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积水型无脑畸形1例

高志友

关键词:肢体偏瘫, 身材矮小, 左足, 膝部, 头围, 屈曲, 患儿, 发育, 抽搐, 查体
摘要:患儿,男,2岁.左侧肢体偏瘫,时有抽搐.查体:表情呆滞,言语不清,左侧膝部屈曲不易伸直,左足尖着地,头围较同龄儿发育小,身材矮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颈部SPR术中脊神经后根节段定位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颈部SPR提供可靠的后根鉴别的形态学依据,探讨颈部限制性椎板切除SPR的可行性.方法:在20例防腐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颈椎标本上,对C4~T1节段后根的位置、粗细和长度进行形态学观测.另1具男性脊柱标本采用限制性椎板切除,摹拟临床颈部SPR术式,观察各节段脊神经后根的暴露情况.结果:各节段的后根在齿状韧带的后方向外下方斜行.C4~T1各节段后根在冠状面呈近似平排,自上而下依次为C4~T1的后根.从C4到C6,后根的直径逐渐增大,以C6的后根为粗大,后又逐渐减小.各节段后根在出硬脊膜处的位置关系仍保持冠状位的上、下平排关系.结论:各节段脊神经后根在冠状位呈上、下排列,缺少集中行走.限制性椎板切除并不能暴露C5~T1节段的后根.颈部SPR少需要切除3个半椎板.

    作者:徐朋;徐达传;李忠华;钟世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下颌下腺双导管1例

    下颌下腺双导管比较少见,现将作者临床手术中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女,62岁,因左下颌下腺慢性炎症入院.患者于2年前出现左颌下区反复性肿胀,进食时加重,食后可逐渐消失,近半年来肿胀加重,食后不能完全消失.抗压下颌区口腔内有咸性分泌物流出.

    作者:陈世润;李闻博;朱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股骨颈前倾角与扭转角的区别

    股骨颈前倾角与扭转角是两个不同的解剖学概念.在人类学、诊断学和治疗股骨上端疾病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目前国内文献资料都把二者混为一谈.为此,我们在大量临床观察的基础上,从解剖学、几何学和临床应用角度阐述了二者的主要区别,以资参考.

    作者:李凤春;石福明;时国富;李朝晖;曹海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骶前区静脉丛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骶前区静脉丛(Venous plexus of presacral region,VPPSR)的解剖学特点,为骶前区静脉破裂大出血的防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具成人尸体上,分虽观测VPPSR的组成、管壁、瓣膜、长度及直径.结果:VPPSR管壁薄、缺少静脉瓣,呈网状.VPPSR S1~5横干的长度和直径(F检验)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长度平均(±s):S1为3.2±1.5 cm,S2为4.4±1.0 cm,S3为3.5±1.1 cm,S4为2.3±0.9 cm,S5为1.0±0.3 cm;其直径平均(±s):S1为1.2±0.7 mm,S2为2.5±1.5 mm,S3为2.5±1.5 mm,S4为1.7±1.5 mm,S5为0.9±0.6 mm.S4椎体前穿通支静脉口径2~4 mm占8.8%,0.1~1.9 mm占91.2%.结论:VPPSR解剖变异多、血管壁薄、缺少静脉瓣是引起VPPSR损伤大出血甚至死亡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朱明才;周庭勇;熊正中;左荛彬;张沪勤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积水型无脑畸形1例

    患儿,男,2岁.左侧肢体偏瘫,时有抽搐.查体:表情呆滞,言语不清,左侧膝部屈曲不易伸直,左足尖着地,头围较同龄儿发育小,身材矮小.

    作者:高志友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成人股骨颈的小横截面积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提高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不同身高的健康成年人40名,男、女各20名.测量身高后,用CT对其右侧髋关节扫描,利用计算机测出股骨颈的小横截面积.应用回归与相关分析,得出成人身高与股骨颈小横截面积的直线回归方程.结果:股骨颈的小横截面积与身高成正的直线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1144.60±11.25x.结论:成人股骨颈的粗细有很大差别,在行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时,应注意内固定物体积对固定效果的影响,在保证内固定强度前提下,选用体积尽可能小的内固定物.

