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田红;徐达传;许本柯
以皮神经血供为基础的新型皮瓣,由Bertelli[1](1991)和Masquelet[2](1992)首先报道。国内张世民[3]和宋建良[4]1994年进行了介绍。以后不少学者对这类皮瓣进行了研究,但国外研究不如国内多。除Bertelli[5、6]继续有临床报道外,Nakajima[7、8]对皮神经和浅(皮)静脉伴行血管皮瓣进行了解剖研究和临床应用。国内张心宽[9]、芮永军[10]、廖进民[11、12]等均对四肢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了解剖观察。钟世镇[13]总结归纳了这类皮瓣成活的血管基础。目前临床切取的供区主要是前臂、手背和小腿、足背,以带前臂外侧皮神经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远端蒂筋膜皮瓣应用较多。作者[14]1996年曾对这类皮瓣进行过综述与评价。现结合近年文献,对这类组织瓣的血供、临床应用和命名作进一步分析和评价。
作者:张世民;侯春林;徐达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从马尾和骶神经根途径开展犬的神经泌尿学研究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3只犬灌注后进行解剖,并对22只犬进行术中观察,总结马尾、骶神经根的解剖特征。结果:犬的盆底器官由S1~S2脊髓节段和神经根支配;脊髓圆锥延续较长,达L6椎体下缘,而马尾神经较短;髓神经前后根出硬膜后,有各自独立的硬膜囊包绕直至后根神经节处,长1~1.5 cm。结论:犬马尾和骶神经根的解剖特征与人类不同。
作者:张世民;侯春林;徐瑞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认识前列腺增生腺体的局部解剖结构,改进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手术方法。方法:解剖观察10例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剜除术的完整标本,在标本上模拟设计尿道外增生腺体摘除的手术方法,在12例实际手术中验证方法。结果:10例标本的尿道起始部与增生腺体前上部分腺体之间存在一隐窝,是两侧增生腺体前面的内侧缘弧线形相交形成的夹角区域,为无增生腺体覆盖的三角形尿道裸区,由这一区域分离尿道与增生腺体,可将增生腺体解剖为外层包绕的薄层组织和两侧增生腺体的主体,并由增生腺体中完整分离出尿道,予以完整保留。实际手术中,12例尿道外全部摘除增生的腺体,完整保留尿道,2例尿道有小的纵行裂口。结论:前列腺存在一个无增生腺体覆盖的尿道裸区,利用这个解剖标志可建立一种新的彻底摘除前列腺增生腺体并保留尿道手术的方法。
作者:蔡伟;肖序仁;洪宝发;叶林阳;宋勇;王晓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在近30年的外科手术中,发现与异常膜性结构有关的阑尾异位多种,现择其较为罕见的4种报道如下。1 肝、胆、右半结肠垂帆样结构致升结肠、盲肠和阑尾异位。 病例1:男,32岁,“转移性右下腹48h”入院,经右下腹直肌切口入腹,上延切口,见一垂帆状膜性结构由肝的脏面下行,与胆囊壁贴合后,布于结肠肝曲-升结肠-盲肠部(图1),并将回盲部向前上吊起翻转,阑尾在此帆内发炎增粗,尖朝上,离断阑尾与胆囊间的连系时有异常出血。肝曲上缘至升-盲交界点长约12 cm。 作者认为,此垂帆样结构是阻止该区肠管下行到位的原因。因为此结构能将回盲部向前上吊起翻转,可知有一定力度。此类膜性结构在肠旋转固定过程中可发生很多变异,盲肠在异常旋转过程中,可停留在不同部位,阑尾随之[1~4]。右上腹区可有称之为肝结肠韧带的异常膜性结构,此结构由肝右叶下行,连至结肠右曲,其上无血管[1]。本例似为肝结肠韧带,不过本例为垂状帆,且一直布至盲肠,上有血管,并将回盲部吊起向前上方翻转。本例不是所谓盲肠倒置[1]。本例盲肠位于肝下,是垂帆样结构牵扯所致。而“盲肠倒置”时,盲肠位于肝下是因“系膜在第三阶段早期即己固定”所致。而且,本例升-盲段长仅12 cm。看来,本例应是所谓肝结肠韧带与盲肠倒置2种异常的复合型。
作者:陈明建;廖恒祥;宋基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临床CT显示右肺斜裂下部的影像。为描述肺裂的CT影像特征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成人右肺标本45例中,取20例在肺门的4个层面上作常规CT扫描,观察其中12例的CT图像特征,并与标本相对照。分离45例右肺门和肺裂,在4个平面上观察肺裂的出现率和叶间面的形态等。结果:斜裂在肺门上部平面出现率为17.8%,在下叶底段支气管下部平面的出现率为97.8%、CT显示率为83.3%,斜裂叶间面在第1、3、4层面(包括水平裂)均为带状影,在第2层面为凸向后的弧形带状影;斜裂与肺水平轴间的下夹角为57.7°±7.9°。结论:对右肺下叶底段支气管下部层面作CT扫描可以显示斜裂下部的影像;将诊断床向足侧下倾32.3°或将CT架上倾32.3°可作CT斜位扫描,有助于对两种肺裂的影像进行鉴别。
