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左肺三叶型变1例

吴国运;梁成青;朱耀峰

关键词:三叶型, 右肺水平裂, 现报道如下, 外观, 成年男性, 尸体, 裂隙, 解剖, 变异
摘要:在解剖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左肺三叶型变异,现报道如下:整体外观无异常,右肺外观及叶间裂无异常,左肺的上叶出现了一条与右肺水平裂相似的浅裂(水平裂).该水平裂的外侧端起于左侧平第4肋处.裂长2.5cm.后一段与斜裂相交,但裂隙稍浅一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鱼际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目的:介绍大鱼际皮瓣的血管解剖学基础,以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2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手标本,观察大鱼际皮肤的血供来源、走行、分支及吻合情况.临床切取3种不同设计的大鱼际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共计14例.结果:大鱼际皮肤的血供来源主要有4个方面:(1)由掌浅支或其发出的拇指桡侧指动脉发出的皮支;(2)来源于拇主要动脉的拇指桡侧指动脉发出的皮穿支;(3)拇指桡侧指背动脉向大鱼际桡背侧发出的皮支;(4)大鱼际深部血管发出的肌皮穿支.上述这些血管在大鱼际交织成网状,营养整个大鱼际皮肤.临床应用以掌浅支(弓)发出的拇指桡侧指动脉为血管蒂的大鱼际皮瓣4例,拇指桡侧指动脉穿支蒂皮瓣7例,大鱼际桡背侧筋膜血管蒂皮瓣4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指动脉穿支皮瓣远端约4mm坏死,结痂后自行脱落.术后随访半年~2年,平均10个月,皮瓣血运、质地、弹性良好,外形美观.结论:三种皮瓣疗效可靠,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临床上可依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来修复.

    作者:李文庆;王钢;徐达传;张鹏;王文胜;王利;宫云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双干型臂部动脉干1例

    男,童尸.左侧肱动脉在三角肌止点高度分浅肱动脉和肱动脉两支,二者分别位于正中神经前后.按此浅深关系上述动脉、神经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到肘窝.在肘窝内,肱二头肌腱内侧由外向内为浅肱动脉、正中神经、肱动脉.

    作者:丁广存;宗岚;高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大鼠副神经及其分支和膈神经主干运动纤维含量的研究

    目的:采用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大鼠副神经及其分支和膈神经主干起始部的运动纤维数量,为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16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双侧副神经及其分支和膈神经主干起始部,用亚铁氰化铜法进行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染色,通过VIDS-Ⅲ型图像分析仪进行运动纤维计数.结果:大鼠副神经起始段运动纤维数为(451±43)根、胸锁乳突肌支运动纤维数为(182±12)根、锁骨上段运动纤维数为(279±29)根、副神经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支之前其运动神经纤维为(209±32)根.膈神经主干起始部运动神经纤维数为(237±41)根.结论:副神经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支之前其运动神经纤维数与膈神经主干起始部运动神经纤维数较为接近.可作为动力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

    作者:周许辉;张咏;滕红林;严望军;贾连顺;袁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上颌对称性多生前磨牙1例

    患者,男,29岁,2006年12月24日因上颌腭部多生牙影响舌在口腔内活动度,要求治疗.检查:右侧上颌第一前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间腭侧有一多生牙,左侧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颊侧有一多生牙,双侧多生牙牙冠形态与第一前磨牙完全相同,并影响功能,在麻醉下拔除双侧上颌多生牙.

    作者:李才友;邹艳萍;代慧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左肺三叶型变1例

    在解剖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左肺三叶型变异,现报道如下:整体外观无异常,右肺外观及叶间裂无异常,左肺的上叶出现了一条与右肺水平裂相似的浅裂(水平裂).该水平裂的外侧端起于左侧平第4肋处.裂长2.5cm.后一段与斜裂相交,但裂隙稍浅一些.

