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磁共振血管成像Willis环的变异及其意义

张玉忠;张雪林;昌仁民;仓鹏;夏琼;刘杏元

关键词:Willis环,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影 像解剖学
摘要:目的:调查在MRA下Willis环的变异情况,并探讨MRA评价Willis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MRI检查脑内无明显异常的3D -TOF MR血管成像图像,统计各个动脉的变异情况.MRA未被显示的动脉被判断为缺如,对称性动脉一侧直径为对侧直径1/2以下者被认为发育不全.结果:A1 段的缺如占8.3%,发育不全占10.8%,A1段的发育不良或缺如与同侧PCoA增粗呈正相关;ACoA显示率41.7%,且男性大于女性;PCoA的显示率41.2%,女性大于男性;胚胎型PCoA发生率29.9%;永存三叉动脉发生率0.5%.结论:MRA评价Willis环变异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损伤的研究进展

    臂丛根性撕脱伤是临床常见的损伤,其发病率高,致残严重,给社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臂丛损伤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20世纪初开始引入手术治疗,并先后经历了损伤切除直接缝合、新鲜同种神经移植和自体神经移植三个阶段,但效果欠佳.后又有人采用多功能重建手术以改善屈肘功能.70年代出现了束间松解、束间移植、带血管移植、神经移位等显微外科技术,其中神经移位术的开展使臂丛撕脱伤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移位神经涉及副神经、肋间神经、颈丛运动支及键侧C7神经等[1].

    作者:廖华;徐达传;顾玉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血管、神经多处变异1例

    教学中,在一成年男尸标本上发现其头臂干缺如,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左椎动脉直接起于动脉弓及静脉、神经多处罕见变异(附图).现报道如下:

    作者:姚震;李伟;陆富生;郝春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臂丛上干穿过前斜角肌变异1例

    笔者在处理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右侧臂丛上干穿过前斜角肌,现报道如下:

    作者:曲永松;安月勇;韩文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为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30侧成人下肢标本,对腓骨短肌腱进行形态学观测.结果:在踝关节平面上1cm处,腓骨短肌腱上长(12.5±2.2)cm,下长(9.5±1.0)cm,腓骨前后径为(2.1±0.5) cm,胫骨前后径为(3.4±0.4)cm,胫、腓骨前缘之间距离为(2.8±0.4)cm,腓骨短肌腱距腓骨外缘(1.3±0.3)cm,胫骨内缘距离腓骨外缘(5.3±0.4)cm.结论 :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具有可行性.

    作者:方义湖;谢汉国;吴解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不同胎龄脐带静脉顺应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脐带静脉的临床应用从生物力学性质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胎龄在24~42周流产及自然分娩正常胎儿脐带静脉50例, 测定其压力-容积关系.结果:脐带静脉的p-V曲线可用抛物线拟合.脐带静脉顺应性随胎龄增加而增大,但39周以后又降低 .结论:人脐带静脉是动脉移植物的良好替代材料,在移植时除了考虑脐带静脉与宿主动脉相匹配外,还应注意其顺应性与胎龄的关系,建议选用胎龄在37~40周之间的脐带静脉作为临床应用的移植材料.

    作者:李文春;黄铁柱;周新华;李勇;周立兵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踝部血管网对小腿远端蒂皮瓣的供血作用

    目的:研究踝部血管网对小腿远端蒂组织瓣的供血作用.方法:通过10例小腿铸型标本和3例新鲜标本的解剖,观察踝部血管网的构成及其与小腿筋膜皮肤血管网的交通吻合.结果:踝部血管网有众多的血供来源,并形成错综复杂的各方吻合.踝部血管网与小腿前侧、内侧、前外侧和后外侧的纵向筋膜血管丛及皮神经皮静脉血管丛,分别在踝前伸肌支持带、内踝、外踝前和外踝后的部位相交汇,吻合丰富而明显.结论:踝部血管网吻合充分、丰富,设计宽约3 cm的筋膜皮下组织为蒂,可为小腿带皮神经和皮静脉血管丛的远端蒂筋膜皮瓣提供丰富血供.

