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宁;彭阿钦;张国山;柴仪;宋朝辉;韩长伶
目的:探讨不同的周期性拉伸应变条件对C2C12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周期性拉伸的各种力学条件通过BioFlex加载系统实现,采用应用流式细胞术和BrdU法对拉伸应变下的细胞增殖动力学变化进行分析,反映成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不同的周期性机械拉伸条件影响C2C12细胞的增殖,拉伸的频率对C2C12细胞增殖有较大的影响.在0.5Hz拉伸频率下,2.5%、5%和10%的细胞变形幅度都不能促进细胞的增殖,其中10%(0.5Hz)的拉伸幅度抑制C2C12成肌细胞的增殖;而在0.125Hz拉伸频率下,10%的细胞变形幅度明显地促进C2C12成肌细胞的增殖.结论:较低的拉伸频率有利于成肌细胞的增殖,高频率的拉伸抑制成肌细胞的增殖.
作者:邱小忠;李小娜;陈维毅;余磊;廖华;焦培峰;赖桂华;欧阳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为鼻内镜颅底外科提供翼腭窝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30侧成人干颅骨标本,观察翼腭窝的形态、组成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测量翼上颌裂缘翼突根部至颧弓下缘中点的距离;翼上颌裂宽度与长度,蝶腭孔形态、其前缘到前鼻棘的距离,在鼻内镜下观察蝶腭孔与翼管前口形态.结果:翼腭窝通过7个孔道与周围相通.翼上颌裂翼突根部至颧弓下缘中点的距离为(33.6±6.0)mm.蝶腭孔 70.0%(21侧)位于中鼻甲后端的上方,30.0%(9侧)被中鼻甲分为上下两部分,未见蝶腭孔在中鼻甲水平以下者.经鼻内镜下咬除上颌窦骨性开口后份腭骨垂直部以及上颌窦后壁内侧骨质,可窥见翼腭窝全貌.结论:翼腭窝解剖结构复杂,鼻内镜下可以显露完整翼腭窝,有助于对翼腭窝立体结构的认识.
作者:张勤修;刘世喜;安会明;梁传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总结法乐四联症和右室双出口合并冠状动脉畸形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冠状动脉畸形对右室流出道重建的影响.方法:自1989年4月至2004年5月治疗合并冠状动脉畸形的法乐四联症和右室双出口20例,其中单支冠状动脉畸形11例,左前降支起自右冠状动脉6例,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左右冠状动脉交通支形成蔓状血管丛1例.行姑息手术1例,根治术19例.结果:根治术早期死亡1例,18例随访10个月至8年,残余漏2例,残余梗阻3例,余结果满意.结论:根据畸形冠状动脉走行特点,选择手术切口,避免损伤异常冠状动脉.
作者:李凡东;范全心;邹承伟;李红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对耳大神经及腮腺筋膜解剖进行再认识,由此改良腮腺切除手术方法.方法:解剖成人尸体10侧,术中活体解剖20侧,对耳大神经和腮腺筋膜的解剖要素进行观察.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改良腮腺切除术14例,即在腮腺筋膜表面翻瓣后,由前向后另翻腮腺筋膜瓣,切除腮腺后将筋膜瓣复位缝合,完整保留耳大神经和腮腺筋膜.结果:耳大神经在下颌角水平之上0~2cm依次分耳后、耳垂、耳前支,神经主干末段和分支起始段均分布于腮腺筋膜浅层表面,后者致密,其致密纤维包裹在神经周围.改良手术后2例(14.3%)发生轻度Frey's综合征,无1例发生术区皮肤长期麻木、长期面瘫、涎瘘及肿瘤复发.结论:耳大神经各分支和腮腺筋膜具有不可代替的解剖生理功能,改良术式能将两者完好保留,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
作者:牙祖蒙;张纲;王建华;谭颖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腓总神经在胫骨近端的解剖学结构和手术安全区范围.方法:取20具尸体膝关节标本,显露股骨外侧髁、腓骨近端和胫骨外侧结节(Gerdy's结节)后,自股骨外侧髁后方向远端分离腓总神经及分支至其进入小腿前、外侧肌群处.测量腓总神经及分支至Gerdy's结节之间的距离及相关角度.结果:Gerdy's结节高点至腓总神经与腓骨头后方交点处的距离、至腓浅神经起始部的距离和至腓总神经前返支临近胫骨处的距离分别是(45.0±1.5)mm、(45.3±2.0)mm和(45.0±1.5)mm.Gerdy's结节高点至腓总神经与腓骨头后方交点连线与Gerdy's结节高点至腓浅神经起始部连线之间的夹角为33°±2.1°,与Gerdy's结节高点至腓总神经前返支临近胫骨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97°±2.3°.腓总神经及分支被限定在以Gerdy's结节为中心,半径为45mm、弧度为97°的圆弧区域内.结论:利用Gerdy's结节为标志,能容易地限定出腓总神经及分支在胫骨近端的走行轨迹,即手术安全区.于手术前标出安全区可避免对神经的损伤.
