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神经元死亡数量的研究

尹方明;李铁林;秦建强;刘大庸;段传志;黄庆;汪求精

关键词:坐骨神经损伤,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死亡, 神经元胞体
摘要: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的死亡数量变化.方法: 选择10只正常SD大鼠,先计算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是否对称;再选择35只SD大鼠,切断并原位吻合其右侧坐骨神经,左侧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于术后不同时间取L4~6 节段脊髓作HE染色,计算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的变化.结果: 正常SD大鼠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呈对称分布;右侧坐骨神经损伤后,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较左侧减少.结论: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胞体有死亡,其死亡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间前血管腕背支骨膜瓣移位修复骨不连的临床应用

    目的:报道用骨间前血管腕背支骨膜瓣移位修复骨不连、骨坏死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应用解剖学研究,设计以骨间前动脉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顺行移位修复尺、桡骨骨不连,逆行移位修复手舟骨、月骨不连与骨坏死.结果:临床应用19例,随访1年,在术后3~6月均达到骨愈合和骨坏死修复,关节活动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移位术适合邻近骨不连、骨坏死修复.

    作者:许卫红;林建华;洪发兰;张发惠;郑和平;钟桂午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现实与虚拟互动的骨科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探讨

    目前常用的骨科生物力学实验方法大都利用新鲜人体标本进行力学测试,从而得出实验结果[1].这种实验方法的弊端现在逐渐显现出来.为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通常要使用大量的人体标本,而现在人体标本来源的紧张限制了生物力学实验的大量开展,于是只能找其它动物的标本来代替人体新鲜标本进行实验,但由于物种差异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的准确性;另外在现实中不可能找到大量患有同一种疾病的标本,这样就又限制了对这些疾病的研究;还有由于仪器及技术的限制,现有的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只能检测到人体标本外部的力学变化,但很难全面揭示标本各部分内在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内部结构的位移及内在的应力变化仅凭病理过程猜测,缺乏客观的实验支持.采用三维图像重建后有限元分析的虚拟仿真实验可以解决这些问题[2].但长期以来虚拟仿真实验在骨科生物力学的应用,存在两大技术障碍:①三维重建后图像的动作跟踪精度不能满足生物力学实验的要求,②有限元分析缺乏强有力的实验支持.实现现实与虚拟互动的仿真实验,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作者:赵卫东;李鉴轶;张美超;黄文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1例永久性三叉动脉显微解剖与文献复习

    目的:报道1例偶然发现的右侧永久性三叉动脉形态、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 方法:利用显微解剖对此例永久性三叉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与后循环连接关系、以及相关动脉解剖特点等进行了研究. 结果:此例永久性三叉动脉与脑膜垂体干共干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于展神经外侧进入后颅窝,分支与基底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吻合,其终末支之一延续为同侧的小脑下后动脉,此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分支分布于脑干和小脑. 结论:永久性三叉动脉与后循环关系复杂,广泛参与正常脑组织供血.

    作者:张喜安;钟世镇;漆松涛;黄胜平;戴学军;王兴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经眉弓切口锁孔手术切除鞍区病变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报道经眉弓切口锁孔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手术经验. 方法:取成人干性颅骨标本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头部标本5例,测量与经眉弓锁孔入路相关的数值,模拟手术过程,临床32例鞍区肿瘤经该入路行手术切除.结果:颅骨相关部位测量结果表明,眶上孔及额窦位置的变异与手术相关,在尸体标本上显微镜和内窥镜下模拟手术入路,可暴露鞍区四个间隙及相关结构.临床32例鞍区肿瘤经此入路手术,效果满意,肿瘤全切17例(53.12%),无重大并发症. 结论:经眉弓切口锁孔入路切除鞍区病变是完全可行的,可取得与经额下入路和翼点入路相似的暴露效果,且能克服其他入路存在的某些缺陷.

    作者:郭华;刘执玉;栾立明;曲元明;韩韬;宋涛;李贵宝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寰椎横韧带的形态特点及其生物力学特性研究