    作者:张世民;顾玉东;徐达传;侯春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晚期喉癌介入治疗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喉部肿瘤介入治疗提供血管形态学资料.方法 :解剖观察成年尸体标本16 例(32侧),分别测量了股动脉至甲状腺上、下动脉开口处的距离,甲状腺上、下动脉的开口处外径等.结果:股动脉至左侧甲状腺上动脉的距离为(62.6±7.8 )cm,右侧为(61.3±7.2) cm;至左侧甲状腺下动脉为(52.5±6.9)cm,右侧为(51.1±5.8)cm.甲状腺上、下动脉的外径分别为(2.1±0.6)mm和(2.3±1.2)mm.结论:喉部动脉血供主要来自甲状腺上、下动脉分别发出的喉上、下动脉支供应.本项研究为临床介入治疗喉部肿瘤提供了动脉形态学依据.

    作者:詹必武;唐思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床突间隙显微外科解剖及概念的探讨

    目的:为经床突间隙(CS)进行海绵窦、鞍内、颈内动脉及眼动脉等病变的直接手术提供解剖依据,进一步澄清CS的概念.方法:用22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从翼点和额下入路对前床突及周围结构进行直接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CS是磨除前床突后留下的一楔形空间,其顶边宽(2.39±0.18)mm(0.64~4.10 mm),底边宽(5.34±0.16)mm(2 .66~7.00 mm),上内侧边长(7.67±0.33)mm(4.02~14.32 mm),下内侧边长(11.21±0.4 9)mm(4.24~17.06 mm),下侧边长(10.00±0.32)mm(5.6~14.26 mm),底高(7.87±0.35) mm(5.12~16.38 mm),尖端空间完全被颈内动脉(ICA)床突段所占据.ICA的远硬膜环和近硬膜环都不完整,动脉壁外常有海绵窦静脉丛,术中剥离ICA床突段可引起静脉丛出血.结论:ICA床突段血管壁外有海绵窦静脉丛,它是海绵窦内结构,所以手术松解ICA床突段好只剥离其内侧缘的ICA 穴,并为术中暴露CS后的空间大小提供了客观指标.

    作者:尹嘉;曹瑞华;丁学华;廖建春;楼美清;骆纯;卢亦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三叉神经根表层纤维束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感觉根(TNSR)的解剖学结构,及其表层神经纤维束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可行性.方法:对10例尸体的三叉神经根标本取材、并对TNSR石蜡包埋及连续切片,进行较系统的观察.为2例TN患者行TNSR 表层神经纤维束切断术的治疗与随访.结果:解剖及组织学上显示了TNSR的中央部分有一根巨大的神经纤维束,而在表层环绕着细小的神经纤维束.术中的观察与组织学一致,2例TN患者术后,面部疼痛等症状消失,分别随访1年6个月及1年4个月, 症状未复发,且保留了温、触觉功能、角膜反射及形态正常.结论: TNSR中央区域有一巨束神经纤维,表层分布着小神经纤维束.表层神经纤维束切断术能够治疗TN,且保留了温、触觉及角膜反射,本手术方法是一种治疗TN有效的、且很有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

    作者:江远仕;王少洪;张长椿;杨冬涛;吴婉芬;吴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外鼻的血供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外鼻的血液供应,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①38例成人头颅标本,常规解剖并观察外鼻的动脉来源、分支及分布和静脉回流;②10例成人头部铸型标本 ,观察外鼻的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③1例新鲜成人头颅标本,颈外动脉灌注明胶墨汁,切取鼻部皮肤,制成透明标本,观察其皮肤血供的分布和吻合.结果:外鼻的动脉营养主要来源于面动脉及眼动脉分支,包括鼻背动脉、鼻外侧动脉、鼻翼动脉、鼻翼下缘动脉、鼻中隔动脉等.动脉在鼻孔周围呈环形分布.外鼻皮肤的营养由吻合丰富的真皮下动脉网提供,并具一定的方向性.结论:基于鼻背轴型动脉网的存在,可设计以鼻背皮肤(皮下组织)为蒂的鼻中隔软骨粘膜瓣以修复上下睑缺损.并且可以设计以鼻外侧动脉为血管蒂的鼻唇沟岛状皮瓣逆行修复面部缺损.

