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第三脑室底部造瘘区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熊南翔;赵洪洋;吕健;张方成;朱贤立

关键词:第三脑室, 显微外科解剖, 造瘘术, 松果体
摘要:目的:为临床更好地应用第三脑室底部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4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头部标本,采用动脉和静脉内灌注染料的方法分辨血管,另选8具标本不作染色,暴露和观测在第三脑室底部以及脚间池内liliequist膜.结果:视交叉到漏斗的距离为(3.5±1.4)mm(2.5~5.3mm),漏斗隐窝到乳头体的距离为(8.6±2.3)mm(6.9~11.4mm),漏斗隐窝与鞍背在同一垂直方向,以鞍背为解剖标志,切开鞍背后方6.9 mm以内范围是安全的;liliequist膜间脑叶构成脚间池和动眼神经池的前上壁,呈网膜样,上有大小不一的孔洞;基底动脉在基底池分出左、右大脑后动脉P1段,P1段向后方发出丘脑穿动脉及大脑脚支,穿入脑实质,没有分支向前发出.结论:正确地选择第三脑室底部造瘘口的位置,可以做到保护下丘脑、基底动脉及相关结构,切开liliequist膜间脑叶可促进脑脊液的流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在不同状态下胸腰段小关节应力分析

    目的:研究在不同运动状态下胸腰段小关节的应力分析.方法:建立T10~L3节段有限元模型,选取屈曲、旋转、屈曲加旋转3种运动状态,分别对T10~L3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施加载荷,分析比较各节段小关节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在屈曲状态下,各节段小关节的应力很小;在旋转和屈曲加旋转状态下,各节段一侧小关节应力较大,其下关节面的应力比上关节面的要大,而且T12与L1一侧小关节应力比其它节段的应力相对较大.结论:旋转和屈曲加旋转状态下胸腰段小关节应力较大,T12及L1的小关节应力比其它节段的较大,可能是胸腰段小关节容易损伤和T12与L1的小关节比其它节段的小关节容易损伤的力学机制;为探讨胸腰段的损伤机制提供参考.

    作者:张平;李健;张美超;程立明;赵卫东;高梁斌;梁海翔;潘永谦;吕玉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应用腹腔镜技术量化研究腹股沟疝患者腹股沟应用解剖学特点,确定疝修补片大小的方法.方法:自2003年11月~2005年1月,完成50例腹股沟疝患者共57个腹股沟疝的腹腔镜疝补片修补术,分为斜疝组43个,直疝组14个,健侧作为对照组共43个.术中测量耻骨联合到腹壁下动脉发出处的长度(L)以及疝环直径(D),统计分析3组结果差异.结果:直疝组和斜疝组L值分别与对照组相比,t值为3.41和9.29,P值分别为0.001和0.000,说明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组的L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直疝组L值和斜疝组相比,t=3.66,P=0.001,即直疝组L值较斜疝组大,差异具有显著性.直疝组疝环D值和斜疝组相比,t=2.58,P=0.013,直疝组D值较斜疝组大,差异也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腹股沟解剖结构具有显著差异,腹腔镜疝修补术中所用的补片大小应参照个体解剖学数据.

    作者:刘嘉林;周汉新;余小舫;鲍世韵;帅建;吴海雄;毕建钢;钟才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肝固有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1例

    作者在解剖一6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标本时,发现该尸体肝动脉变异与文献报道有不同,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强;韦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翼腭窝内神经血管的定位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测翼腭窝内神经血管的走行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为该区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15个(30侧)固定及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头颅标本,正中矢状切开,从中线侧暴露翼腭窝,在手术显微镜(×10)下解剖并观测.结果:(1)上颌神经出圆孔后立即分为两支,一支在上颌窦上壁与后壁交界的中点处进入眶下管,另一支在上颌窦后壁与内侧壁交界处下行,两者走行方向垂直;(2)上颌动脉在翼腭窝内盘曲走行,其分支位于与上颌窦后壁平行的平面内;在翼腭窝外侧部,动脉位于上颌神经主干的下方,在翼腭窝上部,动脉位于翼腭神经节的前方,在翼腭窝内侧部,动脉恒定地位于腭降神经的外侧.结论:(1)翼腭窝内神经的定位及神经血管之间的关系,为该部位的手术操作提供了相关的解剖学基础;(2)在三叉神经切断术中应分别切断结扎上颌神经的眶下分支及腭降神经.

