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心如;卢世璧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区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内踝区动脉有9个来源,构成3条纵向的血管网:(1)内踝前动脉和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网;(2)骨皮穿支的中纵向血管网;(3)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踝管动脉穿支的后纵向血管网.形成3个层面的血管网:(1)骨膜血管网;(2)深筋膜血管网;(3)皮神经浅静脉血管网.内踝区骨膜、筋膜、大隐静脉、隐神经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结论:内踝区血供来源为多源性,有明显的方向性,吻合十分丰富,可以设计3种包含浅深筋膜、皮神经、浅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的小腿内侧远端蒂皮瓣:(1)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凸出点上3cm;(2)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3)以踝管区动脉穿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凸出点平面.
作者:张发惠;郑和平;宋一平;田万成;岳素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条件下能否分泌去甲肾上腺素(NE).方法:分离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在体外应用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和诱导分化因子使其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样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其NE的含量.结果:BMSCs培养7~14 d免疫细胞化学鉴定Nestin抗原阳性;培养20 d可见长突起神经元样细胞,神经核蛋白(NeuN)呈阳性表达;HPLC检测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及L-02肝细胞等阴性对照组及BMSCs(0~5 d)组未检测到NE,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培养7 d、14 d)及神经元样细胞(培养20d)均可检测到NE.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所含的NE浓度也逐渐增加(P<0.01).结论:在适宜条件下,兔BMSCs可在体外分化成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样细胞,并合成和分泌NE.
作者:陈剑荣;徐如祥;金澎;姜晓丹;邹雨汐;丁涟沭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构建含有人NT-3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T-3.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编码神经营养素-3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再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的HindⅢ和BamHI位点.结果: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T-3经酶切鉴定证明NT-3基因正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中,碱基序列的测定证明重组质粒中含有人的NT-3基因序列.结论: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携有人NT-3cDNA序列,并且含有巨细胞病毒强启动子、ploy(A)加尾信号和neo标志基因,可能具有转染多种哺乳类细胞通用性,可用于NT-3基因的真核表达及基因治疗的研究.
作者:陈昌杰;赵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例1:男,8岁.上学途中被机动车撞伤,致左上臂畸形,活动受限1 h入院.检查:左上臂畸形,肿胀,左腕下垂,手指不能完全伸直.X线示:左肱骨中段斜形骨折,并有移位骨片,因骨折不稳定,并且有桡神经受损症状,立即在臂丛麻醉下切开复位行钢板螺丝钉内固定及桡神经探查术.采用左上臂前外侧切口,术中发现桡神经在进入桡神经沟后约1 cm处分为深支和浅支,浅支靠内,深支偏外,粗细相当,深、浅两支均被骨折块所嵌压,淤血、肿胀,连续性完整,继续往远端解剖,深、浅两支相距约2 cm,浅支向前内、深支向后外方下行,骨折处用四孔钢板固定,桡神经深、浅支彻底松解,术后两月左手功能恢复.
作者:崔兆伟;张吉新;柳荣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下颈椎前路手术中颈交感干易于损伤的部位及预防方法.方法:25具经防腐处理的颈椎标本,解剖观测颈交感干距前正中线、颈长肌内缘和横突前结节的距离,与前正中线及颈长肌内缘的交角.结果:颈交感干由外上行向内下,距前正中线和颈长肌内缘的距离从C3~C7依次减小,C3分别为(25.1±4.5)mm,(20.5±5.8)mm;C7分别为(19.4±2.9)mm,(12.9±3.7)mm.颈交感干在C5平面以上多位于颈椎横突前结节的外侧,在C6平面位于前结节的前方或内侧.颈交感干距前正中线近点在C6.7平面多(56%).颈交感干与中线及颈长肌内缘的交角分别为10.1°±4.6°和17.3±6.2°.结论:颈交感干与颈椎横突前结节关系紧密,在C6.7平面距前正中线及颈长肌内缘近,在以上部位手术时颈交感干易于损伤.
作者:李立新;原晓景;徐达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临床应用趾甲床移植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0人活体400个足趾的趾甲的长度和宽度进行测量,计算出数据.结果:(足母)趾甲的长度为(13.1±1.7)mm,宽度为(15.6±2.3)mm;第2趾长度为(7.0±1.1)mm,宽度为(10.1±1.6)mm;第3趾长度为(6.5±1.6)mm,宽度为(8.8±1.5)mm;第4趾长度为(6.2±1.4)mm,宽度为(8.3±1.1)mm;第5趾长度为(4.7±2.2)mm,宽度为(7.8±2.3)mm.结论:左右两侧足趾甲长度、宽度经t检验表明无显著差异(P>0.05).男女之间足趾甲长度、宽度无显著差异(P>0.05)第4、5足趾甲尤其是第5足趾甲长、宽度较小,不宜做趾甲移植的供体.
