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跟骨Gissane's角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梁军;钱洁

关键词:跟骨, Gissane's角, 跟骨骨折
摘要:目的:研究跟骨Gissane's角的数值范围、跟骨骨折后Gissane's角的改变以及Gissane's角与跟骨骨折预后间的关系。方法:测量120例正常跟骨侧位x线平片和30例跟骨骨折侧位x平片的Gissane's角;随访35例CrabyⅡ型以上跟骨骨折患者进行临床Maryland评分。结果:正常跟骨的Gissane's角为123.8°±8.7°(103.3°~146.8°),无性别差异;跟骨骨折后Gissane's角为131.2°±10.2°(124.8°~157.5°),明显大于正常Gissane's角;Gissane's角正常的跟骨骨折治疗疗效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68.5%,而Gissane's角不正常的跟骨骨折Maryland评分优良率仅为5.8%。结论:Gissane's角的正常范围为110°~140°,骨折后呈增大趋势;Gissane's角不是决定跟骨骨折预后的主要因素,但跟骨骨折后应尽可能恢复Gissane's角的正常。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上肢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上肢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4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上肢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2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墨汁灌注,观测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上肢所有皮神经都有来源于知名血管的营养血管伴行,在神经旁形成纵向血管链,除营养神经外,发出众多皮支与深筋膜血管网、皮下血管网广泛吻合营养皮肤。结论:以上肢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设计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作者:余国荣;奚翠萍;覃松;陈秀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用髌骨重建胫骨平台关节面缺损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用髌骨重建胫骨平台关节面缺损的生物力学特征,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髌骨重建胫骨内侧髁或外侧髁上关节面缺损的实验装置,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测量重建后股胫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并与理论相比较。结果:实验组载荷-应变曲线、载荷-位移曲线和应力等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建后的股胫关节能恢复正常生物力学特性。

    作者:陈秀清;陈振光;王以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犬马尾与骶神经根的解剖学观察

    目的:为从马尾和骶神经根途径开展犬的神经泌尿学研究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3只犬灌注后进行解剖,并对22只犬进行术中观察,总结马尾、骶神经根的解剖特征。结果:犬的盆底器官由S1~S2脊髓节段和神经根支配;脊髓圆锥延续较长,达L6椎体下缘,而马尾神经较短;髓神经前后根出硬膜后,有各自独立的硬膜囊包绕直至后根神经节处,长1~1.5 cm。结论:犬马尾和骶神经根的解剖特征与人类不同。

    作者:张世民;侯春林;徐瑞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马蹄肾并动脉血管变异1例

    在解剖一具约55岁左右的女性尸体标本时,见其为马蹄铁形肾并动脉血管变异,现报道如下:  左右两侧肾脏的下极在中线融合成峡部,肾大长度(左右径)为14.0 cm,宽(上下高)为9.9 cm,肾上极厚处为3.3 cm,肾下极薄处厚1.0 cm。马蹄铁形肾左右两侧上极间距为5.5 cm,肾下部中点上缘至上极连线间距为5.4 cm。肾的高度,上极平L1椎体上缘,下极平L4椎体中部。左肾动脉1支,起自腹主动脉左侧,外径为5.1 mm;右肾动脉为两支,分别起自于腹主动脉右侧,上支外径为2.6 mm,下支外径为3.8 mm。迷走肾动脉右支起于右髂总动脉根部,至肾右侧长5.0 cm,外径为2.4 mm;迷走肾动脉左支起于腹主动脉分叉处的后壁, 经两髂总动脉间上行分3支至肾下缘,长支4.5 cm,分支前外径为3.2 mm。左肾静脉长7.2 cm,根部外径10.9 mm;右肾静脉长3.6 cm,根部外径为5.4 mm。左卵巢静脉两支分别注入左肾静脉,外径分别为2.9 mm、3.0 mm,走行在马蹄铁形肾左侧前方。肠系膜下动脉经肾前方下行。两侧输尿管分别起于肾门,经肾前方下行。