    作者:焦燕;姜晓钟;纪荣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腰大肌作用与腰曲关系的动态下X线片研究

    目的:探讨腰大肌的作用及其与人类腰曲形成的关系.方法:选青春期健康青年男女28例,分别以站立位及端坐1h后摄侧位X线片,进行腰椎长短对照,并以站立位及步行(跨步)位摄正位、侧位X线片对照.结果:端坐1h后较原站立位侧位X线片显示短缩,平均为1.2 cm,跨步位显示腰椎向同侧旋转,同时腰曲加大.步行带动腰椎向前弯曲并随左右下肢运动而旋转、侧弯,其主要作用力来自腰大肌.结论:腰大肌的伸缩是腰曲形成和改变的主要运动力.腰椎在站立和端坐下有伸缩运动.

    作者:韦以宗;桂清民;孙永章;韦春德;韦云锋;高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喉返神经及其分支的变异与临床意义

    目的:为甲状腺手术中对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50具(100侧)人颈部尸体标本.在甲状腺手术区对喉返神经及其分支进行定位观测.结果:(1)86.0%的喉返神经分支呈树枝状,称树枝型(多支型);14.0%喉返神经分支与分支或分支与交感神经链、喉上神经间吻合成袢状,称喉返神经袢.(2)根据不同的交通形式,可分为3型:A型,喉返神经分支与分支相交通者3侧(3%);B型,其分支与交感链之间相交通者2侧(2%);C型,分支与喉上神经交通者2侧(2%);D型,分支与分支、分支与交感链、喉上神经之间相交通者7%(7侧).结论:在甲状腺及颈部手术中,应仔细分离、注意喉返神经的各种变异,以免损伤喉返神经和(或)其分支.

    作者:赵俊;孙善全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并前路内固定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治疗.结果: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平均随访11月均获治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3.7个月,后突矫正角度20°,治疗优良率达95.5%.结论: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是安全和有效的,并在重建脊柱稳定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继云;刘刚;温健;袁忠治;汤晨逢;杨昀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及影像学分析

    目的:建立腰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并进行CR和MRI观察.方法:选用新西兰兔20只,沿右腹直肌外缘做15 cm长切口,钝性剥离腹膜至腰椎横突前外侧,咬除右侧L5、L6横突,显露上述节段椎间盘,斜形切开纤维环约1.5 mm,未伤及髓核,然后逐层缝合.所有动物在标准条件下饲养,分别于术后2、4、8、20、40周行腰椎计算机x线摄影术(CR)和核磁共振成像(MRI)以检测终板下骨及髓核的变化.结果:术后作为自体对照组的L1、2、L2、3椎间盘未见异常,而手术组L4、5、L5、6椎间盘则相继出现T2加权像低信号、腰椎不稳畸形,终板下骨质硬化,椎体边缘骨赘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后突和硬膜囊受压等改变.对手术节段及其邻近和完全正常节段椎间盘髓核信号值的定量分析显示,手术组椎间盘T2加权像信号值减低在术后4、8、20、40周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临近椎间盘L3、4、L6、7手术8周后与正常椎间盘对比有显著差异.CR扫描结果显示:手术节段椎间盘终板下信号值减低与对照组相比4周后就开始有显著差异.结论:应用纤维环切开法可获得可靠的新西兰大白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可通过MRI及CR在早期加以证实.

    作者:吕浩然;刘尚礼;丁悦;黄东生;马若凡;胡宝山;叶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翼腭窝区的多层螺旋CT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正常翼腭窝区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CT,MSCT)图像上的影像解剖学特征,为临床正确诊断该区病变和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例(20侧)翼腭窝区MSCT扫描图像、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图像进行观察.结果:①在不同的层面和方位,翼腭窝形态表现多样,毗邻关系复杂;②翼腭窝各壁组成复杂,在不同层面构成不同;③翼腭窝各通道可在不同方位的MSCT及MPR图像上佳显示.结论:MSCT轴位图像与MPR冠状位、矢状位图像相结合,可清晰、精确地显示翼腭窝及其通道的形态、结构,对提高该区疾病的诊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胡玉婷;韩卉;庞刚;高斌;侯立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臂丛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与神经根GAP-43 mRNA表达

