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皮瓣中作用的逆向造影研究

张世民;顾玉东;李继峰

关键词:外科皮瓣, 远端蒂皮瓣, 浅静脉, 静脉回流, 静脉逆向造影
摘要:目的:探讨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筋膜皮瓣中的作用.方法:在5只新西兰大白兔掀起10个远端蒂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岛状皮瓣,对小隐静脉近端插管注射造影剂,动态观察造影剂的流向.结果:放松止血带后,静脉血从足部(爪)倒灌入皮瓣,小隐静脉充盈扩张乃至怒张,造成静脉瓣膜相对关闭不全.在施加压力注射的情况下,造影剂发生逆向回流,去除压力,造影剂不再逆流.1 h后造影剂仍积聚于小隐静脉近端,部分扩散进入皮瓣中.结论:浅静脉干近端流出道阻断后,在正常压力下管腔内血流未见逆向反流,但高压下可发生逆向回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发角蛋白人工腱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测定HHK人工腱及其各组分材料的主要生物力学指标.方法:分组将HHK人工腱两个末端分别固定于MTS 858 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进行断裂拉力和拉应力等生物力学指标的测定.结果:Z3.0、B3.0、F3.0各组平均断裂拉力分别为212、179、151 N,拉应力分别为71、60、50 MPa;ZBF1.0、ZBF1.5、ZBF3.0、ZBF6.0、ZBF9.0、ZBF12.0各组平均断裂拉力分别为75、108、194、376、508、671 N,拉应力分别为75、72、65、63、56、56 MPa.结论:HHK人工腱足以供植入人工腱的肢体、指(趾)从植入人工腱到形成自体腱的过程中,进行功能活动所需要的拉应力.

    作者:肖应庆;赵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SD大鼠肌腱冷冻维持温度选择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维持温度冷冻预处理超深低温保存对肌腱超微结构的影响,为同种异体肌腱保存移植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组设计维持温度为-45℃、-50℃、-55℃、-60℃、-65℃、和-70℃组,以15%二甲基亚砜为低温保护剂,对SD大鼠肌腱进行上述温度冷冻预处理,液氮中保存1周,HE染色组织学观察和透射电镜肌腱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电镜下-45℃组胶原纤维排列较稀疏;-60℃组多数腱细胞胞浆水肿,核膜不完整;-65℃组胞浆内细胞器破坏;-70℃组部分腱细胞坏死脱落.-50℃组和-55℃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明显,肌腱组织超微结构得到良好保持.结论:肌腱组织冷冻预处理的维持温度在-50℃~-55℃之间,-50℃是肌腱组织冷冻预处理的佳维持温度值,可获得具有大部分生物活性的肌腱.

    作者:李丽;周琳瑛;张发惠;郑和平;陈红;陈莲云;钟秀容;陈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位腰骶椎植骨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位腰骶段椎体植骨融合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具共6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尸体上,解剖观察旋髂深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范围及其毗邻结构,测量有关数据;摹拟转位情况、测量旋髂深动脉的起点至S1椎体中部、L5~S1椎间、L5椎体中部的距离,并用量角器测量旋髂深动脉主干向内转位的角度.结果:旋髂深动脉起于髂外动脉者占63.3%,起于股动脉者占36.7%.起点外径(2.6±0.4)mm,腹壁肌支外径(1.4±0.4)mm,旋髂深动脉的主干延续为髂嵴支,外径(1.8±0.4)mm,沿途发出许多小的分支进入髂嵴,以后一个分支作为终点测量其蒂长为(10.7±0.7)cm,旋髂深动脉起点至L5椎体中部距离为(11.2±0.7)cm,至L5~S1椎间距离为(10.1±0.5)cm,至S1椎体中部距离为(9.7±0.6)cm,向内旋转角度为(63.5±3.5)° .结论:带旋髂深动脉蒂髂骨瓣转位腰骶段椎体植骨融合具有可行性.

    作者:孙贺;徐达传;杜心如;孔祥玉;郝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皮瓣中作用的逆向造影研究

    目的:探讨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筋膜皮瓣中的作用.方法:在5只新西兰大白兔掀起10个远端蒂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岛状皮瓣,对小隐静脉近端插管注射造影剂,动态观察造影剂的流向.结果:放松止血带后,静脉血从足部(爪)倒灌入皮瓣,小隐静脉充盈扩张乃至怒张,造成静脉瓣膜相对关闭不全.在施加压力注射的情况下,造影剂发生逆向回流,去除压力,造影剂不再逆流.1 h后造影剂仍积聚于小隐静脉近端,部分扩散进入皮瓣中.结论:浅静脉干近端流出道阻断后,在正常压力下管腔内血流未见逆向反流,但高压下可发生逆向回流.

