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李健;张美超;程立明;赵卫东;高梁斌;梁海翔;潘永谦;吕玉明
目的:利用髋臼骨的CT三维结构重建图像,研究髋臼开口的形态学特征.方法:选取40例正常成人髋臼CT二维图像,通过计算机软件重建髋臼骨三维结构,并对不同横断面的髋臼缘开口宽度(L)、不同横断面髋臼前倾角(AcAVA)进行定量测量.结果:横断面髋臼开口缘大宽度主要集中在髋臼中下层面处(70%层面),横断面髋臼开口缘大宽度的平均值为(63.06±3.75)mm,不同横断面髋臼开口缘宽度的变化并不呈现等比例关系;不同横断面髋臼前倾角(AcAVA)为11.91°±7.36°,前倾角由上至下出现前倾增加趋势,平均增值为1.92°±1.88°,其中,髋臼上半部大增值可至6.02°,而髋臼下半部前倾角增加幅度较小.结论:骨性髋臼开口缘不仅不是正圆形结构,而且还存在着前倾扭转的趋势,扭转变化在髋臼开口上中1/3交界处为显著.
作者:董建东;王友;薛文东;朱振安;戴尅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在不同运动状态下胸腰段小关节的应力分析.方法:建立T10~L3节段有限元模型,选取屈曲、旋转、屈曲加旋转3种运动状态,分别对T10~L3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施加载荷,分析比较各节段小关节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在屈曲状态下,各节段小关节的应力很小;在旋转和屈曲加旋转状态下,各节段一侧小关节应力较大,其下关节面的应力比上关节面的要大,而且T12与L1一侧小关节应力比其它节段的应力相对较大.结论:旋转和屈曲加旋转状态下胸腰段小关节应力较大,T12及L1的小关节应力比其它节段的较大,可能是胸腰段小关节容易损伤和T12与L1的小关节比其它节段的小关节容易损伤的力学机制;为探讨胸腰段的损伤机制提供参考.
作者:张平;李健;张美超;程立明;赵卫东;高梁斌;梁海翔;潘永谦;吕玉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外踝长度短缩与踝关节稳定性的关系,探讨创伤性踝关节炎发生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选取8例新鲜冷冻尸体下肢,分别在外踝正常长度、短缩1/3、短缩2/3和短缩3/3的情况下,测量和分析胫距关节的接触面积和应力变化.结果:正常的胫距关节接触区呈三角形,外踝短缩后胫距关节接触区向外侧移位,胫距关节接触面积明显减小.胫距关节面平均应力明显增加,以向前、内、外侧压力增高为显著,且应力随外踝短缩程度的加重而增加.结论:外踝正常长度是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处理踝关节损伤时应尽可能恢复外踝的解剖长度.
作者:邹宇炜;杨新明;苏峰;潘进社;张秀琴;黄世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掌长肌肌内神经血管解剖分布,探讨该肌肉能否被分割为若干个功能单位,以提供新的功能性骨骼肌游离移植供区.方法:解剖10具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共20侧掌长肌,观察其肌外神经血管的分布形式.10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共20侧掌长肌,一侧的掌长肌完整剥离后用Sihler's染色法行肌内神经的染色,另一侧掌长肌用30%硫酸钡、乳胶混悬液血管灌注并行X线钼靶摄片.而后对照观察神经、血管在肌内分布及其关系.结果:掌长肌血供多为尺侧返动脉和尺动脉肌支,4侧出现肱动脉肌支.其神经支配来自正中神经发出的神经支.该支在进入肌肉前多为1支,有动脉伴行,构成神经血管束.尺侧返动脉肌支和正中神经分支在肌内的分布区域大致吻合.结论:根据掌长肌肌内神经血管在肌内分布的不同情况,可将其分为一个近端和两个远端的3个功能单位,供节段性游离肌肉移植.
