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少地;钟桂午;于杰;张锦;闫自强
颈肋导致胸腔出口综合征较为常见,但叉状颈肋却少见报道,叉状颈肋并斜角肌止点变异更为少见,作者在临床遇到1例颈肋与第1肋融合形成叉状肋并斜角肌止点变异,臂丛被变异的颈肋及前斜角肌分为两部分.报道如下.
作者:范少地;钟桂午;于杰;张锦;闫自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为下腹壁反射重建膀胱功能手术时脊神经前根和吻接平面的选择以及脊神经前根的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了硬膜内T11、T12和S2~4脊神经前根排列的位置关系、相互的距离和横截面积.结果:(1) 脊神经前根横截面积T11(0.70±0.14)mm2、T12(0.61±0.18)mm2较S3(0.61±0.07)mm2、S4(0.45±0.09)mm2前根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小于S2前根(1.12±0.24 )mm2(P<0.05);(2) T11、T12前根出硬膜平面均高于S2~4脊神经前根出脊髓平面;(3) 在脊髓圆锥平面,S2~4脊神经前后根的辨别和序列的确认较圆锥下容易.结论:(1) 利用下腹壁反射重建膀胱功能,宜采用T11或T12前根与S3 或S4前根吻接并需作神经移植;(2) 手术宜选择在脊髓圆锥平面;(3) 该术式为利用体反射重建膀胱功能增加了一种新选择.
作者:徐瑞生;侯春林;张世民;王诗波;王金武;刘明轩;衷鸿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15个尸体标本的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特征及毗邻关系.结果:镰状皱襞沿视神经的长度为0.4~4.6 mm,1/3的视神经前段隆突,鞍结节均较平坦,多数视交叉后缘位于鞍背后方.视神经主要由垂体上前动脉供血,半数有分支沿视神经前行.视交叉的上面多由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供血,下面的内侧部多为垂体上动脉供血,外侧部多为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分支供血.视神经上面覆有一层蛛网膜,再上面为直回下面的软脑膜,二膜间多数分开.结论:国人鞍结节边界不易确定,按传统方法将视交叉分型有困难,所以宜按蝶棱与视交叉前缘间距判断前置或后置.手术中易损伤沿视神经行走的小动脉,电凝须特别小心.贴视神经上抬直回,实际上是沿粘着较少的界面分离,有半数需离断一些纤维小梁.
作者:王守森;王如密;章翔;张发惠;郑和平;谢汉国;张锡增;荆俊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腰椎峡部裂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MTS-858材料试验机先在0℃条件下测试10件内固定器的抗拉力情况,内固定器在常温下恢复原形状后,随机分成2组,分别在37℃及40℃条件下测量其抗拉力情况;2件内固定器施加20~200N进行循环拉伸载荷(1Hz)测试,观察内固定器的形变情况.结果:0℃条件下内固定器的抗拉力能力明显低于37℃及40℃组(P<0.01),在37℃及40℃条件下内固定器被拉开2mm均需200N以上拉力,且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2件内固定器发生形变6%时抵抗拉伸载荷次数分别为9 576次和10 028次.结论:腰椎峡部裂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是一种简便易行、固定可靠的新型内固定器械.
作者:张辉;靳安民;赵卫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男,52岁.因右侧腹痛一周入院.入院前在外院B超提示右下腹低回声包块,肠间积液.拟诊急性阑尾炎,给予菌必治、灭滴灵抗炎对症治疗5d,效果欠佳而转诊本院.
作者:李家福;夏春咸;立全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为更好地开展全耳再造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①观察头面部血管铸型标本10例18侧,②用逐层解剖的方法观察10例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和5例新鲜成人头部标本.结果:①耳廓及乳突区是由耳后动脉和颞浅动脉相互吻合形成的血管网供血.②耳廓的组织层次简单,可以认为耳廓是由皮肤包裹软骨形成的一个附属结构.结论:①皮肤扩张法耳再造术在皮下层进行皮肤扩张为理想,可形成薄的真皮下血管网皮瓣.②颞顶筋膜瓣可作为耳后皮瓣的补充,用于耳廓再造.③残耳可分为三部分进行充分利用.
作者:陈兵;高学宏;徐达传;雷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确定不同骶神经根对膀胱的支配频率和支配效能.方法:总结在10例圆锥上脊髓损伤患者,从马尾骶神经根途径进行膀胱功能重建时术中骶神经根电刺激的膀胱测压结果.结果:对膀胱的支配频率,S3占100%,S4占90%,S2占25%;对膀胱的支配效能,S3占52.2%,S4占44.9%,S2占2.5%.(S3+S4)提供了膀胱压力的97%,S2无论在支配频率和支配效能方面,作用均很小.结论:膀胱逼尿肌的神经支配主要由S3和S4提供.