    作者:王鹏;张金波;单云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同侧多处血管神经变异1例

    成年女性标本,身长150 cm,体表及外形无异常,在解剖时发现其右侧多处血管神经变异,较少见,现报道如下:1 右侧双椎动脉变异  右侧有2条椎动脉(图1)。较粗的1条,起源于颈总动脉根部的前外侧壁,起始处外径3.4 mm,沿前纵韧带外侧达第2颈椎横突孔处进入横突孔上行,入第2颈椎横突孔处的外径为3.2 mm,该动脉全长为8.3 cm。另一支椎动脉较细,起于锁骨下动脉,起始处外径2mm,经第6颈椎横突孔进入后上行,其行起始经同正常椎动脉(图2)。2 右侧喉返神经起始变异  右侧喉返神经在平环状软骨下缘处发自迷走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伴行并位于该动脉前方(图2),起始处宽2 mm,厚1.4 mm,入喉处宽1.2 mm,厚1.0 mm,神经长1.6 cm。3 右侧肌皮神经变异  右侧肌皮神经仅支配喙肱肌(图3),神经起源于臂丛外侧束,起始处神经宽为1.7 mm,厚1.2 mm,起始处至入肌处长为1.8 cm。4 右侧正中神经变异  正中神经在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上方16.5 cm发支至肱二头肌、肌支,起始处宽度为1.7 mm,厚度1.2 mm,起始处至入肱二头肌处长度为36 mm。在连线中点上方12.5 cm发支至肱肌(图3),肌支起始处宽度为2 mm,厚度为1.4 mm。长度为31 mm。5 右侧前壁外侧皮神经变异  右侧前壁外侧皮神经在臂中部肱骨外上髁上方4 cm起于正中神经的外侧。起始宽度为2.2 mm,厚度 1.7mm,经肱二头肌深面行向前壁外侧。本例变异标本提示:①临床上在行颈段椎前手术时,在分离颈动脉鞘后方时,要注意是否有沿前纵韧带外侧行走的异常的椎动脉和防止伤及该动脉;②壁部在肱二头肌内侧分离纵行的神经血管时,要防止伤及来自正中神经的肱二头肌支和肱肌支,同时,可解释有的病例肌皮神经受损后而肱二头肌和肱肌功能正常的原因。

    作者:程林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健康及髋关节骨折老年妇女股骨颈骨密度的比较

    目的:了解健康与骨质疏松性髋关节骨折老年妇女股骨颈骨密度,并估计健康妇女髋轴长度(HAL)以取得其正常值。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38例髋关节骨折组及108例正常对照组老年妇女的股骨颈骨密度(BMD)和髋轴长度(HAL),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正常组妇女此两项指标间的关系及分别与年龄、身高间的关系。另对216例20~59岁健康妇女测量髋轴长度以取得其正常值。结果:髋关节骨折老年妇女组股骨颈BMD为(0.6019±0.1187)g/cm2,低于健康老年妇女组的(0.7252±0.0966)g/cm2;其HAL值为(10.66±0.72)cm,高于健康老年妇女组数值(10.21±0.76)cm(P<0.05)。健康老年妇女HAL与股骨颈BMD及年龄因素均无相关关系(r=0.11和0.08,P>0.05)。健康妇女髋轴长度平均值为(10.23±0.84)cm。结论:髋轴长度是能够独立区分髋关节骨折老年妇女与健康人群的测量指标,可能对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吴胜勇;祁吉;李景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游离背阔肌皮瓣的感觉神经支配应用解剖

    目的:为形成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背阔肌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观测了分布于背阔肌区域的肋间神经、胸脊神经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规律。结果:T5~10神经外侧支的后支在腋前线1~2 cm相应肋间穿出,呈节段性重叠性分布肩胛线以外的背阔肌区皮肤;其中T6~8分布于皮瓣范围较大、神经蒂较长并距血管蒂较近。第6~11胸脊神经后支穿出骶棘肌后,在胸腰筋膜中走行4~5 cm距离,后穿出在背阔肌浅层走行3~5 cm,呈重叠性节段性分布于肩胛线内侧的背阔肌区的皮肤。其中以第8、9胸脊神经后支在皮瓣中分布较大。结论:可设计以第6~8肋间神经外侧支的后支和/或以第8、9胸脊神经后支为神经蒂的感觉背阔肌皮瓣。

