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志国;卢洪煊;丁国芳;徐银峰;龚戬芳;史晓龙;周国平
目的:报道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皮瓣的解剖特点与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在1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股后皮神经血供及其筋膜皮支的分布范围,设计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腘窝、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6例.结果: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主要来源臀下动脉、穿动脉和腘动脉后侧穿支的升皮支,并在股后区形成网状吻合营养股后侧皮肤.皮瓣5例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少量坏死,换药后愈合.经12~44个月随访,皮瓣无破溃,膝、髋关节功能活动良好.结论: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转位是一种修复腘窝、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良好的方法.
作者:高建明;徐达传;王众;郭松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男,44岁,因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于2003年8月12日入院等待行肝移植.器官捐献者,男,25岁,于2003年8月21日因脑外伤死亡.立即按腹内脏器联合切取方法快速获得供肝,置于盛有UW液的容器中低温保存运输,5 h后修肝时发现胆囊位于肝圆韧带裂的左侧脏面下,胆囊床位于肝左外叶脏面,肝脏、腹腔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胆总管、肝门静脉和肝后段下腔静脉未见异常.切除受者病肝后,按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式植入供肝,待下腔静脉、肝门静脉、肝动脉、胆总管吻合后,切除胆囊,见胆囊颈位于肝总管和肝固有动脉的前方,胆囊管在肝总管的前方汇入胆总管(见图1,2).
作者:刘静;郭华;陈海勇;王伟林;梁廷波;沈岩;郑树森;钟世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研究人与猪肝门静脉生物力学特性的异同,为猪→人异种肝移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人与不同月龄猪肝门静脉,利用软组织生物力学试验机测量压力-直径关系数据,推导出其弹性模量和顺应性.结果:猪肝门静脉的弹性模量随月龄的增大和血管内压力的升高而增大;顺应性则随月龄的增大而下降.与人肝门静脉相比,6月龄猪肝门静脉的弹性模量和顺应性与人相近.结论:6月龄猪肝门静脉的力学特性与成人相近,在行猪→人异种肝移植时,人与6月龄猪肝门静脉的吻合是可行的.
作者:王配军;李文春;孙万群;张兴华;张一飞;黄铁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在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岛状筋膜皮瓣模型,探讨浅静脉干在远、近端蒂皮瓣中的作用.方法:将20只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皮瓣,面积6.0 cm×2.0 cm,蒂宽1.5 cm,长宽比例4∶1.组1为保留小隐静脉(流出)的近端蒂皮瓣,组2为结扎小隐静脉的近端蒂皮瓣.组3为保留小隐静脉(流入)的远端蒂皮瓣,组4为结扎小隐静脉的远端蒂皮瓣.结果:组1皮瓣成活率(88.8%)与组2(62.6%,P<0.001)和组3(22.7%,P<0.001)有极显著差别,组4(55.5%)与组3(P<0.01)有显著差别,组2与组4无显著差别(P>0.05).组织切片组3小隐静脉粗大僵硬,管腔充满血栓.结论:浅静脉干血流导出对皮瓣成活有正向作用(近端蒂),浅静脉干血流导入对皮瓣成活有负向作用(远端蒂).
作者:张世民;顾玉东;李继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儿行静脉穿刺通常取仰卧位或侧卧位,但在背部有创伤等特殊情况下,需要采取俯卧位行静脉穿刺,此时,可选择腘静脉作为穿刺部位[1].有关成人腘静脉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报道较多[2~5],但小儿资料缺乏.为探讨小儿腘静脉穿刺时的进针部位、深度、方向等操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作者在防腐固定的下肢标本上和经超声诊断仪对学龄前儿童的腘静脉等结构进行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应志国;卢洪煊;丁国芳;徐银峰;龚戬芳;史晓龙;周国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肩袖间隙的组成部分和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肩关节运动中的稳定机制.方法:在12具成人尸体24例肩关节标本上,解剖观察肩袖间隙的位置、组成和形态学特点,以及在肩关节活动中的稳定作用.结果:肩袖间隙是冈上肌腱与肩胛下肌腱之间的三角形区域,主要由喙肱韧带和盂肱上韧带组成;在肩内收位时有限制肩关节外旋和肱骨头下移的作用.结论:①肩袖间隙结构的研究对于RI病变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②肩袖间隙损伤后的修补对于维持肩关节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疾忤;陈世益;张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手是劳动的产物,也是劳动的器官.在生产劳动中手外伤很多,因此手外科十分重要,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手的解剖特别是手掌部的层次解剖是重点内容,由于手的结构非常复杂,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手掌部的层次、结构.所以教学中亟需制作精致的层次解剖标本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为此我们设计制作了手掌部层次解剖标本以配合教学,教学效果较好,特将设计和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洪永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自体B-P-B中1/3组织重建ACL后膝关节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病原因. 方法:(1)对21例临床用自体B-P-B中1/3组织重建ACL的患者随访5~6年,测量其膝关节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麻木范围.(2)解剖观察成人新鲜尸体标本3具6例和附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15具30例的隐神经髌下支的分布范围.结果: 术后患者均不同程度的出现膝关节外侧皮肤感觉障碍;隐神经髌下支自深筋膜穿出后,在胫骨内侧髁下方发出分支,横行跨过髌韧带分布至膝外侧皮肤.结论: 隐神经髌下支分布到膝外侧皮肤,用自体B-P-B中1/3组织重建ACL在取材时可致其损伤,是术后并发膝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原因.
