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丽荣;高秀来;张帆;陈亚亮;杨连雪;李坤成;于春水
在解剖一30岁左右女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右侧完全型重复输尿管变异(图1),具体报道如下:1、肾脏外形,大小及肾蒂的排列关系与文献报道无明显异常.2、肾盂和肾盏将右侧肾脏切开,可见上位6个肾小盏汇合成3个肾大盏,3个肾大盏汇合为上位肾盂;下位5个肾小盏汇合成2个肾大盏,2个肾大盏汇合为下位肾盂,上下两肾盂间距25 mm.
作者:卿沛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颈椎MRI中椎管面积的测量,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颈髓、椎管横截面积比值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在我院诊治的脊髓型颈椎病130例病人进行详细问病史、查体,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将其MRI图像输入计算机后,用Photoshop软件对颈脊髓及椎管进行划界,对C56节段选定区域内的像素进行计算,求得颈髓像素与有效椎管像素的比值.同时计算患者的JOA评分,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随机选取同年龄组65例正常C56图像计算比值,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手术组C56节段的比值为0.603±0.0572.非手术组比值为0.332±0.056.正常对照组比值为0.305±0.072.脊髓型颈椎患者临床表现与面积比值有密切关系.结论:MRI仍然是反映椎管狭窄情况佳的影像学诊断,C56节段脊髓与有效椎管横截面积比值与颈椎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夏景君;张伟;关国发;张志鹏;沈洪涛;裴刘宝;杜洪伟;祖佳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用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N/P)复合同种异体成骨细胞(osteoblasts OBs)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并从放射学角度评价成骨效果.方法:手术制作18只新西兰大白兔15mm双侧桡骨缺损模型;体外培养同种异体成骨细胞,分别种植到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和聚乳酸(PLA)材料上.以复合OBs的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为实验组(ON),以复合OBs的聚乳酸(OP)和未复合OBs的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N)作对照组,移植修复兔桡骨缺损.分别于植入后4、8、12周取材,经大体观察、X线、放射学评分和X线阻射密度值来评价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复合OBs的N/P人工骨的试验组放射学评分和X线阻射密度值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在新骨形成的同时,珍珠层粉未完全降解.结论:珍珠层人工骨能较好地修复兔桡骨骨缺损,在复合成骨细胞后修复效果更佳,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骨组织工程材料.
作者:王建钧;陈建庭;唐焕章;杨春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作者在解剖1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左大隐静脉变异,现报道如下:大隐静脉在耻骨结节外下方4.0 cm处穿阔筋膜的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在注入股静脉之前接纳:①股内侧浅静脉上、下支,上支距隐股点0.90 cm入大隐静脉,汇入处直径为2.2 mm,下支距隐股点2.5 cm处入大隐静脉,汇入处直径2.0 mm.
作者:孟镔;朱传军;杨志欣;蔡明志;崔英健;陶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用氧化铅悬浊液进行动脉灌注造影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在X线透视下,测量不同浓度的氧化铅悬浊液沉降速率及灌注压强,并用Wistar大鼠行动脉灌注,然后行X线照像和血管解剖.结果:氧化铅悬浊液佳浓度为:氧化铅与生理盐水质量容量比100g∶50ml,灌注后的标本在X线下全身动脉显影清晰,动脉解剖显示清楚饱满.结论:氧化铅悬浊液灌注法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是研究器官与组织瓣血管分布的较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作者:郝丽文;段永壮;王增涛;缪博;李桂石;李常辉;何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索将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神经切断,腓肠肌失神经萎缩,改善小腿肌性肥大外形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9例腓肠肌肌性肥大女性18侧小腿行选择性胫神经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切断小腿减肥术,术中观测腓肠肌内、外侧头神经肌支在胫神经起点位置及与相邻神经的位置关系,测量小腿外形及周径变化.结果:(1)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在胫神经上的起点位置较恒定,在腘窝中点上下1.5 cm范围内;(2)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起始与比目鱼肌支、腓肠内侧皮神经临床所见有4种组合关系,提示尽可能在神经支进入内、外侧腓肠肌肌门处选择性切断更为安全;(3)9例受术者术后早期可以行走、站立,无明显肿胀,随访3个月至1年,下肢无任何功能障碍,活动如常,小腿大周径平均缩减(4.2±1.2)cm.小腿曲线变平缓,以内侧缩小明显.结论:(1)行选择性胫神经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切断术,可缩小小腿肌性肥大症状,达到小腿减肥,改善小腿外形之目的,效果明显;(2)该术式安全,简便,不影响受术者行走功能.
