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心雨;李红昕;邹承伟;杜亮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已有10余年历史,国际上已为此举行了10届专题论坛,许多国外杂志均出版过穿支皮瓣专辑.第一本关于穿支皮瓣的大型专著Perforator Flaps:Anatomy,Technique & Clinical Applications也于2006年元月由美国高级医学图书出版公司(Quality Medical Publishing,QMP)出版发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却发展迅速,有关穿支皮瓣的报道已频见于相关刊物.
作者:唐茂林;徐达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为臀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臀区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取下整个臀区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量以及彼此之间的吻合情况等.利用Photoshop与ScionImage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结果:臀上、臀下动脉直径≥0.5 mm的穿支数量分别为平均(5±2)支和(8±4)支,所有的臀上动脉和90%的臀下动脉的分支都是肌皮穿支,这些穿支的平均内径为(0.6±0.1)mm.臀上、臀下动脉穿支在皮肤的平均分布范围分别是(69±56)cm2和(177±38)cm2.臀上动脉穿支主要分布在髂后上棘和大转子的连线的内侧2/3;而臀下动脉的穿支多在臀区与臀皱褶平行的水平中部1/3处.结论:臀区的皮肤穿支密集,营养皮肤面积较大,以臀上、臀下动脉穿支为蒂设计的穿支皮瓣可用于乳房重建,骶骨、髋骨及会阴区重建等.
作者:胡斯旺;戴开宇;梅劲;唐茂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 A simple intra-operative maneuver to decrease a duodenal ulcer hemorrhage temporarily: description and anatomical bases A.Bemardes, J. Dioni sio, D.Diogo, et al.一种简单的减少十二指肠溃疡术中临时出血的技巧描述和解剖学基础当出血性十二指肠溃疡大量出血时,用手术缝合来止血有时是很困难的.
作者:邱小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大鼠脊髓慢性压迫实验动物模型,为探索脊髓受压后的病理生理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大鼠脊柱解剖结构特点自行设计一种大鼠脊髓压迫器,用以制作大鼠慢性压迫模型.运用行为学、影像学、TTC、HE、Tunnel等方法,了解动物行为学变化及受压节段脊髓病理学改变,以评价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脊髓压迫后渐次出现肌力减退、行动瘫痪;TTC结果显示,在各时段可见脊髓缺血范围与压迫时间及压迫强度相关;压迫后,脊髓出现组织水肿、神经元空泡化、白质疏网状改变及退行性变,以及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凋亡.结论:(1)用大鼠脊髓压迫器制作的大鼠脊髓慢性压迫缺血性损伤模型,具有方法简单、科学、重复性强等特点;(2)脊髓压迫程度可根据实验目的不同进行调节;(3)本实验为脊髓压迫性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动物试验模型.
作者:梁益建;孙善全;汪克建;余维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肝静脉之间的吻合情况;方法:观察88个铸型标本中肝静脉侧支吻合的出现率,并对一例有丰富吻合支的肝脏用游标卡尺测量吻合中点处的直径;结果:88个肝铸型标本中有侧支吻合22例,显示率25%;1例丰富吻合标本,其中有17处吻合,大直径为2.28 mm,小直径为0.62 mm,副肝静脉与肝静脉吻合3处;结论:在肝静脉结扎或病理变化后,侧支循环开放、增多,受累肝段与未受累肝段间发生浅表和深部肝静脉侧支吻合,使得肝内血管解剖变得异常复杂而完全不同于正常解剖结构,为肝外科手术中处理肝静脉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作者:王岐本;王兴海;吴坤成;刘畅;曾志成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的分类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进钉方法.方法:以电子游标卡尺测量48具干燥寰椎标本的相关解剖学数据.结果:进钉处寰椎侧块高度和宽度分别为(12.40±1.12)mm和(12.69±1.62)mm;进钉处寰椎椎弓根的高度和宽度分别为(4.56±1.82)mm和(7.89±1.10)mm;钉道处椎动脉沟底骨质厚度小于螺钉直径3.5 mm的占17%(8例),其中4%(2例)厚度小于螺钉半径1.75 mm.结论:对于寰椎后弓高度偏小的患者,可以部分经寰椎后弓或跨越寰椎后弓实现寰椎的椎弓根螺钉固定,进钉位置的确定应以术前三维CT重建和术中探查结合考虑.
