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升荣;代生富;李华;吴宇平;朱磊;陶远孝
在解剖一具约60岁左右的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右肝管为3支型变异,现报道如下: 在肝门下方右肝管3支型(分别辊称为上、中、下支,附图)。上支肝右管为肝右管主干,长11.9 mm,外径为5.9 mm,与肝左管汇合成肝总管;中支肝右管长为19.8 mm,外径为3.0 mm,注入到肝总管中段;下支肝右管长为25.5 mm,外径为3.4 mm,注入到肝总管下段。胆囊管长为17.8 mm,外径为3.9 mm。肝总管长为33.5 mm(从右上肝管与左肝管汇合处到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处),外径为7.0 mm。肝右管3支型不同于《河北新医大学》右肝管分类的第三型,实属少见。
作者:王鹏;张金波;单云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从鼻旁区进入鼻中隔的血管,为设计鼻中隔软骨粘膜岛状瓣修复眼睑衬里和睑板的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0具新鲜成年尸体标本从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在2具尸体标本的面静脉内注入兰色乳胶溶液。在3.5倍的手术放大镜下进行解剖,显露鼻中隔的血管和进入鼻中隔的鼻区血管。结果:鼻翼基底动脉和鼻翼基底神经进入鼻中隔的前下部,参与犁氏区克氏动脉丛的组成,与鼻中隔前部和后部的血管相互吻合。结论:以鼻翼基底动脉和鼻翼基底神经为血管神经蒂的岛状鼻中隔软骨粘膜瓣,可转移到眶区修复眼睑衬里粘膜和睑板的缺损。
作者:赵振民;李森恺;严义坪;杨明勇;李养群;黄渭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儿18个月,因发现左腹股沟肿物1年,不能还纳12h于2000年6月20日10时就诊,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无排气、排便12h。查体:神志清、精神差,脱水貌,双肺呼吸音清,无罗音,心率120次/min,律齐,无杂音,腹部饱满,无胃肠型,无肌紧张,叩呈现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亢进,左腹股沟区见一8 cm×6 cm×8 cm梨形肿块,局部张力大,不能还纳,透光试验(一)。诊断:左腹股沟斜疝并嵌顿。做好术前准备,行急症手术。术中所见:回盲部被嵌顿,盲肠约5 cm,回肠约6 cm,肠管胀气明显,充血,呈暗红色,由内环探查腹腔,见盲肠来自右侧,升结肠有系膜存在。阑尾肿胀、充血,行阑尾切除,观察嵌顿肠管颜色变为红润,将其送回腹腔,高位结扎疝囊并悬吊,逐层缝合伤口。 腹股沟疝内容物多为小肠或大网膜,若右侧为滑动疝,内容物可为盲肠;盲肠嵌顿于左侧者实属罕见。其发生机理为肠袢的盲肠结肠段转位过度,超过270°,致盲肠呈现于盆腔内;盲肠及升结肠都游离在腹腔中,成为活动盲肠。因其活动度增加,可成为腹股沟疝存在者的疝内容之一。本例患者因回盲部不固定,日后若患阑尾炎难以诊治;且阑尾因嵌顿肿胀,充血,日后患阑尾炎几率增加,故术中行阑尾切除。
作者:槐业东;李丽;槐业伟;马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研制颈椎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提供中下颈椎体解剖学数据。方法:对55具成年颈椎干燥骨标本和35例正常颈段CT扫描片进行测量,确定椎体相关数据的正常范围。结果:CT测量值大于干燥骨标本测量值;椎体矢状径测量值为16.86~19.53 mm;椎体前缘高度与椎体中间高度不等,高相差可达2~3 mm。结论:临床上应以CT测量值为准,ATFC佳的长度为12~14 mm,ATFC在椎间隙部分的高度应为2~3 mm。
作者:刘锦波;唐天驷;杨惠林;徐晓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现代外科学正向着纤维化、闭合化和计算机化方向发展,它要求磁共振成像(MRI)不能满足于将脑内微小占位性病变定位于脑叶,而要定位于脑回[1~2]。近几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已应用于研究脑功能[3~5],需要在断面上精确识别大脑的沟、回,研究大脑在断面上沟、回的定位,对大脑内微小占位性病变的精确定位、立体定位手术、X刀和γ刀治疗及脑功能的fMRI和PET研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以往对大脑沟、回的解剖学研究,多是探讨它们的整体形态[6],即使以断面的形式来表达大脑的解剖,也较少涉及沟、回,且为不连续的个别断面[7]。迄今出版的断层解剖学图谱、磁共振成像和CT书籍[8~9],对大脑沟、回亦均未作详细论述。因此,现有的有关大脑沟、回的断面知识,远不能满足临床所需。80年代以来,一此学者利用断层标本、CT、MRI对大脑沟、回在断面上的定位进行了研究,现综述如下:1 研究方法 80年代以来所开展的大脑沟、回断面定位研究,方法主要有:①影像与解剖相结合的方法[10~18],将颅脑标本先做CT或MRI扫描,然后以同样扫描平面、层厚切制标本,对照观察研究定位。②纯影像学研究[19~23]或影像与血管造影相结合的方法[24~26],将病人CT或MR图像与血管造影相结合以确定病变部位及病变对观察结果的影响,找出髓突与相应脑回的关系,以在图像上辨认相应脑回。③纯解剖学研究[27~30],在断层标本上识别不同的脑回标志性结构,对客观描述脑内结构提供重要参照。
