发出,胸廓内动脉在椎动脉对侧稍外方,距左锁骨下动脉起始4.1 cm处发出.

    作者:詹朝双;朱亚文;董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大鼠副神经及其分支和膈神经主干运动纤维含量的研究

    目的:采用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大鼠副神经及其分支和膈神经主干起始部的运动纤维数量,为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16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双侧副神经及其分支和膈神经主干起始部,用亚铁氰化铜法进行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染色,通过VIDS-Ⅲ型图像分析仪进行运动纤维计数.结果:大鼠副神经起始段运动纤维数为(451±43)根、胸锁乳突肌支运动纤维数为(182±12)根、锁骨上段运动纤维数为(279±29)根、副神经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支之前其运动神经纤维为(209±32)根.膈神经主干起始部运动神经纤维数为(237±41)根.结论:副神经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支之前其运动神经纤维数与膈神经主干起始部运动神经纤维数较为接近.可作为动力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

    作者:周许辉;张咏;滕红林;严望军;贾连顺;袁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多生前磨牙釉珠1例

    患者男性,40岁,主诉:右上牙痛2个月就诊.患者2个月前右上牙痛、牙松动,口服消炎药未见好转.查:54(])牙之间腭侧多生牙,Ⅱ°松动,叩痛(+),颈部龋洞,在传导麻醉下拔除多生牙,发现远中颈下龋洞.

    作者:李才友;代慧珍;邹艳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与经皮椎体成形术相关的L5椎弓根影像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L5椎弓根轴线角度和在椎体内空间投影位置对经皮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的指导意义.方法:选30个成人正常L5干燥骨标本,多排螺旋CT连续横断扫描,选择椎弓根宽层面,资源隆像输入GE ADW4.1工作站作多平面重组方式重建,测量①椎弓根轴线与椎体矢状面夹角(E角);②椎弓根轴线与椎体上缘平行线夹角(F角);③椎弓根轴线矫正角(G角);④椎弓根轴线远端在椎体内投影位置.结果:E角左右分别为34.7°±2.5°、34.9°±3.0°;F角左右分别为3.4°±0.7°、3.0°±0.8°;G角分别为24.4°±2.2°和24.0°±2.5°,左右两侧差另无显著性意义(P>0.05);椎弓根轴线远端在椎体内的投影均位于椎体前上部分;椎基底静脉管均位于椎体后中央区.结论:CT重建研究得出了椎弓根E角、F角和G角参考数值,以及椎弓根轴线远端和椎基底静脉管在椎体内的位置,对经椎弓根入路的PVP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子祥;李绍科;刘丰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指掌侧总动脉与指掌侧总神经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索指掌侧总动脉及其分支是否对指掌侧总神经形成卡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60侧手,在手掌部解剖,观测指掌侧总动脉的出现率、记录指掌侧总动脉分支出现的数量、分支对指掌侧总神经骑跨的数量、指掌侧总动脉对指掌侧总神经骑跨的数量,及指掌侧总神经被骑跨处的形态学观察,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侧手指掌侧总神经在与指掌侧总动脉及其分支骑跨处有5例发现压痕的形态学改变,占指掌侧总动脉及其分支数量的10.3‰.统计结果为样本P=1.47%,样本标准误Sp=0.65%,卡压率:(1.47±0.65)%,95%的可信区间为(0.20%-2.74%).结论:指掌侧总动脉可以造成指掌侧总神经的卡压,是导致指掌侧总神经卡压的原因之一.

    作者:王金昌;吴绍君;邱旭东;郭忠岩;王天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肝外胆道畸形变异4例

    胆道解剖变异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判断和治疗决策难度大,极易引起胆道损伤.胆道手术,术者必须认识到胆道的解剖变异较为常见而且复杂,思想上的重视和严格规范是正确处理胆管变异避免胆管损伤的关键环节[1].本文通过4例报道,以引起同道的足够重视.

    作者:马龙滨;赵志华;李宾;何津;王新元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珍珠层水溶性提取物对人骨髓基质细胞成骨性分化的诱导作用

    目的:探讨珍珠层水溶性提取物(WSM)对人骨髓基质细胞的诱导作用.方法:原代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基和WSM分别作用于第3代细胞,对照组不加处理因素.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施加处理因素后的生长状态;采用钙钴法染色检测AKP表达;应用RT-PCR方法检测BMP-2等生长因子表达;应用茜素红染色检测骨髓基质细胞的矿化结节形成情况.结果:施加处理因素第7d,WSM组、条件培养基组的BMP-2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WSM组及条件培养基组TGF-β1表达量较对照组相比未见差异.施加处理因素第7d,WSM组及条件培养基组骨髓基质细胞AKP染色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每高倍视野阳性细胞数,条件培养基组、WSM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加入处理因素18d,条件培养基组可见典型红色钙化结节形成,WSM组也可见到钙结节形成,但没有条件培养基组典型,对照组偶有零星钙化结节形成.结论:WSM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人骨髓基质细胞成骨性分化进程,具有一定的骨诱导作用.