作者:徐翔;罗盛康;孙中生;王新灿;汪海滨;温广明;徐达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BYHWD)对红核脊髓束横断后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正常组;2.实验组:C3-4右侧红核脊髓束横断后灌服补阳还五汤;3.对照组:C3-4右侧红核脊髓束横断后灌服蒸馏水;用FG逆行示踪定位红核脊髓束神经元在红核的分布.动物存活8周后,Nissl染色计数红核脊髓束神经元并计算其平均截面积.结果:红核神经元的数目和平均截面积实验组分别减少了22%和35%,对照组分别减少了42%和64%.结论:BYHWT不仅提高了轴突横断后红核神经元的存活率,还对其萎缩有抑制作用.
作者:陈安;张建伟;伍校琼;石咏梅;李花;罗学港;鞠躬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尸体标本上,观察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神经结构及毗邻关系.结果:(1)喉返神经(RLN)进入气管食管沟的位置对应椎体水平及构成比,左:90%位于T3/4~T4水平,右:70%位于C6/7~C7上水平;67.7%的右RLN与颈总动脉的交叉点对应椎体水平在T1下~T1/2水平.(2)颈胸段交感干(CTST)与椎体前正中线(PVM)距离在T1椎体中点水平较C6~C7和T2~T5水平大,且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膈神经(PN)入胸腔后,左PN于主动脉弓前方、右PN于上腔静脉前外侧经心包与纵隔胸膜之间在肺根前方下行.结论:熟悉喉返神经、交感干和膈神经的相关解剖有助于在颈胸段脊柱手术中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作者:王素春;张烽;段广超;金国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大反应过程中心肌内分泌因子( )间的作用.方法:利用腹主动脉缩窄性高血压大鼠模型,以平均动脉压(MAP)、心系数( )肌体积密度(VV)、表面积密度(SV)、比表面(S/V)及平均自由程(λ)等体视学参数作为指标,观察一氧化氮(NO)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压力超负荷高血压和心肌肥大反应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腹主动脉缩窄的大鼠,其MAP、LVW/BW明显增高,心肌横断面积及平均直径明显增大,VV、SV、S/V及λ等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NO前体L-Arg和AngⅡAT1受体拮抗剂Los能明显阻断腹主动脉缩窄大鼠的MAP、LVW/BW的增高效应,心肌横断面积、平均直径及VV、SV等明显变小,S/V及λ则增大;用NOS抑制剂L-NAME处理的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其MAP、LVW/BW值则进一步增高,心肌横断面积、平均直径及VV、SV等参数持续加大,而SN及λ则变小.结论:NO和AngⅡ参与了腹主动脉缩窄后的高血压和心肌肥大反应.NO的降血压、抑制心肌肥大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AngⅡ的浓度来实现的.
作者:钟南田;符史干;符皎荣;林世珍;洪灯;郑小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鼠脑损伤后,SSeCKS(Src抑制的蛋白激酶C的底物)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制备成年SD(Sprague-Dawley)大鼠脑损伤模型.通过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脑损伤后SSeCKS表达的时相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SeCKS在脑组织中的细胞定位.结果:Western blot显示,大鼠脑损伤后,SSeCKS的表达逐步降低,伤后3 d降至低点,之后逐渐上升,7 d达到高峰,14d后趋于平稳;RT-PCR的结果与Western blot一致.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显示SSeCKS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物GFAP、神经元的标记物NeuN共定位.结论:大鼠脑损伤可以改变SSeCKS的表达,这种改变可能参与脑损伤后星型胶质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过程,并与神经元的凋亡、轴突再生有关.
作者:沈爱国;肖锋;季玉红;刘海鸥;孙琳琳;秦婧;杨君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为经阴道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经阴道逆行解剖观测8例(16侧)常规防腐女性盆腔尸体标本.结果:(1)膀胱宫颈韧带位于膀胱、子宫颈和阴道之间,可分为宫颈部(2.07±1.06)cm、阴道部(1.75±0.58)cm;(2)膀胱宫颈韧带长度为(4.12±1.02)cm,阴道部起始端宽为(0.69±0.23)cm;(3)输尿管膝部距离阴道部起始端(2.14±0.47)cm;(4)输尿管膝部距离子宫动脉跨越处(2.16±0.36)cm.结论:经阴道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中对膀胱宫颈韧带的解剖至关重要,可避免损伤输尿管和子宫动脉等重要结构.