作者:何帆;尹庆水;马向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索穿支皮瓣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形态学定位、定量研究方法.方法:应用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术并配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对人体皮动脉的来源、走向及其分布范围等进行定位、定量分析.结果:人体全身体被组织内共有血管体区域128个,计有外径≥0.5mm的穿支总数为440支,其平均外径为0.7 mm,每个穿支的分布面积为36 cm2,每100 cm2的体表面积内有3支穿支.结论:采用血管造影与图像处理技术对穿支进行定位、定量研究,科学可靠,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作者:梅劲;宋铁山;戴开宇;胡斯旺;Christopher R.Geddes;唐茂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畸形融合牙多见,连体畸形牙少见,而发生在上颌第3磨牙与远中额外牙连体者罕见(图1).现将临床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才友;代慧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作者在解剖1例经红色乳胶灌注的童尸左前臂时发现正中尺动脉型掌浅弓变异,报道如下:
作者:李泽宇;吴坤成;刘畅;贺喜礼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腿部穿支的出现规律,为临床提供良好的皮瓣切取部位、简单易行的皮瓣切取方方法:(1)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取下整个下肢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量以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等.利用Photoshop与ScionImage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血管密度变化趋势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2)红色乳胶灌注的下肢标本26侧,解剖观测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结果:每侧小腿部有外径0.5mm的穿支(30±13)支.其被覆组织内有4条明显的营养血管链沿皮神经及浅静脉分布.其中小腿内侧穿支的外径为(0.8±0.2)mm,供血面积为(32.6±13.3)cm2,总供皮面积可达293 cm2.结论:小腿部单个穿支的供血面积较小,但由于血管链的存在而可以极方便的拓展小腿部皮瓣的裁取面积;小腿内侧及后部营养血管链紧邻,可互为解剖学供区与动力学供区.
作者:梅劲;任家武;楼新法;戴开宇;崔怀瑞;胡斯旺;Christopher R.Geddes;唐茂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报道耳外科新的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方法:在38侧标本上对外耳血供进行解剖观察,设计了耳廓向下掀翻入路,应用于121例耳部疾患.结果:外耳血供来自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其外侧面为颞浅动脉上、中、下耳支及耳后动脉耳廓支的穿支供应,背面为耳后动脉上、中、下耳支供应.经耳廓掀翻中耳乳突手术入路,手术野大,暴露好,未发生耳廓缺血坏死或感觉障碍.结论:耳廓掀翻是现代耳外科理想的手术进路.
作者:陈辉;施洪;甄泽年;陈贤明;郑和平;张发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在解剖一成年男尸(身高166cm)时发现左锁骨下动脉分支变异,这种变异较少见,报道如下:
作者:祝高春;李桂林;林雪群;万丽丹;邵立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前磨牙牙中牙多见,磨牙中牙中牙少见.笔者曾收治1例上颌第3磨牙巨大牙中牙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才友;代慧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保护胆囊床内血管提供形态学基础;探讨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肝中静脉的意义.方法:(1)对30例正常成人肝标本在超声影像下观察胆囊床血管的位置、大小及与胆囊床的毗邻关系;(2)对30例超声观察后的肝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胆囊床内超声显示的血管的位置、来源,测量其长度和直径,比较超声下血管与解剖观察血管的形态和走行;(3)对20例肝铸型标本胆囊床血管进行观察;(4)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68例正常成人活体肝脏进行观测,记录胆囊床血管的直径、位置及毗邻关系,并与解剖观察结果比较.结果:30例成人肝标本胆囊床超声影像下观察到5例直径大于2mm,长度大于2 cm的变异血管;解剖证实,这些血管均为肝中静脉起始部或其属支,距胆囊床表面0~3mm,其中位于胆囊床正中的2例,位于左、右缘的分别为1例和2例,均与胆囊床长轴平行.胆囊床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检查,距胆囊床0~3 mm范围内内径超过2 mm的肝中静脉或其属支有29例,肝门静脉分支1例.结论:直径超过2 mm,距胆囊床表面0~3 mm的胆囊床变异血管为肝中静脉起始段或其属支,出现率为17.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明确胆囊床内肝中静脉或其属支及肝门静脉分支的位置及与胆囊床的关系.
作者:丁冉;原林;龚渭冰;丁自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标准正侧位X线片上T9~L5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及进钉深度的规律.方法:10具T9~L5脊柱标本,解剖出单个椎体.测量分析下列数据:导针沿椎弓根轴线到达椎体前缘皮质下时,标准侧位X线片导针在椎体内深度及标准正位X线片导针与棘突的关系;导针退至椎弓根后端皮质时,时钟法记录标准正位X线片进针点与椎弓根投影的关系.结果:T9~L5导针大深度为(71.53±5.72)%~(93.28±3.72)%,L1~5无显著性差异(P>0.05),T9、L4~5无显著性差异(P>0.05),T10~11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节段椎体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正位片上导针不超过棘突影边缘;进钉点左侧位于椎弓根投影9点到10点间,右侧位于2点到3点间,腰椎恰好位于投影之上,而胸椎位于投影内侧约1~mm.结论:标准侧位片结合标准正位片较好判断导针深度,时钟法可为临床上确定正确的进针点提供一种参考.
