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强;王守彪;周成富;朱延鹏;宋波
目的:研究近侧列腕骨切除术后头状骨近端关节面的解剖及其和桡尺骨远端关节面的匹配.方法:12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手标本,行近侧列腕骨切除术后观测头状骨近端关节面的解剖学特点和活动;纵、横行剖开远侧列腕骨和桡尺远端,描模正常桡骨-月骨关节面和桡尺骨-头状骨关节面的匹配曲线.结果:头状骨近端关节面有桡、尺、背、掌4个子关节面组成,和桡尺骨远端在矢状面上匹配差,冠状面上好,尺侧部分匹配好,桡侧部分匹配差.结论:头状骨近端和桡尺骨远端形成的关节面其解剖学上明显不同于正常腕关节.
作者:朱跃良;徐永清;汪新民;樊志强;曾立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鼠脑损伤后,SSeCKS(Src抑制的蛋白激酶C的底物)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制备成年SD(Sprague-Dawley)大鼠脑损伤模型.通过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脑损伤后SSeCKS表达的时相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SeCKS在脑组织中的细胞定位.结果:Western blot显示,大鼠脑损伤后,SSeCKS的表达逐步降低,伤后3 d降至低点,之后逐渐上升,7 d达到高峰,14d后趋于平稳;RT-PCR的结果与Western blot一致.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显示SSeCKS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物GFAP、神经元的标记物NeuN共定位.结论:大鼠脑损伤可以改变SSeCKS的表达,这种改变可能参与脑损伤后星型胶质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过程,并与神经元的凋亡、轴突再生有关.
作者:沈爱国;肖锋;季玉红;刘海鸥;孙琳琳;秦婧;杨君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对比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与枢椎椎弓根螺钉联合寰椎椎板钩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新鲜颈椎标本6例,损伤齿突基底部,建立寰枢椎失稳模型,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先测量失稳寰枢椎的三维运动范围,再在失稳模型上对每具标本进行两种内固定:C1椎弓根螺钉+C2椎弓根螺钉的钉棒内固定系统,C1椎板钩+C2椎弓根螺钉的钉棒钩内固定系统,测量二种不同固定方法的寰枢椎三维运动范围,比较两种状态下的寰枢椎稳定状况.结果:C1椎弓根螺钉+C2椎弓根螺钉的钉棒内固定与C1椎板钩+C2椎弓根螺钉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无显著性差异,左右旋转C1椎弓根螺钉组优于C1椎板钩组.结论:两种寰枢固定方法:C1椎弓根螺钉+C2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在抗左右旋转方面较C1椎板钩+C2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稳定性优越,临床上应优先选择C1、C2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当C1椎弓根过于细小时可选用C1椎板钩+C2椎弓根螺钉的固定技术.
作者:吴增晖;冯永辉;马向阳;尹庆水;刘景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静脉受压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及其它原因所致的静脉压迫性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用4.5#、5#、6#等型号注射针头放置于左髂总静脉旁,用相同的拉力将左髂总静脉和左髂总动脉与针头一同结扎,抽出针头,造成髂静脉不同程度的受压、狭窄.观测左髂总静脉腔内压力的变化和不同时间点的病理学改变(HE/Masson染色)以及左下肢的术后表现.结果:4.5#、5#针头组出现明显的髂静脉压力增高(P<0.05),4.5#针头组左下肢术后出现淤血、涨肿,术后3 d逐渐恢复.病理改变随时间推移而愈发明显.假手术组、6#针头髂静脉压力则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用5#针头辅助作部分髂静脉结扎,是模拟人左髂总静脉受压的佳选择;静脉受压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将导致管壁重塑.