    作者:颜玲;钟世镇;徐达传;高建华;邵正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右锁骨下动脉起于主动脉弓末端1例

    右锁骨下动脉起自主动脉弓末端(中国人体调查.1986.352)占1.48%,作者在解剖时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  成年男尸,头臂干缺如,主动脉弓凸侧见有四大分支:自右向左依次为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各动脉起始部的外径分别为15、 10、 17和22 mm 。其中,右颈总动脉与左颈总动脉起始部之间的间距为2 mm;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间的间距为4 mm;左锁骨下动脉与右锁骨下动脉的间距为13 mm。右颈总动脉自主动脉弓发出后,跨越右无名静脉前面斜行向上经右胸锁关节后方到达颈部。右锁骨下动脉由主动脉弓末端后内侧壁发出,自左向右斜向绕过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及右颈总动脉后侧,穿经食管后间隙属食管后型达颈根部,行至肺尖上方向外再发出相应分支。  本例同时未见右喉返神经勾绕右锁骨下动脉的情况。

    作者:范艳;李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组织工程滑膜化肌腱移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用组织工程学方法形成的滑膜化肌腱鞘内移植后的形态变化。方法:在30只兔后肢的第2趾腱鞘内移植入滑膜化肌腱段替代趾深屈肌腱。在不同时相点观察移植肌腱的愈合状况,粘连程度及屈趾功能。结果:滑膜化肌腱与受体肌腱之间形成了牢固的纤维性结合,粘连轻。结论:用组织工程学方法构建的滑膜化肌腱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肌腱移植材料。

    作者:张正治;刘正津;钟世镇;李忠华;糜建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盲肠嵌顿于左侧1例

    患儿18个月,因发现左腹股沟肿物1年,不能还纳12h于2000年6月20日10时就诊,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无排气、排便12h。查体:神志清、精神差,脱水貌,双肺呼吸音清,无罗音,心率120次/min,律齐,无杂音,腹部饱满,无胃肠型,无肌紧张,叩呈现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亢进,左腹股沟区见一8 cm×6 cm×8 cm梨形肿块,局部张力大,不能还纳,透光试验(一)。诊断:左腹股沟斜疝并嵌顿。做好术前准备,行急症手术。术中所见:回盲部被嵌顿,盲肠约5 cm,回肠约6 cm,肠管胀气明显,充血,呈暗红色,由内环探查腹腔,见盲肠来自右侧,升结肠有系膜存在。阑尾肿胀、充血,行阑尾切除,观察嵌顿肠管颜色变为红润,将其送回腹腔,高位结扎疝囊并悬吊,逐层缝合伤口。  腹股沟疝内容物多为小肠或大网膜,若右侧为滑动疝,内容物可为盲肠;盲肠嵌顿于左侧者实属罕见。其发生机理为肠袢的盲肠结肠段转位过度,超过270°,致盲肠呈现于盆腔内;盲肠及升结肠都游离在腹腔中,成为活动盲肠。因其活动度增加,可成为腹股沟疝存在者的疝内容之一。本例患者因回盲部不固定,日后若患阑尾炎难以诊治;且阑尾因嵌顿肿胀,充血,日后患阑尾炎几率增加,故术中行阑尾切除。

    作者:槐业东;李丽;槐业伟;马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右冠状动脉轴位X线造影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右冠状动脉在轴位X线造影上的正常形态、行径、和分布规律。方法:9例新鲜心脏标本的右冠状动脉注入造影铸型剂后,对其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投照,并与相应方位铸型标本对比分析。结果:正位时,右冠状动脉分支清楚;左前斜位时,随着角度增大,右冠状动脉主干逐渐伸展;右前斜位40°以内时,分支显示清楚,但随着角度增大,右冠状动脉主干重叠明显;当影像增强器由头倾位向足倾位旋转时,右冠状动脉主干逐渐伸展。结论:左前斜位40°~60°、正位+头倾20°适合观察右冠状动脉主干近段;左侧位适合观察右冠状动脉主干中段;右前斜位20°~40°、正位适合观察右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左前斜位30°+足倾20°适合观察右冠状动脉主干全段。

