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指浅屈肌腱止点的位置及其与A4滑车的关系

汤锦波;谢仁国;顾宇彤;崔志明

关键词:指, 肌腱, 解剖学, 修复
摘要:目的:观察和测定指浅屈肌腱止点的形态、位置及其与A4滑车的位置关系。方法:采用12只成人新鲜尸体手标本的48个手指,观察指浅屈肌腱在中节指骨和近侧指间关节处的形态、位置,近止点的浅肌腱和腱纽的关系,观察止点和A4滑车的重迭关系和程度。结果:指浅屈肌腱在手指上止点由止于指骨、掌板和腱鞘的部分组成,浅肌腱近止点处为扁平腱束,有短腱纽完全附着,止点长度为0.6~1.0 cm,距Camper腱交叉0.4~0.7 cm,有79%的手指的止点与A4滑车部分重迭,21%手指止点完全在A4滑车以近。结论:指浅屈肌腱止点解剖结构复杂,与指骨、掌板、腱鞘、腱纽存在密切联系,在不同手指位于A4滑车以内和以近的位置,对指深屈肌腱的营养、力学功能及协同功能有重要作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肱三头肌长头重建肩外展功能的应用解剖

    目的:研究肱三头肌长头血管神经蒂特点为以其重建肩外展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4侧固定尸体的肱三头肌长头肌肉起点及血管神经蒂进行解剖与测量。结果:肱三头肌长头起点背侧为肌性,腹侧为腱性,腱性起点长度(9.9±1.5) cm,宽度(2.4±0.4) cm。神经支配来自桡神经的分支,可分离长度(6.8±2.7) cm,直径(2.0±0.4) mm。血供来自:①肱动脉肱三头肌支,长度(3.4±1.4) cm,外径(2.0±0.3) mm;②肱深动脉的分支,长度(2.5±0.9) cm,外径为(1.6±0.5) mm,分离至肱动脉长度为(3.9±1.3) cm。血管神经蒂以多级分支为主。结论:依据肱三头肌长头及其血管神经蒂的特点,可作为肩外展功能重建术中的动力肌。

    作者:陈琳;彭峰;陈德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Ⅲ~Ⅴ对脑神经生物塑化薄片断层解剖与MRI对照研究

    目的:对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进行塑化切片与MRI对照研究,获得正常影像和断层解剖资料。方法:采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脑神经横断位8例、矢状位和冠状位各1例薄层切片,同时采用FLASH-3D序列完成头颅标本及30例正常人脑干MR扫描,以MPR技术完整显示动眼神经和三叉神经的脑池段全程。结果:塑化薄片断层、标本和活体MR扫描,脑神经行程、解剖形态均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滑车神经仅在塑化切片上显示。结论:生物塑化薄层切片能够对脑神经进行准确显示,是脑神经影像学研究的重要对比方法。

    作者:张伟国;张绍祥;巫北海;陈金华;谭立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3支型肾动脉1例

    3支型肾动脉少见,根据中国人的体质调查统计占1.48%。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发现其右肾动脉并存3支。现报道如下: 右肾表面光滑,无胚胎型分叶,肾动脉并存上、中、下3支(附图)。①肾上动脉,平对第2腰椎高度发自腹主动脉右侧壁,外径约3 mm。横行向外,在距起始点约1 cm处分上、下2支,上支发肾上腺下动脉后入肾上极,下支经肾盂前方入肾门,分布于肾尖段、肾上段和肾中段。②肾中动脉,在肾上动脉下方1 cm处,发自腹主动脉右前壁,外径约2 mm,横行向外经肾盂前方入肾门,分支分布于肾中段和肾后段。③肾下动脉,平对肠系膜下动脉起始点下方1.5 cm处,发自腹主动脉下端的右侧缘,外径2 mm,斜向外上越过右输尿管前方入肾下极,分布于肾下段。

    作者:姚友生;任国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重建尿道括约肌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转位重建尿道括约肌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5例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股薄肌的形态、主要血管、神经的来源,血管神经蒂的长度、入肌部位等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股薄肌全长(42.0±0.6) cm,肌腹长(31.0±3.8) cm;肌腱长(10.9±0.9) cm;股薄肌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股深动脉的股薄肌支,该分支起始处外径(2.1±0.6) mm,血管蒂长(9.2±0.9) cm,入肌部位在股薄肌中、上1/3交界处前缘的深面;股薄肌的神经支配,均恒定地来自闭孔神经前支,该神经在闭膜管处,横径为(1.7±0.4) mm;厚(0.5±0.2) mm,从闭膜管至入肌点处长(10.4±1.4) cm。结论: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转位重建尿道括约肌术,经尸体摹拟实验,证明具有可行性。