作者:王佑怀;张在沛;李兴富;汤桂成;李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带颞浅血管蒂颅骨外板骨瓣转位修复颌面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和8例头颈铸型标本(5例保留骨骼)上,对颞浅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分布进行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结果:颞浅动脉起自颈外动脉,于外耳门前方越过颧弓根部浅出至皮下,在皮下组织和颞浅筋膜之间向前上走行,至颧弓上方分为额、顶二终支,其分支营养颅顶部大至3/4区域的软组织、骨膜和颅骨外板,颞浅动脉主干及额支、顶支动脉外径均大于1 mm,浅出部位至颞线处可游离长度为8 cm以上。结论:设计以颞浅动脉为蒂颅骨外板骨瓣转位修复颌面部缺损具有可行性。
作者:彭田红;徐达传;许本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自体筋膜治疗腰椎滑脱术后及循环载荷下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18具新鲜猪脊柱运动节段(L4~L5)标本模型按正常组、滑脱组、筋膜固定组顺序进行试验。先对比观察各组在脊柱三维空间分析系统屈伸活动的水平位移。再用双轴液压伺服生物材料测试系统进行载荷下屈伸试验。获得首次载荷循环及每间隔250次,共1500次循环运动范围及初始刚度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滑脱组水平位移大于正常组和固定组,差异显著(P<0.05)。首次循环载荷下,滑脱组活动范围大于正常组和固定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首次循环载荷,滑脱组屈、伸初始刚度均小于正常组及固定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固定组也明显大于正常组,两者差异显著(P<0.01,P<0.05)。第1500次循环载荷下的初始刚度仍高于正常组。结论:采用自体筋膜固定腰椎滑脱术后瞬时失稳和保持其稳定性是有效的,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生物力学依据。
作者:梁伟雄;赵卫东;叶淦湖;欧阳钧;钟世镇;黄文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成年女性标本,身长150 cm,体表及外形无异常,在解剖时发现其右侧多处血管神经变异,较少见,现报道如下:1 右侧双椎动脉变异 右侧有2条椎动脉(图1)。较粗的1条,起源于颈总动脉根部的前外侧壁,起始处外径3.4 mm,沿前纵韧带外侧达第2颈椎横突孔处进入横突孔上行,入第2颈椎横突孔处的外径为3.2 mm,该动脉全长为8.3 cm。另一支椎动脉较细,起于锁骨下动脉,起始处外径2mm,经第6颈椎横突孔进入后上行,其行起始经同正常椎动脉(图2)。2 右侧喉返神经起始变异 右侧喉返神经在平环状软骨下缘处发自迷走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伴行并位于该动脉前方(图2),起始处宽2 mm,厚1.4 mm,入喉处宽1.2 mm,厚1.0 mm,神经长1.6 cm。3 右侧肌皮神经变异 右侧肌皮神经仅支配喙肱肌(图3),神经起源于臂丛外侧束,起始处神经宽为1.7 mm,厚1.2 mm,起始处至入肌处长为1.8 cm。4 右侧正中神经变异 正中神经在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上方16.5 cm发支至肱二头肌、肌支,起始处宽度为1.7 mm,厚度1.2 mm,起始处至入肱二头肌处长度为36 mm。在连线中点上方12.5 cm发支至肱肌(图3),肌支起始处宽度为2 mm,厚度为1.4 mm。长度为31 mm。5 右侧前壁外侧皮神经变异 右侧前壁外侧皮神经在臂中部肱骨外上髁上方4 cm起于正中神经的外侧。起始宽度为2.2 mm,厚度 1.7mm,经肱二头肌深面行向前壁外侧。本例变异标本提示:①临床上在行颈段椎前手术时,在分离颈动脉鞘后方时,要注意是否有沿前纵韧带外侧行走的异常的椎动脉和防止伤及该动脉;②壁部在肱二头肌内侧分离纵行的神经血管时,要防止伤及来自正中神经的肱二头肌支和肱肌支,同时,可解释有的病例肌皮神经受损后而肱二头肌和肱肌功能正常的原因。