作者:高巍;陈百成;段俊婷;耿晓鹏;张继春;郑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初步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ERK1/2)在脑低氧预适应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按已建小鼠整体低氧预适应模型,将BALB/C小鼠(18~22 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正常对照(H0)、早期(H1-H4)和延迟性(H5-H6)低氧预适应等7组(每组至少6只动物).应用SDS-PAGE和Westem blot等生化技术,并结合Gel Doc凝胶成像系统,半定量检测小鼠脑组织内ERK1/2的磷酸化水平和蛋白表达量.结果:①早期低氧预适应形成过程中,随低氧暴露次数的增加(H1-H4),小鼠海马和皮层组织内ERK1/2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n=6),而ERK1/2蛋白表达量并无显著变化;②延迟性低氧预适应中(H5-H6),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内ERK1/2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n=6).结论:ERK1/2的活性降低(磷酸化水平降低),以及ERK1/2蛋白表达量下调可能分别参与了脑早期低氧预适应和晚期延迟性低氧预适应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龙彩瑕;高亚南;高歌;牛晨晨;徐群渊;李俊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笔者解剖1例身长178 cm左右,皮肤无疤痕的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左、右两侧椎动脉变异,表现为左侧双椎动脉和右侧高位椎动脉.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敏才;胡圣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加用椎板钩对椎弓根螺钉系统应力变化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椎弓根螺钉系统不加与加用椎板钩,整个系统各处的应力变化进行评估.结果:加钩后整个系统受力点增加,受力更加均匀.临床上容易发生断钉的部位应力显著降低.头、尾侧椎弓根钉根部加钩后轴向应力显著降低,以尾侧钉为著,降低37.08%.头、尾侧钉棒连接处加钩后剪切应力下降明显,头侧下降44.02%,尾侧下降60.71%.结论:椎板钩使得椎弓根螺钉系统应力分散,以尾侧椎弓根钉根部及钉棒连接处为著,从而减少椎弓根螺钉断钉的发生.
作者:汪宇;潘滔;李佛保;张美超;周希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外消旋聚乳酸/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导管(PDLLA/NGF)的降解性能,为修复神经缺损提供依据.方法:制作PDLLA/NGF缓释导管并用于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术后1、2、3月分别行导管的大体观察和电镜检查.结果:术后大体观察及电镜检查发现,PDLLA/NGF缓释导管能在大鼠体内随时间延长逐步降解,内层降解比外层速度快,到3月时导管外形仍保持完整,再生神经已顺利通过导管腔,无压迫及疤痕形成.结论:PDLLA/NGF导管在大鼠体内降解时间超过3月,能提供缺损神经再生所需的时间,为神经再生提供良好的微环境.
作者:董红让;徐达传;廖华;阎玉华;罗吉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在腹膜后腹腔镜行下腰椎手术时,下腰椎侧前方血管的解剖及手术暴露时的注意事项.方法:对15具腰椎标本两侧观察腰升静脉和髂腰静脉走行、变异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腰升静脉和髂腰静脉在每具标本中均存在,有静脉分干和共干汇流到髂总静脉等4种形式.在牵拉髂总静脉时,可能导致它们的破裂,并且在暴露血管时需注意避免损伤闭孔神经和腰骶干.结论:髂腰静脉和腰升静脉是下腰椎很重要的解剖结构,腹腔镜手术显露下腰椎时应注意在牵拉髂总静脉时暴露和结扎这两个静脉,是手术避免血管破裂导致大出血的关键.
