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晚期喉癌介入治疗的应用解剖

詹必武;唐思佳

关键词:介入治疗, 喉, 甲状腺动脉
摘要:目的:为喉部肿瘤介入治疗提供血管形态学资料.方法 :解剖观察成年尸体标本16 例(32侧),分别测量了股动脉至甲状腺上、下动脉开口处的距离,甲状腺上、下动脉的开口处外径等.结果:股动脉至左侧甲状腺上动脉的距离为(62.6±7.8 )cm,右侧为(61.3±7.2) cm;至左侧甲状腺下动脉为(52.5±6.9)cm,右侧为(51.1±5.8)cm.甲状腺上、下动脉的外径分别为(2.1±0.6)mm和(2.3±1.2)mm.结论:喉部动脉血供主要来自甲状腺上、下动脉分别发出的喉上、下动脉支供应.本项研究为临床介入治疗喉部肿瘤提供了动脉形态学依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附62例报告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和分析我们1993年6月至1998年7月收治的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结果: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手术、外伤、制动引起29例,妊娠、产褥期12例,下肢深静脉炎引起 6例,恶性肿瘤引起3例,口服避孕药物引起2例,不明原因9例.58例经药物治疗,随访1年 ,40例完全治愈,18例下肢仍有不同程度的肿胀.4例行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2例效果满意,2例术后2个月复发,下肢再度出现肿胀.结论: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部份病例药物治疗效果满意.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不稳定,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

    作者:邓国三;陈云瀛;黄广香;邝石峰;匡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右斜疝伴阑尾嵌顿坏死致肠瘘1例

    患者女,19岁.2月前右腹股沟内出现一2 cm×3 cm的可回纳性肿物,质软,以右斜疝入院 .查体:患者站立或腹压增高时右腹股沟区可突出一2 cm×3 cm的肿物,质软、无压痛,平卧时回纳,于右耻骨结节上方有一2 cm×1 cm皮肤愈合瘢痕,触之有向上延伸的条索状组织 .其母述其出生20 d后发现右耻骨结节上方见一肿块并红肿,2 d后破溃,并有粪便漏出, 色黄块状,换药治疗1月余愈合.

    作者:潘鸿江;阎高峰;戎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牙的数目及形态异常1例

    王某,女,22岁,身高159 cm,体重55 kg,本校2000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山东籍. 本次入学体检时发现牙齿异常.

    作者:吴秀卿;胡琪;彭俊忠;刘耀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除皱术中以颞浅动脉额支定位面神经颞支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探讨以颞浅动脉额支定位面神经颞支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防腐固定1 0例(20侧)新鲜标本5例(10侧),解剖观察颞浅动脉额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与颞支的毗邻关系.结果:①56.7%的颞支及其终末分支均走行在颞浅动脉额支下方的颞浅筋膜深面.②43.3%的颞支1~2终末分支可在眶上缘水平以上与颞浅动脉额支平行或交叉走行在其深面,终止于额结节下方.③颞支在颧弓上缘与颞浅动脉起始部的距离为(0.7±0.3)cm,走行过程中逐级发出分支分布于眼轮匝肌外侧部,后呈网状分布于额结节下方的眼轮匝肌与额肌交汇处,支配眼轮匝肌、额肌、皱眉肌.结论:以颞浅动脉额支、颧弓和经过额结节的矢状线所围成的三角形可简便直观地定位颞支的分布,在除皱术中具有实际的应用意义.

    作者:雷涛;徐达传;高建华;陈兵;崔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晚期喉癌介入治疗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喉部肿瘤介入治疗提供血管形态学资料.方法 :解剖观察成年尸体标本16 例(32侧),分别测量了股动脉至甲状腺上、下动脉开口处的距离,甲状腺上、下动脉的开口处外径等.结果:股动脉至左侧甲状腺上动脉的距离为(62.6±7.8 )cm,右侧为(61.3±7.2) cm;至左侧甲状腺下动脉为(52.5±6.9)cm,右侧为(51.1±5.8)cm.甲状腺上、下动脉的外径分别为(2.1±0.6)mm和(2.3±1.2)mm.结论:喉部动脉血供主要来自甲状腺上、下动脉分别发出的喉上、下动脉支供应.本项研究为临床介入治疗喉部肿瘤提供了动脉形态学依据.

