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指伸肌2例

吴泽勇;叶赤

关键词:尸体解剖, 肌肉, 双侧性, 前臂, 变异
摘要:尸体解剖中,发现2例出现中指伸肌,报道如下:例1男尸,约30岁,身长176 cm,全身肌肉发达.变异肌肉是双侧性的,位于前臂后群肌深层,示指伸肌的尺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临床上行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21例成人寰枢椎标本进行测量,计算出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螺钉走向的小、大外偏角和大后倾角;将21例寰枢椎标本摄正、侧位CR片,在CR片上测量出此术式中螺钉走行的小、大外偏角和大后倾角,将从标本上所测算出的数据与在CR片上测量得的数据作统计学分析,在标本上模拟此术式.结果:在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螺钉走向的小外偏角为14°±1.6°,大外偏角为30°±2.3°,大后倾角为29°±2.9°,左、右两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从标本上所测算出的数据与在CR片上测得的数据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标本上所有螺钉都位于理想位置.结论:只要正确掌握螺钉的进钉方向,则采用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杨友刚;权正学;周庭永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单心房合并体静脉畸形引流1例

    患者,女,17岁,因自幼发绀,活动力差入院.体查:唇甲发绀明显,BP95/50 mmHg,心率82次/min,齐,SLB2-3Ⅲ/6级SM期较粗糙杂音,心电图示Ⅰ°AVB.胸片示心脏扩大,C/T=0.6.心彩超检查提示单心房,二尖瓣前瓣裂.于2005年10月4日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施术.

    作者:黄日茂;罗万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腓骨移植并一期抽出式延长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伴肢体短缩

    目的:分析吻合血管腓骨移植并一期抽出式延长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伴肢体短缩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随机选取60例正常成人胫腓骨正侧位X线片,比较胫骨干髓腔窄内径和腓骨干宽外径;临床对4例胫骨大段骨缺损伴肢体短缩应用吻合血管腓骨移植并一期腓骨近段抽出式延长进行治疗.结果:正位胫骨干髓腔窄内径(11.84±2.14)mm与侧位腓骨干宽外径(12.31±2.06)mm、侧位胫骨干髓腔窄内径(11.62±2.06)mm与正位腓骨干宽外径(11.27±2.02)mm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临床应用4例,术后3~6个月双下肢等长,6~9个月骨接合部骨性愈合,下肢形态、功能满意.结论:(1)腓骨纵轴旋转90°,可顺利插入胫骨髓腔;(2)吻合血管腓骨移植并一期腓骨近段抽出式延长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伴肢体短缩,方法可行,疗效满意.

    作者:杨运发;徐中和;侯之启;张光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左侧高位桡动脉伴静脉走行异常1例

    在解剖一具70岁左右的成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其左侧高位桡动脉伴三条静脉异常走行,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彦东;沈岩;陈跃龙;黄宏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纤维跟踪技术在模拟显示人脑联络纤维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DTI)纤维跟踪技术来模拟显示脑的联络纤维,探讨结果与经典解剖学知识的一致性.方法:对1个志愿者行单次激发回波平面弥散张量成像,利用纤维跟踪技术来模拟显示其联络纤维,并观察与经典解剖学知识的一致性.结果:通过选择恰当的感兴趣区,各向异性阈值、角度阈值、步长和体素内采样数目等参数,利用弥散张量纤维跟踪技术可模拟显示扣带、上枕额束、下枕额束、钩束、下纵束等联络纤维.结论:利用弥散张量纤维跟踪技术可模拟显示人脑联络纤维,且与经典解剖学有高度热一致性,是在活体中研究人脑联络纤维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何敬振;赵斌;彭红娟;王海燕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颈椎同种异体骨笼椎间融合的组织学研究

    目的:研究颈椎同种异体骨笼在颈椎融合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和融合效果.方法:采用12只绵羊行C3,4,C4、5椎间盘摘除后,分别植入自体髂骨与同种异体骨笼,于术后4、12、24周分别处死动物,行大体标本观察、光镜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同种骨笼植入后4周骨笼轮廓完整,周边出现吸收腔,腔壁表面有薄层新骨形成.12周,笼壁与椎体之间界线消失,大部分的骨陷窝中有骨细胞,新骨与死骨交织,成骨活动仍在进行,爬行替代尚未结束.24周时,上、下椎体完全骨性连接,骨笼被新骨代替,完成骨性融合.结论:同种异体骨笼充填自体松质骨植入颈椎间后能获得满意的脊柱融合效果,并可以逐步被新骨取代,是一种理想的椎间植入物.