作者:王利;杨涛;张鹏;惠明;王文胜;李文庆;朱小弟;陈传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以带血供肌瓣(VMF)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BMPMs)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壳聚糖与海藻酸钠制成复合微球,包裹骨形态发生蛋白,以带血供肌瓣复合BMP微球植入骨缺损处.通过大体观察、X线检查及组织学观察了解其修复效果.结果:带血供肌瓣复合BMP微球植入兔桡骨缺损处,在8周时缺损修复,组织学检查显示成熟骨组织形成,效果明显优于带血供肌瓣复合单纯BMP组及空白微球组.结论: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可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良好载体,以带血供肌瓣复合BMP微球可以修复兔桡骨15 mm的骨缺损.
作者:覃昱;裴国献;覃旻;金丹;魏宽海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髌骨假体的设计提供解剖参数.方法:在73块成人干燥髌骨标本上,对髌骨大宽度、高度和厚度、髌骨骨床厚度、髌骨关节面高度等进行测量,对各侧测量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相关分析.结果:(1)80.8%髌骨大厚度在17~21mm内,74.0%髌骨骨床厚度在12~15 mm内,87.7%髌骨关节面高度在24~32 mm内,86.3%髌骨关节面厚度在4~8 mm内.髌骨大厚度和髌骨骨床厚度、髌骨关节面高度和厚度的测量值分别为:(19.17±1.58)、(13.53±1.27)、(27.91±2.38)、(5.64±1.32)mm.(2)髌骨骨床厚度与髌骨厚度呈显著相关(r=0.580,P<0.01);髌骨关节面高度与髌骨高度呈显著相关(r=0.554,P<0.01);髌骨关节面厚度与髌骨骨床厚度呈负相关(r=-0.27.1,P<0 05).结论:本文测量结果可供髌骨骨床保留厚度与设计髌骨假体提供解剖参数.
作者:罗滨;徐能全;吴东保;刘畅;简晓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颈后路寰枢椎Atlas钛缆固定术和相关器械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0例中国成人干燥标本上,观察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的形态学特点并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1)寰椎后弓较纤弱,横截面呈扇形,内侧面从后上方向内下方倾斜;内侧面宽度:左侧(6.5±1.9)mm,右侧(6.3±1.7)mm;扇形角度:左侧(68±10)°,右侧(71±9)°.(2)枢椎椎板较粗大,上窄下宽,上缘厚度:左侧(4.5±1.3)mm,右侧(4.8±1.4)mm,下缘厚度:左侧(8.1±1.5)mm,右侧(7.8±1.6)mm;椎板高度:左侧(14.3±4.1)mm,右侧(14.5±3.6)mm,内侧面基本垂直,内侧面下缘多形成一骨嵴.结论:(1)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穿绕钛缆时宜自上向下操作;(2)设计枢椎椎板穿绕钛缆的引导器械时需考虑到其内侧面的骨嵴.
作者:徐瑞生;王立邦;王刊石;丁涛;张传森;沈小松;吴洁石;王雪松;包聚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就医学期刊而言,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应是生物医学类期刊的佳选择,是否被该检索系统收录对医学期刊及其内容的影响至关重要.期刊被该数据库的收录审查过程极其严格,涉及很多具体问题.
作者:陈望忠;廖华;黄美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髂腹股沟神经皮支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7侧经红色乳胶液灌注的会阴及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髂腹股沟神经皮支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2侧成人新鲜标本灌注墨汁,观测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髂腹股沟神经来源于第1腰神经腹侧支,其皮支从腹股沟管浅环穿深筋膜,穿出点横径为(1.89±0.47)mm,穿出时位于精索或子宫圆韧带下方.髂腹股沟神经皮支营养血管主要来源于阴部外浅动脉的升支、降支及股内侧支,并沿途发出皮支营养周围皮肤.结论:可以设计以髂腹股沟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
作者:余黎;余国荣;陶圣祥;陈秀清;谢昀;简小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左侧桡动脉从腋动脉高位发出变异,现报道如下:该例左侧腋动脉在第1肋外缘由左锁骨下动脉延续而来,其在第1段分支正常,腋动脉在第2段的内侧壁发出胸外侧动脉,其起始处横径1.2 mm,分布于前锯肌等处,在第2段的前壁发出桡动脉(附图),桡动脉起始处横径2.4 mm,其在下行2.16 cm处发一分支,供应胸大肌,此分支起始处横径1.0 mm,长6.90 cm,在臂部桡动脉伴肱动脉、肱静脉和正中神经走行于肱二头肌内侧,在肘关节的前方桡动脉穿过肱二头肌腱和肱二头肌腱膜之间进入前臂,在前臂其形程正常;腋动脉在第3段分支正常,并在背阔肌下缘延续为肱动脉,肱动脉伴正中神经、桡动脉和肱静脉走行于臂部,在肘关节前方肱动脉穿过肱二头肌腱深面直接延续为尺动脉,尺动脉分支正常.
作者:曲永松;吕美玲;刘润涛;韩文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女性,23岁,因急性左下腹疼痛12 h入院.无呕吐,无排气及排便.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左下腹压痛(+),无腹肌紧张.B超示:左附件区肿块,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左下腹大网膜粘连,左输卵管末端肿胀增粗约5 cm×4 cm×3 cm大小.与乙状结肠粘连,并悬吊固定于左腹壁,近端肠管胀气明显.子宫发育偏小,约3 cm×4 cm×3 cm.右侧输卵管细长,止于宫颈.行左侧输卵管与结肠粘连松解,输卵管腔内有少许脓性分泌物,10 d后痊愈出院.该患者14岁时曾因无孔处女膜行处女膜戳孔术.左输卵管肿块术后病理示:肌组织、多量泡沫细胞及慢性炎细胞.