    作者:李文生;宋志坚;赵淑民;王灏;罗宝国;陈祖望;左焕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前列腺增生腺体的局部解剖观察和临床应用

    目的:了解认识前列腺增生腺体的局部解剖结构,改进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手术方法。方法:解剖观察10例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剜除术的完整标本,在标本上模拟设计尿道外增生腺体摘除的手术方法,在12例实际手术中验证方法。结果:10例标本的尿道起始部与增生腺体前上部分腺体之间存在一隐窝,是两侧增生腺体前面的内侧缘弧线形相交形成的夹角区域,为无增生腺体覆盖的三角形尿道裸区,由这一区域分离尿道与增生腺体,可将增生腺体解剖为外层包绕的薄层组织和两侧增生腺体的主体,并由增生腺体中完整分离出尿道,予以完整保留。实际手术中,12例尿道外全部摘除增生的腺体,完整保留尿道,2例尿道有小的纵行裂口。结论:前列腺存在一个无增生腺体覆盖的尿道裸区,利用这个解剖标志可建立一种新的彻底摘除前列腺增生腺体并保留尿道手术的方法。

    作者:蔡伟;肖序仁;洪宝发;叶林阳;宋勇;王晓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多器官变异1例

    成年男性尸体标本,身长177 cm。解剖时发现其甲状腺、胆囊动脉、右睾丸动静脉和乙状结肠均有变异。1 甲状腺的变异  腺体由左、右两侧叶构成,中间无峡部,右侧叶内侧向上伸出一锥状叶,连于甲状软骨。形态分型属于IV2,国人统计资料出现率为1.3%(王永贵主编.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17)。甲状腺两侧叶的纤维囊(固有囊)和假被膜(外科囊)均不相通。甲状腺中静脉缺如。右侧叶右下极处出现副甲状腺一个,卵圆形,大小4 mm×4 mm,其血管来源于右侧叶的甲状腺下动、静脉(图1)。图1 甲状腺变异示意图2 胆囊动脉起点的变异  起于胃十二指肠动脉, 长3.5 cm。 国人资料为1.84%(韩永坚、刘牧之编.《临床解剖学丛书》腹盆部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99)。3 右睾丸动脉起点的变异  发自右肾动脉下缘,起点距右肾动脉起始处3.8 cm。4 右睾丸静脉止点的变异  汇于右肾静脉,汇入处距右肾静脉止点0.8 cm。5 乙状结肠的变异  乙状结肠突入左季肋区及中线右侧,其位置颇似戴正寿等分型(乙状结肠位置及行程的研究.解剖学杂志,2000,23(2):174~177)的B4型。整个行程可分为四曲五段,每段长度分别为5.0、22.4、20.9、4.9、2.3 cm,总长为55.5 cm。高点位于棘间线上15.5 cm(脐上9.7 cm)与前正中线左侧4.2 cm交点处。右缘距前正中线宽处为5.0 cm(图2)。乙状结肠平均内径为6.8 cm,其长度和内径均比韩永坚等报道平均长度36.9 cm,内径2.5 cm为长。

    作者:徐国昌;田顺亮;赵旭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经口、咽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延髓及颈脊髓上段中线腹侧病变切除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1.成人完整颅骨200个,测枕骨基底部的长、宽和厚;2.在10具成人头部标本,保留颅后窝硬脑膜,各脑神经根和血管,观察其位置及毗邻;3.20具成人头部正中矢状断面标本,观察经鼻咽部进入颅腔和椎管的层次结构;4.5具头标本经口、鼻咽部逐层解剖至脑干下段及颈脊髓上段,观察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静脉和各脑神经根。结果:1.枕骨基底部平均长(27.9±2.4)mm,平均宽(20.3±2.6)mm,平均厚(10.0±0.5)mm;2.经解剖后详述了此入路的各层结构。结论:经口、咽入路适合颅颈交界区中线和骨窗范围的病变切除。

    作者:靳升荣;代生富;李华;吴宇平;朱磊;陶远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脑动脉分色铸型标本的设计与制作

