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庆峻;罗卓荆;李明全
目的:为临床内侧颞叶结构的MRI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成人尸脑6例,经MRI扫描后,制成与MRI对应的0.5~1.0 mm的火棉胶连续切片,并与相应的MRI图片作对照、比较.结果:详细描述了内侧颞叶结构的断面形态及对应的MRI表现.结论:MRI检查时,宜选择倾斜冠状位的杏仁体-海马头部层面、海马体部层面观察相应的结构;乳头-丘脑束在海马旁回钩后部层面显示佳;与MRI对应的火棉胶薄层连续切片技术,是研究脑断层解剖的一种简单、经济、准确、实用的方法.
作者:常丽荣;张文波;李云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手术方法,并提供相应的解剖依据.方法:用15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模拟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进行岩斜区及其邻近结构的显露和解剖.结果:①岩大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十分重要的标志,通过它可以定位岩部颈内动脉、耳蜗和膝状神经节;②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可以充分暴露从鞍背到桥延沟的岩斜区.结论:①以岩大神经为标志磨除颞骨岩部为安全手术提供了保证;②此入路具有暴露好、神经血管损伤小的特点,特别适用于骑跨颅中、后窝的岩斜区病变.
作者:王玉海;卢亦成;王春莉;袁国樑;楼美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本实验采用反复牵张肌腱的生物力学测定方法对临床常用的3种屈肌腱缝合进行研究,以评价早期主动活动对肌腱缝合强度的影响.方法:取24只猪后足作为实验对象并分为3组,于Ⅱ区切断第2趾深屈肌腱后分别行改良Kessler法、Silfverskiold法及Tang法缝合,使用Instron反复牵张屈肌腱10次,记录第1次至第10次的牵张功耗,求出功耗衰减率及功耗衰减方程,第11次牵拉肌腱直至断裂,记录功耗.结果:Tang法的第1次牵张功耗大,Silfverskiold法大于Kessler法;第10次牵张功耗上Tang法与Silfverskiold法间、Silfverskiold与Kessler法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经反复牵张10次后,3种缝合方法的牵张功耗都有一半以上的衰减,Tang法的牵张功耗衰减率与Silfverskiold法相近,Kessler法小.结论:3种肌腱缝合方法在反复牵拉后功耗减少,减少程度依Kessler、Silfverskiold、Tang法递增,提示一定程度的主动活动能提高肌腱抗张能力.
作者:顾宇彤;汤锦波;曹毅;陈浩;张德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鼓室管上隐窝的胚胎发育和毗邻关系,为鼓室疾病的诊治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取12~35周死胎颞骨标本48侧,采用大体解剖和组织学切片两种方法,观察管上隐窝和该区域重要结构的胚胎发育特点和局部解剖学关系.结果:管上隐窝在胚胎20周出现,是上鼓室向前延伸的漏斗形骨龛,具有六个壁.骨帘在24~28周出现.结论:骨帘在匙突前方参与构成面神经管水平段外侧壁的一部分,切除骨帘是建立上鼓室通气和引流的理想通路.
作者:郑鸣;陈心华;康仲涵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家兔脊髓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家兔18只,随机分为Ⅰ组(假手术组)、Ⅱ组(缺血预处理组)和Ⅲ组(缺血再灌组),每组6只.Ⅰ组开腹后,在左肾动脉起点以下0.5cm处暴露并分离腹主动脉即关腹;Ⅲ组一次性阻断腹主动脉血流30 min,松夹后关腹;Ⅱ组阻断腹主动脉血流5min,松夹后再灌注10 min(如此反复2次),后再持续夹闭腹主动脉30 min,松夹后关腹.结果:Ⅰ组术后后肢运动功能全部正常,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组织结构变化甚微.Ⅲ组术后后肢运动功能发生严重障碍,脊髓组织严重损伤.与Ⅲ组比较,Ⅱ组术后后肢运动功能障碍较轻微,脊髓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神经功能评价各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12h=0.006和P36h=0.001).结论:缺血预处理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脊髓组织损伤,提示预处理对脊髓缺血性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廖进民;叶赤;谢玲;蔡康荣;李忠华;黄文华;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为主动脉手术中脊髓保护提供形态基础和术式设计.方法:解剖观察了31例成人标本的奇静脉系、椎静脉丛,以及脊髓静脉回流途径.结果:观测奇静脉系及相关静脉,其直径为(±s):奇静脉为(9.2±1.9)mm,半奇静脉为(5.5±1.2)mm,副半奇静脉为(3.8±0.9)mm,左上肋间静脉为(2.0±0.4)mm,右上肋间静脉为(1.9±0.4)mm,左腰升静脉为(2.3±0.5)mm,右腰升静脉为(2.2±0.6)mm.根据奇静脉属支的配布和肋间静脉汇入形式,将奇静脉系分为4种类型.奇静脉及其属支中存在静脉瓣,有个体差异.脊髓静脉密集,与椎内静脉丛有丰富的网络连接,并通过神经根静脉与椎外静脉丛、奇静脉系相交通.结论:在主动脉手术中应用奇静脉逆行灌注脊髓保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术式.