    作者:岳毅刚;李佩英;李利;秦小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右斜疝伴阑尾嵌顿坏死致肠瘘1例

    患者女,19岁.2月前右腹股沟内出现一2 cm×3 cm的可回纳性肿物,质软,以右斜疝入院 .查体:患者站立或腹压增高时右腹股沟区可突出一2 cm×3 cm的肿物,质软、无压痛,平卧时回纳,于右耻骨结节上方有一2 cm×1 cm皮肤愈合瘢痕,触之有向上延伸的条索状组织 .其母述其出生20 d后发现右耻骨结节上方见一肿块并红肿,2 d后破溃,并有粪便漏出, 色黄块状,换药治疗1月余愈合.

    作者:潘鸿江;阎高峰;戎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除皱术中以颞浅动脉额支定位面神经颞支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探讨以颞浅动脉额支定位面神经颞支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防腐固定1 0例(20侧)新鲜标本5例(10侧),解剖观察颞浅动脉额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与颞支的毗邻关系.结果:①56.7%的颞支及其终末分支均走行在颞浅动脉额支下方的颞浅筋膜深面.②43.3%的颞支1~2终末分支可在眶上缘水平以上与颞浅动脉额支平行或交叉走行在其深面,终止于额结节下方.③颞支在颧弓上缘与颞浅动脉起始部的距离为(0.7±0.3)cm,走行过程中逐级发出分支分布于眼轮匝肌外侧部,后呈网状分布于额结节下方的眼轮匝肌与额肌交汇处,支配眼轮匝肌、额肌、皱眉肌.结论:以颞浅动脉额支、颧弓和经过额结节的矢状线所围成的三角形可简便直观地定位颞支的分布,在除皱术中具有实际的应用意义.

    作者:雷涛;徐达传;高建华;陈兵;崔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经后路第2骶椎螺钉进钉方法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临床应用第2骶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骶部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在60块干燥骶骨上,对第2骶椎及其相关结构进行观测;2.在25具尸体标本上观测骶前和骶管内神经血管.3.在5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的S2椎体中部行CT扫描,观察螺钉的置入角度和深度.结果:1.第2骶骨椎体、侧突、侧块具有足够的空间.背侧有内、外两个区域适于进针.2.第2骶椎前、后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只在椎体前有出钉安全区.3.经外侧区向S2椎体置钉,进针角度为(40±4)°,深度为(35.8±4.0) mm,经内侧区向S2侧块置钉进钉角度为(28±3)°,深度为(45.4±4.1) mm.结论:第2骶椎行常规直径的螺钉(4.5~6.5 mm) 固定具有可行性.但要注意进钉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同时宜采用相应的加强螺钉稳固性的措施.

    作者:孙贺;徐达传;仇恒志;王胜林;陈铭锐;向宇燕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自体第3磨牙隆鼻术的实验研究

    目的:为隆鼻术鼻模寻找新的组织源.方法:(1)20只成年兔作自体门齿额鼻部异位移植实验;(2)临床拔除80例完整第3磨牙作鼻模形态设计研究.结果:作自体牙异位移植的动物创口均一期愈合,移植的牙齿未见有吸收和破碎等组织排斥现象;第3磨牙不论单根还是双根形态,均可剖塑呈所需要的鼻模形态.结论:自体第3磨牙作为隆鼻术鼻模的新组织源是可行的.

    作者:杜昌连;朱有家;陈为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附62例报告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和分析我们1993年6月至1998年7月收治的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结果: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手术、外伤、制动引起29例,妊娠、产褥期12例,下肢深静脉炎引起 6例,恶性肿瘤引起3例,口服避孕药物引起2例,不明原因9例.58例经药物治疗,随访1年 ,40例完全治愈,18例下肢仍有不同程度的肿胀.4例行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2例效果满意,2例术后2个月复发,下肢再度出现肿胀.结论: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部份病例药物治疗效果满意.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不稳定,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

    作者:邓国三;陈云瀛;黄广香;邝石峰;匡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成人股骨髓腔的解剖学测量及弹力内锁钉的设计应用

