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霖;钟世镇;徐达传
目的:为延髓及颈脊髓上段中线腹侧病变切除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1.成人完整颅骨200个,测枕骨基底部的长、宽和厚;2.在10具成人头部标本,保留颅后窝硬脑膜,各脑神经根和血管,观察其位置及毗邻;3.20具成人头部正中矢状断面标本,观察经鼻咽部进入颅腔和椎管的层次结构;4.5具头标本经口、鼻咽部逐层解剖至脑干下段及颈脊髓上段,观察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静脉和各脑神经根。结果:1.枕骨基底部平均长(27.9±2.4)mm,平均宽(20.3±2.6)mm,平均厚(10.0±0.5)mm;2.经解剖后详述了此入路的各层结构。结论:经口、咽入路适合颅颈交界区中线和骨窗范围的病变切除。
作者:靳升荣;代生富;李华;吴宇平;朱磊;陶远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健康与骨质疏松性髋关节骨折老年妇女股骨颈骨密度,并估计健康妇女髋轴长度(HAL)以取得其正常值。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38例髋关节骨折组及108例正常对照组老年妇女的股骨颈骨密度(BMD)和髋轴长度(HAL),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正常组妇女此两项指标间的关系及分别与年龄、身高间的关系。另对216例20~59岁健康妇女测量髋轴长度以取得其正常值。结果:髋关节骨折老年妇女组股骨颈BMD为(0.6019±0.1187)g/cm2,低于健康老年妇女组的(0.7252±0.0966)g/cm2;其HAL值为(10.66±0.72)cm,高于健康老年妇女组数值(10.21±0.76)cm(P<0.05)。健康老年妇女HAL与股骨颈BMD及年龄因素均无相关关系(r=0.11和0.08,P>0.05)。健康妇女髋轴长度平均值为(10.23±0.84)cm。结论:髋轴长度是能够独立区分髋关节骨折老年妇女与健康人群的测量指标,可能对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吴胜勇;祁吉;李景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在制作教学标本的过程中,于成年男性死尸标本上见其有副肝左动脉伴肝左动脉变异。较少见,报道如下。1 副肝左动脉 肝固有动脉自肝总动脉发出后,走行在胃十二指肠韧带内,在肝总管左后方和门静脉前方上行。在距胃十二指肠动脉1.0 cm处分支为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其夹角为65°,肝右动脉在距与肝左动脉分叉0.5 cm处发出了副肝左动脉,其与肝右动脉成85°夹角,走行方向与肝左动脉主干和肝左动脉前支平行,全长2.7 cm,其中段压扁径为4 mm。肝右动脉继续前行4.8 cm后,进入肝门右纵沟。进入肝门之前,在距肝门4.8 cm处,发出胆囊动脉营养胆囊。2 肝左动脉肝外分支 肝左动脉本干继续前行并与副肝左动脉平行走行,本干全长0.8 cm,其中段压扁径为3.0 mm,在距肝门1.5 cm处,肝左动脉本干分为前后两支。前支走向与主干方向一致,全长1.5 cm,中段压扁径为2.0 mm,与副肝左动脉一进入肝门左纵沟;后支与前支呈55°夹角,可视为主干的延续,全长1.1cm,中段压扁径为2.8 mm。 有关肝动脉的变异并不少见,多以替代型为主。中国人体质调查统计副肝左动脉出现率为11%,其它报道数据不一,陈小远报道过副肝动脉出现率为20%,张年甲报道副肝左动脉出现率虽为25%,而来自肝右动脉约占5.4%。本例的副肝左动脉出现变异伴肝左动脉的变异,此种变异确属少见(附图)。可供临床外科手术如左半肝叶切除,胆总管探查等手术提供参考。
作者:李敏才;胡振武;胡圣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 Serial anatomy of larynx in MRI: MRI-histologic correlations P. Champsaur, C. Parlier-Cuau, C.Brunet, G.Moulin, C. Chagnaud, J.P.Lassau and M.Kasbarian喉部的MRI连续解剖:MRI与组织学的对应关系 喉是一个解剖结构复杂的器官。MRI可以作出三维平面的断层,因此,用MRI研究喉部的软组织结构优于其它成像技术。MRI通常结合喉镜检查,来评估喉部恶性肿瘤的扩散情况。该评估是选择手术适应症的基础,但有关喉部MRI的报道常常是互相矛盾的,而且动脉圆锥等一些重要的解剖结构并不能清晰可见。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MRI和组织切片的相互对应关系来研究喉的MRI放射解剖学。