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头的动脉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傅群武;丁自海;吴涛

关键词:胰头, 动脉分布, 应用解剖
摘要:目的:为胰头和十二指肠的分部切除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9例动脉灌注乳胶的胰头标本和3例胰头铸型标本对胰头的动脉分布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胰头的动脉主要来源于前后动脉弓;其内部动脉可分为浅深两层和钩突部动脉.浅层动脉4条,以第1支粗大;深层动脉主要由后动脉弓上的3条分支营养,其中第3分支是主要营养支;乳头动脉为后上动脉第3分支上发出的二级分支;钩突部的内部血供主要来自胰下动脉的下降支;在胰头内部浅深层及钩突部营养动脉间有着丰富的交通支,形成广泛的吻合.结论:胰十二指肠后上动脉在胰头与十二指肠血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术中保护好该动脉是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翼腭窝内神经血管的定位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测翼腭窝内神经血管的走行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为该区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15个(30侧)固定及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头颅标本,正中矢状切开,从中线侧暴露翼腭窝,在手术显微镜(×10)下解剖并观测.结果:(1)上颌神经出圆孔后立即分为两支,一支在上颌窦上壁与后壁交界的中点处进入眶下管,另一支在上颌窦后壁与内侧壁交界处下行,两者走行方向垂直;(2)上颌动脉在翼腭窝内盘曲走行,其分支位于与上颌窦后壁平行的平面内;在翼腭窝外侧部,动脉位于上颌神经主干的下方,在翼腭窝上部,动脉位于翼腭神经节的前方,在翼腭窝内侧部,动脉恒定地位于腭降神经的外侧.结论:(1)翼腭窝内神经的定位及神经血管之间的关系,为该部位的手术操作提供了相关的解剖学基础;(2)在三叉神经切断术中应分别切断结扎上颌神经的眶下分支及腭降神经.

    作者:焦燕;姜晓钟;纪荣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带血管蒂面颊部皮瓣移位修复鼻尖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带血管蒂面颊部皮瓣修复鼻尖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动脉内注红色乳胶的头颈部标本,解剖双侧面动脉发出至口角外上方、颧弓下方颊区内的直接皮支,测量皮支的外径、长度.将两侧口角连线的延长线定义为横线,眶上孔和颏孔中点连线定义为垂线,分别测量皮支起点与两者间的距离,以此定位皮支起点的体表投影.1例铸型标本以观察面动脉直接皮支的起点和与其他动脉的吻合情况.结果:面动脉发出上唇动脉后,由其后壁向上发出1支至颊部的皮动脉,出现率86.7%.皮支起始处外径为(0.98±0.20)mm,长度为(1.40±0.54)cm.皮支起点的投影位于横线上方者占76%,与横线的垂直距离为(0.65±0.22)cm;皮支起点的投影均位于垂线外侧,与垂线的水平距离为(2.64±0.82)cm.结论:带血管蒂面颊部皮瓣转移经临床证实是修复或再造鼻尖部缺损的良好供区.

    作者:纪荣明;熊绍虎;李玉泉;李军辉;刘芳;林宁;蒋尔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左髂总静脉的形态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左髂总静脉(LCIV)受压部位及相邻节段的结构特征,以探讨LCIV受压段的血管重塑及力学特性.方法:解剖80例成年尸体(男42例,女38例),观测LCIV受压段及相邻节段外径、右髂总动脉(RCIA)与LCIV的相交角度以及右髂总静脉(RCIV)相应部位的外径;随机选择18例标本采用 Masson染色,观测受压段及其近侧、远侧段以及对侧相应部位的平滑肌(SM)、弹力纤维(EF)、胶原纤维(CF)等组织成分的变化.结果:受压段静脉管壁塌陷、菲薄.与对侧相应部位及受压处近侧和远侧段相比,受压处管径扩大(P<0.01);与RCIV比较,LCIV各节段SM相对含量降低,而CF和EF相对含量增加(P<0.05);与相邻节段相比,除近侧段的EF以外,其他各项指标差异都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LCIV的受压,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诱导血管重塑,管壁弹性成分改建以及粘连结构的出现.(2)上述形态改变进一步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从而加剧组织学的改变.(3)这一系列变化可能是导致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和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原因.