作者:张世民;侯春林;陈爱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报道先天性高肩胛症的病理及局部解剖特征及其手术疗效.方法:临床观察了12例先天性高肩胛症软组织和骨骼的局部解剖特点,并采用肩胛骨上部切除和改良Woodward手术联合治疗.结果:随访12~30个月,肩胛骨下移1~2肋间隙,平均1.7肋间隙,肩部外观、肩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结论:先天性高肩胛症为软组织和骨骼的复合病变,联合手术可明显改善畸形和关节功能.
作者:冯峰;张志勇;张春健;刘兴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在解剖操作时,发现一例成年女性尸体冠状窦瓣畸形,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学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在处理一具中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臂丛的C5前支穿过前斜角肌变异,现报道如下:
作者:曲永松;吕美玲;姜殿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源性疾病的人工间盘置换.方法:在确诊为椎间盘源性疾病的患者中按拟定人工间盘置换的指征进行SB ChariteⅢ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并进行相关评价.结果:34例患者共41个椎间盘给予人工间盘置换,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3~38个月),34例患者的优良率90.1%(JOA评价标准),其中椎间盘突出伴不稳4例,术后腰椎动力位摄片证实手术节段椎体间无异常位移,25例行L4~5节段椎间盘置换术后的椎间大前屈后伸活动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15例L4~5椎间隙狭窄手术后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面积比术前显著增加(P<0.01).结论:对腰椎间盘源性疾病进行人工间盘置换,除能恢复腰椎节段的运动功能外,还可以重建椎间隙高度,扩大椎间孔面积,有利于腰椎的稳定,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义春;刘尚礼;黄东生;郑召民;李春海;马若凡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腰椎上关节面方位及对腰段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测量45套成人腰椎上关节面边缘的相互距离,并计算出上关节面的方位角.结果:腰椎上关节面的方位角自上而下由大逐渐变小,男性右侧L1为69.9°±10.5°,L5为61.5°±10.0°,女性右侧L1为66.4°±8.5°,L5为60.2°±17.8°,同一节段上关节面的方位角右侧大于左侧,相邻节段间无显著性差异;男性L1~L4节段左右两侧方位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15~4.43,P<0.05),女性仅L4节段左右两侧方位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25,P<0.05);男女两性方位角比较,仅L4节段左侧方位角有显著性差异(t=2.01,P<0.05).结论:腰椎上关节面的方位由近矢状位逐渐过渡到近冠状位,腰椎两侧上关节面方位角不对称.
作者:孟庆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肩胛上神经卡压征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收治的12例肩胛上神经卡压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及诊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保守治疗6例中4例有效,有效率66.67%.手术治疗8例,随访2~3年,症状完全消失,肌力较术前恢复至Ⅳ~Ⅴ级,未发现有复发者,但肌肉萎缩无明显改善.结论:本征早期用保守疗法可使部分患者治愈,如治疗2个月无效或出现明显肌肉萎缩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陈兴民;李忠哲;王军义;冯明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为临床认识和治疗急、慢性肘关节不稳定提供基础.方法:解剖观察肘关节副韧带的形态结构特点,测量依序切断桡侧软组织(包括桡侧副韧带)时肘关节后外侧旋转度的变化、依序切断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时其外翻旋转角度的变化.结果:①尺侧副韧带前束可分为前部纤维和后部纤维;桡侧副韧带部分止于环状韧带,部分止于尺骨冠突的外下方.②屈曲60°以前,尺侧副韧带前束的外侧部紧张而内侧部较松弛,肘关节屈曲超过60°后,前束内外侧处于同等程度的紧张状态;后束在肘关节屈曲超过90°后才被拉紧.③肘关节桡侧副韧带复合体对维持关节外侧的稳定作用约占50%,伸肌及伸肌腱膜起协同作用.结论:肘关节副韧带是维持肘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在肘关节的运动过程中,副韧带的不同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桡侧尺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前束是肘关节主要的稳定结构.
作者:杨运平;徐达传;赵卫东;张义生;钟世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腰椎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选取一正常自愿者L4~L5节段为研究对象,通过CT扫描、图像数字化处理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立了腰椎活动节段的有限元模型,通过Super-SAP有限元分析软件包对模型进行了应力分析.结果:建立了L4~L5活动节段的有限元模型,并分析了生理载荷下腰椎活动节段不同组成部分的应力分布.结论:为腰椎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简便、准确的方法,为分析和研究该模型在各种情况下的生物力学表现创造了条件.