    作者:宋文慧;李宝兴;马迅;周劲松;王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人体管道铸型技术的研究进展

    在人体解剖学标本中,色彩斑斓的铸型标本被人们赞美为珊瑚、玛瑙,是科学加艺术的结晶,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珍品,以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在教学、科研和科普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它从无到有,从粗到精,从新苗到成熟的过程,却少有详细介绍,鲜为人知.

    作者:李忠华;徐达传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体外反搏对心肌缺血犬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心肌梗死犬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19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梗死组和反搏组3组,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梗死区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对线粒体进行形态定量分析.结果:形态学观察发现反搏组犬心肌肌小节、肌丝、线粒体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比梗死组明显减轻.定量分析发现反搏组犬心肌线粒体数密度和比表面均明显高于梗死组,而线粒体体积和平均表面积均小于梗死组(P<0.05).结论:体外反搏可减轻心肌梗死犬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

    作者:钱孝贤;刘勇;吴伟康;周彬;陈璘;郑振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桡动脉远端形态特点及其在组合移植再造拇手指中的应用

    目的:介绍组合移植再造拇、手指重建血液循环的新方法.方法:根据桡动脉远端的形态特点,在组合移植再造拇、手指手术时,桡动脉掌浅支、桡动脉终支与两个移植组织的动脉分别吻合.结果:本组15例,再造31指全部成活,恢复感觉和手的捏持、握拳功能.结论:该方法具有操作方便,血管吻合通畅率高的优点.移植的两个组织具有独立的血液供应来源,一组出现循环危象需再次手术探查时,不会影响另一组移植组织的血液供应.

    作者:李景峰;刘亦军;季晓石;霍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膝下外侧动脉腓骨上段骨皮瓣移植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膝下外侧动脉蒂腓骨上段骨皮瓣的设计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2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观测膝下外侧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膝下外侧动脉始于腘动脉,起点距腓骨头尖上方(1.9±0.7)cm,起始部外径(1.7±0.3)mm.从起点至第一下行骨膜支距离(3.2±0.8)cm,至第一皮支距离(3.9±0.2)cm.结论:膝下外侧动脉可携带腓骨上段骨皮瓣.皮瓣面积约为9.0 cm×6.0cm.

    作者:陈振光;郑和平;郑晓晖;谢昀;张发惠;陶圣祥;杨玉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颈丛至下颌区的变异支

    在解剖课实习中,在一成年男性标本上,发现颈丛皮支分布至下颌区的变异支.报道如下:其颈丛皮支除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外,多出一条变异支.此变异支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穿深筋膜浅出,直径为0.9 2mm,于耳大神经前方,走行5.9 cm进入腮腺下端前缘及下颌角附近的组织(图1).由于此变异支与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的位置比较接近,同时也对这两条神经分支进行了测量,耳大神经的直径为1.58 mm,枕小神经的直径为0.60 mm.

    作者:王虹;焦路燕;周超;王鹏;戴冀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保留C2棘突半棘肌附着的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目的:观察完整保留C2棘突半棘肌附着的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手术疗效.方法:A组27例行改良颈椎板成形术,即显露时保留半棘肌在C2棘突上的附着,切除C3椎板,C4~C7双开门术式.B组33例行常规颈椎板成形术,即分离切断C2棘突半棘肌附着,关闭时缝合重建,C3~C7双开门成形术式.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并发症、颈椎曲度和屈伸活动度(ROM)、病人自我评价.JOA计分法评价神经功能、Cobb's法测量颈椎曲度和ROM.结果:所有病例随访至少1年,A、B组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63.01%、60.83%(P>0.05).手术时间A、B组分别123±17.4min、175±12.7min,出血量分别380±18.6ml、564±21.5ml;A组较B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P<0.05).术后1年A、B组ROM分别保留术前的81.6%和65.3%(P<0.01);A组无后凸畸形、手术并发症少、局部症状轻微.结论:改良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脊髓减压满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无严重并发症;而且有助于早期颈椎功能锻炼、维持良好颈椎曲度和ROM.