作者:程林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健康与骨质疏松性髋关节骨折老年妇女股骨颈骨密度,并估计健康妇女髋轴长度(HAL)以取得其正常值。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38例髋关节骨折组及108例正常对照组老年妇女的股骨颈骨密度(BMD)和髋轴长度(HAL),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正常组妇女此两项指标间的关系及分别与年龄、身高间的关系。另对216例20~59岁健康妇女测量髋轴长度以取得其正常值。结果:髋关节骨折老年妇女组股骨颈BMD为(0.6019±0.1187)g/cm2,低于健康老年妇女组的(0.7252±0.0966)g/cm2;其HAL值为(10.66±0.72)cm,高于健康老年妇女组数值(10.21±0.76)cm(P<0.05)。健康老年妇女HAL与股骨颈BMD及年龄因素均无相关关系(r=0.11和0.08,P>0.05)。健康妇女髋轴长度平均值为(10.23±0.84)cm。结论:髋轴长度是能够独立区分髋关节骨折老年妇女与健康人群的测量指标,可能对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吴胜勇;祁吉;李景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现代外科学正向着纤维化、闭合化和计算机化方向发展,它要求磁共振成像(MRI)不能满足于将脑内微小占位性病变定位于脑叶,而要定位于脑回[1~2]。近几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已应用于研究脑功能[3~5],需要在断面上精确识别大脑的沟、回,研究大脑在断面上沟、回的定位,对大脑内微小占位性病变的精确定位、立体定位手术、X刀和γ刀治疗及脑功能的fMRI和PET研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以往对大脑沟、回的解剖学研究,多是探讨它们的整体形态[6],即使以断面的形式来表达大脑的解剖,也较少涉及沟、回,且为不连续的个别断面[7]。迄今出版的断层解剖学图谱、磁共振成像和CT书籍[8~9],对大脑沟、回亦均未作详细论述。因此,现有的有关大脑沟、回的断面知识,远不能满足临床所需。80年代以来,一此学者利用断层标本、CT、MRI对大脑沟、回在断面上的定位进行了研究,现综述如下:1 研究方法 80年代以来所开展的大脑沟、回断面定位研究,方法主要有:①影像与解剖相结合的方法[10~18],将颅脑标本先做CT或MRI扫描,然后以同样扫描平面、层厚切制标本,对照观察研究定位。②纯影像学研究[19~23]或影像与血管造影相结合的方法[24~26],将病人CT或MR图像与血管造影相结合以确定病变部位及病变对观察结果的影响,找出髓突与相应脑回的关系,以在图像上辨认相应脑回。③纯解剖学研究[27~30],在断层标本上识别不同的脑回标志性结构,对客观描述脑内结构提供重要参照。
作者:丁娟;李振平;刘树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跟骨Gissane's角的数值范围、跟骨骨折后Gissane's角的改变以及Gissane's角与跟骨骨折预后间的关系。方法:测量120例正常跟骨侧位x线平片和30例跟骨骨折侧位x平片的Gissane's角;随访35例CrabyⅡ型以上跟骨骨折患者进行临床Maryland评分。结果:正常跟骨的Gissane's角为123.8°±8.7°(103.3°~146.8°),无性别差异;跟骨骨折后Gissane's角为131.2°±10.2°(124.8°~157.5°),明显大于正常Gissane's角;Gissane's角正常的跟骨骨折治疗疗效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68.5%,而Gissane's角不正常的跟骨骨折Maryland评分优良率仅为5.8%。结论:Gissane's角的正常范围为110°~140°,骨折后呈增大趋势;Gissane's角不是决定跟骨骨折预后的主要因素,但跟骨骨折后应尽可能恢复Gissane's角的正常。
作者:梁军;钱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右锁骨下动脉起自主动脉弓末端(中国人体调查.1986.352)占1.48%,作者在解剖时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 成年男尸,头臂干缺如,主动脉弓凸侧见有四大分支:自右向左依次为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各动脉起始部的外径分别为15、 10、 17和22 mm 。其中,右颈总动脉与左颈总动脉起始部之间的间距为2 mm;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间的间距为4 mm;左锁骨下动脉与右锁骨下动脉的间距为13 mm。右颈总动脉自主动脉弓发出后,跨越右无名静脉前面斜行向上经右胸锁关节后方到达颈部。右锁骨下动脉由主动脉弓末端后内侧壁发出,自左向右斜向绕过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及右颈总动脉后侧,穿经食管后间隙属食管后型达颈根部,行至肺尖上方向外再发出相应分支。 本例同时未见右喉返神经勾绕右锁骨下动脉的情况。