    作者:盛华均;孙善全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经脉络裂人路治疗第三脑室病变的应用解剖

    目的:比较经胼胝体和经额中回两种途径达到脉络裂的优劣,为临床医师经脉络裂入路治疗第三脑室病变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放大10倍手术显微镜下分别依照经胼胝体一侧脑室-脉络裂入路和经额中回-侧脑室-脉络裂入路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脉络裂是位于丘脑和穹隆间的自然裂隙,经上述两种人路均可经侧脑室和脉络裂体部打开第三脑室顶部.胼胝体厚度为(7.2±0.8)mm,室间孔前后缘长度为(4.89±1.35)mm,室间孔前缘至静脉角的长度为(11.79±3.43)mm.结论:经胼胝体-侧脑室-脉络裂人路优于经额中回-侧脑室-脉络裂入路,经胼胝体-侧脑室-脉络裂入路具有损伤小,术野清晰的优点,是处理第三脑室病变的一个理想选择.

    作者:孙颖;赵玲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并前路内固定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治疗.结果: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平均随访11月均获治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3.7个月,后突矫正角度20°,治疗优良率达95.5%.结论: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是安全和有效的,并在重建脊柱稳定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继云;刘刚;温健;袁忠治;汤晨逢;杨昀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长时段深低温保存血管和骨组织超微结构观察及力学研究

    目的:报道长时段深低温冷冻保存血管和骨组织的超微结构及力学变化.方法:采用-196℃液氮保存18个月人的带血管骨段标本,复温后取其血管、骨组织,行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和力学测试,测试结果与新鲜标本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电镜下3种不同口径血管组织的3层结构都有不同程度损伤,以内皮细胞损伤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层严重脱落,基膜裸露,内皮细胞多已坏死,核内染色质均质化,胞膜不完整,胞浆内细胞器减少或胞浆崩解;中膜平滑肌细胞的线粒体有不同程度水肿,嵴减少或消失;外膜滋养血管内皮细胞脱落.骨胶原原纤维排列整齐,分布均匀、致密,周期性横纹清晰可见,但骨细胞多已退变或坏死.18个月组与对照组胫骨的压缩强度极限为(71.23±6.60)MPa和(88.80±9.10)MPa.结论:长时段液氮保存带血管骨段,血管组织损伤严重,骨的压缩极限强度有明显差异(P<0.01).

    作者:张发惠;陈振光;张朝春;郑和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外科与放射解剖学》杂志文题摘要(2005年第27卷第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肝动脉发自右肾动脉1例

    患者女,33岁,因腹胀、纳差、乏力1年,加重半月入院.查体:患者一般情况较差,全身皮肤粘膜及双侧巩膜黄染,腹平坦,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10 cm,质韧,无触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辅助检查:ALT:136 IU/L,AST:126 IU/L,TBIL 193.1μm0l/L;免疫、风湿指标正常,病原学检查排除各种类型肝炎;腹部CT示肝硬化,脾大,CT肝动脉成像及肝动脉造影示肝动脉变异,发自右肾动脉(图1,2).

    作者:王可新;靳斌;姜旭生;朱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上胸段交感干切断术的微创外科解剖学

    目的:探索胸交感干及其周围的显微解剖,为交感干切断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8例成人胸腔标本,在放大5×25倍手术显微镜下,对交感干及其周围组织进行逐层显微解剖、观察及测量.结果:星状神经节(颈胸神经节)及T2~T5神经节的长径依次是(21.5±3.2)、(10.6±2.8)、(8.5±3.1)、(8.2±2.7)和(7.1±1.8)mm.T2~T5神经节出现在相应肋间水平的发生率依次是92.7%、85.5%、40.0%、36.4%.旁路纤维只在T1或T2及T2或T3之间发现,出现率分别是69.1%、49.1%.结论:针对手汗症、头面多汗症治疗以及复合性局部疼痛综合症的交感干切断手术,只需切断节间束纤维及其旁路上传纤维即可,其余交感干的相关结构应尽量保护.