    作者:龙厚清;Kazumasa Ueyama;刘少喻;李佛保;万勇;廖威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经皮螺丝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50块干燥成人骶骨及30个骨盆防腐标本,测量S1、S2侧突、侧块厚度等指标,观察骶髂关节周围神经血管分布,定位进针点;通过标本断层及正常骨盆CT片测量螺钉进针方向及深度.结果:S1侧突高度为(22.1±4.6)mm,厚度为(27.8±3.1)mm,S2侧突高度为(13.4±3.6)mm,厚度为(20.9±2.2)mm.S1进针点位于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连线中后1/3交点附近,S2进针点位于髂结节-髂后上棘连线前4/5与后1/5交点附近.S1侧突中轴与矢状面夹角约为55°,S2则约为80°,S1侧突中轴与冠状面的夹角约为36°,S2则约为15°.结论:(1)S1侧突能容纳直径为6.5~7.0 mm的螺丝钉2枚,S2侧突可容纳1枚.(2)S1侧突螺丝钉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夹角约为55°,与冠状面夹角约为36°;对S2则分别约为80°和15°.S1进针深度为68 mm,S1为55 mm.(3)经皮骶髂螺丝钉固定手术应严格限制在骨折精确复位的病例.

    作者:阮默;徐达传;汪新民;徐永清;汤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椎间盘高度降低及退变对腰椎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分析椎间盘高度降低及退变对腰椎活动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首先采用一种新型CAD方法精确构建腰椎L4~5活动节段正常高度椎间盘(NHD)、单纯高度降低椎间盘(PHDD)、椎间盘高度降低合并严重退变(DHDD)三种有限元模型.垂直压缩载荷下,分别对3种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测试.结果:椎间盘高度降低及退变对腰椎活动节段轴向移位、后外侧椎间盘膨出、纤维环纤维应力大值有明显的影响,DHDD模型的椎体-终板界面应力分布与NHD和PHDD模型明显不同.结论:高度降低后椎间盘刚度明显增加,DHDD不易发生内层纤维环纤维破裂,关节突关节间隙与轴向移位比值是决定椎间盘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退变椎间盘对压缩应力有明显分散传递作用.

    作者:刘耀升;陈其昕;廖胜辉;余世策;吴浩波;唐小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骨盆的地形图

    目的:绘制骨盆地形图.方法:取成年男性防腐尸体标本10具,进行标本制备,建立骨盆内、外侧面坐标系,在骨盆内、外侧面分别绘制5、10、15和20 mm等厚线,在不同的等厚线之间用不同的颜色填充,形成几个不同的厚度区域.在骨盆内、外侧面分别绘制重要血管和神经的投影图.结果:将坐标系、等厚线和重要血管神经的投影图同时绘制在骨盆内、外侧面上,分别形成骨盆内侧面地形图和骨盆外侧面地形图.结论:骨盆地形图形象、直观地表达了骨盆各个部位的厚度、重要血管和神经在骨盆表面的投影,深入地理解骨盆地形图能够在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内固定手术中防止发生重要血管和神经的意外损伤.

    作者:王先泉;张伟;孙水;张进禄;王健;李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面神经主要分支的体表投影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根据面神经主要分支的体表投影,分析面部面神经的易受损区.方法:解剖9例双侧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头,观测面神经由茎乳孔至入肌处的体表投影.结果:面神经的体表投影可以限定在通过皮肤的六条线之间:A线起始于耳屏上部,终于骨性外眦上40 mm处.B线起始于耳屏下部,终于骨性外眦上9 mm处.C线起始于耳屏下部,终于鼻中部.D线起始于耳屏下10 mm处,终于口角下10 mm.E线起始于耳屏下10 mm处,经下颌缘,至下颌缘与口角的垂线相交处.F线起始于耳屏下10 mm处,终于锁骨中点.结论:面神经较易受损的区域为颞额区、下颌角区和腮腺前区.