    目的: 通过对成人股骨髓腔进行解剖学测量,设计一种弹力内锁髓内钉,以达到对成人股骨干骨折进行坚强内固定.方法: 24根成人股骨标本,自冠、矢状面剖开并每间隔1.5 cm进行横断,测量其髓腔弧度及冠、矢状径. 弹力内锁髓内钉以开口三叶草形髓内钉为基础,在髓内钉凸出的两侧翼开矩形孔,安装弹簧卡.临床固定股骨骨折35例.结果: 股骨髓腔中轴凸向前,非松质骨区弧度半径约(90.2±15.6)cm,髓腔两端松质骨区呈矢状径短、冠状径长的漏斗形.狭窄区位于中上部,狭窄处的矢、冠状径分别为(13.9±1.6)mm和(1 1.4±1.3)mm.应用35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弹力内锁髓内钉具有与人体股骨中轴相适应的弧度,两端弹簧卡具有加强固定、防止旋转和轴向加压作用.

    作者:万黎;张日华;黎建明;江振华;樊仕才;赵卫东;陈钦秀;冯登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VEGF在机械性TMR中促心肌血管再生与重建的实验研究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机械性TMR (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管道内促血管再生与重建的作用.方法:利用高速空心钻头在家兔左室前壁进行TMR,形成透室壁性心肌管道.实验组的TMR管道内注射VEGF;对照组仅做单纯机械性TMR.动物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利用组织切片染色法,对照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TMR管道内血管再生与重建的状况.结果:术后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TMR管道内新生小血管的密度/数量分别为(24.20±0.98)条/10×4倍和(8.41±0.59)条/10×4倍, P<0.001;术后6~8周,分别为(11.08±0.96)条/10×4倍和(3.31±0.57)条/10×4倍 ,P<0.001.结论:VEGF对机械性TMR管道内血管的再生与重建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晓东;曹润武;李若凡;程效东;刘克;李姗姗;王冬;曲彦明;张平;曹承刚;张恩辉;徐达传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的枢椎解剖学测量

    目的:为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0例中国成人干燥枢椎标本上,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96.5%的标本椎弓根宽度大于4.5 mm,11.5%标本侧块内侧高度小于2.1 mm,20.6%标本椎弓根内侧高度小于4.5 mm, 右侧占8.1%,左侧占12.5%,其中男性15.7%,女性40%的标本椎弓根内侧高度小于4.5 mm. 螺钉固定的上倾角和内倾角分别为39.2°±5.04°和5.79°±2.45°.结论:[ HTSS〗21.5%的国人不适合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枢椎椎弓根变异较大,术前应进行旁矢状位的薄层CT扫描.

    作者:沙勇;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股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供血动脉层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状皮瓣的设计提供动脉层次关系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4侧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与膝周围动脉吻合的层次关系及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结果: ①在浅筋膜层内,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是多源性,分节段的,这些营养血管互相吻合成网穿过皮下组织达皮肤.②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在膝关节上方的深筋膜层与膝周围动脉的吻合有三个类型.结论:以股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截取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状皮瓣可用于膝周软组织缺损或膝下截肢创面的修复.

    作者:丁红梅;卢书文;唐茂林;谭建国;谭双香;王泽军;苏波;何慧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正中神经在肘部及前臂上段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基础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在肘部及前臂上段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 方法:在50例上肢标本上解剖观察正中神经受压的解剖因素.结果:肱二头肌腱膜与正中神经的关系:非覆盖型80%(40侧),部分覆盖型12%(6侧)和全覆盖型4侧(8%).64%(32侧)反转筋膜斜过正中神经前方.18.6%(8侧)旋前圆肌肱骨头肌内有明显腱束,94%(47侧)尺骨头浅面有增厚腱膜.指浅屈肌起始两头间的形态结构:88%(44侧)联合腱弓型,4%(2侧)纤维弓,8%(4侧)指浅屈肌腱束.结论:正中神经通过前臂上段及肘部时,肱二头肌腱膜、旋前圆肌肱骨头的反转筋膜和肌内腱束、尺骨头浅面的腱膜、指浅屈肌起始部的联合腱弓和纤维弓等可能是导致其受压的解剖学因素.

    作者:舒强;孟凡东;卢敏;凌光烈;徐恩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