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同种异体带血供肱骨移植的解剖学研究

陈振光;张发惠;刘经南;喻爱喜;张宗平;郑和平

关键词:肱骨, 滋养血管, 肱血管, 旋肱前血管, 肱深血管
摘要:目的:为吻合血管同种异体肱骨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着重观测肱骨上端及肱骨干滋养血管和骨膜血管的来源、分布、长度和外径;50根干燥成人肱骨,观察肱骨上端及肱骨干的滋养孔。结果:肱骨上端外科颈周围平均有(7.7±2.0)个(4~12个)滋养孔,滋养支来自旋肱前动脉和旋肱后动脉。肱骨干滋养孔1~3个,主要位于肱骨中段前内侧面,距内上踝(11.7±2.2) cm(6.5~17.0 cm)。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肱动脉,长(2.6±0.7) cm(1.5~5.0 cm),外径(1.3±0.6) mm(0.8~2.2 mm)。结论:选用旋肱前血管为蒂,可行肱骨上段移植,选用肱血管和肱深血管为蒂,可作肱骨中段移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新生儿锁骨下静脉穿刺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具30侧新生儿尸体的锁骨下静脉及相关结构进行解剖观测。结果:锁骨下静脉属支腋静脉与锁骨中线交点距锁骨中点下缘(6.2±1.7) mm;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缘交点指数为39.0±4.5,提示交点在锁骨中内1/3交点稍偏外侧。静脉角位于锁骨上缘距胸锁关节外侧(10.0±2.4) mm处。上述三点相连,即为新生儿锁骨下静脉的体表投影。结论:沿锁骨下静脉体表投影穿刺进针可获较高的穿刺成功率,穿刺应首选右侧,穿刺插管长度不超过5.8 cm(右)或4.7 cm(左)。

    作者:刘荣志;范真;贺生;王海欣;田顺亮;胡庆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侧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为侧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①2例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分别灌注红色乳胶及明胶墨汁,切取皮瓣,后者制成透明标本;②在10侧头面部铸型标本上,观测侧颌颈部皮肤和皮瓣蒂部的动脉血管分布及静脉回流。结果:侧颌颈部皮肤血供主要来源于面动脉、颞浅动脉、枕动脉的分支,亦有甲状腺上动脉的终末支分支营养,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其蒂部血供来源于颞浅动脉小穿支形成的真皮下血管网。颞浅动脉和面动脉的小穿支在侧颌颈区相互吻合。结论:侧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可以依赖于耳前蒂部小穿支真皮下血管网供血成活,但临床应用时应考虑其方向性。

    作者:熊绍虎;徐达传;程新德;赵天兰;李宁;颜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济南’手外科国际研讨会及足趾与皮瓣移植学习班

    中国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研究所、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和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计划于2001年11月2日至11月8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联合举办“济南’手外科国际研讨会及足趾与皮瓣移植学习班”,本次专题研讨会与学习班旨在推广介绍我们在手外科领域尤其是足趾与皮瓣移植方面的经验并与世界各国的同行进行交流。联系人:凌莉莉,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手外科乌鲁木齐中路12号,邮编:200040,电话:(21)62489999X6546,传真:(21)62499608。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口外结扎舌动脉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口外舌动脉结扎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30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舌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段和各段的重要毗邻等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舌动脉单独起于颈外动脉者占66.7%,与面动脉共干者占23.3%,与甲状腺上动脉共干者占10.1%。舌动脉起始处的外径为(3.4±0.6) mm。起点至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为(1.1±0.5) cm。舌动脉全程可分为4段,即:起始段、舌骨舌肌段、升段和水平段。舌骨舌肌段位置恒定,部位表浅,体表标志明确,血管周围无重要结构。结论:舌动脉舌骨舌肌段是行口外舌动脉结扎理想的部位。

    作者:马大军;李鑫;刘亚国;谭宏;刘兴国;雍刘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2001国际手外科研讨会及手部骨折内固定培训班(AO)