    作者:高文山;张英泽;李石玲;王红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先天性孤立肾1例

    男性,1989年2月10日出生,学生.因肉眼血尿伴持续尿检异常2个月,于1999年7月21日入院.腹部B超及CT检查:肝、脾、胰腺、胆囊正常,左肾显示清晰,体积明显增大(11.9cm×6.2cm×6.2cm),右肾区未显示肾脏,提示右肾缺如.诊断:左侧先天性孤肾,紫癜性肾炎 .调查:孪生兄弟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均双肾正常,无家族史.据以往报道,以左肾缺如较多见,而右肾缺如偏少.

    作者:邱大学;曹文建;施建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人舌脉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舌诊,近年来对舌诊的临床应用和舌象形成机理研究工作有较大的进展[1~3].随着显微外科的兴起,舌瓣外科的推广应用[4~6],以及对舌缺损的修复重建[7]等,进一步促进了对舌脉管系统的研究.为了推动舌诊、舌下络脉诊法的发展,给有关的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现将舌脉管学研究资料进行综述.

    作者:何尚宽;钟世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神经原性血浆外渗法测量皮肤的神经再支配

    目的:观察皮瓣埋入神经后不同时间获得神经再支配的范围.方法:兔耳大神经埋入转移到耳背的颈肩部失神经皮瓣,用神经原性血浆外渗和图像分析法测量皮瓣的染色面积.结果:3.0 cm直径圆形皮瓣下埋入1.5 cm长神经,术后1个月为103.5 mm2,3个月为312.3 mm2,5个月为459.0 mm2,8个月为585.5 mm2,分别占皮瓣总面积的16.8%、50.7%、74.6%和95.0%.结论:兔3.0 cm直径圆形皮瓣埋入1.5 cm长皮神经后8个月可完全获得神经再支配.

    作者:陈绍宗;杨帆;李跃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髌韧带移植重建交叉韧带距离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髌韧带移植重建交叉韧带距离及重建点的位置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在18例新鲜膝关节标本上,标出关节内交叉韧带重建点的位置,并测量其距离和测骨-髌韧带-骨复合体的髌韧带长度.结果:关节内前交叉韧带移植重建长度为22.5±0.9 mm,后交叉韧带为29.0±2.5 mm,骨-髌韧带-骨的髌韧带部分为41.0±4.0 mm.结论:髌韧带作为重建交叉韧带有足够的长度,而准确地确定重建交叉韧带在关节内的入口点及韧带的长度,对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和稳定、防止韧带撞击甚至脱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华扬;刘景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畸形肝1例

    患者,女32岁,因上腹胀痛4个月入院.缘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胀痛,呈持续性,并向肩背部放射,有恶心,无呕吐,疼痛与饮食无关,无畏寒发热,在当地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B超示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因治疗效果不好而转入本院.

    作者:叶锡银;何劲松;姜立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以枕动脉为蒂颅骨外板骨(膜)瓣枕颈融合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带枕血管蒂的颅骨(膜)瓣转位枕颈融合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和8例头颈铸型标本(5例保留骨骼)上,对枕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分布进行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结果:枕动脉从颈外动脉发出后经颞骨枕动脉沟向后上迂曲走行至项部浅出,其浅出点位于枕外隆凸下方1.0±0.1 cm,中线外侧3 .5±0.2 cm,浅出点处外径2.1±0.1 mm,浅出后向上走行于浅筋膜和帽状腱膜之间,分支营养头部(包括枕部、耳后、后颅顶)大约2/5区域的软组织,骨膜和颅骨外板,枕动脉深段至分支处可游离长度为8 cm以上.结论:以枕动脉为蒂颅骨外板骨(膜) 瓣转位行枕颈融合的术式具有可行性.

    作者:彭田红;徐达传;张心宽;许本柯;高建明;钟世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松质骨骨折不同位置螺钉固定效果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分析松质骨骨折不同位置的固定效果.方法:成人防腐固定的股骨、胫骨标本各15侧,测股骨髁部、胫骨踝部骨密度.摹拟股骨外侧髁和胫骨内踝骨折,于骨折面中心O点、O点正上方(近关节面)A点及正下方B点旋入金属拉力螺钉,应用生物力学方法,测试螺钉大轴向拔出力.结果:股骨髁部骨密度平均为0.30g/cm2;踝部骨密度为0.47g/cm2.股骨外侧髁骨折面A、O、B点螺钉的大轴向拔出力分别为404.9N、233.8N和105.2N.内踝骨折时,A、O、B点螺钉大轴向拔出力分别为335.1N、193.1N、141.9N.O、A两点大轴向拔出力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A、B两点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拔出力大小与螺钉固定位置有关.拉力螺钉固定松质骨骨折,进钉点应尽可能选择在骨折面中点或靠近关节面一侧.

