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粒羟基磷灰石加粘合剂植入后骨生长过程的实验研究

施长友;崔功浩

关键词:骨粒, 羟基磷灰石, 粘合剂
摘要:目的:研究以骨粒羟基磷灰石为粉碎性骨折及骨肿瘤切除术后作为骨质缺损的填充和固定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骨粒羟基磷灰石加粘合剂,填入钻孔后的兔胫骨孔内,每月一次,分四批处死兔子,取出填入处胫骨作组织学切片,观察新生骨形成过程.结果:发现单纯羟基磷灰石填入处的羟基磷灰石周围,形成紧密包裹的骨膜样组织,新生骨细胞不能长入到羟基磷灰石内;而加入骨粒后的羟基磷灰石的材料,能见到新生骨组织长入到羟基磷灰石内,形成网状结构与受体骨组织牢固紧密结合.结论:骨粒羟基磷灰石加粘合剂作为填充材料,能使骨粒吸收,新生骨组织通过被破坏、吸收的骨粒的通道长入新生骨,从而使受体骨组织和羟基磷灰石紧密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犬肋骨膜肌瓣食管成型术的应用解剖及实验研究

    目的:为带血供的骨膜肋间肌瓣食管成型术提供解剖学和形态学基础.方法:取10条犬的肋骨膜肌瓣标本,将其上的第7肋间血管灌注后观察分布情况.手术先切除部分第7肋骨,然后将保留的骨膜和上下肋间肌修整成一个带血管蒂的骨膜肌瓣.瓣长8.5~12.5 cm,宽4.5 cm,以此肌瓣修复1/2直径4 cm长的食管缺损.结果:带蒂的骨膜肌瓣由肋间动脉的两条主干分支供血,具有良好的血运.尽管处死犬检查手术修复部位轻度狭窄,但术后实验犬与正常犬在进食与活动上相同.结论:带血供的肋骨膜肌瓣是胸段食管成型的良好组织材料.

    作者:张旭;王笑茹;张朝满;李汝弘;侯继申;薛景凤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骨粒羟基磷灰石加粘合剂植入后骨生长过程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以骨粒羟基磷灰石为粉碎性骨折及骨肿瘤切除术后作为骨质缺损的填充和固定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骨粒羟基磷灰石加粘合剂,填入钻孔后的兔胫骨孔内,每月一次,分四批处死兔子,取出填入处胫骨作组织学切片,观察新生骨形成过程.结果:发现单纯羟基磷灰石填入处的羟基磷灰石周围,形成紧密包裹的骨膜样组织,新生骨细胞不能长入到羟基磷灰石内;而加入骨粒后的羟基磷灰石的材料,能见到新生骨组织长入到羟基磷灰石内,形成网状结构与受体骨组织牢固紧密结合.结论:骨粒羟基磷灰石加粘合剂作为填充材料,能使骨粒吸收,新生骨组织通过被破坏、吸收的骨粒的通道长入新生骨,从而使受体骨组织和羟基磷灰石紧密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施长友;崔功浩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更正

    作者:<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甲状腺下动脉起自颈总动脉1例

    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尸时,发现右颈总动脉发出甲状腺下动脉,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最素;应志国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赘生椎合并骶管后壁全裂1例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一书统计,骶管后壁全裂占1.4%~5.0%之间,作者在串一成年女性脊柱时,发现有13块胸椎合并骶管后壁全裂,报道如下:

