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Willis环形态与功能对照研究

李肖;周翔平;唐承薇;朱磊;项涛;陈道邦;李瑞祥

关键词:Willis环, 尸体解剖, 血管铸型,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变异
摘要:目的:从不同角度分析Willis环的形态学变异及其功能状况.方法:分别采用脑尸解标本、血管铸型标本及动态血管造影资料进行Willis环的对比分析.结果:正常成人组尸体与活体Willis环分型无差异;活体正常组与活体病理组Willis环的比较有差异;活体正常组与活体病理组PCA供血类型有差异.结论:胎儿与成人、尸体与活体、静态与动态、正常与异常的有机结合能全面评价Willis环的形态学变异及其功能状况,为临床正确诊治脑血管病提供基础依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药结合促进心梗后大鼠胆碱能神经的恢复

    目的:观察葛根素与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应用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去胆碱能神经支配的影响,以证实二者联合应用对心梗后大鼠胆碱能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实验用SD大鼠32只,分为正常组、心肌梗死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及联合用药组.术后2 d取材,以Karnovsky-Roots法,显示胆碱能神经纤维,应用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胆碱能神经纤维密度.结果:心肌梗死组存活心肌中胆碱能神经纤维密度低,联合用药组胆碱能神经纤维密度高.结论:葛根素与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应用能够明显减缓大鼠心肌梗死后的去胆碱能神经支配,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倪秀芹;李星;赵玲辉;马晶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视网膜干细胞Nestin在生后大鼠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变化

    目的:观察SD大鼠出生后的不同发育阶段视网膜干细胞的存在部位、数量变化.方法:选取出生1、3、5d和1、2、3、4周SD大鼠,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及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Nestin在大鼠视网膜的阳性表达.结果:SD大鼠自出生后随年龄增长,视网膜Nestin阳性表达均有明显变化,由分布在视网膜各层到在神经纤维层偶有表达.结论:出生后大鼠随年龄增长,视网膜干细胞Nestin阳性表达量逐渐减少.

    作者:刘迎庆;原林;戴景兴;修贺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完全额中缝2例

    我们在作成年(约70岁)男性颅骨标本时,发现2例颅骨有额缝,为完全额中缝,由前囟点至鼻根点,缝长约12 cm,将额骨分为左右两块(图1).为积累资料及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作者:杜斌;程建青;范红斌;杨志勇;李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椎管内臂丛前后根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臂丛椎管内前后根的显微解剖,为臂丛撕脱伤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5例防腐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的颈胸段标本上,对椎管内臂丛前后根的位置、形态和血供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臂丛前后根之间有齿状韧带相间隔;前根起始处与脊髓中线的距离从上至下由C5的2.2 mm逐渐增大到T1的3.1mm,后根则从C5的4.2 mm逐渐减小到T1的2.7mm;前后根与脊髓纵轴的夹角从C5的51.4°、54.8°逐渐减小到T1的21.7°、19.9°;前后根的长度从C5的14.9 mm、13.9 mm逐渐增大到T1的21.1mm、19.0mm;前后根的直径均以C6为粗大,分别为2.1 mm、3.3mm,后根比相应前根粗;前后根的血供来自椎动脉、颈深动脉和颈升动脉发出的节段性动脉.结论:熟悉臂丛椎管内前后根的显微解剖有助于临床臂丛根性撕脱伤的诊治.

    作者:彭田红;李学雷;黄美贤;徐凯;李严斌;李忠华;徐达传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骨质疏松时股骨上段髓腔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时股骨上段髓腔的形态学变化,为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提供依据.方法:160根股骨,每个标本分别拍照正位、侧位、45°内斜位和45°外斜位的X线片,记录Singh指数,测量股骨上段髓腔,研究Singh指数和股骨上段髓腔的关系.结果:Singh指数为7~5的62个标本中髓腔扩大者6.5%(4),不扩大者93.5%(58);Singh指数为4~1的95个标本中髓腔扩大者67.4%(64),不扩大者32.6%(31);Singh指数越大,股骨上段髓腔越窄,Singh指数越小,股骨上段髓腔越宽大;骨质疏松时股骨髓腔扩大是全方位的,其骨皮质吸收以髓腔内面明显.结论:(1)骨质疏松标本髓腔扩大峡部不明显,假体设计要考虑到峡部不明显时如何使股骨柄远端与股骨骨髓腔形态相匹配,对老年人可将柄下端适当加粗,以适应髓腔变化.(2)对骨质疏松老年人,选择假体前要拍照股骨全长的正、侧位及双斜位X线片,对髓腔形态有较全面的评估,以选择适合的假体.