    作者:马大军;谭宏;刘亚国;李鑫;刘兴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颈神经后支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临床诊治椎孔外颈神经后支卡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0具(40侧)成人尸体的颈神经后支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颈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进行观测。结果:C1颈神经后支走行于寰椎与枕骨之间,C2颈神经后支内侧支(枕大神经)穿上项线处骨纤维孔分布于颅顶,C3~8颈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分出后,分别经骨纤维孔进入骨纤维管,然后穿颈后肌群的腱性交叉纤维,分布于颈椎关节突关节、项部肌肉及枕项部皮肤。C5、C6骨纤维孔坐标点分别位于同序数颈椎横突前结节上缘(5.8±4.0)、(6.2±4.5) mm和背侧(12.2±2.5)、(13.6±3.9) mm。C5、C6骨纤维管中央点坐标点分别位于同序数颈椎横突前结节上缘(4.5±3.4)、(4.7±3.4) mm和背侧(18.4±3.3)、(18.4±4.3) mm。结论:颈神经后支穿行的骨纤维孔、骨纤维管及项部肌群的腱性交叉纤维是造成椎孔外颈神经后支卡压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王金武;陈德松;王劼;方有生;顾玉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同种异体带血供肱骨移植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吻合血管同种异体肱骨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着重观测肱骨上端及肱骨干滋养血管和骨膜血管的来源、分布、长度和外径;50根干燥成人肱骨,观察肱骨上端及肱骨干的滋养孔。结果:肱骨上端外科颈周围平均有(7.7±2.0)个(4~12个)滋养孔,滋养支来自旋肱前动脉和旋肱后动脉。肱骨干滋养孔1~3个,主要位于肱骨中段前内侧面,距内上踝(11.7±2.2) cm(6.5~17.0 cm)。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肱动脉,长(2.6±0.7) cm(1.5~5.0 cm),外径(1.3±0.6) mm(0.8~2.2 mm)。结论:选用旋肱前血管为蒂,可行肱骨上段移植,选用肱血管和肱深血管为蒂,可作肱骨中段移植。

    作者:陈振光;张发惠;刘经南;喻爱喜;张宗平;郑和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尾状叶切除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通过肝尾状叶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为肝脏尾状叶切除术的入路和发展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通过40具尸肝尾状叶标本的解剖观察和8具肝脏铸型标本的观察研究,揭示尾状叶的形状、边界、毗邻和血管胆管分布规律。结果:①尾状叶左侧的形态、大小、边界变异不大,其血液供应胆管引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蒂”,手术切除比较容易;②尾状叶的血管供应胆管引流繁杂,但均连接于Glisson's管的一二级分支的前上缘,沿肝门板后方向上解剖找出尾状叶“蒂”,从中再解剖动脉、门静脉、胆管易行,甚至一起结扎、切断也可;③肝短静脉数量、注入部位变异大,然而其走行多与腔静脉壁垂直,顺着方向解剖比较安全。结论:尾状叶切除的手术入路有四条:左入路、右入路、前入路和后入路。

    作者:牛丛信;李朝龙;杨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VEGF在实验性心肌梗塞中促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VEGF在实验性心肌梗塞中促血管生成的形态学依据和作用机理。方法:结扎30只家兔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造成实验性心肌梗塞。15只作为实验组,在梗塞区内注射VEGF;其余15只作为对照组,仅做前降支单纯性结扎。两组动物分别于结扎术后1、2、4周处死,利用组织切片染色法观察梗塞区血管的生成与重建及相关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实验组梗塞区内,可见许多呈岛状存活的心肌组织,对照组则极为少见。术后2周为血管形成的高峰期,实验组梗塞区内新生血管的数量和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血管密度实验组为(24.19±0.77)条/4×10倍,对照组为(1.01±0.21)条/4×10倍。结论:VEGF对急性实验性心肌梗塞后的血管形成及心肌组织存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晓东;李若凡;杨占军;程效东;刘克;张恩辉;寇印华;王乃利;徐达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上下唇血液供应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上下唇的血液供应,为新的组织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具从面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新鲜尸体标本的口周区域进行解剖研究,在2具尸体标本的面静脉内注入兰色乳胶。在3.5倍的手术放大镜下解剖显露血管。结果:上唇动脉发出浅隔支与深隔支,向上走行进入鼻中隔前下部参与克氏动脉丛的组成。观察到2种新的下唇动脉的分布情况。下唇动脉沿途发出唇颏支,与进入颏部的其它血管分支相互吻合。结论:上下唇血供丰富,可设计含浅、深隔支的上唇岛状组织瓣、含鼻隔支的岛状鼻中隔软骨粘膜瓣及含颏唇支的垂直颏唇瓣;了解下唇动脉的解剖变异,对成功地施行一期下唇动脉岛状瓣手术是很重要的。