    作者:应志国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前颅底手术入路应用解剖

    目的:为前颅底手术的前方入路和眶外侧入路提供相关的解剖依据.方法:通过对40例颅骨的测量,确定鼻根点和眶额颧点至前颅底上下方各结构的距离和夹角.结果:鼻根点至视交叉沟前缘、视神经管颅口、颈内动脉沟前端、蝶骨小翼后缘、筛前孔和筛后孔的距离分别为(49.7±2.7)mm、(49.9±2.6)mm、(53.5±2.3)mm、(51.3±3.0)mm、(25.3±2.2)mm、(33.0±2.2)mm;眶额颧点至盲孔、视神经管颅口、眶上裂内、外端和眶下裂内、外端的连线长度和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成角分别为(48.0±2.2)mm和91.0°±3.0°、(52.5±2.9)mm和43.6°±3.5°、(51.0±2.2)mm和40.4°±4.2°、(34.5±2.7)mm和36.6°±5.7°、(50.3±2.3)mm和37.8°±4.3°、(25.8±2.3)mm和24.7°±3.3°.结论:两种手术入路有关测量结果,有助于手术入路设计,并可为术中准确定位有关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夏寅;王天铎;蔡晓岚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肝后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1例

    患者,女,52岁.腹痛3个月就诊.查体:巩膜皮肤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右上腹叩击痛,心肺听诊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

    作者:高志友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喉切除发音管重建术中环咽肌与喉下神经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提高全喉切除术后用发音管发音重建的成功率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0具(男30,女10)成人标本环咽肌进行解剖,观测左右侧喉下神经入喉处与甲状软骨下角的距离、喉下神经和环咽肌的关系.结果:喉下神经入喉点距甲状软骨下角的距离,左侧(5.5±1.4) mm;右侧(5.3±1.3) mm.75%(60侧)喉下神经在环咽肌的下方穿入喉部;25%(20侧)喉下神经在环咽肌纤维之间穿入喉部.结论:本研究对于指导环咽肌切断术,诊治环咽肌失驰缓症,探讨喉下神经和环咽肌的关系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彭玉成;叶青;党瑞山;纪荣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经锁骨下静脉插管到上腔静脉长度的自身比例及临床意义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到上腔静脉用于长期输入高渗营养液、测定中心静脉压、放置心内起搏导管等,已广泛被临床使用[1~4].经锁骨下静脉插管到上腔静脉,首先要估计插管长度.本文在30具成人尸体上,以胸骨颈静脉切迹到剑突根部长、胸骨颈静脉切迹到耻骨联合上缘长为体表标志线,然后测出锁骨下静脉到静脉角、锁骨下静脉到上腔静脉长度,两者作相关回归分析,供临床参考.

    作者:邵大宝;金兴来;钱金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胫前动脉缺如1例

    患者男,35岁.因左小腿被石块砸伤2 h于1998年12月5日入院.查体:左小腿中下1/3处不规则裂口,畸形,异常活动,有碎骨块外露,足远端血运良好.

    作者:洪勇平;李嗣生;陈思禄;高军博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乳房下皱襞解剖和临床研究进展

    乳房下皱襞(inframammary fold)是乳房外科的一个重要的解剖标志,是乳房整形外科手术测量的一个重要参考点.保持乳房下皱襞自然轮廓是整形手术的整个美容效果的一个关键.解剖学家和整形外科医生已经认识到乳房下区域的这一连接结构的解剖和美学的重要性,有不少学者对乳房下皱襞进行了研究.现将有关乳房下皱襞的解剖和临床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作者:陈兵;徐达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穿刺标本的制作

    在临床上,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穿刺术是一种常用而又重要的操作技术,该项技术除了用于给长期不能进食的患者或丧失大量液体的病人提供急需帮助外,还常用于癌症病人的化疗或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以及紧急放置心内起搏导管和测量中心静脉压等.

    作者:田顺亮;加生;范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人类睾丸下降的胚胎学研究及隐睾病因探索

    目的:从解剖学角度探讨人类胚胎睾丸下降机理以及隐睾的发生原因.方法:解剖22周以上流产死胎15具以及成人尸体标本14具,观察鞘突、鞘膜囊开放、充盈状态,测量内环口与腹股沟韧带、耻骨结节之间的距离和角度,对照20例隐睾手术时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胚胎期睾丸鞘膜囊均为积水膨大状态,鞘突开放,内环口全部位于腹膜腔生理性积水之下,隐睾病人的内环位置偏高或偏内,与胚胎和尸检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睾丸的下降过程可能与开放的鞘突和鞘膜囊、腹压有关,而腹膜腔内的生理性积水则有可能起到了传导压力推动睾丸下降的重要作用.隐睾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内环口的位置异常,胎儿腹腔生理性积水过少,睾丸引带缺如或异位附着有关.