    作者:邹霞;朱青安;赵卫东;王志宏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1300例足月新生儿体重与胎盘重量回归分析

    目的:研究新生儿体重与胎盘重量的关系.方法:对1300例足月新生儿体重与胎盘重量进行测量.结果:男婴平均体重为3305.1±401.9g,胎盘系数为0.167;女婴平均体重为3216.9±406.7g,胎盘系数为0.169.结论: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生儿体重相应增加;②新生儿体重与胎盘重量高度相关,并建立两组回归方程.

    作者:闾四平;卢良英;周建平;付本燕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阻滞椎上下位椎体附件骨折致不完全性瘫1例

    患者男性,42岁;因1月前不慎从3 m多处跌落,臀部着地,伤后腰部剧痛,双下肢感觉、运动丧失,大小便失禁;立即送往当地医院对症处理,半月后双下肢感觉有所恢复,下肢能在床上轻微被动,不能离开床面,大小便仍失禁,故来我院要求住院治疗.

    作者:刘永才;吴继功;王俊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骨和软骨组织中含有多种参与调节骨骼发育及生长的多肽类生长因子.此类因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或者内分泌的方式,在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传递信息,参与复杂的骨形成调节过程.在诸多因子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是唯一能够单独诱导骨组织形成的局部生长因子.由于BMPs与转化因子在C端都含有7个保留的半胱氨酸残基,所以属于转化生长因子-B超家族(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ate superfamily, TGF-βs)成员.本文仅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在骨形成过程中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郁卫东;秦书俭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中国解剖学会人体解剖学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带血供半腱肌肌腱转位重建膝交叉韧带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带血供半腱肌肌腱转位重建膝交叉韧带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半腱肌肌腱形态,血供来源,分支及分布特点;2侧新鲜下肢标本进行模拟术式.结果:半腱肌肌腱长15.1 cm、宽0.5 cm、厚0.4 cm ,其血供主要来源于动脉的半腱肌支,膝下内侧动脉的腱支,腱外周组织血管网动脉和胫前返动脉.结论:半腱肌肌腱与交叉韧带形态相似,有足够的游离长度.血供丰富,为多源性.以半腱肌肌腱转移重建交叉韧带易成活和恢复功能.故采用带血供的半腱肌肌腱转移重建膝交叉韧带具有可行性.

    作者:许本柯;杨运平;彭田红;高建明;张心宽;徐达传;钟世镇;舒先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心脾综合征1例

    患儿为女性新生儿,足月顺产.生后第2d出现颜面青紫,哭闹后加重,给予吸氧、抗感染对症处理.患儿反应差、体温不升,哭声弱,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130次/min,律齐,心音稍亢进,胸骨左缘2~4肋间可闻及粗糙的收缩期杂音.肝肋下3 cm,于生后13d突然呼吸困难加重,呻吟,烦躁不安,经保暖、吸氧、抗炎等治疗无效死亡.其父母体健,其母孕5+月时曾患阑尾炎,用抗生素保守治疗好转.

    作者:王鸿雁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胸骨佳穿刺部位的应用解剖

    目的:确定胸骨穿刺的佳部位.方法:在60具尸体标本的胸骨上确定24个穿刺点(胸骨柄、胸骨角各3个穿刺点,胸骨体为18个穿刺点),用骨穿针、测力计及游标卡尺等进行测量.结果:胸骨柄的测试压为(31.3±0.9)×103(11.4×103~53.2×103)kPa,胸骨柄的穿刺深度为21.4±0.2(4.7~30.4) mm;胸骨角的测试压为(33.3±1.2)×103(13.5×103~50.5×103)kPa,胸骨角的穿刺深度为21.4±0.1(11.5~30.6) mm;胸骨体的平均测试压为(28.5±2.5)×103(7.5×103~57.0×103)kPa,胸骨体的平均穿刺深度为19.5±0.6(3.0~31.3) mm.结论:从胸骨各穿刺点的压力大小及胸骨后方的毗邻关系等进行全面考虑,位于第3、4胸肋关节之间水平胸骨正中处为佳穿刺部位,其次为胸骨角正中上、下各1.0~1.5 cm处.

    作者:孙文琢;曲立文;张淑霞;解霞;战登高;卢羽;苗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