作者:张新潮;丁忠良;王劼;彭裕文;沈灏;蒋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天鹅型形状记忆接骨器(SMC)对长骨干骨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肱骨干截骨后,随机选取一侧用天鹅型形状记忆接骨器固定(SMC组),对侧用4孔加压接骨板(DCP)固定(DCP组),分别在术后2、4、8、12、16周时取材,行CT扫描和三点折弯力学测定,观察固定段骨结构和力学性能变化.结果:术后8周开始,DCP组板下皮质骨出现骨萎缩和骨质疏松,随固定时间的延长而加重(P<0.05或P<0.01),而SMC组皮质骨厚度和密度保持正常.术后4周开始,SMC组力学性能优于DCP组(P<0.05或P<0.01).结论:SMC与DCP相比,具有材料和几何构型上的优势,在本器固定下,骨折愈合无骨质疏松和骨萎缩的发生,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
作者:康庆林;张春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下颌骨的血供,为有关下颌骨的外科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6例墨汁灌注的新鲜下颌骨标本制作成透明标本,对其血供系统的分布、走行及吻合情况进行观测分析.结果:下牙槽动脉自上颌动脉发出后,由下颌孔进入下颌骨,走行于下颌管内,营养下颌骨体部和下颌孔以下的升支部分.每侧下牙槽动脉共发出6条分支来营养牙齿和牙周组织.下颌骨表面骨膜内有大量的血管网,以嚼肌及翼内肌附丽部分为丰富.下颌孔以上升支部分,包括髁突和冠突则完全由来自于骨膜的血管网营养.结论:下颌骨血供主要由下牙槽动脉以及骨膜动脉网分布,两者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为下颌骨炎症扩散以及口腔癌的下颌骨骨转移提供了血管途径;骨膜动脉网的存在亦是正颌外科中下颌骨游离骨段的营养保证.
作者:殷学民;戴景兴;王兴海;徐达传;钟世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为设计适合国人的肱骨头假体柄提供相关髓腔参数.方法:100根成对防腐肱骨(男28对,女22对)按肱骨头扭转角置于冠状位,行解剖颈下缘及其下20、40 mm和髓腔狭窄部4平面CT扫描,由CT软件测量冠(ML)、矢状位(AP)髓腔内参数.结果:测得部分参数值为狭窄位置(166.37±17.14) mm,颈下缘髓腔宽ML(32.85±4.21)mm ,AP(28.45±4.38)mm,狭窄部髓腔宽ML(10.29±2.08)mm ,AP(13.09±2.97)mm;进一步分组比较提示性别间多数参数差异显著,而左右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本文结果可供设计适合国人的人工肱骨假体柄提供参考值,在设计和选择假体时需考虑干骺端性别差异.
作者:段满生;蒋电明;舒勇;韩智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桡腕背侧(dorsal radiocarpal,DRC)韧带的形态结构、分布特点及力学特性.方法:对76侧成人尸体上肢标本,解剖观察DRC韧带的形态特征;16侧新鲜标本用来作切片观察DRC韧带的组织结构和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DRC韧带形态有4种类型:⑴ DRC韧带由单一部分起源于桡骨远端背侧Lister结节前及其尺侧占33%(25侧);⑵ DRC韧带由两部分组成,起自Lister结节前及其尺侧占30%(23侧);⑶ DRC韧带由起源于Lister结节及其桡侧的两个部分组成占17%(13侧);⑷ DRC韧带由3部分组成,分别起始于Lister结节及其尺、桡侧占20%(15侧).DRC韧带主要以粗大纵向排列的胶原纤维组成,大拉伸力是(227.6±26.2)N. 结论:⑴ DRC韧带存在4种不同起始类型;⑵该韧带对维持腕关节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应重视DRC韧带损伤的修复.
作者:汪新民;钟世镇;阮默;殷学民;熊绍虎;刘海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皮神经与皮肤血供的密切关系,虽然解剖学家Quenu和Lejars(1892)及Salmon(1936)早有描述,但临床上强调皮神经营养血管丛对皮瓣的供血作用,却是皮瓣外科近10多年的新认识,由Bertelli等[1](上肢,1991)和Masquelet等[2](下肢,1992)首先报道,英文称neurocutaneous flap(神经皮瓣).1994年国内张世民和宋建良分别进行了介绍.以后,国内外不少学者对这类皮瓣进行了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经12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也提出了不少新观点.笔者[3~5]曾对这类皮瓣进行过综合和评价,现结合近年的新认识,仅就这类皮瓣的命名做一探讨.