作者:盛华均;孙善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距舟关节的三维运动范围及其在足运动中的作用.方法:采用12例新鲜青壮年小腿足标本,牢固地固定胫骨,标记距骨和足舟骨,分别对足前部加载不同的负荷,使前足处于特定的不同运动状态,用三维数字化仪测量标记点的三维坐标值,计算距舟关节的相对三维运动值,分析距舟关节和前足的运动范围及两者间的关系.结果:前足相对胫骨的单一跖屈-背屈运动范围为84.1°±6.2°,内翻-外翻为61.8°±5.1°,内收-外展为49.3°±5.0°,在上述前足的单纯运动过程中,距舟关节的上述三维运动范围依次为18.3°±4.9°、32.3°±4.7°和28.37°±4.0°,分别占前足相应运动范围的21.8%、52.2%、和57.5%.结论:距舟关节具有较大的三维运动范围,在前足的三维运动和足板的扭曲变形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踝关节的跖屈-背屈运动具有一定的代偿作用.
作者:燕晓宇;俞光荣;丁祖泉;罗从风;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在干骨中发现1例第4、5颈椎的椎体、椎弓板骨性融合畸形(图1~3),死者生前情况不详.经观察发现,两椎体间有椎间盘遗迹,第4颈椎棘突未端不分叉,但在棘突根部的左侧有一细小分支,第5颈椎棘突为完全性分叉,而且右侧的棘突分叉与上位椎骨棘突完全性骨性融合,左侧则为不完全性融合.第4颈椎体钩高0.6 cm,第4、5颈椎的椎体高度分别为1.0、1.5 cm.
作者:马建敏;万斌;杨宝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供区并发症,评价该皮瓣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对手部握力、捏力和前臂旋转及腕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定.于术后第7d、3周和3个月观察并记录手部和腕部肿胀程度,第7d测量记录植皮成活面积.3周后进行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分布区域皮肤浅感觉评定.3个月后对手部握力、捏力和前臂旋转及腕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定并与术前对比.3个月后进行供区外观评定,要求患者主观评价其满意程度,后归纳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3个等级.结果:实施手术29例,其中2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48月.供区并发症包括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区域异常(100%)、桡神经浅支分布区感觉异常(9.1%)、皮片部分坏死(18.1%)、供区外观不满意(45.5%)和供侧手部和腕部肿胀等,而前臂旋转活动和腕关节屈、伸、收、展活动与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供区皮肤感觉功能障碍和供区植皮外观不满意是该类皮瓣供区主要并发症,而供侧手部、腕部活动功能不受影响.
作者:王绥江;罗少军;金玉丹;汤少明;梁杰;吕端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BYHWD)对红核脊髓束横断后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正常组;2.实验组:C3-4右侧红核脊髓束横断后灌服补阳还五汤;3.对照组:C3-4右侧红核脊髓束横断后灌服蒸馏水;用FG逆行示踪定位红核脊髓束神经元在红核的分布.动物存活8周后,Nissl染色计数红核脊髓束神经元并计算其平均截面积.结果:红核神经元的数目和平均截面积实验组分别减少了22%和35%,对照组分别减少了42%和64%.结论:BYHWT不仅提高了轴突横断后红核神经元的存活率,还对其萎缩有抑制作用.