    目的:研究寰椎横韧带的形态特点及其抗拉伸性能.方法:成人寰枢椎固定标本24例及新鲜寰椎横韧带标本9例.测量横韧带中点处的厚度、宽度以及左右两端的宽度.取2例新鲜横韧带标本行组织学片观察.7例新鲜横韧带标本,通过MTS-858材料试验机测试其抗拉伸性能.结果:寰椎横韧带的长度为(20.0±2.4)mm;中点处的厚度为(2.1±0.5)mm;中点处的宽度为(10.7±1.6)mm;左右两端的宽度分别为(6.6±1.1)、(6.7±1.0)mm;左右两端的厚度分别为(3.8±1.1)、(3.7±1.1)mm.横韧带与枢椎齿突的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横韧带将齿状突后面完全包裹,占30.3%(10例);②横韧带包裹齿状突后面的大部,超过1/2,占54.5%(18例);③部分覆盖齿状突的后部,不超过其1/2,占14.5%(5例).寰椎横韧带的齿状突面的中部可见有纵行的纤维,组织切片显示为较疏松的结缔组织.横韧带的大载荷为(605.5±89.6)N,大变形量为(4.3±0.5)mm.结论:(1)本文结果与国外的相关报道比较,在长度上较白种人稍短,而与黄种人相近,这与人种的高矮有关.(2)寰椎横韧带与齿突接触面的中部可有条索状的疏松结缔组织存在.(3)寰椎横韧带与枢椎齿突的关系不恒定,这可能与齿突骨折的发生相关.

    作者:夏虹;钟世镇;赵卫东;尹东;张美超;昌耘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家兔坐骨神经损伤后肌肉组织乙酰胆碱酯酶的变化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家兔小腿肌肉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变化.方法:建立家兔坐骨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制备特异识别神经系统AChE的单克隆抗体,以该抗体作为一抗,酶标羊抗兔IgG作为二抗建立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测定正常对照组、坐骨神经神经损伤后0.5 h、3 h、12 h组,坐骨神经断点、胫神经及腓总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组织AChE的含量.结果:坐骨神经损伤0.5 h后,断点处AChE含量高,波长492 nm之OD值为(0.640±0.068),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胫神经、腓总神经支配的肌肉组织中AChE含量0.5 h时低,波长492 nm之OD值分别为(0.213±0.072)、(0.203±0.060),3 h高,12 h时降低.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断点及其远端神经支配的肌肉组织中AChE的变化呈时间依赖性,但变化不一.

    作者:刘希伟;胡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嵴支和髂前下棘支双骨膜瓣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嵴支和髂前下棘支双髂骨膜瓣转位治疗儿童Pethes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2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下肢标本上,对旋股外侧血管升支的髂棘支及髂前下棘支的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观察,设计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嵴支和髂前下棘支双骨膜瓣转移治疗儿童Perthes病的手术方法.结果: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前下棘支长度(5.3±1.0)cm,距离升支起点(2.9±1.1)cm,起点外径(1.2±0.3)mm,可切取髂前下棘2.0 cm×2.0 cm带血管蒂的骨膜瓣,联合升支髂棘支骨膜瓣转移到儿童股骨头骺板上下病灶区.结论:该方法简便、有效、实用,是一种治疗Perthes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德伟;王卫明;陈要武;马岩;杨磊;郭哲;张朝阳;荆拓;卢建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吻合血管大收肌腱骨皮瓣修复跟腱复合组织缺损

    跟腱伴皮肤和跟骨缺损的修复是骨科的难题.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带血供复合组织瓣移植一期修复是目前有效的方法,高建明、徐达传等[1]首先报道了吻合膝降血管的大收肌腱骨皮瓣修复跟腱的应用解剖,高建明[2],陈振光等[3]首先在临床应用获得成功.我们于2002年10月收治1例右足跟腱伴跟骨止点及皮肤缺损的患者,应用吻合膝降血管大收肌腱骨皮瓣一期修复,重建跟腱及其止点,并修复跟区的皮肤缺损,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海文;侯瑞兴;黄祖望;陈宏彬;徐达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视束血供形态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视束动脉起源、数量、分布以及相关动脉的病理变化,为视束因缺血所致视野缺损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体视显微镜和手术显微镜下,对45例90侧成人脑标本进行观察,研究视束动脉的起源、数量、分布,对其中50~70岁年龄的60侧脑标本的视束相关动脉做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视束的血供主要来自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和脉络丛前动脉的分支,呈节段性分布,上述动脉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者占88.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视束动脉完全阻塞的占6.7%(4侧),部分阻塞的占5.0%(3侧).结论:50岁以上者出现一过性或持续性不同程度的视野缺损,若除外其他疾患则可能是脑底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视束血供障碍所致.