    作者:杜心如;卢世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与小脑动脉、岩静脉等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三叉神经痛诊治提供解剖学资基础.方法:解剖20例(40侧)湿整颅标本,打开颅盖,去除硬脑膜后,小心切除大脑组织保留小脑及脑干,打开小脑幕,观察三叉神经根和小脑动脉、岩静脉间的关系,并拍照,后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结果:有17.4%(8支)岩静脉主干或属支与三叉神经根接触,6.5%(3支)主干或属支压迫神经根,42.5%(17支)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接触,12.5%(5支)压迫神经根,27.5%(11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结论: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为造成三叉神经痛的主要责任动脉,而岩静脉不仅是造成三叉神经痛原因之一而且与临床手术关系密切.

    作者:朱亚文;乔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腓骨头的形态观测及其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为带腓骨头腓骨上段骨瓣移植的合理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0根腓骨干燥完整标本上(左33,右27)对腓骨头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腓骨头外内角(内倾角)为(28.8±0.5).,后前角(前倾角)为(10.3±3.3).,腓骨头内侧面中央隆起宽(2.1±0.3)cm,厚(2.0±0.3)cm.腓骨头端有一关节面朝向前上内方,与胫骨外侧髁朝向外下方的腓关节面相关节,两者构成了轴向对接.结论:要使腓骨头关节面与人体其他关节面能较贴切对合重组新关节者,必需符合3个条件:①形态是否相似;②凹凸面是否匹配;③对接方式是否一致.

    作者:陈振光;郑晓晖;张发惠;陶圣祥;谢昀;杨玉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和治疗原则.方法: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复位、内固定同时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患者57例,其中Ⅰ型21例,Ⅱa 3例,Ⅱb 2例,Ⅱd 31例,Ⅰ度滑脱27例,Ⅱ度滑脱28例,Ⅲ度滑脱2例.结果:术后随访7~37个月,52例骨性融合,骨性融合率为91.2%,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6.4%.结论:治疗腰椎滑脱应遵循减压、复位、固定、融合的原则,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成熟术式.

    作者:刘健;周初松;靳安民;彭小龙;周旭东;敖沸;王俊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脑膜中动脉额支发自眼动脉变异1例

    由于胚胎发育的关系,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与脑膜中动脉(middle meningeal artery,MMA)间常存在诸多变异,MMA发出OA或参与OA供血,此类变异国内已有报道[1].

    作者:刘锦峰;姜苏明;汪昌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尾状叶切除术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肝尾状叶切除术提供形态学理论基础.方法:选取37具成人离体尸肝标本,采用雕琢法和断层解剖观测肝尾状叶形态、毗邻,血管系统的来源、走行,肝后腔静脉前间隙.结果:尾状叶三管系统的来源,Spiegel叶多以左肝三管系统为主,而腔静脉旁叶多以右肝或分杈处为主,三管系统中,以门静脉分支分布为稳定,尾状叶静脉变异较大;三管系统在进入尾状叶时形成簇;尾状叶有前平面及肝后腔静脉前间隙;尾状叶Spiegel叶与腔静脉旁部存在较为明显的界线,其外部标志大致与其外切迹相当,腔静脉旁部与尾状突无明显的界线.结论:肝尾状叶位置特殊,毗邻关系复杂,三管系统进入尾状叶的位置比较恒定.尾状叶的手术切除术应首先确定边界,根据相应的解剖标志来选择手术方式及入路.