    作者:张世民;顾玉东;李继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小儿腘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

    患儿行静脉穿刺通常取仰卧位或侧卧位,但在背部有创伤等特殊情况下,需要采取俯卧位行静脉穿刺,此时,可选择腘静脉作为穿刺部位[1].有关成人腘静脉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报道较多[2~5],但小儿资料缺乏.为探讨小儿腘静脉穿刺时的进针部位、深度、方向等操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作者在防腐固定的下肢标本上和经超声诊断仪对学龄前儿童的腘静脉等结构进行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应志国;卢洪煊;丁国芳;徐银峰;龚戬芳;史晓龙;周国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桡腕背侧韧带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桡腕背侧(dorsal radiocarpal,DRC)韧带的形态结构、分布特点及力学特性.方法:对76侧成人尸体上肢标本,解剖观察DRC韧带的形态特征;16侧新鲜标本用来作切片观察DRC韧带的组织结构和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DRC韧带形态有4种类型:⑴ DRC韧带由单一部分起源于桡骨远端背侧Lister结节前及其尺侧占33%(25侧);⑵ DRC韧带由两部分组成,起自Lister结节前及其尺侧占30%(23侧);⑶ DRC韧带由起源于Lister结节及其桡侧的两个部分组成占17%(13侧);⑷ DRC韧带由3部分组成,分别起始于Lister结节及其尺、桡侧占20%(15侧).DRC韧带主要以粗大纵向排列的胶原纤维组成,大拉伸力是(227.6±26.2)N. 结论:⑴ DRC韧带存在4种不同起始类型;⑵该韧带对维持腕关节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应重视DRC韧带损伤的修复.

    作者:汪新民;钟世镇;阮默;殷学民;熊绍虎;刘海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人脊髓内NF样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及分布

    目的:观察不同胎龄胎儿脊髓神经丝蛋白(NF)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分布和发育变化,为脊髓-脊髓移植选择适宜的胎龄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胎儿脊髓19例,SP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结果:脊髓侧角内NF阳性神经元由中央管向外迁移;前角神经元由外向内迁移.NF阳性神经元密度在胚胎早期逐渐升高,晚期呈下降趋势.NF阳性神经元在胎龄16周时,胞体呈圆形、卵圆形,突起少沙,胞核大,有偏极现象,至32周时胞体呈锥形、梭形、多角形;胞体逐渐增大,胞浆逐渐增多,胞核多位居中央;突起增多.结论:未发育成熟的神经元内也有NF的存在.脊髓内NF阳性神经元密度随胎龄增加而逐渐增加,形态逐渐成熟,提示人脊髓-脊髓移植时以16周胎龄作供体较为适宜.

    作者:王省;蔡新华;李艳萍;韩金珠;杨文亮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左位胆囊供肝原位肝移植1例

    患者,男,44岁,因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于2003年8月12日入院等待行肝移植.器官捐献者,男,25岁,于2003年8月21日因脑外伤死亡.立即按腹内脏器联合切取方法快速获得供肝,置于盛有UW液的容器中低温保存运输,5 h后修肝时发现胆囊位于肝圆韧带裂的左侧脏面下,胆囊床位于肝左外叶脏面,肝脏、腹腔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胆总管、肝门静脉和肝后段下腔静脉未见异常.切除受者病肝后,按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式植入供肝,待下腔静脉、肝门静脉、肝动脉、胆总管吻合后,切除胆囊,见胆囊颈位于肝总管和肝固有动脉的前方,胆囊管在肝总管的前方汇入胆总管(见图1,2).

    作者:刘静;郭华;陈海勇;王伟林;梁廷波;沈岩;郑树森;钟世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带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目的:报道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皮瓣的解剖特点与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在1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股后皮神经血供及其筋膜皮支的分布范围,设计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腘窝、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6例.结果: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主要来源臀下动脉、穿动脉和腘动脉后侧穿支的升皮支,并在股后区形成网状吻合营养股后侧皮肤.皮瓣5例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少量坏死,换药后愈合.经12~44个月随访,皮瓣无破溃,膝、髋关节功能活动良好.结论: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转位是一种修复腘窝、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良好的方法.