    制作脑血管分色铸型标本尚未见文献报道。以前通常是连同头颈部血管一起灌注,整体酸腐蚀[1,2],这种单色的脑血管铸型标本,呈一团血管球,很难观察清楚脑血管在脑实质内的走行和分布范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根据脑血管末梢之间虽有交通吻合支,但缺乏生理代偿这一特点,设计对脑动脉实行分色灌注,并获得成功。这些脑血管分色铸型标本,分支的分布范围清晰可辨、界线分明,对某些诊疗设备的操作和脑外科手术更有参考意义。具体介绍如下:1 取材  若是已防腐固定材料,则循眉弓、耳廓上缘、枕骨粗隆平面沿线切开头皮、锯掉颅骨,连同硬脑膜一同取下脑组织;若是新鲜材料,则需先期固定。可连同整具尸体一起固定或从颈根部离断后从颈总动脉灌注固定液,2~3 d后再按上法取材,然后在上矢状窦旁开1.5~2.0 cm处剪开并去掉硬脑膜,保留上矢状窦。为了避免锯切颅骨时不慎伤及脑组织及基底部的动脉,造成血管破裂,亦可离断下颌关节,并连同舌、食管、气管等一同取下,再用咬骨钳及钝器小心地从枕骨大孔处将颅底中央部分去掉,暴露出颈内动脉(离大脑中动脉起点处0.5~1.0 cm为宜)、基底动脉环及基底动脉、椎动脉根部(约2.0 cm)等。

    作者:石瑾;李忠华;方德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鼻咽顶壁与其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方程式

    目的:研究鼻咽顶壁与其周围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和关系方程式的方法,为临床分析鼻咽癌对这些结构的侵犯提供依据。方法:32个颅骨标本,先测出各重要结构的三维空间坐标值,根据解析几何公式,列出其关系方程式。结果:测出了各结构的三维坐标值。以鼻咽顶中心点(咽顶点)为原点计算出犁骨后缘点、咽结节点、卵圆孔左内缘点及右内缘点、颈静脉孔左内缘点及右内缘点的坐标值;左卵圆孔内缘点与通过犁骨后缘点且平行于X轴直线的距离,其方程式是:l=(-23.11-x1)2+(6.17-6.37)2+(4.52-3.75)2;右颈静脉孔内缘点与通过咽顶点水平高处咽右侧缘且平行于Y轴直线的距离,其方程式是:l=(20.53 -15)2+(-16.48-y1)2+(0.49-0)2。结论:临床医生可根据鼻咽癌在鼻咽腔的中心或边缘位置点或线,以犁骨后缘和正中线作为位置参考点,通过平移X或Y坐标,根据公式推算其与有关结构的距离。

    作者:刘元清;黄辉;姜春秋;黄文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异常膜性结构与阑尾异位

    作者在近30年的外科手术中,发现与异常膜性结构有关的阑尾异位多种,现择其较为罕见的4种报道如下。1 肝、胆、右半结肠垂帆样结构致升结肠、盲肠和阑尾异位。  病例1:男,32岁,“转移性右下腹48h”入院,经右下腹直肌切口入腹,上延切口,见一垂帆状膜性结构由肝的脏面下行,与胆囊壁贴合后,布于结肠肝曲-升结肠-盲肠部(图1),并将回盲部向前上吊起翻转,阑尾在此帆内发炎增粗,尖朝上,离断阑尾与胆囊间的连系时有异常出血。肝曲上缘至升-盲交界点长约12 cm。  作者认为,此垂帆样结构是阻止该区肠管下行到位的原因。因为此结构能将回盲部向前上吊起翻转,可知有一定力度。此类膜性结构在肠旋转固定过程中可发生很多变异,盲肠在异常旋转过程中,可停留在不同部位,阑尾随之[1~4]。右上腹区可有称之为肝结肠韧带的异常膜性结构,此结构由肝右叶下行,连至结肠右曲,其上无血管[1]。本例似为肝结肠韧带,不过本例为垂状帆,且一直布至盲肠,上有血管,并将回盲部吊起向前上方翻转。本例不是所谓盲肠倒置[1]。本例盲肠位于肝下,是垂帆样结构牵扯所致。而“盲肠倒置”时,盲肠位于肝下是因“系膜在第三阶段早期即己固定”所致。而且,本例升-盲段长仅12 cm。看来,本例应是所谓肝结肠韧带与盲肠倒置2种异常的复合型。

