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部动静脉伴行关系及临床意义

李忠华;钟世镇;石瑾;王兴海;洪辉文;刘畅

关键词:手部血管, 动脉, 静脉, 血管伴行
摘要:目的:为手外科提供手部动、静脉伴行关系的规律性。方法:10例新鲜带前臂的手部标本,血管分别灌注过氯乙烯乙酸乙酯或乳胶填充剂,制成动、静脉分色腐蚀铸型标本和解剖剥制标本,观察手部动、静脉伴行关系。结果:手部浅、深血管弓,掌心血管,指掌侧总血管动、静脉呈紧密伴行关系。手掌侧和背侧部浅血管以及手指的掌侧和背侧部血管,动、静脉无伴行关系或伴行不紧密。结论:手部动静脉血管配布规律是:浅层血管呈网络型分布,动静脉无伴行关系,越接近深部,动静脉伴行关系越紧密。指部血管伴行关系都不紧密或没有伴行关系。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胸腔镜下切取膈神经的应用解剖

    目的:对胸段膈神经的解剖关系进行了研究。为电视胸腔镜下切取全长膈神经进行移位治疗臂丛损伤奠定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新鲜尸体6具12侧,对膈神经及其周围器官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胸腔内覆盖膈神经的胸膜较疏松,易于分离;膈神经从锁骨下缘到入肌点的长度为:右侧(16.50±2.17) cm,左侧(23.00±2.50) cm;膈神经的血供主要来源于心包膈动脉,心包膈动脉的直径为(1.30±0.15) mm;在胸廓入口处膈神经、心包膈动脉及胸廓内动脉之间的解剖关系不恒定。结论:膈神经在胸腔内的解剖特点适合进行电视胸腔镜下的全长游离。但在胸廓入口处,膈神经、胸廓内动脉及由胸廓内动脉发出的心包膈动脉解剖位置不恒定。在临床操作时,该区域的处理是整个手术的关键。

    作者:徐文东;马建军;徐建光;黄汉伟;张家胜;张成钢;顾玉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健康及髋关节骨折老年妇女股骨颈骨密度的比较

    目的:了解健康与骨质疏松性髋关节骨折老年妇女股骨颈骨密度,并估计健康妇女髋轴长度(HAL)以取得其正常值。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38例髋关节骨折组及108例正常对照组老年妇女的股骨颈骨密度(BMD)和髋轴长度(HAL),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正常组妇女此两项指标间的关系及分别与年龄、身高间的关系。另对216例20~59岁健康妇女测量髋轴长度以取得其正常值。结果:髋关节骨折老年妇女组股骨颈BMD为(0.6019±0.1187)g/cm2,低于健康老年妇女组的(0.7252±0.0966)g/cm2;其HAL值为(10.66±0.72)cm,高于健康老年妇女组数值(10.21±0.76)cm(P<0.05)。健康老年妇女HAL与股骨颈BMD及年龄因素均无相关关系(r=0.11和0.08,P>0.05)。健康妇女髋轴长度平均值为(10.23±0.84)cm。结论:髋轴长度是能够独立区分髋关节骨折老年妇女与健康人群的测量指标,可能对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吴胜勇;祁吉;李景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大脑沟、回在断面上定位的研究进展

    现代外科学正向着纤维化、闭合化和计算机化方向发展,它要求磁共振成像(MRI)不能满足于将脑内微小占位性病变定位于脑叶,而要定位于脑回[1~2]。近几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已应用于研究脑功能[3~5],需要在断面上精确识别大脑的沟、回,研究大脑在断面上沟、回的定位,对大脑内微小占位性病变的精确定位、立体定位手术、X刀和γ刀治疗及脑功能的fMRI和PET研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以往对大脑沟、回的解剖学研究,多是探讨它们的整体形态[6],即使以断面的形式来表达大脑的解剖,也较少涉及沟、回,且为不连续的个别断面[7]。迄今出版的断层解剖学图谱、磁共振成像和CT书籍[8~9],对大脑沟、回亦均未作详细论述。因此,现有的有关大脑沟、回的断面知识,远不能满足临床所需。80年代以来,一此学者利用断层标本、CT、MRI对大脑沟、回在断面上的定位进行了研究,现综述如下:1 研究方法  80年代以来所开展的大脑沟、回断面定位研究,方法主要有:①影像与解剖相结合的方法[10~18],将颅脑标本先做CT或MRI扫描,然后以同样扫描平面、层厚切制标本,对照观察研究定位。②纯影像学研究[19~23]或影像与血管造影相结合的方法[24~26],将病人CT或MR图像与血管造影相结合以确定病变部位及病变对观察结果的影响,找出髓突与相应脑回的关系,以在图像上辨认相应脑回。③纯解剖学研究[27~30],在断层标本上识别不同的脑回标志性结构,对客观描述脑内结构提供重要参照。