    作者:杨春露;陈建庭;金大地;王建钧;赵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左肺三叶型变1例

    在解剖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左肺三叶型变异,现报道如下:整体外观无异常,右肺外观及叶间裂无异常,左肺的上叶出现了一条与右肺水平裂相似的浅裂(水平裂).该水平裂的外侧端起于左侧平第4肋处.裂长2.5cm.后一段与斜裂相交,但裂隙稍浅一些.

    作者:吴国运;梁成青;朱耀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上颌骨血管构筑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上颌骨血供来源、主要血管走行与分布及各相关血管吻合情况,为上颌骨各型截骨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6例成人头部标本,其中2例为新鲜头部标本,经两侧颈总动脉注入红色过氯乙烯乙酸乙酯填充剂,经腐蚀后制成头部血管铸型标本;4例为福尔马林浸泡标本,常规局部解剖,详细观察上颌骨内、外侧面血管走行、分布、吻合情况.结果:上颌骨主要由上牙槽动脉供血,上颌骨粘骨膜主要由上牙槽后动脉颊支、眶下动脉分支、腭降动脉分支供血;上颌骨内供血动脉与上颌骨粘骨膜存在广泛交通支,使上颌骨形成内外供血动脉相交通的立体血管网.结论:上颌骨血供的多源性,为截骨段成活、截骨段移动等提供了形态学依据,为其各型截骨术的设计、临床操作提供了解剖基础.

    作者:何光伟;张萍;殷学民;李泽宇;徐达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肠系膜上血管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aparoscopic pancreatoduodenectomy,LPD)中探查、显露、分离肠系膜上血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已固定成人尸体腹部标本,2例新鲜成人尸体.全组男7例,女5例.进行解剖观测,并行模拟腹腔镜操作.结果:(1)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的十二指肠水平部段长(3.80±0.72)cm、胰头钩突部段长(1.76±0.25)cm、胰颈后段长(3.81±0.64)cm、胰颈上段长(4.73±1.31)cm,其中胰头钩突部段属支多;(2)胃网膜右静脉汇入SMV有6种类型;(3)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距腹腔干下方(1.12±0.15)cm起自腹主动脉前壁,主干长(3.97±0.54)cm,外径(0.69±0.03)cm,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和第1空肠动脉起源SMA的有5种类型.结论:(1)SMV的胰头钩突部段短,属支多,显露分离难;(2)LPD中以胃网膜右静脉为标志来探查、显露SMV较好;(3)对肠系膜上动、静脉的显露分离应采用不同的主操作孔来进行;(4)充分利用腹腔镜的放大作用和超声刀的精确切割特性是可以探查、显露和分离好肠系膜上血管的.

    作者:刘兴国;冉凌;吴涛;丁自海;钟世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终板凹陷角变化对腰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研究终板凹陷程度变化对腰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在以往建立的腰椎L4~5运动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基础上,采用CAD方法精确构建三种不同终板凹陷角改变的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模型的椎间盘前凸角、小关节间隙等其余形态学参数及网格划分均保持一致.垂直压缩、屈曲、伸直、前后剪力5种载荷条件下,分别对三种有限元模型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测试.结果:负载条件下,终板凹陷角增加、终板凹陷程度减小可导致终板-椎间盘界面应变减小,椎间盘刚度及髓核内压增加,椎间盘膨出、纤维环纤维张应力、纤维环基质应力、腰椎后部结构应力以及关节突接触力减小.结论:终板凹陷程度的减小增强了椎间盘对椎体的保护作用;同时可通过影响终板的形变减少对椎间盘的营养传递.

    作者:刘耀升;陈其昕;李方财;唐小君;廖胜辉;余世策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寰枢椎前路手术相关临床解剖进展

    寰枢椎的解剖结构特殊、毗邻关系复杂,周围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故该部位一直被视为手术的高危区域,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而寰枢椎不稳和脱位在临床上又较为常见,常导致上颈髓受压,常需要手术治疗,以解除压迫、稳定寰枢椎.随着各种前路新术式的诞生及内固定技术的改进,临床手术方法亦不断更新,以下就近年来寰枢椎前路手术的应用解剖及相关进展做一些回顾.

    作者:陈晓陇;劳山;詹新立;肖增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小儿空肠系膜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

    患儿,女,5岁半,因发现腹腔肿物13个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差,神志清,精神萎靡,被动体位,全身皮肤弹性差,口腔黏膜干燥,心肺无异常.腹部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肌不紧,脐周轻压痛,无反跳痛,叩诊呈鼓音,听诊肠鸣间弱.

    作者:马修谭;孙海波;赵明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