作者:王明炎;彭浩;黄文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验证Mn2+增强磁共振技术与DiI荧光示踪技术对于大鼠皮质脊髓束的追踪效果,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评价.方法:采用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MnCl2组和DiI组各15只,分别经感觉运动区皮层进行MnCl2(0.8 mol/L)注射和5%DiI涂布.MnCl2组,于术后24h行MR扫描;DiI组动物存活10d后,灌杀、切片、观察.结果:两种方法在颈髓以上节段对皮质脊髓束的示踪结果一致.结论:Mn2+增强磁共振技术与DiI荧光示踪技术对皮质脊髓束的示踪效果好,二者结合应用,对临床影像学神经束路追踪研究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常丽荣;高秀来;张帆;陈亚亮;杨连雪;李坤成;于春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在干骨中发现1例第4、5颈椎的椎体、椎弓板骨性融合畸形(图1~3),死者生前情况不详.经观察发现,两椎体间有椎间盘遗迹,第4颈椎棘突未端不分叉,但在棘突根部的左侧有一细小分支,第5颈椎棘突为完全性分叉,而且右侧的棘突分叉与上位椎骨棘突完全性骨性融合,左侧则为不完全性融合.第4颈椎体钩高0.6 cm,第4、5颈椎的椎体高度分别为1.0、1.5 cm.
作者:马建敏;万斌;杨宝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距舟关节的三维运动范围及其在足运动中的作用.方法:采用12例新鲜青壮年小腿足标本,牢固地固定胫骨,标记距骨和足舟骨,分别对足前部加载不同的负荷,使前足处于特定的不同运动状态,用三维数字化仪测量标记点的三维坐标值,计算距舟关节的相对三维运动值,分析距舟关节和前足的运动范围及两者间的关系.结果:前足相对胫骨的单一跖屈-背屈运动范围为84.1°±6.2°,内翻-外翻为61.8°±5.1°,内收-外展为49.3°±5.0°,在上述前足的单纯运动过程中,距舟关节的上述三维运动范围依次为18.3°±4.9°、32.3°±4.7°和28.37°±4.0°,分别占前足相应运动范围的21.8%、52.2%、和57.5%.结论:距舟关节具有较大的三维运动范围,在前足的三维运动和足板的扭曲变形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踝关节的跖屈-背屈运动具有一定的代偿作用.
作者:燕晓宇;俞光荣;丁祖泉;罗从风;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髂腰韧带能否在CT上显示以及髂腰韧带在腰椎节段定位中的作用.方法:128例腰椎患者进行了CT容积扫描检查,采用横断、矢状、冠状多平面重建图像分析髂腰韧带的结构特点.128例患者中有11例为移行椎患者,均经X线片证实.结果:117例腰骶正常节段的患者髂腰韧带均起自L5横突.83%的髂腰韧带前、后束之间间隔脂肪组织,前、后束可分辨,横断位上前束较扁,向外侧走行止于髂棘后1/3内侧缘,后束较短而厚,向外后侧走行止于髂后上棘内侧骨面,冠状位上髂腰韧带前、后束均呈类三角形改变,尖端指向髂棘,底边与L5横突相连,矢状位上髂腰韧带前束呈薄条带状或小点状,后束呈宽厚条带状或结节状.17%的髂腰韧带前、后束之间缺乏脂肪组织,前、后束不能分辨,横断位上韧带呈宽厚条带状或扇形向外后方行走,止于髂棘,冠状位上韧带呈类三角形改变,矢状位上韧带呈结节状或不规则条带状改变.以髂腰韧带作为L5椎体水平的定位标记,11例移行椎均准确定位.结论:CT三维多平面重建可准确显示髂腰韧带的形态和走行特点.髂腰韧带起自L5横突,根据这一特点能对腰椎节段进行准确的定位,特别是在合并有腰骶部移行椎的患者.
作者:刘庆余;陈健宇;陈燕涛;梁碧玲;刘尚礼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卡巴胆碱是否对小胶质细胞增殖产生影响.方法:培养的小胶质细胞系,加入不同浓度的卡巴胆碱或卡巴胆碱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用MTT方法检测细胞活性,观察对小胶质细胞数量的影响.结果:我们在培养的小胶质细胞系发现,卡巴胆碱显著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并能有效抑制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并存在剂量依赖效应,10μ M浓度效果为显著.结论:卡巴胆碱可抑制小胶质细胞炎性反应.