作者:陆声;钟世镇;徐永清;丁自海;候东生;李忠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为临床经下颌下咽后入路处理颅颈交界腹侧区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30侧)带颈头颅标本模拟经下颌下咽后入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同时进行了有关的数据测量.结果:该入路浅层的重要结构均位于各自的筋膜层中,以这些结构为解剖学标志可鉴别各层并引导手术进行.咽结节是显露的上限,限制骨窗侧方显露范围的各重要结构的内缘距正中线的水平距离分别为寰枢外侧关节,左(7.78±1.03)mm,右(7.81±1.01)mm;寰枕关节,左(9.27±1.86)mm,右(9.22±1.69)mm;舌下神经管内口,左(12.76±2.77)mm,右(12.81±2.53)mm及椎动脉C2水平,左(18.36±2.27)mm,右(18.47±2.14)mm;C1水平左(25.35±2.31)mm,右(25.18±2.33)mm;穿硬膜处,左(12.69±2.42)mm,右(12.72±2.39)mm.结论:(1)经下颌下咽后入路解剖上大致可分为3个层次:浅层,深层和骨、韧带及硬膜层.(2)掌握每个层次的解剖特点及操作要点,有助于安全充分的显露和处理咽颅颈交界腹侧区病变.
作者:孙基栋;曲元明;刘军;刘执玉;温传要;李贵宝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利用经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重建门静脉、肝静脉三维结构,观察生理状态下的门静脉的解剖与变异.方法:150例病人,导管置入于肠系膜上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后门静脉期和肝静脉期连续扫描肝脏.三维重建门静脉及肝静脉,分析门静脉的解剖与变异.结果:150次成像中门静脉变异25例,12例(8.0%)显示门静脉呈三分叉状,10例(6.7%)门静脉先分出右后支,然后上行分为左支和右前支,1例(0.7%)门静脉左支水平段缺如,门静脉右支缺如2例(1.3%),余下125例(83.3%)显示正常左右门静脉分支.结论:门静脉的三维图像重建及类型分析对术前手术方式的确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金武男;杨香;车成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畸形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460例冠状动脉的解剖中,发现7例冠状动脉异常,并对此动脉开口移位和冠状动静脉瘘进行解剖与观察.结果:在7例中,5例冠状动脉开口移位,经动脉圆锥前、主动脉后或主动脉与肺动脉干之间横过心底,到达其分布区.单一(右)冠状动脉Ⅱ型或一冠状动脉发自对侧主动脉窦提供解释:此冠状动脉畸形的青年,可在运动时或运动后猝死.2例冠状动静脉瘘,显示冠状动脉和肺动脉干与左室之间,存在毛细血管前吻合.结论:冠状动脉畸形在临床实践中有其意义,其发生有它的胚胎学基础.
作者:姚作宾;任国良;姚友生;姜华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为腔内肾盂切开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狭窄时切口部位和方向提供解剖学依据,并探讨狭窄的解剖学原因.方法:观测34具成人防腐尸体(死因均非泌尿系统疾病)的68侧UPJ跨越血管的类型、走行方向、位置及与UPJ的毗邻关系.结果: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至肾下极水平面的距离:左侧均数为(2.85±1.53)cm(-1.0~4.5cm),右侧均数为(2.85±1.45)cm(-1.5~5.5 cm),(P>0.05).UPJ前方有血管跨越者,占57.3%(39侧);UPJ后方有血管跨越者,占22%(15侧).结论:(1)UPJ跨越血管的存在并不完全是UPJ梗阻的必然因素.(2)行腔内肾盂切开术时应根据UPJ是高位型还是低位型,高位型应选择沿侧壁切开,低位型若UPJ后方无血管时应沿后壁或后侧壁切开,若UPJ后方有血管时应沿侧壁切开.