    作者:詹必武;唐思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软腭部反向双Z瓣腭裂修复术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目的:报道软腭部反向双Z瓣腭裂修复术的解剖学基础及其临床应用.方法:正常婴儿新鲜头颈标本5例、婴儿单侧完全性腭裂新鲜标本2例、婴儿双侧完全性腭裂标本1例.采用大体解剖和显微解剖,主要观察腭帆提肌和腭升动脉的走向.在2例新鲜腭裂标本的软腭区摹拟该术式进行解剖.结果:腭帆提肌至翼钩的距离为 (4.5± 1.6)mm,此处肌宽为(8.0 ±1.8)mm.软腭部Z瓣的角度取 60°~70°,臂切口长度根据裂隙大小取中轴长的1/2或2/3.临床手术35 例,有11例术后来院复查.经语音耳测评定,优良率达90.8%.结论:软腭部反向双Z瓣腭裂修复术式设计合理,操作得当,不会损伤腭帆提肌、血管主干和神经.能有效地重建腭部肌肉的解剖结构,延长和后退软腭,又可避免直线疤痕.

    作者:邓细河;徐达传;翟佳羽;姜杰;裴霞;崔颖秋;黎凡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为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30侧成人下肢标本,对腓骨短肌腱进行形态学观测.结果:在踝关节平面上1cm处,腓骨短肌腱上长(12.5±2.2)cm,下长(9.5±1.0)cm,腓骨前后径为(2.1±0.5) cm,胫骨前后径为(3.4±0.4)cm,胫、腓骨前缘之间距离为(2.8±0.4)cm,腓骨短肌腱距腓骨外缘(1.3±0.3)cm,胫骨内缘距离腓骨外缘(5.3±0.4)cm.结论 :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具有可行性.

    作者:方义湖;谢汉国;吴解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耳后皮瓣血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

    目的:研究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之间的血管联系,以确定带不同血管蒂的耳后皮瓣的血供范围和皮瓣设计.方法:8具新鲜成人尸体经双侧颈总动脉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液.掀起全层头皮和面部皮肤,将其展平摄X光片.结果:血管造影显示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之间存在两种类型的血管吻合:一种是耳后区直接吻合,即在耳廓后面上方皮肤内可见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发出的耳支之间存在直接吻合;另一种是头皮区网状吻合,即在耳上方头皮内可见来自颞浅动脉顶支和耳后动脉终末支之间的网状吻合.结论:本文结果有助于外科医生了解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之间的血管联系,对耳后皮瓣的设计和改进提供可靠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杨大平;韩雪峰;郭铁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肌皮神经至正中神经交通支的分支分布

    肌皮神经至正中神经交通支变异的发生率国内文献为14.29%[1],9.25%[ 2] ,10.2%[3],交通支粗细介于0.5~2.0 mm,长1.7~13.5 cm,多为外内侧交通支,也见有正中神经连于肌皮神经的交通支[2].国外文献其发生率为13.9%[ 4],甚至有高达36%[5].交通支的性质有文献认为是纯感觉性的,有人于手术时电刺激证明有运动纤维至臂屈肌,也有弹伤正中神经而旋前圆肌完好[6],杨志贤等追踪1例交通支到大鱼际肌,拇指两侧指神经和示指指神经[7],本文对交通支进行了观测,并进一步追踪其分布部位.

    作者:张宝林;李定一;云玉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血管、神经多处变异1例

    教学中,在一成年男尸标本上发现其头臂干缺如,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左椎动脉直接起于动脉弓及静脉、神经多处罕见变异(附图).现报道如下:

    作者:姚震;李伟;陆富生;郝春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不同胎龄脐带静脉顺应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脐带静脉的临床应用从生物力学性质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胎龄在24~42周流产及自然分娩正常胎儿脐带静脉50例, 测定其压力-容积关系.结果:脐带静脉的p-V曲线可用抛物线拟合.脐带静脉顺应性随胎龄增加而增大,但39周以后又降低 .结论:人脐带静脉是动脉移植物的良好替代材料,在移植时除了考虑脐带静脉与宿主动脉相匹配外,还应注意其顺应性与胎龄的关系,建议选用胎龄在37~40周之间的脐带静脉作为临床应用的移植材料.