作者:张世民;徐达传;侯春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为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位腰骶段椎体植骨融合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具共6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尸体上,解剖观察旋髂深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范围及其毗邻结构,测量有关数据;摹拟转位情况、测量旋髂深动脉的起点至S1椎体中部、L5~S1椎间、L5椎体中部的距离,并用量角器测量旋髂深动脉主干向内转位的角度.结果:旋髂深动脉起于髂外动脉者占63.3%,起于股动脉者占36.7%.起点外径(2.6±0.4)mm,腹壁肌支外径(1.4±0.4)mm,旋髂深动脉的主干延续为髂嵴支,外径(1.8±0.4)mm,沿途发出许多小的分支进入髂嵴,以后一个分支作为终点测量其蒂长为(10.7±0.7)cm,旋髂深动脉起点至L5椎体中部距离为(11.2±0.7)cm,至L5~S1椎间距离为(10.1±0.5)cm,至S1椎体中部距离为(9.7±0.6)cm,向内旋转角度为(63.5±3.5)° .结论:带旋髂深动脉蒂髂骨瓣转位腰骶段椎体植骨融合具有可行性.
作者:孙贺;徐达传;杜心如;孔祥玉;郝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为带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的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及其与周围皮肤的供血情况.结果:尺神经手背支的血供近侧端来自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起始处外径为(0.9±0.3)mm;远端为第4或第3掌背动脉.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6±0.2)mm和(0.7±0.2)mm.其神经支在神经束间和神经旁相互吻合成纵行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构成丰富的皮下筋膜血管网.结论:以尺神经手背支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形成手背尺侧筋膜皮瓣,可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的组织缺损.
作者:李忠华;廖进民;刘桂淑;张振伟;林冷;刘畅;钟世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动态磁共振检查屈膝过程中半月板的运动及形态学改变,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30个健康志愿者30膝从0°到屈曲40°时的内、外侧半月板被矢状面和冠状面成像检查.同时测量了每一个半月板在屈膝过程中向后移动、高度改变及侧方移动的具体数值.结果:通过测量显示每一个半月板在屈曲时均向后移动,外侧半月板比内侧半月板运动距离大,前角比后角大(P<0.01),内、外侧半月板后角运动范围小.随着屈膝半月板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半月板的前后径减少,同时可见半月板向侧方移位.结论:随着膝关节屈曲半月板向后及侧方移动,半月板的形态亦发生改变,这可能与膝关节股骨髁、胫骨髁的形状有密切关系,同时与半月板的附着方式及关节囊和周围韧带有关.
作者:陈海南;董启榕;汪益;郑祖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距下关节是保持足部稳定的枢轴,承受并传导人体体重,转换下肢的旋转应力,协同和辅助踝关节运动,支配跗中关节和前足活动,因此它是后足的力学中心.功能上主要发挥稳定作用,活动度小,属微动关节.距下关节的关节囊菲薄,主要依靠韧带的力量来维持关节稳定,韧带损伤常导致距下关节不稳定,影响足部的功能.因此研究距下关节韧带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特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现将近年来距下关节相关韧带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凯;俞光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浅静脉干对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对12例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成活情况进行观察.另于家兔(n=5)双侧前肢制作带头静脉的远端蒂皮瓣(5×1.5 cm),比较蒂部结扎头静脉组(实验组)与不结扎组(对照组)的成活面积.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早期皮瓣远端肿胀.家兔10个皮瓣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皮瓣成活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皮瓣蒂部保留浅静脉干对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的成活无不利影响.
作者:王绥江;罗少军;汤少明;梁杰;吕端远;金玉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寻找进入海绵窦的新方法.方法:对8例成人头颅海绵窦(共16侧)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颅底硬脑膜有两层,内层在海绵窦内外侧膜交接处与外层分离,与眼神经等包膜融合,并同海绵窦外侧膜的内外两层形成外侧膜潜在间隙,自颅中窝撕开内外侧膜交接处的颅底硬脑膜内层后,通过该潜在间隙可直接进入海绵窦.结论:经外侧膜潜在间隙可进入海绵窦.
作者:李劲松;丁美修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C7横突前结节与第1肋颈间异常韧带与C8颈神经前支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2具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察C7横突前结节与第1肋颈间异常韧带及其与第1肋颈上面及中小斜角肌内缘所围成的三角形结构与C8颈神经前支的关系.结果:C7横突前结节与第1肋颈间异常韧带的出现率为15.63%,其长度为(0.98±0.18) cm,宽度为(0.39±0.11) cm,厚度为(0.06±0.02) cm.C8颈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后经此异常韧带的深面进入三角形结构内,然后跨过中小斜角肌的内缘进入斜角肌间隙.结论:C8颈神经前支经过此三角形结构时周围结构的压迫是导致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作者:曲永松;刘润涛;安月勇;吕美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