    作者:丁娟;李振平;刘树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经口、咽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延髓及颈脊髓上段中线腹侧病变切除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1.成人完整颅骨200个,测枕骨基底部的长、宽和厚;2.在10具成人头部标本,保留颅后窝硬脑膜,各脑神经根和血管,观察其位置及毗邻;3.20具成人头部正中矢状断面标本,观察经鼻咽部进入颅腔和椎管的层次结构;4.5具头标本经口、鼻咽部逐层解剖至脑干下段及颈脊髓上段,观察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静脉和各脑神经根。结果:1.枕骨基底部平均长(27.9±2.4)mm,平均宽(20.3±2.6)mm,平均厚(10.0±0.5)mm;2.经解剖后详述了此入路的各层结构。结论:经口、咽入路适合颅颈交界区中线和骨窗范围的病变切除。

    作者:靳升荣;代生富;李华;吴宇平;朱磊;陶远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盲肠嵌顿于左侧1例

    患儿18个月,因发现左腹股沟肿物1年,不能还纳12h于2000年6月20日10时就诊,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无排气、排便12h。查体:神志清、精神差,脱水貌,双肺呼吸音清,无罗音,心率120次/min,律齐,无杂音,腹部饱满,无胃肠型,无肌紧张,叩呈现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亢进,左腹股沟区见一8 cm×6 cm×8 cm梨形肿块,局部张力大,不能还纳,透光试验(一)。诊断:左腹股沟斜疝并嵌顿。做好术前准备,行急症手术。术中所见:回盲部被嵌顿,盲肠约5 cm,回肠约6 cm,肠管胀气明显,充血,呈暗红色,由内环探查腹腔,见盲肠来自右侧,升结肠有系膜存在。阑尾肿胀、充血,行阑尾切除,观察嵌顿肠管颜色变为红润,将其送回腹腔,高位结扎疝囊并悬吊,逐层缝合伤口。  腹股沟疝内容物多为小肠或大网膜,若右侧为滑动疝,内容物可为盲肠;盲肠嵌顿于左侧者实属罕见。其发生机理为肠袢的盲肠结肠段转位过度,超过270°,致盲肠呈现于盆腔内;盲肠及升结肠都游离在腹腔中,成为活动盲肠。因其活动度增加,可成为腹股沟疝存在者的疝内容之一。本例患者因回盲部不固定,日后若患阑尾炎难以诊治;且阑尾因嵌顿肿胀,充血,日后患阑尾炎几率增加,故术中行阑尾切除。

    作者:槐业东;李丽;槐业伟;马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右肺斜裂、水平裂的CT应用解剖

    目的:为临床CT显示右肺斜裂下部的影像。为描述肺裂的CT影像特征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成人右肺标本45例中,取20例在肺门的4个层面上作常规CT扫描,观察其中12例的CT图像特征,并与标本相对照。分离45例右肺门和肺裂,在4个平面上观察肺裂的出现率和叶间面的形态等。结果:斜裂在肺门上部平面出现率为17.8%,在下叶底段支气管下部平面的出现率为97.8%、CT显示率为83.3%,斜裂叶间面在第1、3、4层面(包括水平裂)均为带状影,在第2层面为凸向后的弧形带状影;斜裂与肺水平轴间的下夹角为57.7°±7.9°。结论:对右肺下叶底段支气管下部层面作CT扫描可以显示斜裂下部的影像;将诊断床向足侧下倾32.3°或将CT架上倾32.3°可作CT斜位扫描,有助于对两种肺裂的影像进行鉴别。

    作者:王佑怀;张在沛;李兴富;汤桂成;李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胫骨骨髓腔的X线解剖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胫骨骨髓腔解剖特征,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25根成人胫骨标本摄取正侧位X线平片,并定义一系列测量参数进行测量。结果:胫骨骨髓腔平均全长为(29.4±1.9)cm;髓腔狭段长度为(6.5±1.2)cm,上下开口指数分别为10.0±2.9和8.5±2.6;胫骨骨髓腔中心线向后的弧度平均为2.6°±1.4°。结论:①髓内钉固定应限于胫骨狭点附近占胫骨骨髓腔全长1/5~2/5范围内的骨折;②交锁钉一期动态固定的骨折范围应限于胫骨狭段范围的骨折;③胫骨下段骨折适合逆向穿钉固定;④胫骨骨髓腔的弧度变化应成为髓内钉设计的考虑因素。