    作者:吴国运;梁成青;朱耀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骶骨骨折的解剖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提高骶骨骨折的诊断率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正常骶骨标本(50块),骶骨骨折标本(28块),测量这些骶骨标本每条横线中点距骶骨翼边缘的水平距离,测量骶前孔、骶后孔横径、骶孔的前、后径,将所有骶骨标本左右侧对应值进行比较.结果:正常骶骨每条横线中点距左右骶骨翼水平距离无显著差异,骶前孔、骶后孔左右侧无明显差异.侧块压缩性骨折、横行骨折引起骶前孔变形、变小,侧块压缩性骨折骨折侧横线中点距骶骨翼边缘水平距离较正常侧明显变小,位置越高两侧差异越大.骶后孔、骶管变形、变小在骶骨骨折标本不明显.结论:骶骨侧块压缩性骨折、横行骨折时骶骨失去对称性,骶前孔变形、变小是造成骶神经损伤原因之一,临床上应注意骶前孔的变化,检查骶神经功能,应将扩大骶前孔进行骶神经减压放在首位.

    作者:王玉红;杜心如;徐小青;王天成;仇恒志;孔祥玉;万荣;安永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肝外胆道畸形变异4例

    胆道解剖变异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判断和治疗决策难度大,极易引起胆道损伤.胆道手术,术者必须认识到胆道的解剖变异较为常见而且复杂,思想上的重视和严格规范是正确处理胆管变异避免胆管损伤的关键环节[1].本文通过4例报道,以引起同道的足够重视.

    作者:马龙滨;赵志华;李宾;何津;王新元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展神经颅内段的分段毗邻与转角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颅底显微外科提供展神经的解剖学资料,同时探讨其脆弱性的解剖基础.方法:观测15例(30侧)成人头颅标本展神经的位置、行径及毗邻,并对其分段测量.结果:①展神经颅内段可分为5段:脑池段(15.01±2.56)mm,岩斜段(6.38±1.78)mm,动脉后段(2.81±1.32)mm,跨动脉段(5.76±0.84)mm,动脉前下段(15.63±2.03)mm;②展神经颅内段在行程中形成3个转角,分别位于脑膜入口处、岩尖及颈内动脉(ICA)的外侧面;③斜坡内动脉、斜坡外动脉、小脑幕动脉、垂体下动脉及下干的前外侧支与展神经关系密切;④展神经三角:由岩蝶韧带、三叉神经囊内侧面及ICA后外侧面围成,展神经动脉后段经过此三角;⑤在ICA外侧面有交感神经以锐角加入展神经.结论:①展神经行程中的3个转角,以及与血管、神经、韧带、骨等复杂的解剖关系,使其脆弱而易于损伤;②在斜坡区、颞骨岩部和海绵窦手术时必须予以识别和保护.

    作者:刘锦峰;姜苏明;汪昌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正中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的解剖学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正中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的解剖学比较研究,为手术治疗小脑幕中和后切迹间隙的肿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模拟正中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进行逐步解剖,观察和比较不同手术入路所暴露的视野范围,描述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直接暴露了后切迹间隙,但由于小脑对视野的阻碍,限制了四叠体板下半部分的暴露;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视野范围集中在中切迹水平的脑干背外侧面区域,且可以观察到同侧的上、下丘.结论:1、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适用于后切迹间隙的第三脑室后壁,松果体区和四叠体上丘平面,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适合于中切迹间隙的后方区域和同侧的四叠体板.2、开颅过程中对静脉窦的完全暴露和对静脉窦向上的牵拉有利于幕下小脑上入路的手术暴露.

    作者:陈晟;涂汉军;张力;李新建;黄宽明;付锐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细胞外基质及其筑构对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Laminin,L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fin,FN)和三维基膜基质Matrigel胶对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将用酶消化法分离的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种植在LN和FN上及三维基膜基质Matrigel胶里,然后用Brdu法检测各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率.结果:生长在FN上的平滑肌细胞增殖率高(24%),生长在LN上的平滑肌细胞增殖率次之(17%),而生长在三维基膜基质胶里的平滑肌细胞未出现细胞增殖,另外LN较FN有明显的促进平滑肌细胞分化成熟的作用.结论:细胞外基质成分和基质筑构对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明波;黄良;吴松;伍校琼;朱武;罗明英;罗学港;蔡维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幼儿人工耳蜗植入面神经隐窝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对幼儿面神经隐窝等相关结构进行观测,为幼儿人工耳蜗植入及其它耳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1~5岁儿童尸头14个(28侧),模仿经乳突后鼓室径路,进入后鼓室;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与面神经隐窝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经面神经隐窝入路从不同的角度可清楚地看到锥隆起、面神经管凸(面神经水平段)、砧镫关节、镫骨底板、匙突、圆窗龛及鼓岬等主要结构.面神经垂直段长度为(10.58±1.20)mm,面神经圆窗龛平面到乳突表面、面神经锥曲段到鼓索神经、水平半规管到面神经水平段以及鼓索神经起点到茎乳孔的距离分别为:(11.90±1.80)mm,(3.79±0.45)mm,(1.94±0.43)mm,(5.14±0.80)mm.结论:幼儿面神经隐窝与成人的不同点以及幼儿面神经隐窝的相关测量数据,可为幼儿手术中避免面神经损伤提供形态学依据.