    目的:探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及其神经根GAP-43 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臂丛损伤的修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创立三种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C7前根撕脱(Ⅰ组);C7前根撕脱+切断同侧C5~T1后根(Ⅱ组);C7前根撕脱+C5和C6之间作同侧脊髓半横断(Ⅲ组).术后2周按CBS评分标准检查动物神经缺失症状,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及其神经根GAP-43 mRNA的表达改变.结果:根据CBS评分标准,对照组计为0分,Ⅰ组计分较低、Ⅲ组计分高.对照组C7神经元胞体和C7神经根中GAP-43 mRNA表达量相近,但三种损伤组术后2周神经元胞体内GAP-43 mRNA表达均上调,而神经根内表达却下调.结论:(1)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胞体GAP-43 mRNA表达受突触前机制的调控;(2)臂丛损伤2周时神经元胞体内GAP-43 mRNA表达呈现高峰期,此时进行神经移位术将显著提高神经修复的效果.

    作者:陈龙菊;李峰;刘娜;司文章;吴武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上胸段交感干切断术的微创外科解剖学

    目的:探索胸交感干及其周围的显微解剖,为交感干切断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8例成人胸腔标本,在放大5×25倍手术显微镜下,对交感干及其周围组织进行逐层显微解剖、观察及测量.结果:星状神经节(颈胸神经节)及T2~T5神经节的长径依次是(21.5±3.2)、(10.6±2.8)、(8.5±3.1)、(8.2±2.7)和(7.1±1.8)mm.T2~T5神经节出现在相应肋间水平的发生率依次是92.7%、85.5%、40.0%、36.4%.旁路纤维只在T1或T2及T2或T3之间发现,出现率分别是69.1%、49.1%.结论:针对手汗症、头面多汗症治疗以及复合性局部疼痛综合症的交感干切断手术,只需切断节间束纤维及其旁路上传纤维即可,其余交感干的相关结构应尽量保护.

    作者:石献忠;刘彦国;王俊;赵靖;汪亚晴;于恩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副半奇静脉变异1例

    作者在解剖一11岁男性小孩标本时,发现其副半奇静脉行程及收集范围异常,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健华;刘畅;钟光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不同延迟时间后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对CGRP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不同延迟时间后修复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切断分别预变性0、3、7、14和21 d后(n=6)以左侧自体新鲜神经桥接,神经再生6周后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GRP在脊髓和背根节(DRG)的表达变化.结果:术侧DRG CGRP表达均明显增强,其中21 d组明显强于0 d组(P<0.05);术侧脊髓后角CGRP免疫阳性面积明显增大,21 d组明显大于0 d组(P<0.05),其CGRP表达在0 d、3 d和21 d组均强于对侧(P<0.05),而3 d和21 d组又明显强于0 d组(P<0.05);3d组脊髓前角的CGRP表达在明显强于0 d组和对侧(P<0.05).结论:预变性处理可以影响CGRP的表达从而影响神经再生过程.

    作者:许愿忠;王瑞;张建伟;郑林丰;曾志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带血管蒂面颊部皮瓣移位修复鼻尖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带血管蒂面颊部皮瓣修复鼻尖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动脉内注红色乳胶的头颈部标本,解剖双侧面动脉发出至口角外上方、颧弓下方颊区内的直接皮支,测量皮支的外径、长度.将两侧口角连线的延长线定义为横线,眶上孔和颏孔中点连线定义为垂线,分别测量皮支起点与两者间的距离,以此定位皮支起点的体表投影.1例铸型标本以观察面动脉直接皮支的起点和与其他动脉的吻合情况.结果:面动脉发出上唇动脉后,由其后壁向上发出1支至颊部的皮动脉,出现率86.7%.皮支起始处外径为(0.98±0.20)mm,长度为(1.40±0.54)cm.皮支起点的投影位于横线上方者占76%,与横线的垂直距离为(0.65±0.22)cm;皮支起点的投影均位于垂线外侧,与垂线的水平距离为(2.64±0.82)cm.结论:带血管蒂面颊部皮瓣转移经临床证实是修复或再造鼻尖部缺损的良好供区.