作者:丁娟;李振平;刘树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健康与骨质疏松性髋关节骨折老年妇女股骨颈骨密度,并估计健康妇女髋轴长度(HAL)以取得其正常值。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38例髋关节骨折组及108例正常对照组老年妇女的股骨颈骨密度(BMD)和髋轴长度(HAL),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正常组妇女此两项指标间的关系及分别与年龄、身高间的关系。另对216例20~59岁健康妇女测量髋轴长度以取得其正常值。结果:髋关节骨折老年妇女组股骨颈BMD为(0.6019±0.1187)g/cm2,低于健康老年妇女组的(0.7252±0.0966)g/cm2;其HAL值为(10.66±0.72)cm,高于健康老年妇女组数值(10.21±0.76)cm(P<0.05)。健康老年妇女HAL与股骨颈BMD及年龄因素均无相关关系(r=0.11和0.08,P>0.05)。健康妇女髋轴长度平均值为(10.23±0.84)cm。结论:髋轴长度是能够独立区分髋关节骨折老年妇女与健康人群的测量指标,可能对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吴胜勇;祁吉;李景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上肢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4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上肢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2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墨汁灌注,观测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上肢所有皮神经都有来源于知名血管的营养血管伴行,在神经旁形成纵向血管链,除营养神经外,发出众多皮支与深筋膜血管网、皮下血管网广泛吻合营养皮肤。结论:以上肢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设计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作者:余国荣;奚翠萍;覃松;陈秀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一词始于60年代,首先由Margolis于1967年提出,并沿用至今。它是应用放射性影像学技术和专门的器械、材料对疾病实施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学科。由于导向设备、介入器械和材料等的限制,该学科曾一度发展缓慢。7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十年,随着USG、CT、MRI和DSA等影像设备在临床上应用和普及,介入器械和材料不断更新,这门新兴学科得到了飞速发展;其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几乎涉及人体各部位的组织器官。介入放射学涉及材料学、生物物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药物学和临床各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边缘学科。介入放射学在使疾病诊疗实现少(微)创化、闭合化和计算机化的同时,也向古老的解剖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密切结合各种介入放射学技术开展解剖学研究,为提高疾病的诊疗效果、减少和避免并发症提供形态学基础,已成为解剖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介入放射解剖学因之应运而生,并将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而大有作为。