    作者:高建明;徐达传;王众;郭松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踝关节的横及冠状断层影像解剖学

    目的: 为踝关节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①观测15例干性胫、腓及距骨的关节面.②成年男尸右足标本7例,先依骨性标志画线,新鲜2例画线后,各行轴位CT、MRI扫描及冠状位MRI扫描后冻硬,再切制横断层4例,冠状断层3例.结果:①距骨上关节面前、后宽为30.2、 23.5 mm; 距骨内、外踝关节面矢状径与垂直径分别为30.8、14.9 mm与27.5、23.7 mm;外踝关节面前缘至距骨颈后缘间距为9.3 mm.胫骨内踝与腓骨外踝关节面矢状径与垂直径分别为21.8、14.7 mm和16.9、21.6 mm.②观察了每一断层内关节及周围结构的形态、毗邻及其在连续断层的变化规律,并匹配相应CT及MRI.距骨滑车上关节面前宽32.9 mm,距骨上、胫骨下关节面软骨厚1.7 mm与1.8 mm,胫距关节、内踝处及腓距关节腔径值分别为2.4、2.8、1.4 mm,骨间韧带长1.8 mm.结论:踝关节的断层解剖, 为影像学诊断及关节镜技术等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作者:董炜疆;马兆龙;杨月鲜;杨广夫;刘国强;宫惠琳;冯改丰;张峰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肩袖间隙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肩袖间隙的组成部分和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肩关节运动中的稳定机制.方法:在12具成人尸体24例肩关节标本上,解剖观察肩袖间隙的位置、组成和形态学特点,以及在肩关节活动中的稳定作用.结果:肩袖间隙是冈上肌腱与肩胛下肌腱之间的三角形区域,主要由喙肱韧带和盂肱上韧带组成;在肩内收位时有限制肩关节外旋和肱骨头下移的作用.结论:①肩袖间隙结构的研究对于RI病变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②肩袖间隙损伤后的修补对于维持肩关节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疾忤;陈世益;张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天鹅记忆接骨器对长骨干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天鹅型形状记忆接骨器(SMC)对长骨干骨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肱骨干截骨后,随机选取一侧用天鹅型形状记忆接骨器固定(SMC组),对侧用4孔加压接骨板(DCP)固定(DCP组),分别在术后2、4、8、12、16周时取材,行CT扫描和三点折弯力学测定,观察固定段骨结构和力学性能变化.结果:术后8周开始,DCP组板下皮质骨出现骨萎缩和骨质疏松,随固定时间的延长而加重(P<0.05或P<0.01),而SMC组皮质骨厚度和密度保持正常.术后4周开始,SMC组力学性能优于DCP组(P<0.05或P<0.01).结论:SMC与DCP相比,具有材料和几何构型上的优势,在本器固定下,骨折愈合无骨质疏松和骨萎缩的发生,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

    作者:康庆林;张春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移植腓骨中骨巨细胞瘤复发1例

    患者女,32岁,因左桡骨远端瘤段切除术后2年,左腕部疼痛1月入院.患者2年前因左腕部疼痛,在外院X线片诊断为左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随后在外院臂丛麻醉下行左桡骨远端瘤段切除,自体右侧不带血供近段腓骨移植术.

    作者:景宗森;吕海;史占军;朱志刚;李淑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远节指骨的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人工肌腱修复指深屈肌腱或拇长屈肌腱固定方法和固定止点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固定的16具成人手指标本(男、女各80个手指).观察各指远节指骨长度,底和粗隆的宽度及厚度.结果:男性拇、示和中指远节指骨底的宽度为15.3、10.2、10.5 mm,厚度分别为8.8、6.5、7.1 mm.女性宽度分别为12.9、9.1、9.6 mm,厚度分别为7.8、5.9、6.6 mm.男性拇、示和中指远节指骨粗隆宽度为9.4、6.6、7.4 mm,厚度分别为3.6、3.2、3.6 mm.女性宽度分别为8.0、5.8、6.2 mm,厚度分别为3.0、2.7、3.1 mm.结论:用人工肌腱修复指深屈肌腱或拇长屈肌腱时,在远节指骨的底部可行螺丝固定,在粗隆可行钻孔固定.