作者:陈刚;江华;林子豪;党瑞山;张传森;叶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应用体外相位阵列线圈高分辨MRI技术对肛管和肛周结构显示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应用体外圆形极化相位阵列脊柱线圈对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高分辨MR扫描,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1WI,轴位、矢状和冠状平面T2WI及Gd-DTPA增强扫描的T1WI,轴位和冠状扫描平面分别垂直和平行于肛管的长轴.结果:肛管的粘膜、粘膜下层、肛门括约肌及会阴部结构如会阴体、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等在T2WI上均可清楚显示.男性和女性的肛管结构存在差异,女性外括约肌的前部明显短于后部,会阴体较男性大,而男性的球海绵体肌较女性厚.结论:体外相位阵列线圈高分辨MRI技术可清楚显示肛管和肛周结构的正常解剖,可为肛管区域病变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较精确的解剖信息.
作者:蔡香然;孟悛非;张中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为耻骨上支逆行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选取耻骨上支有代表性的两个截面,第1截面距髂耻隆起1.5 cm,第2截面位于耻骨上支远端,采用圆盘法确定截面的圆心及直径,将一斯氏针经2截面的圆心顺行穿出耻骨上支,其出针点P1即为逆行拉力螺钉的人针点.两截面的小直径即为逆行拉力螺钉的大直径.将两截面解剖复位,将斯氏针逆行打入,其在耻骨上支内的长度即为逆行拉力螺钉的大长度,该斯氏针即为耻骨上支的轴心.结果:第1截面呈棱形,直径为(6.8±0.9)mm,第2截面呈扁平状,直径为(5.3±0.3)mm,斯氏针于耻骨上支前端的出针点P1位于耻骨嵴中点下方(7.5±0.5)mm处,斯氏针平行于耻骨梳,斯氏针在耻骨上支内的大长度为(61.1±9.7)mm.结论:耻骨上支逆行拉力螺钉入钉点位于耻骨嵴中点下方(7.5±0.5)mm,其方向平行于耻骨梳,大直径为(5.3±0.3)mm,大长度为(61.1±9.7)mm.
作者:王庆贤;张英泽;潘进社;彭阿钦;吴希瑞;王鹏程;李衡;张世强;刘向东;赵立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左髂总静脉(LCIV)受压部位及相邻节段的结构特征,以探讨LCIV受压段的血管重塑及力学特性.方法:解剖80例成年尸体(男42例,女38例),观测LCIV受压段及相邻节段外径、右髂总动脉(RCIA)与LCIV的相交角度以及右髂总静脉(RCIV)相应部位的外径;随机选择18例标本采用 Masson染色,观测受压段及其近侧、远侧段以及对侧相应部位的平滑肌(SM)、弹力纤维(EF)、胶原纤维(CF)等组织成分的变化.结果:受压段静脉管壁塌陷、菲薄.与对侧相应部位及受压处近侧和远侧段相比,受压处管径扩大(P<0.01);与RCIV比较,LCIV各节段SM相对含量降低,而CF和EF相对含量增加(P<0.05);与相邻节段相比,除近侧段的EF以外,其他各项指标差异都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LCIV的受压,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诱导血管重塑,管壁弹性成分改建以及粘连结构的出现.(2)上述形态改变进一步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从而加剧组织学的改变.(3)这一系列变化可能是导致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和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原因.
作者:盛华均;孙善全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正常翼腭窝区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CT,MSCT)图像上的影像解剖学特征,为临床正确诊断该区病变和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例(20侧)翼腭窝区MSCT扫描图像、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图像进行观察.结果:①在不同的层面和方位,翼腭窝形态表现多样,毗邻关系复杂;②翼腭窝各壁组成复杂,在不同层面构成不同;③翼腭窝各通道可在不同方位的MSCT及MPR图像上佳显示.结论:MSCT轴位图像与MPR冠状位、矢状位图像相结合,可清晰、精确地显示翼腭窝及其通道的形态、结构,对提高该区疾病的诊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胡玉婷;韩卉;庞刚;高斌;侯立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对颈椎活动与维持手术节段稳定性的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18例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颈椎病(脊髓型、神经根型或/和混合型)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后置人Bryan人工颈椎间盘,按计划进行定期随访(6~20个月,平均14个月),根据手术前后颈椎的动力位X线片分析手术节段的稳定性.并结合病人神经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效果优9例,良5例,一般3例,差1例.手术前平均JOA评分为12分,术后平均为15.5分;手术节段前屈后伸术前运动范围12.8.±5.7.,术后11.2.±5.4.;邻近间隙术前屈伸运动范围11.9°±5.8°,术后11.4°±4.9°.术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发现假体松动和移位.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安全可靠,病人恢复快,既可保持手术节段颈椎稳定,又可维持颈椎的生理活动度.