    作者:王建华;吴岳嵩;陈尔瑜;王新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游离背阔肌皮瓣的感觉神经支配应用解剖

    目的:为形成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背阔肌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观测了分布于背阔肌区域的肋间神经、胸脊神经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规律。结果:T5~10神经外侧支的后支在腋前线1~2 cm相应肋间穿出,呈节段性重叠性分布肩胛线以外的背阔肌区皮肤;其中T6~8分布于皮瓣范围较大、神经蒂较长并距血管蒂较近。第6~11胸脊神经后支穿出骶棘肌后,在胸腰筋膜中走行4~5 cm距离,后穿出在背阔肌浅层走行3~5 cm,呈重叠性节段性分布于肩胛线内侧的背阔肌区的皮肤。其中以第8、9胸脊神经后支在皮瓣中分布较大。结论:可设计以第6~8肋间神经外侧支的后支和/或以第8、9胸脊神经后支为神经蒂的感觉背阔肌皮瓣。

    作者:颜玲;钟世镇;徐达传;高建华;邵正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异常膜性结构与阑尾异位

    作者在近30年的外科手术中,发现与异常膜性结构有关的阑尾异位多种,现择其较为罕见的4种报道如下。1 肝、胆、右半结肠垂帆样结构致升结肠、盲肠和阑尾异位。  病例1:男,32岁,“转移性右下腹48h”入院,经右下腹直肌切口入腹,上延切口,见一垂帆状膜性结构由肝的脏面下行,与胆囊壁贴合后,布于结肠肝曲-升结肠-盲肠部(图1),并将回盲部向前上吊起翻转,阑尾在此帆内发炎增粗,尖朝上,离断阑尾与胆囊间的连系时有异常出血。肝曲上缘至升-盲交界点长约12 cm。  作者认为,此垂帆样结构是阻止该区肠管下行到位的原因。因为此结构能将回盲部向前上吊起翻转,可知有一定力度。此类膜性结构在肠旋转固定过程中可发生很多变异,盲肠在异常旋转过程中,可停留在不同部位,阑尾随之[1~4]。右上腹区可有称之为肝结肠韧带的异常膜性结构,此结构由肝右叶下行,连至结肠右曲,其上无血管[1]。本例似为肝结肠韧带,不过本例为垂状帆,且一直布至盲肠,上有血管,并将回盲部吊起向前上方翻转。本例不是所谓盲肠倒置[1]。本例盲肠位于肝下,是垂帆样结构牵扯所致。而“盲肠倒置”时,盲肠位于肝下是因“系膜在第三阶段早期即己固定”所致。而且,本例升-盲段长仅12 cm。看来,本例应是所谓肝结肠韧带与盲肠倒置2种异常的复合型。

    作者:陈明建;廖恒祥;宋基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右锁骨下动脉起于主动脉弓末端1例

    右锁骨下动脉起自主动脉弓末端(中国人体调查.1986.352)占1.48%,作者在解剖时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  成年男尸,头臂干缺如,主动脉弓凸侧见有四大分支:自右向左依次为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各动脉起始部的外径分别为15、 10、 17和22 mm 。其中,右颈总动脉与左颈总动脉起始部之间的间距为2 mm;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间的间距为4 mm;左锁骨下动脉与右锁骨下动脉的间距为13 mm。右颈总动脉自主动脉弓发出后,跨越右无名静脉前面斜行向上经右胸锁关节后方到达颈部。右锁骨下动脉由主动脉弓末端后内侧壁发出,自左向右斜向绕过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及右颈总动脉后侧,穿经食管后间隙属食管后型达颈根部,行至肺尖上方向外再发出相应分支。  本例同时未见右喉返神经勾绕右锁骨下动脉的情况。

    作者:范艳;李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下颈椎体应用解剖测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研制颈椎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提供中下颈椎体解剖学数据。方法:对55具成年颈椎干燥骨标本和35例正常颈段CT扫描片进行测量,确定椎体相关数据的正常范围。结果:CT测量值大于干燥骨标本测量值;椎体矢状径测量值为16.86~19.53 mm;椎体前缘高度与椎体中间高度不等,高相差可达2~3 mm。结论:临床上应以CT测量值为准,ATFC佳的长度为12~14 mm,ATFC在椎间隙部分的高度应为2~3 mm。