作者:陈安;张建伟;伍校琼;石咏梅;李花;罗学港;鞠躬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上、中胸椎椎弓根-肋单位的CT测量,探索胸椎弓根外螺钉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例阴性结果的胸椎CT扫描图像,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48.8岁,对T1~T8测量下列解剖指标:椎弓根横径,椎弓根钉道长度,椎弓根-肋单位横径,椎弓根外螺钉钉道长度,椎弓根外螺钉内倾角,椎弓根外螺钉大内倾角,椎弓根外螺钉小内倾角.结果:胸椎弓根-肋单位横径(12.97~18.88)mm明显大于胸椎弓根横径(5.03~8.67)mm,胸椎弓根外螺钉钉道长度(46.05~61.47)mm明显长于胸椎弓根螺钉钉道长度(36.92~41.74)mm,椎弓根外螺钉内倾角从T1~T8有递减趋势,且均有一个相对安全的误差区间.结论:胸椎弓根外螺钉技术安全性高于胸椎弓根螺钉技术,使用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严军;宦坚;郑祖根;董启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对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的解剖学位置进行显微解剖研究,探讨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中内淋巴囊保护的方法.方法:应用10例20侧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显微镜下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手术方法解剖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的位置并进行测量与比较.结果:前庭导水管外口在乳突腔面投影大致位于后半规管弧线前上3 mm至其后下3 mm的范围内.20例标本内淋巴囊的位置Ⅰ型占60%(12例),Ⅱ型占35%(7例),Ⅲ型占5%(1例).内淋巴囊尾端可越过乙状窦.磨除后半规管后下的骨质尽量保留3 mm.外半规管延长线与乙状窦的交点、岩上窦向前暴露的前端及乙状窦与岩上窦的交点组成三角形,循三角形的中心向顶点的连线做硬脑膜切口能够保护内淋巴囊的完整.结论:了解前庭导水管及内淋巴囊的具体位置并根据其位置设计切口利于保护内淋巴囊的结构完整和保护听力,利于术后关闭硬脑膜切口.
作者:田广永;徐达传;廖华;李泽宇;石小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观测股胫关节面的形态结构,探讨股胫关节扣锁机制的解剖学基础.方法:93侧186根股骨与胫骨,观测股胫关节面的形态结构.结果:①股骨内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长(62.0±2.8)mm,左右宽(23.9±1.7)mm,关节面周缘长(108.3±5.2)mm;股骨内侧髁关节面中部压迹呈三角形,长(15.1±3.6)mm,压迹朝前内方向角度为71.7°±6.7°.股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长(62.1±2.9)mm,左右宽(28.5±2.3)mm,关节面周缘长(111.7±4.5)mm;股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压迹呈一字形,压迹长(16.4±7.3)mm,压迹朝前外方角度为73.3°±7.5°.②胫骨内侧窝关节面前后方向深(3.3±0.7)mm,左右方向深(6.0±0.8)mm;胫骨内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长(45.3±2.7)mm,左右宽(30.7±1.8)mm;胫骨外侧髁关节面关节窝前后方向深(1.8±0.6)mm,左右方向深(5.1±0.9)mm;胫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长(41.4±3.9)mm,左右宽(31.9±2.2)mm.结论:股骨内、外侧髁关节面中部有内、外侧压迹,与胫骨近端内、外侧髁关节窝及半月板共同形成股胫关节的扣锁机制.
作者:单云官;王连鹏;张金波;吴杰;刘未;徐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索将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神经切断,腓肠肌失神经萎缩,改善小腿肌性肥大外形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9例腓肠肌肌性肥大女性18侧小腿行选择性胫神经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切断小腿减肥术,术中观测腓肠肌内、外侧头神经肌支在胫神经起点位置及与相邻神经的位置关系,测量小腿外形及周径变化.结果:(1)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在胫神经上的起点位置较恒定,在腘窝中点上下1.5 cm范围内;(2)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起始与比目鱼肌支、腓肠内侧皮神经临床所见有4种组合关系,提示尽可能在神经支进入内、外侧腓肠肌肌门处选择性切断更为安全;(3)9例受术者术后早期可以行走、站立,无明显肿胀,随访3个月至1年,下肢无任何功能障碍,活动如常,小腿大周径平均缩减(4.2±1.2)cm.小腿曲线变平缓,以内侧缩小明显.结论:(1)行选择性胫神经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切断术,可缩小小腿肌性肥大症状,达到小腿减肥,改善小腿外形之目的,效果明显;(2)该术式安全,简便,不影响受术者行走功能.