作者:梁秋发;原林;王文军;曹盛俊;刘利乐;朱一平;王麓山;姚女兆;全必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报道长时段深低温冷冻保存血管和骨组织的超微结构及力学变化.方法:采用-196℃液氮保存18个月人的带血管骨段标本,复温后取其血管、骨组织,行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和力学测试,测试结果与新鲜标本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电镜下3种不同口径血管组织的3层结构都有不同程度损伤,以内皮细胞损伤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层严重脱落,基膜裸露,内皮细胞多已坏死,核内染色质均质化,胞膜不完整,胞浆内细胞器减少或胞浆崩解;中膜平滑肌细胞的线粒体有不同程度水肿,嵴减少或消失;外膜滋养血管内皮细胞脱落.骨胶原原纤维排列整齐,分布均匀、致密,周期性横纹清晰可见,但骨细胞多已退变或坏死.18个月组与对照组胫骨的压缩强度极限为(71.23±6.60)MPa和(88.80±9.10)MPa.结论:长时段液氮保存带血管骨段,血管组织损伤严重,骨的压缩极限强度有明显差异(P<0.01).
作者:张发惠;陈振光;张朝春;郑和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为胰头和十二指肠的分部切除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9例动脉灌注乳胶的胰头标本和3例胰头铸型标本对胰头的动脉分布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胰头的动脉主要来源于前后动脉弓;其内部动脉可分为浅深两层和钩突部动脉.浅层动脉4条,以第1支粗大;深层动脉主要由后动脉弓上的3条分支营养,其中第3分支是主要营养支;乳头动脉为后上动脉第3分支上发出的二级分支;钩突部的内部血供主要来自胰下动脉的下降支;在胰头内部浅深层及钩突部营养动脉间有着丰富的交通支,形成广泛的吻合.结论:胰十二指肠后上动脉在胰头与十二指肠血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术中保护好该动脉是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
作者:傅群武;丁自海;吴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为甲状腺手术中对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50具(100侧)人颈部尸体标本.在甲状腺手术区对喉返神经及其分支进行定位观测.结果:(1)86.0%的喉返神经分支呈树枝状,称树枝型(多支型);14.0%喉返神经分支与分支或分支与交感神经链、喉上神经间吻合成袢状,称喉返神经袢.(2)根据不同的交通形式,可分为3型:A型,喉返神经分支与分支相交通者3侧(3%);B型,其分支与交感链之间相交通者2侧(2%);C型,分支与喉上神经交通者2侧(2%);D型,分支与分支、分支与交感链、喉上神经之间相交通者7%(7侧).结论:在甲状腺及颈部手术中,应仔细分离、注意喉返神经的各种变异,以免损伤喉返神经和(或)其分支.
作者:赵俊;孙善全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为临床更好地应用第三脑室底部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4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头部标本,采用动脉和静脉内灌注染料的方法分辨血管,另选8具标本不作染色,暴露和观测在第三脑室底部以及脚间池内liliequist膜.结果:视交叉到漏斗的距离为(3.5±1.4)mm(2.5~5.3mm),漏斗隐窝到乳头体的距离为(8.6±2.3)mm(6.9~11.4mm),漏斗隐窝与鞍背在同一垂直方向,以鞍背为解剖标志,切开鞍背后方6.9 mm以内范围是安全的;liliequist膜间脑叶构成脚间池和动眼神经池的前上壁,呈网膜样,上有大小不一的孔洞;基底动脉在基底池分出左、右大脑后动脉P1段,P1段向后方发出丘脑穿动脉及大脑脚支,穿入脑实质,没有分支向前发出.结论:正确地选择第三脑室底部造瘘口的位置,可以做到保护下丘脑、基底动脉及相关结构,切开liliequist膜间脑叶可促进脑脊液的流通.