    作者:刘锦波;唐天驷;杨惠林;徐晓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右管变异1例

    在解剖一具约60岁左右的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右肝管为3支型变异,现报道如下:  在肝门下方右肝管3支型(分别辊称为上、中、下支,附图)。上支肝右管为肝右管主干,长11.9 mm,外径为5.9 mm,与肝左管汇合成肝总管;中支肝右管长为19.8 mm,外径为3.0 mm,注入到肝总管中段;下支肝右管长为25.5 mm,外径为3.4 mm,注入到肝总管下段。胆囊管长为17.8 mm,外径为3.9 mm。肝总管长为33.5 mm(从右上肝管与左肝管汇合处到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处),外径为7.0 mm。肝右管3支型不同于《河北新医大学》右肝管分类的第三型,实属少见。

    作者:王鹏;张金波;单云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颊肌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阐明颊肌的血液供应,为新型颊肌粘膜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具新鲜尸体标本20侧面区进行解剖,从颈总动脉远心端注入红色乳胶,在2具尸体标本面静脉内注入兰色乳胶。显露颊肌及其血管和神经。结果:面动脉分别发出后颊支、下颊支和前颊支进入颊肌,后颊支与颊动脉相互吻合。上齿槽后动脉和眶下动脉发出上颊支分别进入颊肌上界的后部与前部。这些分支相互吻合。颊肌静脉在颊肌后部形成颊静脉丛,分2~4支注入面静脉,或经颊静脉注入翼丛或上颌静脉。结论:面动脉为颊肌的主要供血动脉。以进入颊肌任何一方血管为蒂的颊肌粘膜瓣均可存活。本文设计了2种新的岛状颊肌粘膜瓣。

    作者:赵振民;李森恺;严义坪;李养群;杨明勇;马晓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颈椎钩突形态特点及其在前外侧入路减压术中的意义

    目的:确定钩突的大小,为钩突切除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50套颈椎C3~C7,共250块颈椎,测量钩突高度、宽度、前后径和钩间距及椎体上矢径和椎体下横径。结果:钩突高从C3~C7逐渐减小,C3为(6.0±1.1) mm,C7为(4.9±1.3) mm;钩突宽在C3~C6小于C7,C3为(4.8±1.0) mm,C6为(4.8±1.0) mm,C7为 (5.1±0.9) mm;钩突前后径从C4~C7逐渐减少,C4为(11.6±1.7) mm,C7为(9.6±1.7) mm;钩突间距、椎体上矢径和椎体下横径从C3~C7逐渐增大,分别为(19.1±2.0)~(25.6±1.9) mm、(19.3±2.4)~(26.9±2.2) mm、(14.4±1.4)~(16.1±1.9) mm。结论:钩突形态学资料有助于经前外侧入路钩突切除术、钩突椎间孔切开术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初国良;彭映基;冯正巩;徐朝任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外科和放射解剖学》杂志文题摘要

    1 Serial anatomy of larynx in MRI: MRI-histologic correlations P. Champsaur, C. Parlier-Cuau, C.Brunet, G.Moulin, C. Chagnaud, J.P.Lassau and M.Kasbarian喉部的MRI连续解剖:MRI与组织学的对应关系  喉是一个解剖结构复杂的器官。MRI可以作出三维平面的断层,因此,用MRI研究喉部的软组织结构优于其它成像技术。MRI通常结合喉镜检查,来评估喉部恶性肿瘤的扩散情况。该评估是选择手术适应症的基础,但有关喉部MRI的报道常常是互相矛盾的,而且动脉圆锥等一些重要的解剖结构并不能清晰可见。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MRI和组织切片的相互对应关系来研究喉的MRI放射解剖学。用8个解剖标本作研究,其中4个在横断面,2个在矢状断面,2个在冠状断面。MRI和组织切片在同一水平上进行并相互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可以对喉的断层放射解剖进行描述,并评估MRI的可靠性和局限性。结果表明,所有的主要解剖结构都可以确认,并可以显示出动脉圆锥。另外,我们还能看到杓状软骨的声带突,这在以前的文献中没有报道过。(22:5~11)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鼻中隔软骨粘膜瓣的应用解剖

    目的:研究从鼻旁区进入鼻中隔的血管,为设计鼻中隔软骨粘膜岛状瓣修复眼睑衬里和睑板的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0具新鲜成年尸体标本从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在2具尸体标本的面静脉内注入兰色乳胶溶液。在3.5倍的手术放大镜下进行解剖,显露鼻中隔的血管和进入鼻中隔的鼻区血管。结果:鼻翼基底动脉和鼻翼基底神经进入鼻中隔的前下部,参与犁氏区克氏动脉丛的组成,与鼻中隔前部和后部的血管相互吻合。结论:以鼻翼基底动脉和鼻翼基底神经为血管神经蒂的岛状鼻中隔软骨粘膜瓣,可转移到眶区修复眼睑衬里粘膜和睑板的缺损。