    作者:李学雷;钟世镇;刘晓军;彭田红;王兴海;刘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腰椎椎间关节滑膜皱襞的解剖学研究及成人儿童的比较

    目的:研究腰椎椎间关节滑膜皱襞的解剖学组织结构,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对24具成人腰椎脊柱标本和40具儿童腰椎脊柱标本的解剖,观测腰椎间关节内滑膜皱襞的结构.结果: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各腰椎间关节均可出现滑膜皱襞.两者比较,成人滑膜皱襞的出现率为85.9%高于儿童(35.9%),且成人以大中型滑膜皱襞为主,而儿童以小型为主.成人滑膜皱襞主要出现在外上(14.6%)、外下(16.6%)及外侧(17%),而儿童主要出现在上(20.3%)、下缘(27.1%),成人与儿童的滑膜皱襞的形态均以片状为主.结论:成人腰椎椎间关节滑膜皱襞的出现率高,以大中型滑膜皱襞为主,这很可能是腰椎椎间关节滑膜皱襞嵌顿多见于成人,而儿童少见的解剖学基础,也可能是成人较儿童腰背痛多见的原因之一.

    作者:俞阳;刘利君;彭明惺;唐学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经蝶海绵窦手术相关动脉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对经蝶海绵窦手术中相关动脉结构的解剖学数据和形态学特点进行研究,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动脉灌注的固定尸头标本10例20侧(6男4女),通过经蝶手术暴露鞍旁段颈内动脉(PSICA)后,小心分离各动脉分支,对其进行解剖学描述,并和经颅手术中海绵窦内血管结构进行对比;结果:经蝶入路颈内动脉可分为PSICA和斜坡旁段颈内动脉(PCICA),打开海绵窦下壁即暴露PSICA,根据其形态可分为上、下水平部和垂直部,脑膜垂体干源于PSICA下水平部末段内壁占45%(9侧)、顶壁占20%(4侧)、外壁占25%(5侧)、上水平部中段内壁占10%(2侧);海绵窦下动脉源于PSICA垂直部中段外壁占80%(16侧),下水平部中段占5%(1侧);另15%(3侧)源于脑膜垂体干;仅在25%标本(5侧)中发现McConnell's背囊动脉,其源于垂直部上段的内壁上,口径细小(0.85±0.21)mm;结论:经蝶入路中,向内侧走行的动脉分支是出血的主要原因,了解相关动脉结构在解剖形态上的变化,对于减少术中出血、外科安全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漆松涛;陆云涛;黄传平;潘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标准位X线片上胸腰椎椎弓根轴线的放射学研究

    目的:研究标准正位X线片上T9~L5椎弓根轴线的放射学表现.方法:10具T9~L5脊柱标本,解剖成单个椎体.直视下沿椎弓根轴线置入导针.测量分析下列数据:标准侧位X线片显示导针达到椎体后壁及椎弓根中段时,标准正位X线片导针在椎弓根投影内的距离与椎弓根投影大横径的百分比.另选4具T9~L5脊柱标本,根据上述数据,X线分步监测椎弓根螺钉植入.结果:标准正位X线片导针位于椎弓根中段时的百分比为(49.16±1.84)%~(51.83±2.53)%,各节段及左右侧椎弓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针位于椎体后壁时的百分比为(61.13±6.09)%~(74.68±6.13)%,左右椎弓根之间、T10~T12之间、T9与L1~L5之间差异分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T10~12与T9、L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植入72枚螺钉,68枚位于椎弓根中心,4枚穿破椎弓根,穿破率5.56%.结论:标准正位X线片导针在椎弓根投影内的比值能间接表达椎弓根轴线,可为经椎弓根手术确定正确的进针轨道提供一种参考.

    作者:王根林;杨惠林;牛国旗;郭炯炯;朱若夫;唐天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GFAP和NOS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伤后1、3、7d取脑切片,行Nissl染色以及GFAP免疫组化和NADPH-d组化单标记及双标记染色.结果:损伤区周围皮质GFAP阳性细胞胞体增大、突起增粗增长,GFAP阳性细胞数量与正常侧及对照组相比,伤后1d即有明显增加,伤后3d、7d数量持续增加;损伤侧海马CA1~3区和DG各层GFAP阳性细胞排列紊乱,胞体增大、突起增粗增长,GFAP阳性细胞数量与正常侧及对照组相比则无明显变化.损伤区周围皮质、损伤侧海马NOS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伤后3d损伤区周围皮质和损伤侧海马中GFAP与NOS双标细胞分别占GFAP阳性细胞的14.2%和13.4%左右.结论: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量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GFAP表达增加并且部分转化为NOS阳性细胞,提示其参与了脑组织的损伤与修复过程.

    作者:衣昕;毛伟峰;秦建兵;田美玲;金国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