    作者:曲金龙;姜立新;于文涛;周致红;岳军正;王新明;唐可欣;张丽华;蔡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双肾动脉伴副肾动脉1例

    作者在制作标本过程中,发现1例右侧双肾动脉伴左副肾动脉,较为少见.现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作者:姜华东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微机控制大鼠肌力测试模型及意义

    肌力测试是医学生物力学实验的常用手段.以往由于设备技术所限,测试值数据采集不便.我们采用微机控制建立该测试模型,在技术手段上更进了一步.并且数据采集也更为精确方便.

    作者:武钢;徐达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胆管Boyden括约肌在胆汁排出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目的:研究胆管Boyden括约肌在胆汁排出中的作用、机理及调控作用.方法:16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胆囊切除组).采用电影摄影,灌注法测压,对内源性缩胆素的反应,免疫组化定量分析及超微结构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胆管Boyden括约肌为低压管腔,压力为(1.33±0.27)kPa,明显低于Oddi括约肌高压区基础压(2.25±0.06)kPa(P<0.01).Boyden括约肌具有自主收缩、舒张功能,但似不受内源性缩胆素的调控.胆囊切除后Boyden括约肌α-Actin和Myosin含量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超微结构的改变主要为细胞骨架的三维空间结构排列紊乱,同时伴有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和分布异常.结论:在禁食期间,胆管Boyden括约肌是胆汁排泄的主要动力源.Boyden括约肌运动功能以植物神经调节为主,完整存在的胆囊是保证Boyden括约肌和Oddi括约肌之间功能统一的基础.

    作者:魏经国;王耀程;孟庆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完整成熟肽基因的克隆

    目的:克隆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hBMP-2)完整成熟肽基因.方法:依据Genbank中hBMP-2的序列化学合成两条引物,从人胎儿骨组织中提取得到的总RNA中,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得到hBMP-2完整成熟肽基因.将所得的基因片段插入克隆载体pUC-19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提取重组质粒,酶切鉴定并测序.结果: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PCR产物为一长约400 bp的带,阳性克隆质粒经双酶切可切出约400bp的片段.全自动DNA测序表明与Genbank中的序列完全相符.结论: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从人胎儿骨组织中成功地克隆了人BMP-2完整成熟肽基因,基因序列完全正确.

    作者:熊绍虎;刘大庸;余磊;蒋立新;王朝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带血供大收肌腱转位修复膝关节韧带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

    目的:报道以膝上内侧血管为蒂大收肌腱转位重建膝关节韧带断裂缺损的应用解剖及术式设计.方法: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标本,解剖观测大收肌腱的形态及其血供,2侧新鲜下肢标本模拟手术设计.以膝上内侧血管为蒂大收肌腱转位修复膝关节韧带断裂缺损.结果:应用带血供大收肌腱转位修复胫侧副韧带30例,胫侧副韧带和前交叉韧带8例,胫侧副韧带和后交叉韧带4例,多韧带损伤1例,经随访疗效较为满意.结论:大收肌腱与膝关节毗邻,与膝关节韧带形态近似,以膝上内侧血管为蒂转位修复重建胫侧副韧带尤为理想.

    作者:钟桂午;高建明;徐达传;王国文;戴平均;胡万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新书预告和征稿通知

    作者:<脊柱弯曲与脊柱截骨术>编辑组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腕关节韧带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特性研究进展

    腕关节韧带是一个高度分化的复杂连接体系,不但具有限制过度活动、稳定腕关节的作用,而且还有传导应力,协调腕骨运动的功能.近年来,腕关节不稳定已逐渐被临床医生所认识,对腕关节韧带解剖和功能的研究也受到重视.以往的研究对腕关节韧带的起止、走行及命名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现将近年来对腕关节韧带解剖及生物力学特性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徐永清;钟世镇;徐达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