    作者:赵振民;严义坪;李森恺;翟弘峰;穆兰花;徐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肺门区横断面CT与解剖对照研究

    目的:了解正常肺门断层解剖及CT表现。方法:结合20例胸部连续横断层标本,研究56例肺门区的CT表现。结果:右侧:右上肺静脉尖支位于尖段支气管和动脉与上腔静脉之间,肺门外侧为右上肺静脉后支,后方为后段支气管和同名动脉分支。左侧:左肺静脉尖后支位于尖后段支气管和动脉的前方,或组成肺门外侧。以上观察与CT表现一致。85.7%(48例)左肺静脉尖后支位于尖后段支气管和动脉的前方;14.3%(8例)位于肺门外侧。85%(17例)右上肺静脉后支则位于前、后段支气管二者的夹角内,15%(3例)在此层面远离肺门;CT上,92.9%(52例)右上肺静脉后支则位于前、后段支气管的夹角内,7.1%(4例)在此层面远离肺门。结论:右肺门上、中区的形态与上肺静脉尖支和后支的位置和汇入上肺静脉方式有关。左肺门上区的形态与肺动脉和上肺静脉之间的关系有关;左肺门中区的形态则取决于左肺动脉舌支的发支情况。双肺门下区的形态取决于下叶肺动脉的分支形式。

    作者:赵江民;王凡;瞿越云;李瑞祥;羊惠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济南’手外科国际研讨会及足趾与皮瓣移植学习班

    中国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研究所、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和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计划于2001年11月2日至11月8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联合举办“济南’手外科国际研讨会及足趾与皮瓣移植学习班”,本次专题研讨会与学习班旨在推广介绍我们在手外科领域尤其是足趾与皮瓣移植方面的经验并与世界各国的同行进行交流。联系人:凌莉莉,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手外科乌鲁木齐中路12号,邮编:200040,电话:(21)62489999X6546,传真:(21)62499608。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股深动脉起自髂外动脉伴分支异常1例

    股深动脉起始于髂外动脉,实属罕见。教学过程中,在一例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女尸上,发现其右侧股深动脉高位起始,并分支异常动脉。现报道如下: 股深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2 cm处起自髂外动脉(附图),其外径9 mm,总干长5.3 cm,伴股动脉外侧下行。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5 cm处,股深动脉向内侧发出阴部外动脉,外径1.0 mm,穿筛筋膜内侧行,分布于阴阜,大阴唇;同时向外侧发出旋髂浅动脉,外径1.2 mm,向外上斜行至髂前上棘附近,分布于皮肤和浅筋膜。距髂前上棘9.9 cm,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5.5 cm处,旋股内,外侧动脉自股深动脉发出。

    作者:陈彦东;杨茂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颈椎间不同植入物拔出载荷的比较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后分别植入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和自体髂骨的拔出载荷。方法:以人尸体颈椎为标本,颈前路环锯减压后,分别植入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和自体髂骨,测试以上植入物的大拔出载荷。结果:减压后植入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自体骼骨的大拔出载荷分别为(114.7±23.3)、 (101.5±15.7)、 (58.7±8.3)N。结论:Cloward术减压后,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拔出载荷均大于植入自体髂骨。

    作者:刘锦波;唐天驷;杨惠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浅静脉干对四肢远端蒂皮瓣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皮瓣中的作用。方法:在5只犬的两侧前肢设计10个包含头静脉的远端蒂岛状筋膜皮瓣(8 cm×2 cm),随机分成蒂部浅静脉干结扎组(实验)和不结扎组(对照),进行浅静脉干测压和皮瓣成活面积测定。结果:远端蒂皮瓣掀起后,浅静脉干压力在4.67~5.6 kPa(35~42 cmH2O),超过毛细血管动脉灌注压4.0 kPa(30 cmH2O)。蒂部浅静脉干结扎后,远端蒂皮瓣的成活面积(15.6±0.55) cm2,占皮瓣面积的97.5%,其成活质量显著优于不结扎组(11.6±2.07) cm2,占皮瓣面积的72.5%。结论:浅静脉干对远端蒂皮瓣的成活有害无益,临床上应在远端蒂部将其分出结扎。