作者:关艳中;高天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侧枝血管生长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巨噬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单侧结扎兔股动脉并将股动脉远侧端吻合到伴行的股静脉上,7 d后处死动物,用特异性抗MCP-1抗体和抗RAM11抗体(巨噬细胞标记物)结合共聚焦免疫荧光术,进行MCP-1和巨噬细胞的检测.结果:在正常血管MCP-1的表达非常弱,仅在中膜和外膜有微量表达,内皮细胞几乎不表达.在生长的侧枝血管MCP-1在血管各层都高水平表达,免疫荧光强阳性,是正常血管的7.8倍,和正常血管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连续切片显示MCP-1的上调表达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分布呈正相关.结论:在生长的侧枝血管MCP-1的表达显著上调,提示MCP-1在巨噬细胞的聚集和侧枝血管的生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明波;吴松;伍校琼;黄良;朱武;罗明英;罗学港;蔡维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阐明髂间三角区内血管的分布规律,为腹腔镜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提供安全靶区.方法:31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固定腰椎标本,年龄58.2岁.观测并分析髂间三角内与腹腔镜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相关的血管解剖数据.结果:L5~S1椎间盘的高度、宽度分别为(1.87±0.21)cm、(5.07±0.60)cm;主动脉杈(AB)与髂总静脉汇合处(CCIV)分别位于L5~S1椎间盘上缘(3.97±1.24)cm、(2.75±1.46)cm处;夹角分别为(52.4±12.0)°、(78.4±22.1)°;骶正中动脉(MSA)存在于所有的标本中,在L5~S1椎间盘上、下缘处的外径分别为(0.16±0.04)cm、(0.14±0.05)cm;上、下缘水平到右髂动脉(RIA)的距离分别为(2.02±0.81)cm、(2.74±0.83)cm.左髂静脉(LIV)到右髂动脉的平均距离为3.60 cm,占椎间盘宽度的71.3%(32.3%~124.4%).结论:髂间三角内的血管解剖能满足腹腔镜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要求,可作为手术治疗椎间盘疾患的选择靶区.
作者:谢加兴;刘金伟;丁自海;吴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为临床经胸骨上段显露脊柱颈胸段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0具成人尸体模拟经胸骨上段显露颈胸段脊柱的入路进行解剖,并进行有关的数据测量.结果:甲状腺中静脉有48.8%的人一侧缺如.胸骨劈开后撑开的横径为(60.8±1.64)mm.两侧胸膜在前界中段之间有分离型、接近型、接触型和掩复型,后两者占50.4%.食管在T3椎体平面超出气管左缘(0.5±0.08)cm.胸导管由颈血管鞘后方到注入静脉的行程位于颈静脉角三角区.左、右侧喉返神经分别有94.5%、59.6%走行在气管食管沟内,并与甲状腺下动脉有复杂的关系.胸骨角正对T4/5椎间盘、T4下1/3和T5上1/3椎体(62.5%)水平,喉返神经左、右侧返折点分别平对T3/4椎间盘、T4椎体(75.6%)和T1/2椎间盘、T2椎体(82.0%),主动脉弓、右锁骨下动脉上缘分别对T3(73.7%)和T1椎体(70.0%)水平,经胸骨上段入路的颅侧和尾侧分别平对C3/4椎间盘、C4椎体(75.6%)和T3椎体、T3/4椎间盘(86.8%).结论:经胸骨上段显露脊柱颈胸段具有暴露充分,操作方便,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刘屹林;王利民;宋跃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观测股胫关节面的形态结构,探讨股胫关节扣锁机制的解剖学基础.方法:93侧186根股骨与胫骨,观测股胫关节面的形态结构.结果:①股骨内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长(62.0±2.8)mm,左右宽(23.9±1.7)mm,关节面周缘长(108.3±5.2)mm;股骨内侧髁关节面中部压迹呈三角形,长(15.1±3.6)mm,压迹朝前内方向角度为71.7°±6.7°.股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长(62.1±2.9)mm,左右宽(28.5±2.3)mm,关节面周缘长(111.7±4.5)mm;股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压迹呈一字形,压迹长(16.4±7.3)mm,压迹朝前外方角度为73.3°±7.5°.②胫骨内侧窝关节面前后方向深(3.3±0.7)mm,左右方向深(6.0±0.8)mm;胫骨内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长(45.3±2.7)mm,左右宽(30.7±1.8)mm;胫骨外侧髁关节面关节窝前后方向深(1.8±0.6)mm,左右方向深(5.1±0.9)mm;胫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长(41.4±3.9)mm,左右宽(31.9±2.2)mm.结论:股骨内、外侧髁关节面中部有内、外侧压迹,与胫骨近端内、外侧髁关节窝及半月板共同形成股胫关节的扣锁机制.
作者:单云官;王连鹏;张金波;吴杰;刘未;徐建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