    作者:金建华;余汝堂;陈成春;倪丽艳;邵华信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D—天冬氨酸与帕金森模型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帕金森模型鼠中脑D-天冬氨酸的变化情况,探讨兴奋性神经递质右旋对映体与帕金森疾病的相关性.方法:成年C57-BL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应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中脑D-天冬氨酸含量.结果:对照组与模型组中脑D-天冬氨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脑组织中内源性D-天冬氨酸的合成及转运不受神经毒素MPTP的影响,仍保持原有的动态平衡,可能没有参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作者:刘承伟;卢洁;卢昕;马文领;蔡懿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及修整的技术改进

    目的:探讨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及修整的技术改进.方法:采用原位灌注联合切取和体外修整的方法完成6例尸体供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及修整.结果:6例获取器官的热缺血时间为(3.0±1.5)min,冷缺血时间为(7.0±3.0)h.修整时动脉重建方式既保证了肝脏血供又改善了胰腺十二指肠血供.同时为6例乙肝肝硬化病人实施原位肝移植,术后病人恢复顺利;为6例I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病人实施胰液膀胱引流式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术,手术顺利,术后病人移植胰腺和肾脏功能恢复良好;为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病人实施肾移植术,术后病人恢复顺利.结论: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和修整的质量是器官移植成功的关键之一,采用原位灌注联合切取和保留胰腺的胃十二指肠动脉是可靠的.

    作者:褚志强;宋文利;沈中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腰椎-髂骨固定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成人尸体髂骨固定的相关数据进行测量,提出髂骨后柱的概念,为腰椎-髂骨固定提供临床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保存完好的尸体骨及干燥骨.设定髂前下棘下缘向后经过臀后线与髂嵴后部交叉点的连线截面为A线截面,此线与Chiotic线平行(Chiotic线与髂嵴后部交叉点称为CLIC点).沿A线和Chiotic线截断髂骨,测量以下数据:髂骨后柱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观察坐骨大切迹及髂粗隆的解剖学形态;用该技术治疗骶骨骨折5例,骶骨肿瘤6例.结果:髂骨后柱的平均长度为110.57mm,宽度24.24 mm;高度有两个,标准高度是坐骨大切迹顶弧到弓状线的垂直高度14.54 mm,安全高度是坐骨大切迹顶弧到A线截面的距离31.46 mm.CLIC点距坐骨大切迹前支85.43 mm.结论:髂骨后柱是髂骨后部的承重骨骼,可容纳7mm直径的髂骨棒植入.

    作者:桑锡光;张立平;刘海春;李牧;汤继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腰椎椎弓根通道不同外偏角方向变化规律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腰椎椎弓根在0°头尾偏角和不同外偏角方向通道的变化规律.方法:1例健康成人腰椎CT连续扫描数据集,应用Mimics 8.11三维重建腰椎数字解剖模型,将腰椎数字模型导入Surface 10.0,确定椎骨正中矢状切面和经椎弓根中部水平面为0°正交平面,0°水平面为0°头尾偏角参考平面,正中矢状切面为0°内外偏角参考平面,确定左右椎弓根各个方向通道的正投影,获得椎弓根通道的正投影内边界及内边界内、外切圆,获得内切圆在正投影方向经椎板、椎弓根与椎体的通道长度及各内、外切圆圆心坐标值、半径大小,对获取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与可视化显示.结果:L1~5左右椎弓根通道在0°头尾偏角和不同外偏角方向正投影区内边界的内切圆半径随外偏角的增大逐渐增大而后又逐渐减小,其中大半径值对应的角度方向为佳角度方向,外切圆半径没有明显变化;L1-5左右椎弓根通道正投影区内边界内切圆通道长度随外偏角的增大呈逐渐增大趋势.结论:腰椎椎弓根通道大小是随外偏角方向不同而不同的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应用数字技术可以获得其通道大小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规律,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直径、长度大小的螺钉及确定佳进钉方向需要依循这一规律.