    作者:石献忠;刘彦国;王俊;赵靖;汪亚晴;于恩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耻骨上支逆行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耻骨上支逆行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选取耻骨上支有代表性的两个截面,第1截面距髂耻隆起1.5 cm,第2截面位于耻骨上支远端,采用圆盘法确定截面的圆心及直径,将一斯氏针经2截面的圆心顺行穿出耻骨上支,其出针点P1即为逆行拉力螺钉的人针点.两截面的小直径即为逆行拉力螺钉的大直径.将两截面解剖复位,将斯氏针逆行打入,其在耻骨上支内的长度即为逆行拉力螺钉的大长度,该斯氏针即为耻骨上支的轴心.结果:第1截面呈棱形,直径为(6.8±0.9)mm,第2截面呈扁平状,直径为(5.3±0.3)mm,斯氏针于耻骨上支前端的出针点P1位于耻骨嵴中点下方(7.5±0.5)mm处,斯氏针平行于耻骨梳,斯氏针在耻骨上支内的大长度为(61.1±9.7)mm.结论:耻骨上支逆行拉力螺钉入钉点位于耻骨嵴中点下方(7.5±0.5)mm,其方向平行于耻骨梳,大直径为(5.3±0.3)mm,大长度为(61.1±9.7)mm.

    作者:王庆贤;张英泽;潘进社;彭阿钦;吴希瑞;王鹏程;李衡;张世强;刘向东;赵立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桡侧腕短伸肌双副腱1例

    作者在解剖1例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右桡侧腕短伸肌双副腱变异(图1).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永绥;张发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右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矢状断层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右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在矢状断面上的配布规律.方法:利用15例胸部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和2例多层螺旋CT图像,追踪观察了右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并据此寻找在矢状断面上划分右肺肺段的方法.结果:在右主支气管杈层面上,右肺上叶动脉发出尖段动脉和前段动脉,右肺下叶支气管向后发出上段支气管、向下发出内侧底段支气管.在叶间动脉层面上,右肺上叶支气管发出尖、后、前段支气管,基底干支气管发出前、外侧和后底段支气管.在叶间动脉分叉层面上,后段静脉居前、后段支气管之间,尖段静脉与前段静脉合成尖前静脉,中叶支气管分为外、内侧段支气管,下叶动脉发出的段级动脉居相应支气管的上方.在右心房右侧第二层面上,右肺上、中叶的支气管和血管已为亚段级,在右肺下叶内,肺段支气管居中,其上、下方分别为相应的肺动脉和肺静脉.结论:在矢状断面上,右侧肺段内支气管和血管相对集中,且容易显示其发出处和长轴,故矢状断面是显示右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优势断面.

    作者:刘树伟;柳澄;王怀经;赵振美;王政;李振平;尹群生;刘书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活动与稳定性的评价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对颈椎活动与维持手术节段稳定性的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18例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颈椎病(脊髓型、神经根型或/和混合型)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后置人Bryan人工颈椎间盘,按计划进行定期随访(6~20个月,平均14个月),根据手术前后颈椎的动力位X线片分析手术节段的稳定性.并结合病人神经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效果优9例,良5例,一般3例,差1例.手术前平均JOA评分为12分,术后平均为15.5分;手术节段前屈后伸术前运动范围12.8.±5.7.,术后11.2.±5.4.;邻近间隙术前屈伸运动范围11.9°±5.8°,术后11.4°±4.9°.术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发现假体松动和移位.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安全可靠,病人恢复快,既可保持手术节段颈椎稳定,又可维持颈椎的生理活动度.

    作者:梁秋发;原林;王文军;曹盛俊;刘利乐;朱一平;王麓山;姚女兆;全必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胰头的动脉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胰头和十二指肠的分部切除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9例动脉灌注乳胶的胰头标本和3例胰头铸型标本对胰头的动脉分布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胰头的动脉主要来源于前后动脉弓;其内部动脉可分为浅深两层和钩突部动脉.浅层动脉4条,以第1支粗大;深层动脉主要由后动脉弓上的3条分支营养,其中第3分支是主要营养支;乳头动脉为后上动脉第3分支上发出的二级分支;钩突部的内部血供主要来自胰下动脉的下降支;在胰头内部浅深层及钩突部营养动脉间有着丰富的交通支,形成广泛的吻合.结论:胰十二指肠后上动脉在胰头与十二指肠血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术中保护好该动脉是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

    作者:傅群武;丁自海;吴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副半奇静脉变异1例

    作者在解剖一11岁男性小孩标本时,发现其副半奇静脉行程及收集范围异常,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健华;刘畅;钟光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喉返神经及其分支的变异与临床意义