    作者:李文春;黄铁柱;周新华;李勇;周立兵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床突间隙显微外科解剖及概念的探讨

    目的:为经床突间隙(CS)进行海绵窦、鞍内、颈内动脉及眼动脉等病变的直接手术提供解剖依据,进一步澄清CS的概念.方法:用22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从翼点和额下入路对前床突及周围结构进行直接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CS是磨除前床突后留下的一楔形空间,其顶边宽(2.39±0.18)mm(0.64~4.10 mm),底边宽(5.34±0.16)mm(2 .66~7.00 mm),上内侧边长(7.67±0.33)mm(4.02~14.32 mm),下内侧边长(11.21±0.4 9)mm(4.24~17.06 mm),下侧边长(10.00±0.32)mm(5.6~14.26 mm),底高(7.87±0.35) mm(5.12~16.38 mm),尖端空间完全被颈内动脉(ICA)床突段所占据.ICA的远硬膜环和近硬膜环都不完整,动脉壁外常有海绵窦静脉丛,术中剥离ICA床突段可引起静脉丛出血.结论:ICA床突段血管壁外有海绵窦静脉丛,它是海绵窦内结构,所以手术松解ICA床突段好只剥离其内侧缘的ICA 穴,并为术中暴露CS后的空间大小提供了客观指标.

    作者:尹嘉;曹瑞华;丁学华;廖建春;楼美清;骆纯;卢亦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环状胰腺1例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一书记载,环状胰腺在十二指肠降部、上部者分别占86.4%、9.1%, 在十二指肠上部和降部者占4.5%.笔者在一成年男性的游离消化系统标本上,发现一例不完全型环状胰腺,十二指肠水平部大部分被其包绕,现报道如下.

    作者:应志国;郁迪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磁共振血管成像Willis环的变异及其意义

    目的:调查在MRA下Willis环的变异情况,并探讨MRA评价Willis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MRI检查脑内无明显异常的3D -TOF MR血管成像图像,统计各个动脉的变异情况.MRA未被显示的动脉被判断为缺如,对称性动脉一侧直径为对侧直径1/2以下者被认为发育不全.结果:A1 段的缺如占8.3%,发育不全占10.8%,A1段的发育不良或缺如与同侧PCoA增粗呈正相关;ACoA显示率41.7%,且男性大于女性;PCoA的显示率41.2%,女性大于男性;胚胎型PCoA发生率29.9%;永存三叉动脉发生率0.5%.结论:MRA评价Willis环变异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玉忠;张雪林;昌仁民;仓鹏;夏琼;刘杏元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下位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的断层解剖与CT

    目的:为临床腰椎弓根内固定术的开展提供断层解剖学基础与CT资料.方法:在5 0例(标本24,CT 26)经L4、L5椎弓根层面上,观察确定进针点,并测量椎弓根厚度、进针角度和从进针点经椎弓根中心至椎体前缘的距离等数据.结果:L4 、L5椎弓根厚度、进针角度、从进针点经椎弓根中心至椎体前缘的距离,平均分别为11.55、15.25mm;16.01°、18. 55°;53.69、50.85 mm.固定针直径、进针角度和进针深度,分别为:6.50~7.50、7.50 ~8.50 mm;14.00°~20.00°、17.00~23.00°和32.50~39.00、29.25~35.75 mm.结论:在L4、L5椎弓根层面上,以上关节突基部外侧缘为进针点较佳 .