作者:袁野;靳安民;何丽英;朱赞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颈静脉孔区周围组织关系,量化枕髁及髁旁组织结构,为该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方法,对10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15例干性颅骨标本,观测颈静脉孔、枕髁、颈突及舌下神经管等髁旁组织结构间关系.结果:寰枕关节面不同的比例关系,决定枕髁的磨除范围.颈突位于枕髁的后外侧,茎突和二腹肌沟的内侧,后邻椎动脉上外侧袢,组成了颈静脉孔的后壁.与颈动脉管外口、舌下神经管外口形成了三角形,出颅的后组脑神经及颈静脉球位于三角形内.结论:本入路是枕下外侧入路的改良,通过部分枕髁及颈突磨除,从后方显露颈静脉孔,避免了面神经移位及颞骨岩部的磨除.
作者:张力伟;王忠诚;于春江;王凤梅;陈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为单侧唇裂鼻畸形婴儿期一次整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0~3 岁正常儿童和唇裂患者的头部标本做显微解剖及铸形和透明标本.结果:正常儿童上唇部动脉主要来源于上唇动脉,大多左右侧上唇动脉吻合成动脉弓,上唇动脉有分支分布于鼻端,分布于外鼻的动脉主要有鼻背动脉、鼻外侧动脉、鼻翼动脉和鼻翼下缘动脉,且形成非常丰富的吻合.单侧完全唇裂患者的上唇动脉沿唇红缘和裂缘走行,终止于鼻翼基部(患侧)和鼻小柱基部(健侧),外鼻的动脉来源及分布与正常儿童相同.结论:本文结果对成功地施行婴儿单侧唇裂鼻畸形一次整复的手术是很重要的.
作者:向宇燕;邓细河;徐达传;周小兵;唐茂林;孙贺;程宁新;黎凡;崔颖秋;姜杰;翟佳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关节桡骨远端骨折后主要屈、伸肌腱的动力学指标力臂的变化规律.方法:在8只成人尸体上肢标本,截骨造成经关节面桡骨远端骨折,再将骨折片分别向背侧移位1、2、3、4、5 mm,测定经关节面骨折在无移位,移位1、2、3、4、5 mm时,桡侧腕长、短伸肌腱、尺侧腕伸肌腱、桡侧腕屈肌腱和尺侧腕屈肌腱的力臂变化.结果:在腕关节屈伸活动时桡侧腕长伸肌腱的力臂在骨折背侧移位2、3、4和5 mm时较无移位时显著增大(P<0.05),而桡侧腕短伸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的力臂在背侧移位1~5 mm时均显著增大(P<0.05 或P<0.01),桡侧腕长、短伸肌腱的力臂增大数值和背侧移位成正比.结论:经关节面桡骨远端骨折背侧移位显著影响腕动力学,随移位程度增大,腕屈、伸肌腱的力臂增大.
作者:汤锦波;谢仁国;徐燕;于晓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为带血供的髂骨骺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臀部标本以及2侧儿童标本上,观测臀上动脉深上支的行程、分支及滋养支;选用50块髋骨,观察髂骨嵴前外侧部的滋养孔.结果:儿童臀上动脉深上支的分支、分布与成人相似,位于臀中肌深面和臀小肌上缘(相当臀前线),循髂骨嵴弓形向前,达髂前上嵴,沿途分出平均(4.2±1.1)支外径0.5~1.1 mm的髂嵴支,分布髂嵴骨膜,并发细小分支进入滋养孔.从髂前上棘至结节区,在距髂嵴缘下方2 cm范围内,平均有(22.4±6.7)个滋养孔.结论:以臀上动脉深上支及其分支为蒂,在髂嵴前部可切取带骺骨瓣,以修复长管骨骨骺缺损.
作者:陈振光;张发惠;刘经南;谭金海;阮默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对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进行塑化切片与MRI对照研究,获得正常影像和断层解剖资料.方法:采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脑神经横断位8例、矢状位和冠状位各1例薄层切片,同时采用FLASH-3D序列完成头颅标本及30例正常人脑干MR扫描,以MPR技术完整显示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脑池段全程.结果:塑化薄片断层、标本和活体MR扫描,脑神经行程、解剖形态均有良好的对应关系,Dorello管和展神经海绵窦段在塑化切片上显示良好,MRI仅能部分显示.结论:生物塑化薄层切片能够对脑神经及相关结构进行准确显示,是脑神经影像学研究的重要对比方法.
作者:张伟国;张绍祥;巫北海;陈金华;谭立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