    作者:陈明建;廖恒祥;宋基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颊肌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阐明颊肌的血液供应,为新型颊肌粘膜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具新鲜尸体标本20侧面区进行解剖,从颈总动脉远心端注入红色乳胶,在2具尸体标本面静脉内注入兰色乳胶。显露颊肌及其血管和神经。结果:面动脉分别发出后颊支、下颊支和前颊支进入颊肌,后颊支与颊动脉相互吻合。上齿槽后动脉和眶下动脉发出上颊支分别进入颊肌上界的后部与前部。这些分支相互吻合。颊肌静脉在颊肌后部形成颊静脉丛,分2~4支注入面静脉,或经颊静脉注入翼丛或上颌静脉。结论:面动脉为颊肌的主要供血动脉。以进入颊肌任何一方血管为蒂的颊肌粘膜瓣均可存活。本文设计了2种新的岛状颊肌粘膜瓣。

    作者:赵振民;李森恺;严义坪;李养群;杨明勇;马晓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副肝左动脉伴肝左动脉变异1例

    在制作教学标本的过程中,于成年男性死尸标本上见其有副肝左动脉伴肝左动脉变异。较少见,报道如下。1 副肝左动脉  肝固有动脉自肝总动脉发出后,走行在胃十二指肠韧带内,在肝总管左后方和门静脉前方上行。在距胃十二指肠动脉1.0 cm处分支为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其夹角为65°,肝右动脉在距与肝左动脉分叉0.5 cm处发出了副肝左动脉,其与肝右动脉成85°夹角,走行方向与肝左动脉主干和肝左动脉前支平行,全长2.7 cm,其中段压扁径为4 mm。肝右动脉继续前行4.8 cm后,进入肝门右纵沟。进入肝门之前,在距肝门4.8 cm处,发出胆囊动脉营养胆囊。2 肝左动脉肝外分支  肝左动脉本干继续前行并与副肝左动脉平行走行,本干全长0.8 cm,其中段压扁径为3.0 mm,在距肝门1.5 cm处,肝左动脉本干分为前后两支。前支走向与主干方向一致,全长1.5 cm,中段压扁径为2.0 mm,与副肝左动脉一进入肝门左纵沟;后支与前支呈55°夹角,可视为主干的延续,全长1.1cm,中段压扁径为2.8 mm。  有关肝动脉的变异并不少见,多以替代型为主。中国人体质调查统计副肝左动脉出现率为11%,其它报道数据不一,陈小远报道过副肝动脉出现率为20%,张年甲报道副肝左动脉出现率虽为25%,而来自肝右动脉约占5.4%。本例的副肝左动脉出现变异伴肝左动脉的变异,此种变异确属少见(附图)。可供临床外科手术如左半肝叶切除,胆总管探查等手术提供参考。

    作者:李敏才;胡振武;胡圣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右肺斜裂、水平裂的CT应用解剖

    目的:为临床CT显示右肺斜裂下部的影像。为描述肺裂的CT影像特征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成人右肺标本45例中,取20例在肺门的4个层面上作常规CT扫描,观察其中12例的CT图像特征,并与标本相对照。分离45例右肺门和肺裂,在4个平面上观察肺裂的出现率和叶间面的形态等。结果:斜裂在肺门上部平面出现率为17.8%,在下叶底段支气管下部平面的出现率为97.8%、CT显示率为83.3%,斜裂叶间面在第1、3、4层面(包括水平裂)均为带状影,在第2层面为凸向后的弧形带状影;斜裂与肺水平轴间的下夹角为57.7°±7.9°。结论:对右肺下叶底段支气管下部层面作CT扫描可以显示斜裂下部的影像;将诊断床向足侧下倾32.3°或将CT架上倾32.3°可作CT斜位扫描,有助于对两种肺裂的影像进行鉴别。

    作者:王佑怀;张在沛;李兴富;汤桂成;李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