作者:张平;王乃利;寇印华;张晓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为膝上外侧逆行皮瓣修复腘窝创面的新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膝上外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其远端吻合情况.在解剖学研究基础上设计膝上外侧逆行皮瓣修复腘窝创面.结果:膝上外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等发出的肌间隙皮支、肌皮动脉有丰富的吻合,吻合支口径在0.6~1.5 mm之间.临床应用30例,皮瓣长宽比例达5∶1,全部成活,效果良好.结论:以膝上外侧动脉为蒂,可形成膝上外侧逆行皮瓣,转位修复严重腘窝瘢痕孪缩.
作者:黄书润;李小毅;张诚华;苏金荣;孙建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HR环重建枕颈部稳定性的生物力学作用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实验选用8具成人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制成颈1~2骨折脱位模型,随机先后采用HR环,枕颈钢板和枕颈后路钢丝固定,比较标本在不同内固定组别下的三维运动范围.临床应用HR环固定行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部不稳伴脊髓受压37例,术后定期X线检查,随访骨性融合时间,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出现的情况.结果:HR环固定组C0~C3节段的前屈、后伸、轴向旋转和侧弯的运动范围分别是5.6°,5.4°,10.9°和6.3°,比后路钢丝组分别缩小84.5%,113.5%,162%,179.4%,比枕颈钢板组分别缩小161%,76.2%,125.1%,93.9%,临床37例病人全部获得随防,平均随访26个月,全部病例均获骨性融合,平均骨性融合时间3个月,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HR环固定能够较有效重建枕颈部的即时稳定性,临床应用骨性融合率高,外固定强度降低,并且手术操作简单、安全.
作者:黄建荣;刘尚礼;朱青安;席光庆;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成年男性,心脏正常.右冠状动脉发自右冠状动脉窦中1/3,开口处内径5 mm,经右冠状沟分布于右心.左冠状动脉旋支直接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紧接右冠状动脉口的后方.此口略呈园形,内径3 mm(附图).此支发出后,贴绕主动脉起始部急转变向后方行走,管腔呈裂隙样,平对右主动脉窦上界行向左,发窦房结动脉(外径1 mm),此动脉穿房间肌束上行,以逆时针方向绕上腔静脉口达结区.旋支主干沿主动脉壁向左前达左冠状沟,分支分布于左心.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直接开口于左冠状动脉窦,开口处内径4 mm.前室间支起始段与旋支未段平行,两者相距约10 mm.
作者:姚友生;姜华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脊柱处于不同姿势时腰椎小关节受力大小及变化情况.方法:采用8具新鲜脊柱腰骶段(L1~S1)标本,在MTS系统上用压敏片测量L4、5小关节面在中立位和前屈、后伸位时受力大小.结果:中立位时L4、5小关节受力为(31.16± 7.15)N,占轴向压缩载荷的15%;前屈时小关节受力减小,前屈10°、20°时受力大小为(18.32±4.46)N、(9.38±1.82)N,占压缩载荷的比例减为9%、5%;后伸时小关节受力增大,后伸10°、20°时受力大小为(45.92±11.06)N、(65.68±10.16)N,占压缩载荷的比例增至23%、33%.结论:腰椎小关节在中立位能承受脊柱的一部分压缩载荷,且随脊柱姿势不同小关节面受力也不同.
作者:肖进;原林;赵卫东;樊继宏;邱洁;周倬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大鼠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过程中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取正常SD大鼠坐骨神经和离断损伤后不同时间近侧端和远侧端神经组织,采用Anti-GAP-43抗体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AP-43的表达变化.结果:NC膜上43kDa位置出现阳性反应条带,在正常坐骨神经中反应微弱,损伤后明显加强,随损伤时间延长,神经近侧端的反应无明显改变,神经远侧端的反应逐渐加强,以第3周为强,之后逐渐减弱.结论:GAP-43在正常坐骨神经中低表达,损伤后近侧端与远侧端表达均增加,远侧端的表达增加以第3周为高峰.
作者:崔学芝;王志刚;顾晓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股骨头韧带是髋关节内的一个重要结构,由于位置深在,普通影像学及临床查体不容易对其进行细致的观察,因此长期以来未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迄今,人们对股骨头韧带结构与功能的认识仍停留于浅显的水平,对其是否具有生物力学功能争议较大,对其病损的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更是知之甚少.本文就现有对股骨头韧带研究及文献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阮默;徐达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带蒂颞肌筋膜瓣对几丁质室内兔颞骨内面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选用4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横断颞骨内面神经后,用几丁质管桥接形成人工室,实验组人工室外包绕带蒂颞肌筋膜瓣,对照组未包绕,动物均左耳为手术侧.术后3个月和5个月分别进行大体观察、电生理测试、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分析.结果:同期颞肌筋膜包绕组与对照组比较,再生神经诱发电位的潜伏期缩短,振幅增高,再生有髓神经纤维直径增粗,髓鞘增厚.结论:带蒂颞肌筋膜瓣可促进几丁质室内颞骨内面神经再生.