    作者:张世民;候春林;徐瑞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舌快反应传入神经终末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突触联系

    目的:研究舌感觉快反应传入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形成的突触类型及各类型突触出现的频率,为神经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细胞内注射,电镜连续切片技术。结果:猫舌感觉传入快反应纤维投射到三叉神经脊束核形成的突触类型分单纯型、中间型和复杂型3种,以中间型突触出现率多。形成突触的各组成部分以轴-树及轴-轴突触形式为主,未见轴-体突触。结论:中间型突触和轴-树及轴-轴突触是三叉神经脊束核处理感觉信息的形态学基础。

    作者:潘三强;吕来清;韩辉;寇盛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经鼻内窥镜翼腭窝手术的应用解剖学基础

    目的:通过对翼腭窝骨性标志的测量和尸体解剖为经鼻内窥镜翼腭窝手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对40例干性颅骨进行了骨性标志的观察,同时对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按中线锯开后进行解剖,观察翼腭窝周围组织结构及毗邻关系,并测量了有关的数据。结果:蝶腭孔、圆孔、翼腭裂距离前鼻嵴的距离分别为(62.3±2.7)、(64.2±4.8)、(51.5±0.6) mm,翼腭窝内的结构可以分为在后内的神经层和在前外的血管层,颈内动脉与蝶腭孔之间的距离为(16.4±3.3) mm。结论:经鼻内窥镜翼腭窝手术可以获得相对安全的范围,圆孔可以作为手术中重要的标志结构。

    作者:李华斌;张绍祥;许庚;李源;谢民强;张革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咀嚼时局部脑活动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目的:应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探测人咀嚼时的大脑功能活动。方法:要求人在无任何其它躯体活动条件下咀嚼肌以10s运动20s休息的频率进行。选用8例成人冠状切面和横轴面的头部磁共振片,观察脑功能活动情况。结果:①在咀嚼时脑的广泛区域是激活的;②在相对应的咀嚼活动中有优势半球的激活区;③第Ⅰ躯体感觉区激活的方式远较第Ⅰ躯体运动区多样化;④在额叶中4例年轻观察对象出现了广泛的神经元激活区,但在老年人很少出现这样的激活区。结论:咀嚼活动除了它本身的功能运动外,在维持脑的活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说明fMRI在研究活体人脑功能活动方面是一个相当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青;方马荣;张敏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为蒂锁骨瓣转位术的解剖及其应用

    目的:为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为蒂的锁骨瓣转位修复下颌骨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6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起源恒定,距锁骨上方(7.9±0.8) cm处分为升支和降支,降支主干外径(1.0±0.2) mm。72.2%的降支直达锁骨,27.8%的降支与颈横动脉或肩胛上动脉锁骨支吻合分布锁骨。结论:以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为蒂半片锁骨瓣转位可修复下颌骨小面积缺损。临床应用1例取得成功。

    作者:柳昊;叶澄宇;陈秀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口外结扎舌动脉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口外舌动脉结扎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30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舌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段和各段的重要毗邻等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舌动脉单独起于颈外动脉者占66.7%,与面动脉共干者占23.3%,与甲状腺上动脉共干者占10.1%。舌动脉起始处的外径为(3.4±0.6) mm。起点至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为(1.1±0.5) cm。舌动脉全程可分为4段,即:起始段、舌骨舌肌段、升段和水平段。舌骨舌肌段位置恒定,部位表浅,体表标志明确,血管周围无重要结构。结论:舌动脉舌骨舌肌段是行口外舌动脉结扎理想的部位。

    作者:马大军;李鑫;刘亚国;谭宏;刘兴国;雍刘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桡动脉高位起始1例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一书统计,高位桡动脉占6.15%。作者在解剖一具老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右侧桡动脉起始部位变异,现报道如下。 肱动脉在大圆肌下缘续于腋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发出肱深动脉、尺侧上副动脉之后,即见一较粗的动脉支发自肱动脉前外侧壁,沿其走行追踪直至前臂、手部,见其于前臂、手部走行及分支同于桡动脉,故确定为桡动脉。桡动脉起始处距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上方13.0 cm,起始处外径为1.8 mm。起始后沿肱二头肌内侧、正中神经的内下方下行,至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上方6.5 cm处绕至正中神经外侧下行。至前臂后,桡动脉的走行、分支未发现异常。桡动脉在臂部发出5~6支细小分支(外径<0.5 mm)营养肱二头肌。

    作者:向宇燕;陈铭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