作者:王根林;杨惠林;牛国旗;管华清;唐天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心脏标本时,发现其冠状动脉旋支起于右冠状动脉,此种变异较为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健华;刘畅;洪辉文;王兴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在培养海马神经细胞上的分布情况和酶激活时对细胞兴奋性的影响.方法:NOS的分布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方法,细胞兴奋性的变化采用膜片钳全细胞的模式来记录膜电位的变化.结果:发现两种结构型NOS包括nNOS和eNOS均分布在神经元上.另外,eNOS还分布在胶质细胞上.当给予NOS的底物L-精氨酸时,海马神经元的膜电位出现去极化,并产生动作电位.结论:以上结果显示NOS广泛分布在海马神经细胞中,当其激活时对海马神经元有兴奋作用.
作者:简葵欢;陈明;冯文龙;高天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切除术相关筋膜的解剖学特点和外科平面的鉴别方法.临床资料和方法:2003~2004年南方医院普通外科施行的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15例,病例均为左半结肠癌.对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后外侧、中线侧和直肠后外侧相关筋膜的解剖特点和镜下定位标志进行观察和描述.结果:在乙状结肠第一曲外侧缘肠壁与左侧腰大肌筋膜之间存在一个固定的粘连带,它是左侧Toldt's线的尾侧端点.左半结肠系膜后外侧存在肾前筋膜;中线侧存在主动脉前筋膜;直肠系膜后外侧存在盆筋膜壁层.这三个部位的筋膜相互延续.结论:乙状结肠和左侧腰大肌筋膜之间的粘连带是左半结肠切除术外侧分离的起点.肾前筋膜是衬贴于左半结肠和直肠系膜后面的一层连续筋膜,在不同的解剖位置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左半结肠切除术的外科平面统一于结直肠系膜与连续的肾前筋膜之间.
作者:李国新;丁自海;张策;黄祥成;钟世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背阔肌肌皮穿支血管在皮肤内的走行和分布面积,探索背阔肌穿支皮瓣的切取范围和预测该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方法:(1)选用10具新鲜尸体,采用改良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解剖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口径大于0.5 mm).分别拍摄X线片以显示胸背动脉在背阔肌内和其穿支血管皮肤内的形态和分布.测定穿支血管的数量、口径及其供应区域的面积.(2)在解剖研究基础上应用了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肢体和躯干皮肤缺损共6例.结果:发现胸背动脉发出3~6支肌皮穿支胸背动脉血管供应皮肤.其中大的胸背动脉穿支起自外侧支,位于腋后襞下6~8cm.其以下从外侧支发出的穿支数可多达3个,每间隔1.5~4 cm发出穿支.每个穿支斜行3~5cm穿过肌肉达皮肤.穿支动脉口径约为0.3~0.6mm,均有两条伴行静脉.临床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6例,皮瓣大面积为20cm×12cm,小为15 cm×8 cm.皮瓣全部成活,随访8~14个月,皮瓣外形均满意,无需二次手术修薄皮瓣.供区隐蔽,无背阔肌功能障碍.结论:本研究为预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及安全可靠地切取该穿支皮瓣提供解剖依据.
作者:杨大平;唐茂林;Christopher R.Geddes;Christopher R.Geddes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脊髓半切伤的疗效并探讨移植佳时机.方法:制备大鼠Ti3~L1脊髓半切伤模型,取胎龄13.5 d胎鼠大脑组织,体外分离、培养、诱导神经干细胞,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别检测NSC(neural stem cell)特征性标志Nestin(巢蛋白)表达和用血清诱导分化为大量神经元NSE(neuron specific enolas)和神经胶质细胞GFAP(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表达.用明胶海绵吸附BrdU(5-溴脱氧尿嘧啶)标记好的神经干细胞悬液移植到脊髓半横断处,移植时间选择损伤后立即移植、损伤后第9、14d.观察移植后的大鼠行为的变化,通过CBS(combine behavioral score)评分和爬网格实验评价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免疫组化鉴定,光学显微镜观察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迁移.结果:在上述条件下培养及传代的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形成悬浮生长的呈Nestin阳性的神经球;用血清诱导分化为大量表达NSE阳性的神经元和GFAP阳性的神经胶质细胞.与对照组相比,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明显修复了损伤结构,改善了下肢的功能,尤其是第9 d移植组.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促进了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是治疗脊髓半切伤一种有效方案,考虑综合因素移植干细胞的佳时机应选损伤后9d左右.
作者:曹中伟;刘洪文;曾倩;包翠芬;齐志敏;秦书俭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