    作者:林炎生;周庭永;韩景茹;钱学华;吕发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的枢椎解剖学测量

    目的:为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0例中国成人干燥枢椎标本上,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96.5%的标本椎弓根宽度大于4.5 mm,11.5%标本侧块内侧高度小于2.1 mm,20.6%标本椎弓根内侧高度小于4.5 mm, 右侧占8.1%,左侧占12.5%,其中男性15.7%,女性40%的标本椎弓根内侧高度小于4.5 mm. 螺钉固定的上倾角和内倾角分别为39.2°±5.04°和5.79°±2.45°.结论:[ HTSS〗21.5%的国人不适合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枢椎椎弓根变异较大,术前应进行旁矢状位的薄层CT扫描.

    作者:沙勇;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三叉神经根表层纤维束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感觉根(TNSR)的解剖学结构,及其表层神经纤维束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可行性.方法:对10例尸体的三叉神经根标本取材、并对TNSR石蜡包埋及连续切片,进行较系统的观察.为2例TN患者行TNSR 表层神经纤维束切断术的治疗与随访.结果:解剖及组织学上显示了TNSR的中央部分有一根巨大的神经纤维束,而在表层环绕着细小的神经纤维束.术中的观察与组织学一致,2例TN患者术后,面部疼痛等症状消失,分别随访1年6个月及1年4个月, 症状未复发,且保留了温、触觉功能、角膜反射及形态正常.结论: TNSR中央区域有一巨束神经纤维,表层分布着小神经纤维束.表层神经纤维束切断术能够治疗TN,且保留了温、触觉及角膜反射,本手术方法是一种治疗TN有效的、且很有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

    作者:江远仕;王少洪;张长椿;杨冬涛;吴婉芬;吴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改进的解剖依据和临床验证

    目的:为改进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操作方法提供解剖学基础 , 并通过临床应用加以验证.方法:20具成人标本,按改进穿刺点定位的具体操作步骤,解剖观察右锁骨下静脉的行程、毗邻,测量与该静脉有关的数据;并用该法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2 180例.结果:穿刺点至右锁骨下静脉、右锁骨下动脉和静脉角的距离分别为(3.5±0.6)cm, (2.9±0.6)cm 和 (5.7 ±0.9)cm, 锁骨表面至第一肋表面的深度为(2.3±0.4)cm, 锁骨下缘与锁骨下静脉的角度为 37.5°±11.6°.统计了按此置管术施行的临床资料2 180例,穿刺成功率为98.85% (2155 例 );穿刺失败率为1.15% (25 例),并分析了失败的原因.结论:改进的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具有成功率高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方机;罗光辉;李忠华;廖进民;钟世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踝部血管网对小腿远端蒂皮瓣的供血作用

    目的:研究踝部血管网对小腿远端蒂组织瓣的供血作用.方法:通过10例小腿铸型标本和3例新鲜标本的解剖,观察踝部血管网的构成及其与小腿筋膜皮肤血管网的交通吻合.结果:踝部血管网有众多的血供来源,并形成错综复杂的各方吻合.踝部血管网与小腿前侧、内侧、前外侧和后外侧的纵向筋膜血管丛及皮神经皮静脉血管丛,分别在踝前伸肌支持带、内踝、外踝前和外踝后的部位相交汇,吻合丰富而明显.结论:踝部血管网吻合充分、丰富,设计宽约3 cm的筋膜皮下组织为蒂,可为小腿带皮神经和皮静脉血管丛的远端蒂筋膜皮瓣提供丰富血供.

    作者:张世民;顾玉东;徐达传;侯春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桡骨髓腔的形态与蛇形髓内针设计关系

    目的:为设计桡骨髓腔内固定器材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桡骨30例,按20 等份横断,观察髓腔形态,测量前后径和横径.结果:总体形态, 桡骨髓腔上端横截面呈圆形或矢状位椭圆形,上端大处为3/20处,前后径平均9.1 mm,横径8.5 mm.骨干和下端呈前后扁平状,其横截面近似椭圆形,其小处为桡骨中份,前后径平均4.4 mm,横径5.9 mm .大处为下端17/20或18/20处,前后径平均8.0 mm,横径13.3 mm.结论:桡骨髓腔中间小,两端大;上端呈圆形或椭圆形,骨干和下端呈扁圆形.其形态特点适合用弹性蛇形髓内针固定器械.

    作者:李忠华;明立功;明新杰;明新广;张全金;廖进民;钟世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