作者:王震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认识前列腺增生腺体的局部解剖结构,改进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手术方法。方法:解剖观察10例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剜除术的完整标本,在标本上模拟设计尿道外增生腺体摘除的手术方法,在12例实际手术中验证方法。结果:10例标本的尿道起始部与增生腺体前上部分腺体之间存在一隐窝,是两侧增生腺体前面的内侧缘弧线形相交形成的夹角区域,为无增生腺体覆盖的三角形尿道裸区,由这一区域分离尿道与增生腺体,可将增生腺体解剖为外层包绕的薄层组织和两侧增生腺体的主体,并由增生腺体中完整分离出尿道,予以完整保留。实际手术中,12例尿道外全部摘除增生的腺体,完整保留尿道,2例尿道有小的纵行裂口。结论:前列腺存在一个无增生腺体覆盖的尿道裸区,利用这个解剖标志可建立一种新的彻底摘除前列腺增生腺体并保留尿道手术的方法。
作者:蔡伟;肖序仁;洪宝发;叶林阳;宋勇;王晓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犬胸腰段节段性营养动脉的解剖形态学。方法:用乳胶混合剂经股动脉注入,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观察脊髓节段营养动脉的来源、分布和外径。结果:犬有13对肋间动脉起于胸主动脉或锁骨下、肋颈干;节段性营养动脉均营养神经节并形成丛;只有直径0.4 mm左右的动脉才到达脊髓;根大动脉在T8、T9脊髓节段出现率较高,左侧多于右侧。结论:本文结果为实验形态学提供解剖学基础。
作者:董生;肖湘生;张电波;欧阳强;董伟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手外科提供手部动、静脉伴行关系的规律性。方法:10例新鲜带前臂的手部标本,血管分别灌注过氯乙烯乙酸乙酯或乳胶填充剂,制成动、静脉分色腐蚀铸型标本和解剖剥制标本,观察手部动、静脉伴行关系。结果:手部浅、深血管弓,掌心血管,指掌侧总血管动、静脉呈紧密伴行关系。手掌侧和背侧部浅血管以及手指的掌侧和背侧部血管,动、静脉无伴行关系或伴行不紧密。结论:手部动静脉血管配布规律是:浅层血管呈网络型分布,动静脉无伴行关系,越接近深部,动静脉伴行关系越紧密。指部血管伴行关系都不紧密或没有伴行关系。
作者:李忠华;钟世镇;石瑾;王兴海;洪辉文;刘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自体筋膜治疗腰椎滑脱术后及循环载荷下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18具新鲜猪脊柱运动节段(L4~L5)标本模型按正常组、滑脱组、筋膜固定组顺序进行试验。先对比观察各组在脊柱三维空间分析系统屈伸活动的水平位移。再用双轴液压伺服生物材料测试系统进行载荷下屈伸试验。获得首次载荷循环及每间隔250次,共1500次循环运动范围及初始刚度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滑脱组水平位移大于正常组和固定组,差异显著(P<0.05)。首次循环载荷下,滑脱组活动范围大于正常组和固定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首次循环载荷,滑脱组屈、伸初始刚度均小于正常组及固定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固定组也明显大于正常组,两者差异显著(P<0.01,P<0.05)。第1500次循环载荷下的初始刚度仍高于正常组。结论:采用自体筋膜固定腰椎滑脱术后瞬时失稳和保持其稳定性是有效的,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生物力学依据。
作者:梁伟雄;赵卫东;叶淦湖;欧阳钧;钟世镇;黄文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额颞眶-颧弓入路中,海绵窦的不同切开方法对其显微结构的显露,为海绵窦病变的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10例成人头颅标本,采用经额颞眶-颧弓开颅,在显微镜下对海绵窦的侧方硬膜外,侧方硬膜下,及上方入路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对16例海绵窦病变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外侧硬膜外入路可用于显露三叉神经第2、3支,三叉神经节,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后垂直段,外展神经及岩骨颈内动脉水平段;侧方硬膜下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外侧及前下,后上静脉间隙,以及所有走行在海绵窦内的颅神经和海绵窦内颈内动脉水平段;上方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内侧、外侧及后上间隙,海绵窦内ICA水平段、前膝、前垂直段及床突段的内侧面,以及垂体的外侧面。