作者:熊南翔;赵洪洋;吕健;张方成;朱贤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作者在解剖一6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标本时,发现该尸体肝动脉变异与文献报道有不同,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强;韦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观察无糖低氧(OGD)刺激对小鼠海马脑片内蛋白激酶C(PKC)特定亚型膜转位水平(激活程度)的影响,进一步证实我们在整体低氧预适应小鼠模型上所获实验结果,并为离体海马脑片缺血/低氧预适应(I/HPC)模型建立及后续药物干预实验打下基础.方法:急性分离小鼠海马组织、制备400μm厚度的脑片,并用无糖低氧(OGD)人工脑脊液(ACSF)模拟缺血/低氧刺激;应用SDS-PAGE和Western bolt等生化技术,并结合GelDoc凝胶成像系统,半定量检测OGD刺激2、5、10、15和30min后海马脑片内cPKCβⅡ和nPKCε的膜转位水平.结果:OGD刺激可增高海马脑片内cPKCβⅡ和nPKCε的膜转位水平,且这种增高从刺激5 min开始持续至30 min均有显著差异(P<0.001,n=6).结论: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cPKCβⅡ和nPKCε可能参与脑缺血/低氧性预适应的形成过程,并提示OGD 10 min作为制备离体海马脑片I/HPC模型的预处理刺激较为合理.
作者:李华;贾军;韩松;李俊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不同延迟时间后修复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切断分别预变性0、3、7、14和21 d后(n=6)以左侧自体新鲜神经桥接,神经再生6周后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GRP在脊髓和背根节(DRG)的表达变化.结果:术侧DRG CGRP表达均明显增强,其中21 d组明显强于0 d组(P<0.05);术侧脊髓后角CGRP免疫阳性面积明显增大,21 d组明显大于0 d组(P<0.05),其CGRP表达在0 d、3 d和21 d组均强于对侧(P<0.05),而3 d和21 d组又明显强于0 d组(P<0.05);3d组脊髓前角的CGRP表达在明显强于0 d组和对侧(P<0.05).结论:预变性处理可以影响CGRP的表达从而影响神经再生过程.
作者:许愿忠;王瑞;张建伟;郑林丰;曾志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索胸交感干及其周围的显微解剖,为交感干切断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8例成人胸腔标本,在放大5×25倍手术显微镜下,对交感干及其周围组织进行逐层显微解剖、观察及测量.结果:星状神经节(颈胸神经节)及T2~T5神经节的长径依次是(21.5±3.2)、(10.6±2.8)、(8.5±3.1)、(8.2±2.7)和(7.1±1.8)mm.T2~T5神经节出现在相应肋间水平的发生率依次是92.7%、85.5%、40.0%、36.4%.旁路纤维只在T1或T2及T2或T3之间发现,出现率分别是69.1%、49.1%.结论:针对手汗症、头面多汗症治疗以及复合性局部疼痛综合症的交感干切断手术,只需切断节间束纤维及其旁路上传纤维即可,其余交感干的相关结构应尽量保护.
作者:石献忠;刘彦国;王俊;赵靖;汪亚晴;于恩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手指(足趾)甲区的神经支配来自手指(足趾)两侧面的指掌侧(趾足底)固有神经;血液供应来自与固有神经伴行的指掌侧(趾足底)固有动脉.二者在指(趾)中节侧面伴行关系为紧密.
作者:王立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梨状隐窝下极位置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置入高位食管内支架提供解剖学标志.方法:随机、自愿的原则对257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在胃肠造影机下口服钡剂进行咽腔及食管造影,分别摄直立仰头位、平头位、低头位和仰卧仰头位咽腔食管造影片;通过X线片测量梨状隐窝下极与椎体相对位置.结果:直立仰头位梨状隐窝下极83.9%位于C4、C5椎体水平;直立平头位梨状隐窝下极75.9%在C5和相邻椎间盘水平;直立低头位梨状隐窝下极71.1%位于C5下1/3和C6水平;仰卧仰头位梨状隐窝下极位置79.7%位于C4和C5椎体水平.结论:临床上放置高位食管内支架时,梨状隐窝下极比椎体作为解剖学标志推断食管入口的位置更加合理、准确.
作者:韩新巍;吴刚;李永东;高雪梅;马南;王艳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