    作者:侯东生;钟世镇;丁自海;闫东红;叶劲松;朱江;张程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端脑横切面上髓突与中央前后回的对应关系

    目的:探索髓突与中央前、后回的对应规律,为影像学上通过髓突定位中央前、后回奠定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选20例正常人脑标本,用广告颜料对中央前、后回染色,作层厚6 mm之横切脑片,选取其中典型层面,观察分析中央前、后回与髓突之间的对应性并总结规律.结果:中央前、后回所对应的髓突为1~2支:髓突方向:左侧在9~11点方向:右侧在1~3点方向.结论:中央前、后回与髓突之间有对应规律可寻,影像学上可以通过髓突定位中央前、后回.

    作者:李雪鹏;李少华;张剑凯;欧伟;张一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肾后筋膜内侧附着的CT解剖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肾后筋膜的内侧附着点和肾旁后间隙的内侧边界.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CT扫描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的腹膜后间隙炎性病变的连续性病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29例;经临床综合指标及抗炎治疗随访显效而诊断者35例.着重观察肾后筋膜的内侧附着和肾旁后间隙的内侧边界.结果:(1)在肾上极以上水平,双侧肾后筋膜内侧均附着于腰方肌筋膜;(2)90.62%(58例)显示左侧肾后筋膜内侧在肾下极水平或锥下间隙水平附着于腰大肌筋膜外后方;(3)95.31%(61例)显示右侧肾后筋膜内侧在肾下极水平或锥下间隙水平附着于腰大肌筋膜外后方;(4)双侧肾后筋膜内侧附着点并不总是一致;(5)双侧肾旁后间隙内侧界主要分成两部分,为腰方肌或腰方肌和部分腰大肌.结论:(1)肾后筋膜的内侧附着点不是固定不变的,两侧肾后筋膜内侧附着情况也不一致;(2)肾旁后间隙内侧边界随肾后筋膜内侧附着点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作者:董鹏;王滨;李进;管玥;葛艳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选择性腓肠肌肌支切断小腿减肥术应用解剖

    目的:为临床选择性切断腓肠肌肌支进行小腿减肥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常规解剖后,在23侧女性下肢标本上观察测量腓肠肌肌支等相关胫神经分支的起始、宽度、长度及相互关系等.结果:(1)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的起始形式与邻近神经的组合形式有7种;(2)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在胫神经上的起点较恒定,均落在腘窝中点上下不超过2.2cm的范围以内,平均值(3.8±6.9)mm,起始宽度分别为(2.1±0.5)mm和(2.3±0.4)mm,从起点到肌门的长度分别为(4.1±1.4)mm和(4.8±1.2)cm,各共干形式中的共干段长度为(1.2±0.5)cm;(3)腓肠内侧皮神经的起点几乎总是该段胫神经分支中的高者,而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的相互位置关系也较恒定,前者有95%(19侧)起点高于后者,并多起自胫神经的内侧缘或后内侧.结论: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的起点位置恒定,但它们与邻近神经的组合形式复杂,宜在充分熟悉其各种组合形式及相互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有计划地仔细寻找及分离神经及其共干段,宜在肌门处进行切断,以确保在切除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的同时,避免损伤比目鱼肌肌支和腓肠内侧皮神经.

    作者:温广明;罗盛康;黄美贤;徐翔;徐达传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左肾动脉异常1例

    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发现其左肾有2支肾动脉及2支肾副动脉(图1).报道如下:

    作者:朱传军;崔英健;陶伟;孟镔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Galβ-1,4-GlcNAc在钳夹伤后大鼠坐骨神经中的表达变化

    目的:分析Galβ-1,4-GlcNAc在正常和钳夹伤后大鼠坐骨神经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和凝集素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Galβ-1,4-GlcNAc在正常和夹伤的大鼠坐骨神经中的表达定位.然后用图像分析的方法分析Galβ-1,4-GlcNAc在正常和夹伤的大鼠坐骨神经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运用免疫荧光、凝集素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的方法检测Galβ-1,4-GlcNAc在夹伤后的坐骨神经中的表达定位及变化,发现其表达在外周神经中的雪旺细胞中并于夹伤后的一周达到高峰,于夹伤后两周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提示Galβ-1,4-GlcNAc在坐骨神经夹伤后发生表达变化,并且主要表达在坐骨神经的雪旺细胞中,说明Galβ-1,4-GlcNAc在周围神经再生的早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敏;沈爱国;丁炯;顾晓松;王鹤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Willis环形态与功能对照研究