    中国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研究所、国际内固定协会(AO),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矫形与创伤学系和美国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手和上肢外科,计划于2001年9月11日至9月16日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联合举办“2001国际手外科研讨会及手部骨折内固定培训班(AO)”本次专题研讨会是第五次旨在推广介绍我们在手外科领域尤其是臂丛神经和手部骨折内固定诊治方面的经验并与世界各国的同行进行交流。联系人:凌莉莉,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手外科乌鲁木齐中路12号,邮编:200040,电话:(21)62489999X6546,传真:(21)62499608。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机械性TMR与激光TMR的形态学对照观察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观察机械性TMR与激光TMR对心肌管道热损伤、血管生成及纤维化的影响,探讨佳的TMR方法。方法:采用高速空心钻头和CO2激光在家兔左室壁进行打孔,形成透室壁性心肌管道。动物于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利用组织切片染色法,分别观察机械性和激光心肌管道内形态结构及其变化。结果:机械钻孔形成的心肌管道不存在任何热损伤的迹象,而激光形成的心肌管道存在着严重的热损伤;数周后机械管道内新生血管的数量和密度明显高于激光管道,P<0.01;6~8周后,机械管道残迹的纤维化直径明显小于激光管道,P<0.0001。结论:①机械性TMR和激光TMR在心肌管道的热损伤、血管生成及纤维化方面均存在着非常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②应用机械钻孔的方式进行TMR明显优于激光心肌打孔。

    作者:张晓东;刘晓程;程效东;李若凡;刘克;曹承刚;张恩辉;徐达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3支型肾动脉1例

    3支型肾动脉少见,根据中国人的体质调查统计占1.48%。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发现其右肾动脉并存3支。现报道如下: 右肾表面光滑,无胚胎型分叶,肾动脉并存上、中、下3支(附图)。①肾上动脉,平对第2腰椎高度发自腹主动脉右侧壁,外径约3 mm。横行向外,在距起始点约1 cm处分上、下2支,上支发肾上腺下动脉后入肾上极,下支经肾盂前方入肾门,分布于肾尖段、肾上段和肾中段。②肾中动脉,在肾上动脉下方1 cm处,发自腹主动脉右前壁,外径约2 mm,横行向外经肾盂前方入肾门,分支分布于肾中段和肾后段。③肾下动脉,平对肠系膜下动脉起始点下方1.5 cm处,发自腹主动脉下端的右侧缘,外径2 mm,斜向外上越过右输尿管前方入肾下极,分布于肾下段。

    作者:姚友生;任国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颈静脉孔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为与颈静脉孔相关的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从颅底内、外面,对80具成年颅骨的颈静脉孔进行观测;并对20具成人尸头进行解剖,观察该区域神经血管解剖关系。结果:①62.3%右侧颈静脉孔较左侧大,15.9%左侧较大,21.8%两侧大小一致;②14.38%的颈静脉孔有骨桥,85.62%无骨桥;③颈静脉孔内、外侧缘距正中矢状面两侧的平均距离颅外均较颅内大:颅外分别为26.11 mm和33.41 mm,颅内分别为22.29 mm和27.52 mm。④Ⅸ脑神经多沿颈静脉孔前上缘,Ⅹ、Ⅺ脑神经沿内侧缘出颅,两者被纤维索(占87.5%)或骨桥(占12.5%)隔开。⑤Ⅸ脑神经多经颈静脉孔外口前上缘向前下越过颈内动脉表面;Ⅸ脑神经经颈内静脉深面(占57.5%)或其浅面(42.5%)行向后下。结论:右侧颈静脉孔通常较左侧大,左右不对称;影像学观测该区域血管、神经应选择恰当的层面。

    作者:肖明;丁炯;韩群颖;王鹤鸣;左国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同种异体带血供肱骨移植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吻合血管同种异体肱骨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着重观测肱骨上端及肱骨干滋养血管和骨膜血管的来源、分布、长度和外径;50根干燥成人肱骨,观察肱骨上端及肱骨干的滋养孔。结果:肱骨上端外科颈周围平均有(7.7±2.0)个(4~12个)滋养孔,滋养支来自旋肱前动脉和旋肱后动脉。肱骨干滋养孔1~3个,主要位于肱骨中段前内侧面,距内上踝(11.7±2.2) cm(6.5~17.0 cm)。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肱动脉,长(2.6±0.7) cm(1.5~5.0 cm),外径(1.3±0.6) mm(0.8~2.2 mm)。结论:选用旋肱前血管为蒂,可行肱骨上段移植,选用肱血管和肱深血管为蒂,可作肱骨中段移植。

    作者:陈振光;张发惠;刘经南;喻爱喜;张宗平;郑和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脾直肠异常韧带1例

    在解剖1例成年男性标本腹部时,见其有一连于脾脏与直肠之间的异常韧带,现报道如下。 该韧带总长度为47 cm,上端宽3 mm,下端宽5 cm,起于脾门上方并进入脾实质,其起点处呈分叉状,长度为5.0 cm,尔后合并,向下经结肠左曲后方,沿降结肠内侧下行,至左髂窝处行于乙状结肠系膜后方,经骨盆入口至盆腔,连于直肠后壁的筋膜,韧带内未见血管分布(附图)。