作者:蔡萍;刘公汉;华清泉;吴展元;肖伯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为颅后窝手术入路提供避免损伤血管神经等的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测量16例成人头颅标本.结果:乳突尖至茎突尖、寰椎横突外侧端和茎突尖至寰椎横突外侧端三者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0.67±6.38) mm,(24.15±4.46) mm和(15.20±3.50) mm.乳突尖至面神经、颈静脉孔的外缘和颈动脉管外口的外缘、枕骨髁外侧缘中点的距离分别为(10.11±3.02) mm,(22.93±3.59) mm,(30.40±3.37) mm和(31.43±3.11) mm.乳突尖至Ⅸ、Ⅹ、Ⅺ和Ⅻ对脑神经出颅处的距离分别为(26.13±5.49) mm,(24.27±4.11) mm,(21.17±4.34) mm和(24.64±4.64)mm.结论:在颅后窝外侧入路的手术中,应重视乳突至茎突、寰椎横突外侧端和茎突至C1横突外侧端的间距,以及乳突至颈内静、动脉,Ⅸ、Ⅹ、Ⅺ和Ⅻ对脑神经的位置和距离等能有效地在手术时保护它们.
作者:纪荣明;李玉泉;熊剑;黄章翔;周晓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成年家犬胸腰段脊髓营养动脉的数目、管径和配布特点.方法:7只成年家犬动脉灌注乳胶后取脊髓全长,对其胸腰段脊髓营养动脉进行观测.结果:胸腰段脊髓的前根髓动脉(12.6±2.1)条,管径(0.2182±0.0773) mm,基本不成对分布,左侧者居多;大前根髓动脉位于中腰髓,管径(0.3836±0.0331) mm,动脉干长(9.17±1.68) mm.胸腰段脊髓后根髓动脉数目(12.7±3.4) 条,管径(0.1663±0.0372) mm,多不成对分布.前正中动脉在胸髓较细,管径为(0.1468±0.0252) mm,在腰髓较粗,管径为(0.2677±0.0414) mm.两条后外侧动脉均较细,其间多吻合.结论:与人类不同,成年家犬胸腰段脊髓动脉血供相当丰富,以犬为实验动物,制作急性脊髓缺血损伤模型时必须考虑到被阻断血流动脉的级别、节段、侧别、数目等因素对局部脊髓血供的影响.
作者:徐明;杨惠林;倪才方;唐天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猪活体肝移植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0例新鲜成年猪肝大体和管道铸型标本上,观测猪肝分叶、分段,动脉、肝门静脉、胆管和肝静脉的分布和汇注规律.结果:猪肝外观由三大叶组成,即左外叶、中叶和右后叶,尾状叶与邻叶界限不明显.中叶的中分线是左右半肝的真正分界线,此界面内无重要的管道结构.结论:猪活体肝移植是一个良好的实验动物模型,猪肝移植物应以左半肝为好.
作者:蒲淼水;钟世镇;石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测下颌骨外侧面副孔的数量与分布,探讨其与肿瘤浸润的关系.方法:将74块下颌骨内侧面分为2区6部,在10~20倍显微镜下观察各区、部的副孔数及分布规律.结果:副孔的数量在不同的标本上相差很大,平均为(49.4±20.6)个.上区的副孔总数比下区的少,在上区,髁突部副孔数量多,其次为冠突部和下颌切迹部,平均分别为(2.3±1.8),(0.7±1.1)和(0.3±0.7)个;在下区,上部副孔数量多,其次为中部和下部,平均分别为(12.5±6.2),(5.0±3.8)和(3.8±2.6)个.结论:副孔为肿瘤由骨皮质表面进入网状骨质提供了直接通路,上部出现的副孔使这个区域易受肿瘤播散的侵及.
作者:李学雷;刘学敏;李和平;李德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尺动脉腕上皮支是指尺动脉在腕豆骨近侧约4 cm处发出、自尺侧腕伸、屈肌之间穿出的皮支血管.以该皮支为蒂可形成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临床应用非常广泛.血管解剖恒定曾被认为是该皮瓣的优点之一,但作者自1999年12月至2001年11月,发现3例尺动脉腕上皮支变异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增涛;丁自海;张庆;周海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在解剖一男性尸体标本盆会阴部时,见髂内动脉发阴茎动脉及其他分支变异(附图),报道如下:
作者:韦培涌;姜苏明;刘金生;涂良携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