    作者:刘学钧;刘桂芬;祖朝辉;刘静;王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带血管背阔肌瓣构建侧支循环治疗闭塞性脉管炎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吻合血管的背阔肌瓣构建膝周侧支循环治疗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4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标本上,分别对肩胛下动脉及腘动脉的起始、分支、及分布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肩胛下动脉与腘动脉分支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腓动脉起始外径分别为3.90、4.68、42.9、27.3 mm,以肩胛下动脉为蒂的背阔肌瓣可以在膝周构建一支相当重要的侧支循环.血管闭塞的位置决定着切口的选择.结论:肩胛下动脉为蒂的背阔肌瓣血管化后对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有一定的可行性.

    作者:胡骥琼;陈志林;王道明;吕大伦;姚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舌淋巴管与舌癌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舌是口腔颌面部的重要组织器官之一,其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极为复杂,特别是舌癌的早期淋巴转移,更是当今基础和临床学者们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因而,探讨舌内淋巴管的分布、构筑和形态特点以及了解舌淋巴管与区域淋巴结的通路之间的关系,更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自1989年日本学者加藤[1]采用酶组织化学选择性染色法观察淋巴管获得成功以来,相继被许多学者应用于舌淋巴管的观察研究[2~5],使人们对于舌淋巴管有了更多的认识.现就近年来有关舌淋巴管的径路、分布与构筑,舌癌与舌内毛细淋巴管的关系等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王伯钧;秦小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神经元死亡数量的研究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的死亡数量变化.方法: 选择10只正常SD大鼠,先计算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是否对称;再选择35只SD大鼠,切断并原位吻合其右侧坐骨神经,左侧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于术后不同时间取L4~6 节段脊髓作HE染色,计算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的变化.结果: 正常SD大鼠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呈对称分布;右侧坐骨神经损伤后,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较左侧减少.结论: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胞体有死亡,其死亡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

    作者:尹方明;李铁林;秦建强;刘大庸;段传志;黄庆;汪求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经皮穿刺行胰腺源性镇痛术的解剖学基础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经皮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顽固性胰腺源性疼痛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用巨微解剖方法观察20具防腐成人躯干部标本,在腹部横断层标本上对胰腺及其支配神经丛的位置、毗邻、穿刺角度、深度进行观测.结果:腹腔神经丛平对T12~L1椎体高度者为94.4%,该丛佳显示层面为腹部第9横断层面,腹腔神经丛左右穿刺点距正中线分别为(4.1±1.0)cm,(5.8±1.1)cm,穿刺角度分别为15.4°±4.4°,26.6°±3.9°,穿刺深度分别为(9.7±1.0)cm,(11.6±1.5)cm.结论:穿刺点应选在T12胸椎棘突下缘,中线向外旁开左4 cm,右6 cm,穿刺角度较大时易损伤主动脉,腰升静脉,脊神经,反之则易损伤肾,肾上腺及下腔静脉.

    作者:雷树米;李朝龙;吴桂荣;丁自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缓释VEGF的可吸收性微管在TMR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结合缓释技术,促机械性TMR管道内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利用机械钻在家兔左室前壁进行心肌钻孔,形成透室壁性心肌管道,实验组心肌管道内放入含VEGF及肝素的可吸收性多孔缓释微管;对照组放入不含VEGF及肝素的可吸收性多孔缓释微管.动物于术后8周处死,利用组织切片染色法,对照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TMR管道内血管生成状况.结果:实验组TMR管道内血管生成的密度/数量为9.24±0.46条/10×4倍;对照组为1.98±0.87条/10×4倍,两者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VEGF通过可吸收性多孔微管的缓释作用,对管道内血管的再生与重建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姗姗;张晓东;杨菁;李若凡;王冬;曲彦明;李文婷;刘克;宋存先;刘晓程;徐达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左肾静脉及左睾丸静脉变异1例

    作者在解剖1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左肾静脉和左睾丸静脉变异,现报道如下:该例左肾静脉起始处压扁外径(下同)13.9 mm,其在肾窦内由属支合成后经肾门横行向右,在距肾门右侧3.04 cm处,有1支左睾丸静脉自左肾静脉下方垂直注入,其注入处外径1.3 mm;左肾静脉在距肾门右侧3.44 cm处,另有1支左睾丸静脉自左肾静脉前壁注入,注入处外径2.6 mm,此睾丸静脉由两条静脉在其注入处下方1.38 cm处会合而成,两条静脉会合处外径分别是1.7 mm和2.1 mm.