用8个解剖标本作研究,其中4个在横断面,2个在矢状断面,2个在冠状断面。MRI和组织切片在同一水平上进行并相互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可以对喉的断层放射解剖进行描述,并评估MRI的可靠性和局限性。结果表明,所有的主要解剖结构都可以确认,并可以显示出动脉圆锥。另外,我们还能看到杓状软骨的声带突,这在以前的文献中没有报道过。(22:5~11)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研制颈椎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提供中下颈椎体解剖学数据。方法:对55具成年颈椎干燥骨标本和35例正常颈段CT扫描片进行测量,确定椎体相关数据的正常范围。结果:CT测量值大于干燥骨标本测量值;椎体矢状径测量值为16.86~19.53 mm;椎体前缘高度与椎体中间高度不等,高相差可达2~3 mm。结论:临床上应以CT测量值为准,ATFC佳的长度为12~14 mm,ATFC在椎间隙部分的高度应为2~3 mm。
作者:刘锦波;唐天驷;杨惠林;徐晓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跟骨Gissane's角的数值范围、跟骨骨折后Gissane's角的改变以及Gissane's角与跟骨骨折预后间的关系。方法:测量120例正常跟骨侧位x线平片和30例跟骨骨折侧位x平片的Gissane's角;随访35例CrabyⅡ型以上跟骨骨折患者进行临床Maryland评分。结果:正常跟骨的Gissane's角为123.8°±8.7°(103.3°~146.8°),无性别差异;跟骨骨折后Gissane's角为131.2°±10.2°(124.8°~157.5°),明显大于正常Gissane's角;Gissane's角正常的跟骨骨折治疗疗效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68.5%,而Gissane's角不正常的跟骨骨折Maryland评分优良率仅为5.8%。结论:Gissane's角的正常范围为110°~140°,骨折后呈增大趋势;Gissane's角不是决定跟骨骨折预后的主要因素,但跟骨骨折后应尽可能恢复Gissane's角的正常。
作者:梁军;钱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临床CT显示右肺斜裂下部的影像。为描述肺裂的CT影像特征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成人右肺标本45例中,取20例在肺门的4个层面上作常规CT扫描,观察其中12例的CT图像特征,并与标本相对照。分离45例右肺门和肺裂,在4个平面上观察肺裂的出现率和叶间面的形态等。结果:斜裂在肺门上部平面出现率为17.8%,在下叶底段支气管下部平面的出现率为97.8%、CT显示率为83.3%,斜裂叶间面在第1、3、4层面(包括水平裂)均为带状影,在第2层面为凸向后的弧形带状影;斜裂与肺水平轴间的下夹角为57.7°±7.9°。结论:对右肺下叶底段支气管下部层面作CT扫描可以显示斜裂下部的影像;将诊断床向足侧下倾32.3°或将CT架上倾32.3°可作CT斜位扫描,有助于对两种肺裂的影像进行鉴别。
作者:王佑怀;张在沛;李兴富;汤桂成;李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女,15岁。发现左侧腹股沟肿物2年,局部胀痛3月余。既往史无特殊。查体:左侧腹股沟区及一肿物,大小约3 cm×2 cm×1.5 cm,质软,边界清楚,无压痛,可推动。拟诊:脂肪瘤。在局麻下 行肿物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物位于皮下组织内,有完整包膜,容易分离。术后病理切片示:可见乳腺小叶,其中 的腺泡及小叶内导管稍扩张,小叶内结缔组织少,血管较丰富。病理诊断:左侧腹股沟副乳腺。 副乳腺是常见的女性乳房发育畸形,但多位于正常乳房外上方,且接近腋窝,位于腹股沟部位者极为罕见。患者处于青春发育期,卵巢内分泌功能的变化及月经的来潮可能是造成副乳腺发胀疼痛的原因。
作者:冯广革;黄彩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阐明颊肌的血液供应,为新型颊肌粘膜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具新鲜尸体标本20侧面区进行解剖,从颈总动脉远心端注入红色乳胶,在2具尸体标本面静脉内注入兰色乳胶。显露颊肌及其血管和神经。结果:面动脉分别发出后颊支、下颊支和前颊支进入颊肌,后颊支与颊动脉相互吻合。上齿槽后动脉和眶下动脉发出上颊支分别进入颊肌上界的后部与前部。这些分支相互吻合。颊肌静脉在颊肌后部形成颊静脉丛,分2~4支注入面静脉,或经颊静脉注入翼丛或上颌静脉。结论:面动脉为颊肌的主要供血动脉。以进入颊肌任何一方血管为蒂的颊肌粘膜瓣均可存活。本文设计了2种新的岛状颊肌粘膜瓣。