    目的:为甲状腺手术中对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50具(100侧)人颈部尸体标本.在甲状腺手术区对喉返神经及其分支进行定位观测.结果:(1)86.0%的喉返神经分支呈树枝状,称树枝型(多支型);14.0%喉返神经分支与分支或分支与交感神经链、喉上神经间吻合成袢状,称喉返神经袢.(2)根据不同的交通形式,可分为3型:A型,喉返神经分支与分支相交通者3侧(3%);B型,其分支与交感链之间相交通者2侧(2%);C型,分支与喉上神经交通者2侧(2%);D型,分支与分支、分支与交感链、喉上神经之间相交通者7%(7侧).结论:在甲状腺及颈部手术中,应仔细分离、注意喉返神经的各种变异,以免损伤喉返神经和(或)其分支.

    作者:赵俊;孙善全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及影像学分析

    目的:建立腰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并进行CR和MRI观察.方法:选用新西兰兔20只,沿右腹直肌外缘做15 cm长切口,钝性剥离腹膜至腰椎横突前外侧,咬除右侧L5、L6横突,显露上述节段椎间盘,斜形切开纤维环约1.5 mm,未伤及髓核,然后逐层缝合.所有动物在标准条件下饲养,分别于术后2、4、8、20、40周行腰椎计算机x线摄影术(CR)和核磁共振成像(MRI)以检测终板下骨及髓核的变化.结果:术后作为自体对照组的L1、2、L2、3椎间盘未见异常,而手术组L4、5、L5、6椎间盘则相继出现T2加权像低信号、腰椎不稳畸形,终板下骨质硬化,椎体边缘骨赘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后突和硬膜囊受压等改变.对手术节段及其邻近和完全正常节段椎间盘髓核信号值的定量分析显示,手术组椎间盘T2加权像信号值减低在术后4、8、20、40周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临近椎间盘L3、4、L6、7手术8周后与正常椎间盘对比有显著差异.CR扫描结果显示:手术节段椎间盘终板下信号值减低与对照组相比4周后就开始有显著差异.结论:应用纤维环切开法可获得可靠的新西兰大白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可通过MRI及CR在早期加以证实.

    作者:吕浩然;刘尚礼;丁悦;黄东生;马若凡;胡宝山;叶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双侧膈神经走行异常伴卡压1例

    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双侧膈神经走行变异并伴有明显卡压,现报道如下:

    作者:崔智超;胡子娟;马泉;孔祥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X线下梨状隐窝下极位置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梨状隐窝下极位置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置入高位食管内支架提供解剖学标志.方法:随机、自愿的原则对257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在胃肠造影机下口服钡剂进行咽腔及食管造影,分别摄直立仰头位、平头位、低头位和仰卧仰头位咽腔食管造影片;通过X线片测量梨状隐窝下极与椎体相对位置.结果:直立仰头位梨状隐窝下极83.9%位于C4、C5椎体水平;直立平头位梨状隐窝下极75.9%在C5和相邻椎间盘水平;直立低头位梨状隐窝下极71.1%位于C5下1/3和C6水平;仰卧仰头位梨状隐窝下极位置79.7%位于C4和C5椎体水平.结论:临床上放置高位食管内支架时,梨状隐窝下极比椎体作为解剖学标志推断食管入口的位置更加合理、准确.

    作者:韩新巍;吴刚;李永东;高雪梅;马南;王艳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臂丛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与神经根GAP-43 mRNA表达

    目的:探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及其神经根GAP-43 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臂丛损伤的修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创立三种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C7前根撕脱(Ⅰ组);C7前根撕脱+切断同侧C5~T1后根(Ⅱ组);C7前根撕脱+C5和C6之间作同侧脊髓半横断(Ⅲ组).术后2周按CBS评分标准检查动物神经缺失症状,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及其神经根GAP-43 mRNA的表达改变.结果:根据CBS评分标准,对照组计为0分,Ⅰ组计分较低、Ⅲ组计分高.对照组C7神经元胞体和C7神经根中GAP-43 mRNA表达量相近,但三种损伤组术后2周神经元胞体内GAP-43 mRNA表达均上调,而神经根内表达却下调.结论:(1)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胞体GAP-43 mRNA表达受突触前机制的调控;(2)臂丛损伤2周时神经元胞体内GAP-43 mRNA表达呈现高峰期,此时进行神经移位术将显著提高神经修复的效果.

    作者:陈龙菊;李峰;刘娜;司文章;吴武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