作者:范艳;李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膈下间隙是指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的区域。膈下间隙的病变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复杂[1];又因膈下间隙及其各间隙间的通连关系在解剖学上存有争议,故给上腹部包块与积液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治疗带来了困难。70年代以来,CT、MRI相继应用于临床,它们能直观地显示腹膜和腹膜腔[2],从而为研究膈下间隙的解剖及诊断其病变提供了良好手段,因此,很多学者使用断层解剖学技术对膈下间隙的解剖和影像学表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现综述如下:1 肝冠状韧带的位置及其在膈下间隙划分中的意义 Barnard[3]提出冠状韧带位于肝上方和膈之间,故它将右肝上间隙分为右肝上前和右肝上后间隙。Bovd[4]指出冠状韧带位于肝后方,并不是位于肝上方,所谓的右肝上后间隙并不存在。Whalen[5]用干冰冰冻尸体作躯干部连续矢状切面进行观察,其结果支持Bovd的意见。高贤华等[6]用5具女尸标本冰冻后作躯干部连续矢状切面进行观察,60具男尸标本在打开腹腔后直接观察和测量,其结果亦支持Bovd的意见。但其连续矢状断层较厚,故对冠状韧带在连续断面上的变化未作详细研究。刘树伟等[7]用30具男尸标本躯干部连续矢状断层标本,详细观察了冠状韧带上、下层的位置、移行的肝裸区的位置。其结果:肝冠状韧带上、下层分别附于肝上面的后份和肝的下面,它们之间的肝裸区占据肝右叶的下面、后面并侵及肝上面后1/3。肝裸区的下界在近正中线的断层中,位于肝右叶的下面,向右侧逐渐上移而至肝右叶的后面,但从未到达肝的上面,因而不会出现Barnard所说的“右肝上后间隙”。
作者:赵振美;刘树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犬胸腰段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SSCA)实验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7只犬行动脉乳胶灌注,观测与选择性肋间(腰)动脉插管相关的指标。结果:每例起始于降主动脉的肋间(腰)动脉32~35支,多成对;起始高度多在相应上一个椎体、椎间隙平面;起始方位以后中壁和后外侧壁居多;从颅侧向尾侧,与降主动脉下夹角渐减,起点间距离渐增;始端内径小于4F导管管径;每对动脉的起始处多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结论:犬肋间(腰)动脉有其特殊性,选用适宜导管,参照相关解剖学资料,可有效行犬胸腰段SSCA。
作者:徐明;杨惠林;倪才方;唐天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提供不同年龄组正常人胸椎后凸角的数据标准。方法:选用462例6~102岁正常人胸部侧位片,分别进行胸椎后凸角X线测量。结果:代表胸椎后凸程度的上、下部胸椎后凸角值,各组值分别是:儿童组为7.96°±1.36°,4.98°±0.67°;青年组为10.73°±2.28°,5.23°±1.82°;中年组为12.64°±1.31°,6.49°±1.28°;老年组为17.88°±1.34°,9.84°±0.98°;长寿组为21.57°±1.28°,13.58°±0.96°。结论:胸椎后凸角值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符合生理性改变。
作者:范力军;贾存玮;杨常运;王世英;李祥鹏;唐化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锁骨半片骨瓣截取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选取经防腐固定的成人锁骨左右配对14根标本,测试完整锁骨的扭转刚度;然后随机配对分为两组:一组在靠近锁骨内侧端切取长为8.5 cm的半片骨瓣;另一组在靠近锁骨的内侧端切取长为4.5 cm的半片骨瓣。测试切取骨瓣后锁骨的扭转刚度和强度。结果:完整锁骨左右两侧的扭转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切取半片骨瓣后其扭转刚度显著下降(P<0.01),锁骨在切取短骨瓣与切取长骨瓣后两者相比较其刚度、强度变化不大。骨瓣切取后抗扭转强度的破坏发生在骨瓣切取处外侧端。结论:锁骨作为供骨修复骨缺损时,切取半片骨瓣在保证肩锁、胸锁关节完整前提下具有可行性。