作者:赵振民;李森恺;严义坪;李养群;杨明勇;马晓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寰枢椎作为枕颈移行部,形态结构复杂,功能特殊。因其邻近颈髓、椎动脉和颈神经等重要结构,此区的畸形与病损常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又因其部位深在及生物力学性质独特,其病损的诊断和治疗相对复杂和棘手,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难点之一。本文拟就与临床有关的寰枢椎的解剖形态结构作一文献综述。1 寰椎 寰椎呈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和两侧的侧块及横突构成。前弓约占环的前1/5,后弓约占后2/5,侧块各占两侧的1/5。 前弓长(19.7±3.0)mm[1],前后略扁平,受水平方向力作用时易骨折。前弓与侧块连接处骨质相对疏松,是寰椎骨折易发部位之一。前路手术时,寰椎前弓骨窗暴露范围为(18.1±2.0)mm[2],而不至于损伤两侧的椎动脉和后组脑神经。前弓前方正中的隆起为前结节,有颈长肌和前纵韧带附着。后面正中有半弧形的齿凹与齿突形成寰齿前关节。前结节处高度为(10.2~15.4)mm,厚度为(6.4~7.1)mm[1,3],在齿突发育不良或移位的患者,手术切除前弓时应注意切除深度,以免损伤其后的硬膜和颈髓。寰椎中以前弓处皮质骨厚,与来自齿突的负荷承载量大有关[3]。
作者:曹正霖;钟世镇;徐达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上肢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4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上肢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2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墨汁灌注,观测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上肢所有皮神经都有来源于知名血管的营养血管伴行,在神经旁形成纵向血管链,除营养神经外,发出众多皮支与深筋膜血管网、皮下血管网广泛吻合营养皮肤。结论:以上肢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设计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作者:余国荣;奚翠萍;覃松;陈秀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椎体骨密度(BMD)与抗压强度的关系。方法:18具完整腰段脊柱标本(L1~L5),用DEXA测试每个椎体的BMD,游离成单个椎体,按骨质疏松试行诊断标准分成正常对照组、轻中度骨质疏松组和重度骨质疏松组;测试椎体静态压缩下的大抗压力和刚度。结果:正常对照组、轻中度骨质疏松组和重度骨质疏松组平均骨密度分别为(0.916±0.191)、 (0.594±0.116)和(0.402±0.096)g/cm2;三组间的大抗压力分别为(7 037.2±1 525.9)、 (3 158.8±749.5)和(1 567.0±711.5)N;抗压刚度分别为(2 161.6±473.3)、 (1 085.5±265.2)和(608.6±315.2)N/mm。BMD与椎体大抗压力和刚度呈正相关关系;三组间的BMD、大抗压力和刚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椎体BMD与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质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是预测椎体压缩性骨折危险性的重要指标;老年人,尤其是绝经期妇女应检测BMD。
作者:樊仕才;朱青安;王柏川;樊继宏;王闵;周艳莉;刘大庸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成年女性标本,身长150 cm,体表及外形无异常,在解剖时发现其右侧多处血管神经变异,较少见,现报道如下:1 右侧双椎动脉变异 右侧有2条椎动脉(图1)。较粗的1条,起源于颈总动脉根部的前外侧壁,起始处外径3.4 mm,沿前纵韧带外侧达第2颈椎横突孔处进入横突孔上行,入第2颈椎横突孔处的外径为3.2 mm,该动脉全长为8.3 cm。另一支椎动脉较细,起于锁骨下动脉,起始处外径2mm,经第6颈椎横突孔进入后上行,其行起始经同正常椎动脉(图2)。