作者:徐翔;罗盛康;孙中生;王新灿;汪海滨;温广明;徐达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在解剖一30岁左右女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右侧完全型重复输尿管变异(图1),具体报道如下:1、肾脏外形,大小及肾蒂的排列关系与文献报道无明显异常.2、肾盂和肾盏将右侧肾脏切开,可见上位6个肾小盏汇合成3个肾大盏,3个肾大盏汇合为上位肾盂;下位5个肾小盏汇合成2个肾大盏,2个肾大盏汇合为下位肾盂,上下两肾盂间距25 mm.
作者:卿沛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矫形、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月~2007年1月,对55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采用侧弯矫形、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评估及随访.结果:侧弯冠状位Cobb角由术前平均35.11°±10.32°矫正到术后23.06°±9.13°,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腿痛情况JOA评分术前平均11分,术后3个月平均23分,术后1年平均25分,术后2年以上平均26分.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1年、2年X线片检查,均未出现内植物松动、断裂,随访时Cobb角丢失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矫形、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改善退行性脊柱侧弯的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解除神经根的牵拉,从而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作者:郑杰;张冬生;杨永宏;楼肃亮;邹庆;钱金黔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作者在解剖1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左大隐静脉变异,现报道如下:大隐静脉在耻骨结节外下方4.0 cm处穿阔筋膜的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在注入股静脉之前接纳:①股内侧浅静脉上、下支,上支距隐股点0.90 cm入大隐静脉,汇入处直径为2.2 mm,下支距隐股点2.5 cm处入大隐静脉,汇入处直径2.0 mm.
作者:孟镔;朱传军;杨志欣;蔡明志;崔英健;陶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总结103例大动脉转位手术病例及自然死亡病例,就TGA的冠状动脉解剖类型、变异冠状动脉发生率与合并心内畸型的关系等作一分析.方法:103例病例分成两组:A组,室间隔完整(TGA+IVS)共54例,B组,伴有室间隔缺损(TGA+VSD)共48例.其中86例作了大动脉转换解剖纠治术,术中直视下观察冠状动脉走向,其余17例为未及手术的自然死亡病例,均作尸体解剖.结果:103例中共发现了7种不同的冠状动脉解剖类型,变异冠状动脉的发生率为21.3%(A组为16.7%,B组为26.5%);各种变异冠状动脉中以右冠状窦双支冠状动脉(6.8%)和右冠状窦单支冠状动脉(5.8%)为多见.结论:本组103例TGA中变异冠状动脉的发生率21.3%,TGA/VSD变异冠状动脉的发生率高于TGA/IVS者.
作者:黄美蓉;陈树宝;高伟;杨健萍;李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髌上滑膜皱襞的关节镜下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989年12月至2006年8月对752例膝关节镜检所见髌上滑膜皱襞的镜下形态并分型.结果:髌上滑膜皱襞的出现率为98.3%(739例),其中完全隔膜型5.81%(43例),双囊型0.41%(3例),中孔型3.78%(28例),双襞型34.24%(253例),单襞型55.75%(412例).结论:髌上滑膜皱襞的关节镜下分型有助于确诊及治疗滑膜皱襞综合征.
作者:孙可;尹东;金先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用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N/P)复合同种异体成骨细胞(osteoblasts OBs)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并从放射学角度评价成骨效果.方法:手术制作18只新西兰大白兔15mm双侧桡骨缺损模型;体外培养同种异体成骨细胞,分别种植到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和聚乳酸(PLA)材料上.以复合OBs的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为实验组(ON),以复合OBs的聚乳酸(OP)和未复合OBs的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N)作对照组,移植修复兔桡骨缺损.分别于植入后4、8、12周取材,经大体观察、X线、放射学评分和X线阻射密度值来评价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复合OBs的N/P人工骨的试验组放射学评分和X线阻射密度值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在新骨形成的同时,珍珠层粉未完全降解.结论:珍珠层人工骨能较好地修复兔桡骨骨缺损,在复合成骨细胞后修复效果更佳,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骨组织工程材料.
作者:王建钧;陈建庭;唐焕章;杨春露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