    作者:李严兵;王爱平;彭田红;徐达传;丁自海;谢叻;赵卫东;钟世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甲状颈干分支直接起于锁骨下动脉及双肺肺叶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左侧甲状颈干缺如,其分支肩胛上动脉与肩胛背动脉共干直接起于左锁骨下动脉及左、右肺叶变异,报道如下:在距左锁骨下动脉起始3.6 cm处,发出外径为4 mm的椎动脉,向上穿第6颈椎横突孔入颅,肋颈干在椎动脉后下方发出,胸廓内动脉在椎动脉对侧稍外方,距左锁骨下动脉起始4.1 cm处发出.

    作者:詹朝双;朱亚文;董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技术内固定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方法:取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20个,制作髋臼前柱系列断面.测量进钉点与坐骨大切迹顶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测量螺钉长度,测量螺钉矢状面和冠状面的角度,将测量数据输入到SPSS 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螺钉技术:OP和PQ的长度分别为(23.5±2.2)mm和(16.8±1.6)mm,螺钉长度为(84.9±4.7)mm.双螺钉技术:O1P1和P1Q的长度分别为(26.3±2.3)mm和(13.6±1.4)mm,内侧螺钉的长度为(69.8±4.1)mm;O2P2和P2Q的长度分别为(20.7±2.1)mm和(20.1±1.8)mm,外侧螺钉的长度(61.2±3.7)mm.α角为(123.4±4.1)°,β角(62.2±5.8)°.结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技术具有创伤小、固定强度大等优点,在某些髋臼骨折中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王先泉;张伟;孙水;张进禄;王健;李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终板凹陷角变化对腰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研究终板凹陷程度变化对腰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在以往建立的腰椎L4~5运动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基础上,采用CAD方法精确构建三种不同终板凹陷角改变的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模型的椎间盘前凸角、小关节间隙等其余形态学参数及网格划分均保持一致.垂直压缩、屈曲、伸直、前后剪力5种载荷条件下,分别对三种有限元模型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测试.结果:负载条件下,终板凹陷角增加、终板凹陷程度减小可导致终板-椎间盘界面应变减小,椎间盘刚度及髓核内压增加,椎间盘膨出、纤维环纤维张应力、纤维环基质应力、腰椎后部结构应力以及关节突接触力减小.结论:终板凹陷程度的减小增强了椎间盘对椎体的保护作用;同时可通过影响终板的形变减少对椎间盘的营养传递.

    作者:刘耀升;陈其昕;李方财;唐小君;廖胜辉;余世策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显微外科方法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研究进展

    拇对掌是人类特有的功能,在手功能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手以拇对掌实现握持动作,以握持形式完成手80%以上的功能[1].一旦丧失拇对掌功能,对手功能影响巨大,因而必须积极设法重建拇对掌功能.拇对掌功能重建的方法很多,目前研究仍集中在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显微外科方法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研究较少,本文就显微外科方法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付强;庄永青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和受体3在人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临床指标的人胰腺癌组织VEGF-C、VEGF-D、VEGFR-3的表达,来探讨VEGF-C和VEGF-D对人胰腺癌转移的影响,为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机制以及癌的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人胰腺癌标本33例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15例,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VEGF-C、VEGF-D及VEGFR-3在人胰腺癌和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VEGF-C、VEGF-D和VEGFR-3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比例较在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比例明显增高,并且VEGFR-3的表达与VEGF-D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VEGF-C的表达不具有相关性(P>0.05).胰腺癌组织中VEGF-C和VEGF-D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远处转移无关(P>0.05).结论:VEGF-C、VEGF-D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并有可能通过与VEGFR-3的结合促进了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从而对癌的淋巴道转移起促进作用.

    作者:何军;徐勇刚;杨树才;张雅芳;郑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