2 右侧喉返神经起始变异 右侧喉返神经在平环状软骨下缘处发自迷走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伴行并位于该动脉前方(图2),起始处宽2 mm,厚1.4 mm,入喉处宽1.2 mm,厚1.0 mm,神经长1.6 cm。3 右侧肌皮神经变异 右侧肌皮神经仅支配喙肱肌(图3),神经起源于臂丛外侧束,起始处神经宽为1.7 mm,厚1.2 mm,起始处至入肌处长为1.8 cm。4 右侧正中神经变异 正中神经在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上方16.5 cm发支至肱二头肌、肌支,起始处宽度为1.7 mm,厚度1.2 mm,起始处至入肱二头肌处长度为36 mm。在连线中点上方12.5 cm发支至肱肌(图3),肌支起始处宽度为2 mm,厚度为1.4 mm。长度为31 mm。5 右侧前壁外侧皮神经变异 右侧前壁外侧皮神经在臂中部肱骨外上髁上方4 cm起于正中神经的外侧。起始宽度为2.2 mm,厚度 1.7mm,经肱二头肌深面行向前壁外侧。本例变异标本提示:①临床上在行颈段椎前手术时,在分离颈动脉鞘后方时,要注意是否有沿前纵韧带外侧行走的异常的椎动脉和防止伤及该动脉;②壁部在肱二头肌内侧分离纵行的神经血管时,要防止伤及来自正中神经的肱二头肌支和肱肌支,同时,可解释有的病例肌皮神经受损后而肱二头肌和肱肌功能正常的原因。
作者:程林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胫骨骨髓腔解剖特征,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25根成人胫骨标本摄取正侧位X线平片,并定义一系列测量参数进行测量。结果:胫骨骨髓腔平均全长为(29.4±1.9)cm;髓腔狭段长度为(6.5±1.2)cm,上下开口指数分别为10.0±2.9和8.5±2.6;胫骨骨髓腔中心线向后的弧度平均为2.6°±1.4°。结论:①髓内钉固定应限于胫骨狭点附近占胫骨骨髓腔全长1/5~2/5范围内的骨折;②交锁钉一期动态固定的骨折范围应限于胫骨狭段范围的骨折;③胫骨下段骨折适合逆向穿钉固定;④胫骨骨髓腔的弧度变化应成为髓内钉设计的考虑因素。
作者:王建华;吴岳嵩;陈尔瑜;王新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用组织工程学方法形成的滑膜化肌腱鞘内移植后的形态变化。方法:在30只兔后肢的第2趾腱鞘内移植入滑膜化肌腱段替代趾深屈肌腱。在不同时相点观察移植肌腱的愈合状况,粘连程度及屈趾功能。结果:滑膜化肌腱与受体肌腱之间形成了牢固的纤维性结合,粘连轻。结论:用组织工程学方法构建的滑膜化肌腱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肌腱移植材料。
作者:张正治;刘正津;钟世镇;李忠华;糜建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自体筋膜治疗腰椎滑脱术后及循环载荷下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18具新鲜猪脊柱运动节段(L4~L5)标本模型按正常组、滑脱组、筋膜固定组顺序进行试验。先对比观察各组在脊柱三维空间分析系统屈伸活动的水平位移。再用双轴液压伺服生物材料测试系统进行载荷下屈伸试验。获得首次载荷循环及每间隔250次,共1500次循环运动范围及初始刚度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滑脱组水平位移大于正常组和固定组,差异显著(P<0.05)。首次循环载荷下,滑脱组活动范围大于正常组和固定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首次循环载荷,滑脱组屈、伸初始刚度均小于正常组及固定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固定组也明显大于正常组,两者差异显著(P<0.01,P<0.05)。第1500次循环载荷下的初始刚度仍高于正常组。结论:采用自体筋膜固定腰椎滑脱术后瞬时失稳和保持其稳定性是有效的,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生物力学依据。
作者:梁伟雄;赵卫东;叶淦湖;欧阳钧;钟世镇;黄文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成年男性尸体标本,身长177 cm。解剖时发现其甲状腺、胆囊动脉、右睾丸动静脉和乙状结肠均有变异。1 甲状腺的变异 腺体由左、右两侧叶构成,中间无峡部,右侧叶内侧向上伸出一锥状叶,连于甲状软骨。形态分型属于IV2,国人统计资料出现率为1.3%(王永贵主编.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17)。甲状腺两侧叶的纤维囊(固有囊)和假被膜(外科囊)均不相通。甲状腺中静脉缺如。右侧叶右下极处出现副甲状腺一个,卵圆形,大小4 mm×4 mm,其血管来源于右侧叶的甲状腺下动、静脉(图1)。