结论:依据海绵窦内病变的位置不同,在额颞眶-颧弓入路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切开海绵窦,既可安全地显露病变,又可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作者:菅凤增;沙成;王兴文;杨玉明;袁庆国;刘树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在解剖一具约55岁左右的女性尸体标本时,见其为马蹄铁形肾并动脉血管变异,现报道如下: 左右两侧肾脏的下极在中线融合成峡部,肾大长度(左右径)为14.0 cm,宽(上下高)为9.9 cm,肾上极厚处为3.3 cm,肾下极薄处厚1.0 cm。马蹄铁形肾左右两侧上极间距为5.5 cm,肾下部中点上缘至上极连线间距为5.4 cm。肾的高度,上极平L1椎体上缘,下极平L4椎体中部。左肾动脉1支,起自腹主动脉左侧,外径为5.1 mm;右肾动脉为两支,分别起自于腹主动脉右侧,上支外径为2.6 mm,下支外径为3.8 mm。迷走肾动脉右支起于右髂总动脉根部,至肾右侧长5.0 cm,外径为2.4 mm;迷走肾动脉左支起于腹主动脉分叉处的后壁, 经两髂总动脉间上行分3支至肾下缘,长支4.5 cm,分支前外径为3.2 mm。左肾静脉长7.2 cm,根部外径10.9 mm;右肾静脉长3.6 cm,根部外径为5.4 mm。左卵巢静脉两支分别注入左肾静脉,外径分别为2.9 mm、3.0 mm,走行在马蹄铁形肾左侧前方。肠系膜下动脉经肾前方下行。两侧输尿管分别起于肾门,经肾前方下行。
作者:王鹏;张金波;单云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指掌侧固有静脉是否存在,指掌侧浅、深静脉在断指再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只新鲜尸体手,以环氧树脂混合溶液为填充剂,灌注后制成动、静脉分色手血管铸型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指掌侧固有静脉分布不恒定,在示、中、环指共30条手指血管神经束中发现3条,指掌侧固有静脉起自手指中节,在血管束内伴随指动脉而行,在指根部注入指掌侧总静脉,在手指近节其外径为(0.21±0.03)mm。指掌侧浅静脉位置恒定,在远侧指间关节处汇聚成2~4条较粗大的纵向静脉干,逐渐向指掌侧中线的两侧分布,形成2条静脉主干,其在中节的外径为(0.64±0.12)mm,在近节的外径为(0.78±0.10)mm。指掌侧浅静脉管径较粗,但细于指背静脉,其与指背静脉外径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指掌侧固有静脉不恒定,属于一种退化现象,不能作为断指再植中的常规吻合静脉。指背静脉是断指再植中的主要吻合静脉,指掌侧浅静脉具有吻合价值。在断指再植中吻合指背静脉的同时,吻合指掌侧浅静脉利于再植指的静脉回流,提高断指再植的成活率。
作者:吴一民;刘浩江;李昶;云才;李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椎体骨密度(BMD)与抗压强度的关系。方法:18具完整腰段脊柱标本(L1~L5),用DEXA测试每个椎体的BMD,游离成单个椎体,按骨质疏松试行诊断标准分成正常对照组、轻中度骨质疏松组和重度骨质疏松组;测试椎体静态压缩下的大抗压力和刚度。结果:正常对照组、轻中度骨质疏松组和重度骨质疏松组平均骨密度分别为(0.916±0.191)、 (0.594±0.116)和(0.402±0.096)g/cm2;三组间的大抗压力分别为(7 037.2±1 525.9)、 (3 158.8±749.5)和(1 567.0±711.5)N;抗压刚度分别为(2 161.6±473.3)、 (1 085.5±265.2)和(608.6±315.2)N/mm。BMD与椎体大抗压力和刚度呈正相关关系;三组间的BMD、大抗压力和刚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椎体BMD与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质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是预测椎体压缩性骨折危险性的重要指标;老年人,尤其是绝经期妇女应检测BMD。
作者:樊仕才;朱青安;王柏川;樊继宏;王闵;周艳莉;刘大庸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以皮神经血供为基础的新型皮瓣,由Bertelli[1](1991)和Masquelet[2](1992)首先报道。国内张世民[3]和宋建良[4]1994年进行了介绍。以后不少学者对这类皮瓣进行了研究,但国外研究不如国内多。除Bertelli[5、6]继续有临床报道外,Nakajima[7、8]对皮神经和浅(皮)静脉伴行血管皮瓣进行了解剖研究和临床应用。国内张心宽[9]、芮永军[10]、廖进民[11、12]等均对四肢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了解剖观察。钟世镇[13]总结归纳了这类皮瓣成活的血管基础。目前临床切取的供区主要是前臂、手背和小腿、足背,以带前臂外侧皮神经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远端蒂筋膜皮瓣应用较多。作者[14]1996年曾对这类皮瓣进行过综述与评价。现结合近年文献,对这类组织瓣的血供、临床应用和命名作进一步分析和评价。