    目的:从不同角度分析Willis环的形态学变异及其功能状况.方法:分别采用脑尸解标本、血管铸型标本及动态血管造影资料进行Willis环的对比分析.结果:正常成人组尸体与活体Willis环分型无差异;活体正常组与活体病理组Willis环的比较有差异;活体正常组与活体病理组PCA供血类型有差异.结论:胎儿与成人、尸体与活体、静态与动态、正常与异常的有机结合能全面评价Willis环的形态学变异及其功能状况,为临床正确诊治脑血管病提供基础依据.

    作者:李肖;周翔平;唐承薇;朱磊;项涛;陈道邦;李瑞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慢病毒介导EPO基因治疗肾性贫血大鼠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索用慢病毒载体介导方法对肾性贫血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氯化钙法制备含EPO基因的重组慢病毒,以直接肌肉注射法将重组慢病毒(6×107 IU/m1)导入慢性肾衰引起贫血的大鼠后,定期检测血浆中CBC、血肌酐和EPO浓度,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注射后第3周,治疗组的血红蛋白和血清EPO浓度分别上升为(1.717±0.117)g/ml、(203.54±1.31)×10-3U/ml,并持续到15周,比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动物模型中,制备的重组慢病毒直接肌肉注射能有效改善肾性贫血,为其他临床疾病伴随的贫血基因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作者:全贵红;许东元;金德山;金东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与跟骨骨折内固定相关的跟骰关节面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跟骨骨折的手术内固定跟骨前突处的螺钉植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0个成人正常跟骨干燥标本进行观察测量,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分别测量跟骨骰骨关节面的横径和内倾角,另外通过跟骨的矢状断层切片对跟骨骰骨关节面附近的内部骨小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跟骨骰骨关节面的横径为(22.67±2.14)mm;其内倾角为(60.4±7.1)°;紧邻跟骨骰骨关节面关节面下的压力骨小梁是致密的,厚度大约为5 mm,向后方和下方的骨小梁逐渐变得稀少、疏松.结论:跟骨骰骨关节面下方的骨量丰富,骨小梁致密,是螺钉植入的理想位置;应根据跟骨骰骨关节面的横径选择螺钉的长度,根据该关节面的内倾角决定螺钉的进钉方向.

    作者:王志杰;丁自海;钟世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肩袖合并肩胛上神经损伤原因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合并肩胛上神经损伤的解剖学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44侧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肩袖和肩胛上神经,观测肩胛上神经及其分支的数目、直径、起始、走行、分布以及与肩袖的解剖关系.结果:肩胛上神经行程迂曲,有起点、入肌点两个固定点,另有肩胛上孔、肩胛下孔两个约束点,在冈盂切迹处形成大约50°左右的转折角,发出冈上肌支44支、冈下肌支44支、上关节支42支、下关节支53支、感觉支37支,分布于冈上肌、冈下肌和肩关节等处.肩胛上神经分别在肩胛上、下孔处贴近肩胛上韧带、肩胛下韧带,活动余地较小,肩部外展活动时神经张力增大,肩袖和肩胛上神经干之间有筋膜相隔.结论:肩胛上神经内在的解剖因素是肩袖合并肩胛上神经损伤的基础,肩袖的牵拉是其受伤的直接原因,肩袖损伤时可合并肩胛上神经损伤.

    作者:赵延旭;顾立强;徐达传;李泽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掌浅弓变异1例

    掌浅弓的形态变异较多,作者在制作成年男性上肢铸型标本时,见其右侧掌浅弓形态特殊,报道如下.

    作者:石小田;李泽宇;刘畅;贺善礼;洪辉文;王兴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