图1 甲状腺变异示意图2 胆囊动脉起点的变异 起于胃十二指肠动脉, 长3.5 cm。 国人资料为1.84%(韩永坚、刘牧之编.《临床解剖学丛书》腹盆部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99)。3 右睾丸动脉起点的变异 发自右肾动脉下缘,起点距右肾动脉起始处3.8 cm。4 右睾丸静脉止点的变异 汇于右肾静脉,汇入处距右肾静脉止点0.8 cm。5 乙状结肠的变异 乙状结肠突入左季肋区及中线右侧,其位置颇似戴正寿等分型(乙状结肠位置及行程的研究.解剖学杂志,2000,23(2):174~177)的B4型。整个行程可分为四曲五段,每段长度分别为5.0、22.4、20.9、4.9、2.3 cm,总长为55.5 cm。高点位于棘间线上15.5 cm(脐上9.7 cm)与前正中线左侧4.2 cm交点处。右缘距前正中线宽处为5.0 cm(图2)。乙状结肠平均内径为6.8 cm,其长度和内径均比韩永坚等报道平均长度36.9 cm,内径2.5 cm为长。
作者:徐国昌;田顺亮;赵旭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鼻咽顶壁与其周围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和关系方程式的方法,为临床分析鼻咽癌对这些结构的侵犯提供依据。方法:32个颅骨标本,先测出各重要结构的三维空间坐标值,根据解析几何公式,列出其关系方程式。结果:测出了各结构的三维坐标值。以鼻咽顶中心点(咽顶点)为原点计算出犁骨后缘点、咽结节点、卵圆孔左内缘点及右内缘点、颈静脉孔左内缘点及右内缘点的坐标值;左卵圆孔内缘点与通过犁骨后缘点且平行于X轴直线的距离,其方程式是:l=(-23.11-x1)2+(6.17-6.37)2+(4.52-3.75)2;右颈静脉孔内缘点与通过咽顶点水平高处咽右侧缘且平行于Y轴直线的距离,其方程式是:l=(20.53 -15)2+(-16.48-y1)2+(0.49-0)2。结论:临床医生可根据鼻咽癌在鼻咽腔的中心或边缘位置点或线,以犁骨后缘和正中线作为位置参考点,通过平移X或Y坐标,根据公式推算其与有关结构的距离。
作者:刘元清;黄辉;姜春秋;黄文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儿18个月,因发现左腹股沟肿物1年,不能还纳12h于2000年6月20日10时就诊,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无排气、排便12h。查体:神志清、精神差,脱水貌,双肺呼吸音清,无罗音,心率120次/min,律齐,无杂音,腹部饱满,无胃肠型,无肌紧张,叩呈现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亢进,左腹股沟区见一8 cm×6 cm×8 cm梨形肿块,局部张力大,不能还纳,透光试验(一)。诊断:左腹股沟斜疝并嵌顿。做好术前准备,行急症手术。术中所见:回盲部被嵌顿,盲肠约5 cm,回肠约6 cm,肠管胀气明显,充血,呈暗红色,由内环探查腹腔,见盲肠来自右侧,升结肠有系膜存在。阑尾肿胀、充血,行阑尾切除,观察嵌顿肠管颜色变为红润,将其送回腹腔,高位结扎疝囊并悬吊,逐层缝合伤口。 腹股沟疝内容物多为小肠或大网膜,若右侧为滑动疝,内容物可为盲肠;盲肠嵌顿于左侧者实属罕见。其发生机理为肠袢的盲肠结肠段转位过度,超过270°,致盲肠呈现于盆腔内;盲肠及升结肠都游离在腹腔中,成为活动盲肠。因其活动度增加,可成为腹股沟疝存在者的疝内容之一。本例患者因回盲部不固定,日后若患阑尾炎难以诊治;且阑尾因嵌顿肿胀,充血,日后患阑尾炎几率增加,故术中行阑尾切除。
作者:槐业东;李丽;槐业伟;马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认识前列腺增生腺体的局部解剖结构,改进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手术方法。方法:解剖观察10例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剜除术的完整标本,在标本上模拟设计尿道外增生腺体摘除的手术方法,在12例实际手术中验证方法。结果:10例标本的尿道起始部与增生腺体前上部分腺体之间存在一隐窝,是两侧增生腺体前面的内侧缘弧线形相交形成的夹角区域,为无增生腺体覆盖的三角形尿道裸区,由这一区域分离尿道与增生腺体,可将增生腺体解剖为外层包绕的薄层组织和两侧增生腺体的主体,并由增生腺体中完整分离出尿道,予以完整保留。实际手术中,12例尿道外全部摘除增生的腺体,完整保留尿道,2例尿道有小的纵行裂口。结论:前列腺存在一个无增生腺体覆盖的尿道裸区,利用这个解剖标志可建立一种新的彻底摘除前列腺增生腺体并保留尿道手术的方法。
作者:蔡伟;肖序仁;洪宝发;叶林阳;宋勇;王晓雄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