    作者:纪荣明;熊绍虎;李玉泉;李军辉;刘芳;林宁;蒋尔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X线下梨状隐窝下极位置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梨状隐窝下极位置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置入高位食管内支架提供解剖学标志.方法:随机、自愿的原则对257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在胃肠造影机下口服钡剂进行咽腔及食管造影,分别摄直立仰头位、平头位、低头位和仰卧仰头位咽腔食管造影片;通过X线片测量梨状隐窝下极与椎体相对位置.结果:直立仰头位梨状隐窝下极83.9%位于C4、C5椎体水平;直立平头位梨状隐窝下极75.9%在C5和相邻椎间盘水平;直立低头位梨状隐窝下极71.1%位于C5下1/3和C6水平;仰卧仰头位梨状隐窝下极位置79.7%位于C4和C5椎体水平.结论:临床上放置高位食管内支架时,梨状隐窝下极比椎体作为解剖学标志推断食管入口的位置更加合理、准确.

    作者:韩新巍;吴刚;李永东;高雪梅;马南;王艳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相位阵列线圈高分辨MRI显示肛管和肛周结构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应用体外相位阵列线圈高分辨MRI技术对肛管和肛周结构显示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应用体外圆形极化相位阵列脊柱线圈对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高分辨MR扫描,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1WI,轴位、矢状和冠状平面T2WI及Gd-DTPA增强扫描的T1WI,轴位和冠状扫描平面分别垂直和平行于肛管的长轴.结果:肛管的粘膜、粘膜下层、肛门括约肌及会阴部结构如会阴体、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等在T2WI上均可清楚显示.男性和女性的肛管结构存在差异,女性外括约肌的前部明显短于后部,会阴体较男性大,而男性的球海绵体肌较女性厚.结论:体外相位阵列线圈高分辨MRI技术可清楚显示肛管和肛周结构的正常解剖,可为肛管区域病变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较精确的解剖信息.

    作者:蔡香然;孟悛非;张中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胰头的动脉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胰头和十二指肠的分部切除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9例动脉灌注乳胶的胰头标本和3例胰头铸型标本对胰头的动脉分布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胰头的动脉主要来源于前后动脉弓;其内部动脉可分为浅深两层和钩突部动脉.浅层动脉4条,以第1支粗大;深层动脉主要由后动脉弓上的3条分支营养,其中第3分支是主要营养支;乳头动脉为后上动脉第3分支上发出的二级分支;钩突部的内部血供主要来自胰下动脉的下降支;在胰头内部浅深层及钩突部营养动脉间有着丰富的交通支,形成广泛的吻合.结论:胰十二指肠后上动脉在胰头与十二指肠血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术中保护好该动脉是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

    作者:傅群武;丁自海;吴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活动与稳定性的评价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对颈椎活动与维持手术节段稳定性的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18例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颈椎病(脊髓型、神经根型或/和混合型)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后置人Bryan人工颈椎间盘,按计划进行定期随访(6~20个月,平均14个月),根据手术前后颈椎的动力位X线片分析手术节段的稳定性.并结合病人神经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效果优9例,良5例,一般3例,差1例.手术前平均JOA评分为12分,术后平均为15.5分;手术节段前屈后伸术前运动范围12.8.±5.7.,术后11.2.±5.4.;邻近间隙术前屈伸运动范围11.9°±5.8°,术后11.4°±4.9°.术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发现假体松动和移位.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安全可靠,病人恢复快,既可保持手术节段颈椎稳定,又可维持颈椎的生理活动度.

    作者:梁秋发;原林;王文军;曹盛俊;刘利乐;朱一平;王麓山;姚女兆;全必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快速无痛无出血拔甲术的解剖学依据

    手指(足趾)甲区的神经支配来自手指(足趾)两侧面的指掌侧(趾足底)固有神经;血液供应来自与固有神经伴行的指掌侧(趾足底)固有动脉.二者在指(趾)中节侧面伴行关系为紧密.

    作者:王立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额窦开口于上鼻道1例

    在进行一具成人男性尸体解剖时发现其额窦开口于上鼻道(图1),报道如下:

    作者:陈合新;史剑波;文卫平;柴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