    作者:赵振民;李森恺;严义坪;杨明勇;李养群;黄渭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手部动静脉伴行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手外科提供手部动、静脉伴行关系的规律性。方法:10例新鲜带前臂的手部标本,血管分别灌注过氯乙烯乙酸乙酯或乳胶填充剂,制成动、静脉分色腐蚀铸型标本和解剖剥制标本,观察手部动、静脉伴行关系。结果:手部浅、深血管弓,掌心血管,指掌侧总血管动、静脉呈紧密伴行关系。手掌侧和背侧部浅血管以及手指的掌侧和背侧部血管,动、静脉无伴行关系或伴行不紧密。结论:手部动静脉血管配布规律是:浅层血管呈网络型分布,动静脉无伴行关系,越接近深部,动静脉伴行关系越紧密。指部血管伴行关系都不紧密或没有伴行关系。

    作者:李忠华;钟世镇;石瑾;王兴海;洪辉文;刘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跟骨Gissane's角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跟骨Gissane's角的数值范围、跟骨骨折后Gissane's角的改变以及Gissane's角与跟骨骨折预后间的关系。方法:测量120例正常跟骨侧位x线平片和30例跟骨骨折侧位x平片的Gissane's角;随访35例CrabyⅡ型以上跟骨骨折患者进行临床Maryland评分。结果:正常跟骨的Gissane's角为123.8°±8.7°(103.3°~146.8°),无性别差异;跟骨骨折后Gissane's角为131.2°±10.2°(124.8°~157.5°),明显大于正常Gissane's角;Gissane's角正常的跟骨骨折治疗疗效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68.5%,而Gissane's角不正常的跟骨骨折Maryland评分优良率仅为5.8%。结论:Gissane's角的正常范围为110°~140°,骨折后呈增大趋势;Gissane's角不是决定跟骨骨折预后的主要因素,但跟骨骨折后应尽可能恢复Gissane's角的正常。

    作者:梁军;钱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鼻咽顶壁与其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方程式

    目的:研究鼻咽顶壁与其周围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和关系方程式的方法,为临床分析鼻咽癌对这些结构的侵犯提供依据。方法:32个颅骨标本,先测出各重要结构的三维空间坐标值,根据解析几何公式,列出其关系方程式。结果:测出了各结构的三维坐标值。以鼻咽顶中心点(咽顶点)为原点计算出犁骨后缘点、咽结节点、卵圆孔左内缘点及右内缘点、颈静脉孔左内缘点及右内缘点的坐标值;左卵圆孔内缘点与通过犁骨后缘点且平行于X轴直线的距离,其方程式是:l=(-23.11-x1)2+(6.17-6.37)2+(4.52-3.75)2;右颈静脉孔内缘点与通过咽顶点水平高处咽右侧缘且平行于Y轴直线的距离,其方程式是:l=(20.53 -15)2+(-16.48-y1)2+(0.49-0)2。结论:临床医生可根据鼻咽癌在鼻咽腔的中心或边缘位置点或线,以犁骨后缘和正中线作为位置参考点,通过平移X或Y坐标,根据公式推算其与有关结构的距离。

    作者:刘元清;黄辉;姜春秋;黄文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寰枢椎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

    寰枢椎作为枕颈移行部,形态结构复杂,功能特殊。因其邻近颈髓、椎动脉和颈神经等重要结构,此区的畸形与病损常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又因其部位深在及生物力学性质独特,其病损的诊断和治疗相对复杂和棘手,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难点之一。本文拟就与临床有关的寰枢椎的解剖形态结构作一文献综述。1 寰椎  寰椎呈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和两侧的侧块及横突构成。前弓约占环的前1/5,后弓约占后2/5,侧块各占两侧的1/5。  前弓长(19.7±3.0)mm[1],前后略扁平,受水平方向力作用时易骨折。前弓与侧块连接处骨质相对疏松,是寰椎骨折易发部位之一。前路手术时,寰椎前弓骨窗暴露范围为(18.1±2.0)mm[2],而不至于损伤两侧的椎动脉和后组脑神经。前弓前方正中的隆起为前结节,有颈长肌和前纵韧带附着。后面正中有半弧形的齿凹与齿突形成寰齿前关节。前结节处高度为(10.2~15.4)mm,厚度为(6.4~7.1)mm[1,3],在齿突发育不良或移位的患者,手术切除前弓时应注意切除深度,以免损伤其后的硬膜和颈髓。寰椎中以前弓处皮质骨厚,与来自齿突的负荷承载量大有关[3]。

    作者:曹正霖;钟世镇;徐达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