作者:张世民;侯春林;徐达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膈下间隙是指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的区域。膈下间隙的病变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复杂[1];又因膈下间隙及其各间隙间的通连关系在解剖学上存有争议,故给上腹部包块与积液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治疗带来了困难。70年代以来,CT、MRI相继应用于临床,它们能直观地显示腹膜和腹膜腔[2],从而为研究膈下间隙的解剖及诊断其病变提供了良好手段,因此,很多学者使用断层解剖学技术对膈下间隙的解剖和影像学表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现综述如下:1 肝冠状韧带的位置及其在膈下间隙划分中的意义 Barnard[3]提出冠状韧带位于肝上方和膈之间,故它将右肝上间隙分为右肝上前和右肝上后间隙。Bovd[4]指出冠状韧带位于肝后方,并不是位于肝上方,所谓的右肝上后间隙并不存在。Whalen[5]用干冰冰冻尸体作躯干部连续矢状切面进行观察,其结果支持Bovd的意见。高贤华等[6]用5具女尸标本冰冻后作躯干部连续矢状切面进行观察,60具男尸标本在打开腹腔后直接观察和测量,其结果亦支持Bovd的意见。但其连续矢状断层较厚,故对冠状韧带在连续断面上的变化未作详细研究。刘树伟等[7]用30具男尸标本躯干部连续矢状断层标本,详细观察了冠状韧带上、下层的位置、移行的肝裸区的位置。其结果:肝冠状韧带上、下层分别附于肝上面的后份和肝的下面,它们之间的肝裸区占据肝右叶的下面、后面并侵及肝上面后1/3。肝裸区的下界在近正中线的断层中,位于肝右叶的下面,向右侧逐渐上移而至肝右叶的后面,但从未到达肝的上面,因而不会出现Barnard所说的“右肝上后间隙”。
作者:赵振美;刘树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 Serial anatomy of larynx in MRI: MRI-histologic correlations P. Champsaur, C. Parlier-Cuau, C.Brunet, G.Moulin, C. Chagnaud, J.P.Lassau and M.Kasbarian喉部的MRI连续解剖:MRI与组织学的对应关系 喉是一个解剖结构复杂的器官。MRI可以作出三维平面的断层,因此,用MRI研究喉部的软组织结构优于其它成像技术。MRI通常结合喉镜检查,来评估喉部恶性肿瘤的扩散情况。该评估是选择手术适应症的基础,但有关喉部MRI的报道常常是互相矛盾的,而且动脉圆锥等一些重要的解剖结构并不能清晰可见。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MRI和组织切片的相互对应关系来研究喉的MRI放射解剖学。用8个解剖标本作研究,其中4个在横断面,2个在矢状断面,2个在冠状断面。MRI和组织切片在同一水平上进行并相互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可以对喉的断层放射解剖进行描述,并评估MRI的可靠性和局限性。结果表明,所有的主要解剖结构都可以确认,并可以显示出动脉圆锥。另外,我们还能看到杓状软骨的声带突,这在以前的文献中没有报道过。(22:5~11)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寰枢椎作为枕颈移行部,形态结构复杂,功能特殊。因其邻近颈髓、椎动脉和颈神经等重要结构,此区的畸形与病损常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又因其部位深在及生物力学性质独特,其病损的诊断和治疗相对复杂和棘手,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难点之一。本文拟就与临床有关的寰枢椎的解剖形态结构作一文献综述。1 寰椎 寰椎呈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和两侧的侧块及横突构成。前弓约占环的前1/5,后弓约占后2/5,侧块各占两侧的1/5。 前弓长(19.7±3.0)mm[1],前后略扁平,受水平方向力作用时易骨折。前弓与侧块连接处骨质相对疏松,是寰椎骨折易发部位之一。前路手术时,寰椎前弓骨窗暴露范围为(18.1±2.0)mm[2],而不至于损伤两侧的椎动脉和后组脑神经。前弓前方正中的隆起为前结节,有颈长肌和前纵韧带附着。后面正中有半弧形的齿凹与齿突形成寰齿前关节。前结节处高度为(10.2~15.4)mm,厚度为(6.4~7.1)mm[1,3],在齿突发育不良或移位的患者,手术切除前弓时应注意切除深度,以免损伤其后的硬膜和颈髓。寰椎中以前弓处皮质骨厚,与来自齿突的负荷承载量大有关[3]。
作者:曹正霖;钟世镇;徐达传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