作者:槐业东;董学峰;刘恒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应用骨质疏松老年妇女腰1椎体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影像建立骨质疏松椎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对1例患骨质疏松症的老年女性志愿者进行L1、L2椎体MSCT扫描,将其原始数据传输至计算机工作站,经容积性QCT(vQCT)技术行BMD测量.将L1椎体经回顾性重建形成的层厚为0.625mm的CT横断面像通过ANSYS 7.0软件建立骨质疏松椎体有限元模型.将其赋于生物力学参数值,经模拟施行纵向生理性载荷加压后观察椎体各部位应力特性的变化.结果:骨质疏松老年妇女椎体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表明皮质骨应力水平较高,但各部位存在不均一性;小梁骨应力水平较骨皮质低,椎体中部略偏后方和上下终板附近应力水平较高,数值范围为11.6~15.4MPa.结论:经MSCT像成功建立了骨质疏松老年妇女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此模型可用来进行骨质疏松性椎体应力分布情况的活体分析.
作者:吴胜勇;张美超;李景学;欧阳钧;温连庆;祁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手术时椎间隙中间高度和椎间角度的变化规律.方法:10具成人颈椎标本,截取C2~7节段,按照Smith-Robinson手术方法进行C4/5间隙减压,用Caspar型颈椎撑开器加压2 mm和撑开2 mm、4 mm,在CR机上摄4种情况下颈椎左侧位片,Pacsout程序软件测量椎间隙中间高度和椎间角度,并统计分析.结果:撑开器压缩2 mm,C4/5椎间隙中间高度的变化值x(mm)和椎间角度的变化值y(°),分别为-1.3±0.5和-2.7±0.89;从原始状态撑开2 mm时,该变化值分别为1.5±0.84和4.6±2.0,从2 mm撑开至4 mm则分别为1.2±0.6和4.7±1.2;两者回归方程式y=2.24508x+1.482462,r=0.824(P<0.001).结论:该方程式为解剖型颈椎间内植物的设计和应用等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应避免手术中过度撑开颈椎撑开器和在此状态下的植骨融合.
作者:袁峰;杨惠林;张志明;殷骏;金敏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内踝前血管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观测内踝前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邻近吻合及胫骨远端内侧面的骨膜血管.结果:内踝前动脉起于胫前动脉或足背动脉,紧邻胫骨前肌腱内侧行向前内,在楔骨内缘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或跗内侧动脉后行支形成吻合.动脉沿途发出3~6支外径为0.3~1.0 mm的内踝骨膜支,分布内踝区骨膜,并与其它来源的胫骨远端内侧面骨膜动脉相吻合.结论:以内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顺行移位可修复胫骨远端骨不连,顺行或逆行移位可用于修复距骨颈骨折和距骨体缺血性坏死.
作者:张发惠;陈振光;郑和平;谢昀;陶圣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改良面中部翻揭手术在鼻腔、鼻窦摘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自患侧第3磨牙到对侧侧切牙或尖牙的唇龈切口,显露患侧鼻骨、梨状孔、颧骨、眶下壁、鼻中隔以及所在范围内的肿瘤组织并将其彻底切除.结果:本组60例肿瘤患者中除对两例内翻性乳头瘤从后鼻孔部侵犯至对侧鼻腔的患者施行面中部翻揭手术,其余均采用改良面部翻揭手术,为肿瘤的摘除提供满意的视野,顺利地切除了肿瘤组织.结论:改良面部翻揭手术是一种简便、微创的手术方法,既可以满足充分的暴露和摘除肿瘤组织的要求,又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手术时间,缩短了术后的恢复过程,有利于其他治疗的进行.
作者:倪炳华;邱晓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和随访时间的延长,与假体有关的并发症也明显增多,其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假体的设计不合理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使用的多是西方国家设计生产的假体,由于国人股骨髓腔等形态与西方人种的差异,常出现不完全匹配的情况,所以研究国人股骨上段髓腔的形态学特点,设计制造适合的人工髋关节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这对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及加入WTO以后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竞争实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国学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现就有关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杜心如;卢世璧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的近期效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对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病患者施行人工髓核置换术21例,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39.1岁;均为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其中L4~55例,L5S116例;病程4个月~10年,平均26个月.19例经后侧手术入路,2例经腰大肌的前外侧入路;均采用单枚PDN置入:PR725型4例,PR925型1例,PW525型2例,PW725型14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4个月.患者术后临床症状、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椎间隙高度增加.Oswestry疼痛功能指数评分由术前61%改善为术后1年的17%,VAS评分则由8.2分降为2.8分.早期有2例假体发生移位,引起神经受压症状而再次手术.临床优良率达90.5%.结论:人工髓核PDN置换术能有效地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病,近期效果满意.
作者:邓方跃;刘尚礼;郑召民;黄东生;李春海;郭家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