    作者:王新明;冷启新;冷志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吻合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皮瓣移植修复手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皮支为蒂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侧成人下肢标本、6只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足标本及10侧下肢动脉铸型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皮支起始部位、走行、长度、外径、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皮支于舟骨粗隆后(1.5±0.4)cm下方发出,向前下斜行至足底内侧皮肤;该皮支长(2.8±0.2)cm,外径(0.8±0.2)mm。结论:①足底内侧皮瓣可以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皮支或足底内侧动脉深支足底皮穿支为供血。②足底内侧皮瓣游离移植适用于手掌及手指腹侧创面修复的特殊需要。

    作者:杨开明;徐达传;石瑾;李忠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颈神经后支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临床诊治椎孔外颈神经后支卡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0具(40侧)成人尸体的颈神经后支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颈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进行观测。结果:C1颈神经后支走行于寰椎与枕骨之间,C2颈神经后支内侧支(枕大神经)穿上项线处骨纤维孔分布于颅顶,C3~8颈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分出后,分别经骨纤维孔进入骨纤维管,然后穿颈后肌群的腱性交叉纤维,分布于颈椎关节突关节、项部肌肉及枕项部皮肤。C5、C6骨纤维孔坐标点分别位于同序数颈椎横突前结节上缘(5.8±4.0)、(6.2±4.5) mm和背侧(12.2±2.5)、(13.6±3.9) mm。C5、C6骨纤维管中央点坐标点分别位于同序数颈椎横突前结节上缘(4.5±3.4)、(4.7±3.4) mm和背侧(18.4±3.3)、(18.4±4.3) mm。结论:颈神经后支穿行的骨纤维孔、骨纤维管及项部肌群的腱性交叉纤维是造成椎孔外颈神经后支卡压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王金武;陈德松;王劼;方有生;顾玉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上下唇血液供应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上下唇的血液供应,为新的组织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具从面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新鲜尸体标本的口周区域进行解剖研究,在2具尸体标本的面静脉内注入兰色乳胶。在3.5倍的手术放大镜下解剖显露血管。结果:上唇动脉发出浅隔支与深隔支,向上走行进入鼻中隔前下部参与克氏动脉丛的组成。观察到2种新的下唇动脉的分布情况。下唇动脉沿途发出唇颏支,与进入颏部的其它血管分支相互吻合。结论:上下唇血供丰富,可设计含浅、深隔支的上唇岛状组织瓣、含鼻隔支的岛状鼻中隔软骨粘膜瓣及含颏唇支的垂直颏唇瓣;了解下唇动脉的解剖变异,对成功地施行一期下唇动脉岛状瓣手术是很重要的。

    作者:赵振民;严义坪;李森恺;翟弘峰;穆兰花;徐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骨间后神经受压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阐明骨间后神经(PIN)卡压的原因及其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基础。方法:30侧尸体上肢标本,将PIN分为3段(即桡管段、旋后肌管段和旋后肌管后段)观察其肌支的分支情况;用卡尺对桡管(RT)、旋后肌管(ST)和桡侧腕短伸肌腱弓(AECRM)的形态和大小进行了观测,并对ST入口和出口的体表投影定位。结果:ST入口和出口的宽度分别为(14.1±2.1)mm和(6.2±1.7)mm,长度为(35.0±6.9)mm。PIN从桡骨头至旋后肌腱弓(AF)和PIN从旋后肌穿出处的长度分别为(19.3±4.4)mm和(53.4±5.2)mm。AF的53.3%由肌性加腱性组织构成,23.3%由腱性组织构成,23.3%由肌组织构成。70%旋后肌远侧缘由腱性组织构成,所有AECRM均是腱性。桡骨背侧桡骨头下方1示指宽和3示指宽分别为ST的入口和出口的体表投影。结论:本文提供的RT、ST和AECRM详细形态资料,对于PIN卡压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初国良;彭映基;XU Chao-ren;冯正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为蒂锁骨瓣转位术的解剖及其应用

    目的:为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为蒂的锁骨瓣转位修复下颌骨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6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起源恒定,距锁骨上方(7.9±0.8) cm处分为升支和降支,降支主干外径(1.0±0.2) mm。72.2%的降支直达锁骨,27.8%的降支与颈横动脉或肩胛上动脉锁骨支吻合分布锁骨。结论:以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为蒂半片锁骨瓣转位可修复下颌骨小面积缺损。临床应用1例取得成功。