作者:张小平;李兴国;刘承杏;黄素群;邹智荣;陈绍春;王金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动脉神经肽Y受体Y1(Neuropeptide Y receptor Y1,NPY-RY1)在高血压时期脑血液循环的神经源性调节作用,探讨NPY-R Y1在高血压的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技术,观察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基底动脉NPY-RY1的表达变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β-actin为内参照基因,检测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基底动脉NPY-R Y1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基底动脉NPY-R Y1的表达及NPY-R Y1 mRNA的表达均较正常血压鼠明显增加.结论:NPY-RY1在高血压鼠脑血液循环的神经源性调节以及在高血压的发生和维持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林雪群;戴育成;祝高春;万丽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椎体高度与椎序的关系,为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提供解剖学与影像学依据.方法:选8套干燥成人胸腰椎标本,按解剖序列拍摄X线侧位片,分别测量标本及其X线图片各椎体前、中、后高度.以椎序为自变量,椎体高度为应变量进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胸腰椎高度逐渐增大,无论是解剖学测量,还是影像学测量,3个椎体高度与椎序分别呈直线关系,P=0.0001;各高度影像学测量与解剖学测量值呈斜率相同、但截距不同的平行线,相关分析为极度相关,r>0.9.结论:椎体前、中、后高度与椎序分别呈直线关系,表明椎体高度的变化符合脊柱运动及依次从上至下负重递增的要求;椎体影像学与解剖学测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X线投照中心对椎体高度与椎序间关系无影响.
作者:牛国旗;杨惠林;王根林;姚飞荣;金敏敏;唐天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固定加骨水泥强化对内固定生物力学影响.方法:24对成年男性防腐股骨上段标本,制造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4孔DHS固定.每对股骨以左侧为非强化组,右侧为强化组,股骨头髓腔钉道填塞骨水泥.标本进行弯曲强度,扭转强度及破坏试验.测量骨折位移,转角及大加载力.结果:强化组和非强化组在弯曲强度,扭转强度及大加载力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于非强化组,骨水泥强化后弯曲强度提高148%,扭转强度提高96%,大加载力提高67%.结论:骨水泥强化有效地增加DHS固定强度,整体提高骨折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失败的可能性.
作者:黎宁;彭阿钦;张国山;柴仪;宋朝辉;韩长伶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鼻内镜手术后修复各阶段筛窦黏膜的组织学转归情况,探讨术后筛窦黏膜转归过程的组织形态学规律,为完善治疗、提高手术治愈率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治疗22例成年慢性鼻窦炎(CS)及慢性鼻窦炎鼻息肉(CSNP)患者,分别在术后恢复的3个阶段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光镜、电镜检查.结果:(1)术腔清洁阶段术腔分泌物潴留,光镜下上皮缺失、黏膜缺损,水肿,炎性细胞浸润,黏膜下出血;(2)黏膜转归竞争阶段可有囊泡、小息肉和肉芽生长,光镜下上皮细胞增生,部分杯状细胞增生,黏膜下腺体增生或减少;(3)上皮化完成阶段见术腔清洁,镜下大部分黏膜基本恢复正常,部分固有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取代,可见不典型腺体.结论:鼻内镜术后筛窦黏膜可以再生,鼻内镜术中、术后筛窦黏膜的正确保护和处理对黏膜再生修复有重要作用.
作者:倪炳华;肖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对已发现的几种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在人类多种肿瘤中的表达进行观察,从而找出适合于肿瘤组织淋巴管研究的标记物.方法:取人结肠癌、肺癌、胃癌和喉癌手术材料,免疫组化法观察LYVE-1、Podoplanin和VEGFR-3在癌组织的表达.结果:LYVE-1只表达于淋巴管内皮,Podoplanin主要表达于淋巴管,此外在少数小静脉上也有表达,VEGFR-3则同时表达于淋巴管与小血管,在癌细胞的胞浆中也可呈阳性表达.结论:LYVE-1、Podoplanin可以作为肿瘤组织内淋巴管的特异标记物.
作者:周显礼;李晓冬;张卫东;刘宝全;翁姗姗;李天开;赵玲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为带血管蒂髌骨移位修复股骨髁和胫骨髁关节面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34侧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下肢标本,经解剖和铸型研究髌骨的血供.观测30块髌骨和胫骨内外侧髁上关节面的形态和面积.结果:供应髌骨的各支动脉先在髌骨周围吻合成髌周动脉环,再由该环发支进入髌骨.参与形成髌周动脉环的主要动脉有膝上外动脉、膝下外动脉、膝降动脉髌上支、膝降动脉髌下支和膝下内动脉.髌骨关节面与股骨内外侧髁关节面、胫骨内外侧髁上关节面形态大小相似.结论:带血管蒂髌骨可以移位至股骨内外侧髁、或胫骨内外侧髁,利用髌骨的关节面修复股骨髁或胫骨髁关节面缺损,以期大限度保留膝关节的功能.
作者:楼新法;陈秀清;陈振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