    作者:曲永松;吕美玲;裴燕芳;张福清;韩文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

    目的:报道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4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的起始、走行、外径、长度及分支等,2侧成人下肢标本灌注墨汁观察该皮支的墨染范围.结果:胫前动脉踝上皮支于踝间连线上方(3.5±0.6)cm自胫前动脉发出,然后向小腿内侧方向绕过胫骨前缘分出升支和降支,升支紧贴胫骨前内侧骨面,向内上方向行至一段距离后穿深筋膜入皮.踝上皮支长(2.1±0.6)cm,起点外径(1.1±0.2)mm,伴行静脉2条.升支入筋膜前外径(0.4±0.1)mm.降支向内下方向走行,并与踝前血管网吻合.结论:胫前动脉踝上皮支是胫前动脉在小腿踝上部的主要皮血管,分支营养骨膜,可在小腿中下段设计以此血管为蒂的皮瓣、骨膜瓣、骨膜皮瓣或骨皮瓣.

    作者:张洪权;王江宁;李晋;张高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家兔房室交界区及其心房传导通路的形态学研究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改良房室交界区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健康成年家兔10只,分别做房室交界区的额状面、矢状面及水平面连续切片,在HE、Masson及磷钨酸苏木素染色下观察其形态学特征.结果:家兔房室结位于房室隔内中心纤维体的右侧,主要由P细胞和T细胞组成,以P细胞为主,其向后形成的延伸部同射频消融慢径的部位吻合,且细胞分布明显较房室结稀疏,内有胶原纤维分隔.同时有四条过渡细胞带分别从心房的不同部位到达房室结及后延伸部,分别称为左房结束、右房结束、后房结束及上房结束.另外,在冠状窦前壁有P细胞成团分布.结论: ①房室交界区的概念应当扩大,分布范围从房室隔内中心纤维体的右侧一直向后接近冠状窦口,前部可能为快传导区,后部可能为慢传导区.②房内传导通路确有存在,并且可能参与了房内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形成.③冠状窦是一个重要的结外潜在起搏点,可能与某些房性自律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 .

    作者:王军奎;陈新义;杨贵琦;凌凤东;崔长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骨密度与颈椎终板结构生物力学性质的关系

    目的:研究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与颈椎终板不同位点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50个颈椎椎体标本,用DEXA测试每个椎体的BMD后,采用逐步聚类法将标本分为三组,高骨密度组(n=16)、中骨密度组(n=24)、低骨密度组(n=10),对每一终板平面上20个特定的测试点进行压缩实验,直径2 mm的半球形压头以0.03 mm/s的速度垂直于终板平面下压2 mm,由所得的力─位移曲线计算出大压缩力及刚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析因分析、SNK检验及相关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之间的大压缩力、刚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且大压缩力、刚度与BMD呈正相关关系;BMD对颈椎终板力学强度有显著影响,但对其力学分布无明显影响.结论:椎体BMD是预测终板力学性能的重要指标,术前应测量BMD以减少植入物沉陷的发生.

    作者:李鉴轶;赵卫东;朱青安;原林;黄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颞浅动脉顶支缺如1例

    颞浅动脉系颈外动脉的终支之一,自下颌骨髁状突颈的内后方开始,于腮腺深面,经外耳道软骨前上方,与颞浅静脉和耳颞神经伴行,由腮腺上缘浅出,穿过颞骨颧突根部表面,至其上方约3 cm处分为额顶两终支.颞浅动脉顶支缺如较少见.在观察颞浅动脉时发现1例,报道如下:

    作者:雷涛;崔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胸腰段后凸畸形对相邻椎间盘力学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了解胸椎后凸畸形对相邻椎间盘(IVD)的影响,从生物力学方面探讨椎间盘退变及椎间盘突出的机制.方法:选取结构正常的脊柱作为实验材料, 通过CT扫描获取脊柱的二维图像,然后进行三维重建,转化为有限元模型(FEM).利用FreeForm成形软件构建胸椎后凸畸形模型.分别对正常结构和胸椎后凸的脊柱有限元模型进行载荷试验,分析比较椎间盘和小关节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胸椎后凸畸形后椎间盘应力分布发生明显的改变,椎间盘前部的压应力明显增加,后部出现张应力,小关节面的压应力减小.椎体的应力分布也发生了改变,由后向前应力越来越大.结论:(1)有限元方法是脊柱生物力学研究中很有效及很有前途的方法,但是要使其与人体达到近乎真实的模拟则还有不少问题有待完善.有些组织的材料性质了解不够,有限元模型的逼真度有一定影响.(2)利用FreeForm成形软件构建脊柱畸形的有限元模型是富有创意的建模方法.(3)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改变了相应椎间盘的载荷应力应变分布,这可能加快椎间盘退变及使后方纤维环易受损破坏.

    作者:程立明;陈仲强;张美超;李健;张平;赵卫东;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