    作者:柳昊;叶澄宇;陈秀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桡动脉高位起始1例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一书统计,高位桡动脉占6.15%。作者在解剖一具老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右侧桡动脉起始部位变异,现报道如下。 肱动脉在大圆肌下缘续于腋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发出肱深动脉、尺侧上副动脉之后,即见一较粗的动脉支发自肱动脉前外侧壁,沿其走行追踪直至前臂、手部,见其于前臂、手部走行及分支同于桡动脉,故确定为桡动脉。桡动脉起始处距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上方13.0 cm,起始处外径为1.8 mm。起始后沿肱二头肌内侧、正中神经的内下方下行,至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上方6.5 cm处绕至正中神经外侧下行。至前臂后,桡动脉的走行、分支未发现异常。桡动脉在臂部发出5~6支细小分支(外径<0.5 mm)营养肱二头肌。

    作者:向宇燕;陈铭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aFGF基因在大鼠脑皮质损伤神经元的表达

    目的:为aFGF对成年大鼠脑损伤后脑内神经元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大鼠脑损伤后aFGF基因mRNA和蛋白在皮质神经元的表达变化。结果:脑损伤后15 min及30 min伤侧大脑皮质神经元aFGF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aFGF mRNA表达于伤后6 h达高峰,持续至伤后24 h,以后表达逐步降低,于伤后72 h恢复至正常水平。神经元aFGF蛋白表达于伤后1 h达高峰,持续至伤后3 h,伤后24 h表达恢复正常。结论:脑损伤后皮质神经元aFGF基因表达增加与神经元抗损伤修复机制有关。

    作者:王清华;徐如祥;钟世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肺门区横断面CT与解剖对照研究

    目的:了解正常肺门断层解剖及CT表现。方法:结合20例胸部连续横断层标本,研究56例肺门区的CT表现。结果:右侧:右上肺静脉尖支位于尖段支气管和动脉与上腔静脉之间,肺门外侧为右上肺静脉后支,后方为后段支气管和同名动脉分支。左侧:左肺静脉尖后支位于尖后段支气管和动脉的前方,或组成肺门外侧。以上观察与CT表现一致。85.7%(48例)左肺静脉尖后支位于尖后段支气管和动脉的前方;14.3%(8例)位于肺门外侧。85%(17例)右上肺静脉后支则位于前、后段支气管二者的夹角内,15%(3例)在此层面远离肺门;CT上,92.9%(52例)右上肺静脉后支则位于前、后段支气管的夹角内,7.1%(4例)在此层面远离肺门。结论:右肺门上、中区的形态与上肺静脉尖支和后支的位置和汇入上肺静脉方式有关。左肺门上区的形态与肺动脉和上肺静脉之间的关系有关;左肺门中区的形态则取决于左肺动脉舌支的发支情况。双肺门下区的形态取决于下叶肺动脉的分支形式。

    作者:赵江民;王凡;瞿越云;李瑞祥;羊惠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浅静脉干对四肢远端蒂皮瓣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皮瓣中的作用。方法:在5只犬的两侧前肢设计10个包含头静脉的远端蒂岛状筋膜皮瓣(8 cm×2 cm),随机分成蒂部浅静脉干结扎组(实验)和不结扎组(对照),进行浅静脉干测压和皮瓣成活面积测定。结果:远端蒂皮瓣掀起后,浅静脉干压力在4.67~5.6 kPa(35~42 cmH2O),超过毛细血管动脉灌注压4.0 kPa(30 cmH2O)。蒂部浅静脉干结扎后,远端蒂皮瓣的成活面积(15.6±0.55) cm2,占皮瓣面积的97.5%,其成活质量显著优于不结扎组(11.6±2.07) cm2,占皮瓣面积的72.5%。结论:浅静脉干对远端蒂皮瓣的成活有害无益,临床上应在远端蒂部将其分出结扎。

    作者:张世民;候春林;徐瑞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血供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血供来源及内部血管构筑。方法:采用20侧成人上肢标本,经肱动脉插管灌注红色乳胶或灌注墨汁解剖观察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动脉来源及血管分布。结果: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血供主要来自骨间前动脉的掌侧支和背侧支。尺动脉、骨间背侧动脉及桡动脉为间接血供来源。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周边约占20%区域(桡侧缘除外)有丰富血管分布,中心占80%区域无血管分布。结论: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周边(桡侧缘除外)血供丰富,损伤后愈合能力强,可采用修复术,中心区则反之。

    作者:黄继锋;钟世镇;徐达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