作者:许本柯;朱青安;舒先涛;王向阳;赵卫东;熊绍虎;钟世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 Serial anatomy of larynx in MRI: MRI-histologic correlations P. Champsaur, C. Parlier-Cuau, C.Brunet, G.Moulin, C. Chagnaud, J.P.Lassau and M.Kasbarian喉部的MRI连续解剖:MRI与组织学的对应关系 喉是一个解剖结构复杂的器官。MRI可以作出三维平面的断层,因此,用MRI研究喉部的软组织结构优于其它成像技术。MRI通常结合喉镜检查,来评估喉部恶性肿瘤的扩散情况。该评估是选择手术适应症的基础,但有关喉部MRI的报道常常是互相矛盾的,而且动脉圆锥等一些重要的解剖结构并不能清晰可见。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MRI和组织切片的相互对应关系来研究喉的MRI放射解剖学。用8个解剖标本作研究,其中4个在横断面,2个在矢状断面,2个在冠状断面。MRI和组织切片在同一水平上进行并相互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可以对喉的断层放射解剖进行描述,并评估MRI的可靠性和局限性。结果表明,所有的主要解剖结构都可以确认,并可以显示出动脉圆锥。另外,我们还能看到杓状软骨的声带突,这在以前的文献中没有报道过。(22:5~11)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形成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背阔肌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观测了分布于背阔肌区域的肋间神经、胸脊神经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规律。结果:T5~10神经外侧支的后支在腋前线1~2 cm相应肋间穿出,呈节段性重叠性分布肩胛线以外的背阔肌区皮肤;其中T6~8分布于皮瓣范围较大、神经蒂较长并距血管蒂较近。第6~11胸脊神经后支穿出骶棘肌后,在胸腰筋膜中走行4~5 cm距离,后穿出在背阔肌浅层走行3~5 cm,呈重叠性节段性分布于肩胛线内侧的背阔肌区的皮肤。其中以第8、9胸脊神经后支在皮瓣中分布较大。结论:可设计以第6~8肋间神经外侧支的后支和/或以第8、9胸脊神经后支为神经蒂的感觉背阔肌皮瓣。
作者:颜玲;钟世镇;徐达传;高建华;邵正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制作脑血管分色铸型标本尚未见文献报道。以前通常是连同头颈部血管一起灌注,整体酸腐蚀[1,2],这种单色的脑血管铸型标本,呈一团血管球,很难观察清楚脑血管在脑实质内的走行和分布范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根据脑血管末梢之间虽有交通吻合支,但缺乏生理代偿这一特点,设计对脑动脉实行分色灌注,并获得成功。这些脑血管分色铸型标本,分支的分布范围清晰可辨、界线分明,对某些诊疗设备的操作和脑外科手术更有参考意义。具体介绍如下:1 取材 若是已防腐固定材料,则循眉弓、耳廓上缘、枕骨粗隆平面沿线切开头皮、锯掉颅骨,连同硬脑膜一同取下脑组织;若是新鲜材料,则需先期固定。可连同整具尸体一起固定或从颈根部离断后从颈总动脉灌注固定液,2~3 d后再按上法取材,然后在上矢状窦旁开1.5~2.0 cm处剪开并去掉硬脑膜,保留上矢状窦。为了避免锯切颅骨时不慎伤及脑组织及基底部的动脉,造成血管破裂,亦可离断下颌关节,并连同舌、食管、气管等一同取下,再用咬骨钳及钝器小心地从枕骨大孔处将颅底中央部分去掉,暴露出颈内动脉(离大脑中动脉起点处0.5~1.0 cm为宜)、基底动脉环及基底动脉、椎动脉根部(约2.0 cm)等。
作者:石瑾;李忠华;方德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用髌骨重建胫骨平台关节面缺损的生物力学特征,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髌骨重建胫骨内侧髁或外侧髁上关节面缺损的实验装置,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测量重建后股胫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并与理论相比较。结果:实验组载荷-应变曲线、载荷-位移曲线和应力等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建后的股胫关节能恢复正常生物力学特性。
作者:陈秀清;陈振光;王以进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