    作者:王兴海;王建中;王雪莲;刘畅;丁自海;肖应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皮神经浅静脉岛状筋膜皮瓣模型建立及浅静脉干作用的对比研究

    目的:在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岛状筋膜皮瓣模型,探讨浅静脉干在远、近端蒂皮瓣中的作用.方法:将20只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皮瓣,面积6.0 cm×2.0 cm,蒂宽1.5 cm,长宽比例4∶1.组1为保留小隐静脉(流出)的近端蒂皮瓣,组2为结扎小隐静脉的近端蒂皮瓣.组3为保留小隐静脉(流入)的远端蒂皮瓣,组4为结扎小隐静脉的远端蒂皮瓣.结果:组1皮瓣成活率(88.8%)与组2(62.6%,P<0.001)和组3(22.7%,P<0.001)有极显著差别,组4(55.5%)与组3(P<0.01)有显著差别,组2与组4无显著差别(P>0.05).组织切片组3小隐静脉粗大僵硬,管腔充满血栓.结论:浅静脉干血流导出对皮瓣成活有正向作用(近端蒂),浅静脉干血流导入对皮瓣成活有负向作用(远端蒂).

    作者:张世民;顾玉东;李继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 为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及电脑图像分析技术,解剖观察了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结果: 腓肠外侧皮神经于腓骨头上方(7.1±1.3)cm,中线外侧(1.8±0.6)cm起自腓总神经,分支分布于小腿后外侧上2/3部,末端与腓肠内侧皮神经相吻合.其营养动脉主要为腘窝外侧皮动脉,于腓骨头水平面上方(4.6±2.3)cm处发自腘动脉,并于腓骨头上(4.6±1.2)cm,中线外侧(2.1±0.5)cm处开始伴行腓肠外侧皮神经下降,下端主要与腓动脉穿支吻合, 形成一营养血管链.结论: 以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链为蒂可以设计近端或远端蒂岛状筋膜皮瓣.

    作者:陈胜华;谭建国;唐茂林;向宇燕;曾效恒;王泽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尺动脉腕背支第5掌骨骨膜瓣修复三角纤维软骨的解剖基础

    目的:为三角纤维软骨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尺动脉腕背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结果:尺动脉腕背支在豌豆骨近侧3.9 cm处起于尺动脉,分为升支和降支.其中降支为腕背支的延续,大多数(70%)沿第5掌骨尺侧缘径直下行达第5掌骨头、体交界处与小指动脉尺侧支相吻合;少数(30%)降支至豌豆骨附近变为纤细,由小指动脉尺侧支上行与之吻合.降支或小指动脉尺侧支循第5掌骨头尺侧走行时发1~3支、外径0.3~0.7 mm骨膜支,分布于第5掌骨背内面骨膜.结论:可以尺动脉腕背支-降支为蒂设计第5掌骨骨膜瓣转位修复三角纤维软骨的新术式.

    作者:郑和平;张发惠;郭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C7前结节和第1肋颈间异常韧带的观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C7横突前结节与第1肋颈间异常韧带与C8颈神经前支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2具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察C7横突前结节与第1肋颈间异常韧带及其与第1肋颈上面及中小斜角肌内缘所围成的三角形结构与C8颈神经前支的关系.结果:C7横突前结节与第1肋颈间异常韧带的出现率为15.63%,其长度为(0.98±0.18) cm,宽度为(0.39±0.11) cm,厚度为(0.06±0.02) cm.C8颈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后经此异常韧带的深面进入三角形结构内,然后跨过中小斜角肌的内缘进入斜角肌间隙.结论:C8颈神经前支经过此三角形结构时周围结构的压迫是导致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作者:曲永松;刘润涛;安月勇;吕美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下颌骨血供系统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下颌骨的血供,为有关下颌骨的外科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6例墨汁灌注的新鲜下颌骨标本制作成透明标本,对其血供系统的分布、走行及吻合情况进行观测分析.结果:下牙槽动脉自上颌动脉发出后,由下颌孔进入下颌骨,走行于下颌管内,营养下颌骨体部和下颌孔以下的升支部分.每侧下牙槽动脉共发出6条分支来营养牙齿和牙周组织.下颌骨表面骨膜内有大量的血管网,以嚼肌及翼内肌附丽部分为丰富.下颌孔以上升支部分,包括髁突和冠突则完全由来自于骨膜的血管网营养.结论:下颌骨血供主要由下牙槽动脉以及骨膜动脉网分布,两者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为下颌骨炎症扩散以及口腔癌的下颌骨骨转移提供了血管途径;骨膜动脉网的存在亦是正颌外科中下颌骨游离骨段的营养保证.

    作者:殷学民;戴景兴;王兴海;徐达传;钟世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先天性十二指肠隔膜型闭锁1例

    先天性十二指肠隔膜型闭锁是一种极少见的先天性疾病,本文报道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病例.

    作者:刘军;李秀红;钟广琦;刘连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