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昌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3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并控制血压,加强颅内压监测和头部引流管护理,保持正确体位及大小便通畅,预防并发症.结果:基本痊愈6例,占4.5%;显著进步40例,占30.3%;进步66例,占50.0%;死亡20例,占15.2%,显效率为34.8%.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对患者采用科学的护理可进一步保证疗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同时能有效地促进患者脑功能和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陈玉慧;胡艳波;都兴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中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g)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2例ICVD患者血D-二聚体和Fg水平,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并与21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CVD组D-二聚体、Fg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与Fg水平呈正相关(P<0.01);TIA伴有梗塞灶者D-二聚体和Fg水平均高于无梗塞灶者(P<0.05).结论:ICVD患者与D-二聚体及Fg水平关系密切,这可能与其凝血功能增强并高发血栓形成有关.
作者:傅桂清;刘汉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舒弗美是一种含无水茶碱的缓释制剂.我们对38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儿采用了舒弗美进行治疗,经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晓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由药物引起的消化道溃疡是药物不良反应之一.国外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药物性消化道溃疡的年发生率为0.039%.诱发消化道溃疡的原因主要是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药物的特性,剂型,年龄因素等.其中年龄因素中发生消化道溃疡频度高的人群为儿童和老人[1].
作者:龚德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们对178例产后出血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秋菊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有机磷农药属有机磷酸酯或硫代磷酸类化合物,为一类广谱杀中剂,对人畜均有毒性,由于使用不当或误吸、误服或自服引起的中毒在我国尤其广大农村常有发生,也是基层医院中常见的内科急症之一.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情急骤、凶险,应该分秒必争地进行诊断和抢救,如果抢救不及时,死亡率很高.我院自2004~2006年急诊收治有机磷农药中毒20例,由于采取了及时有效地抢救方法与护理措施,治愈17例,死亡3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吴金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立复欣为立福霉素钠的水溶液,在人体组织中分布良好,在胸膜腔中亦、可达到有效杀菌浓度.地塞米松为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休克、促进吸收等多种作用,两药联合应用,可有效促进胸水吸收.现将我所近3年用该方法治疗的35结核性胸膜炎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单杨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讨论老年急性胆囊炎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方法:总结我院2002~2006年收治60岁以上急性胆囊炎患者57例临床资料.结合病理改变,讨论老年急性胆囊炎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手术治疗的时机.结果:老年急性胆囊炎因其自身的特点,从出现临床症状到外科手术治疗在48h以内出现的胆囊坏疽穿孔及死亡率明显低于超过48h的病例(P<0.05).结论:老年急性胆囊炎应在临床症状出现的48h以内手术治疗.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善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人的寿命已经大大延长.人们在生活上追求生存质量.胆道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明显上升.老年人因其自身特点,所以老年患急性胆囊炎后病情变化快且复杂,具有其特殊性,故治疗中将治疗合并症、减少并发症为老年患者首先解决的问题.回顾我院4年来收治的急性胆囊炎57例临床资料,着重讨论老年胆囊炎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的时机及预后.
作者:朱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1 资料与方法1.1 脑出血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专题会议所修订的标准,且均经头颅CT检查所证实,其出血量依多田计算公式估计在40ml以上.预防组60例,对照组50例.所有病例均排除了原发性消化道溃疡出血及未用甲氰咪呱前已发生胃出血者.男64例,女46例,年龄42~82岁,平均年龄62岁.
作者:齐秀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尖锐湿疣的患者在性病门诊中的比例很高,有很多患者在外阴部出现了皮损,都很恐慌,以为得了尖锐湿疣,由于皮疹表现不同及医生经验不足,很容易出现误诊,影响治疗,现将我门诊2003~2006年我科门诊收治的误诊为尖锐湿疣的男性病人48例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孙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95例临床资料.结果:①术后T>38℃且连续2d以上者67例(70.5%),血象异常58例(61.1%),表现反复、量不等的阴道出血79例(72.6%)、突发性阴道大出血16例(27.4%);②B超表现为实性非匀质型64例(67.4%),混合回声型15例(15.8%),类囊肿型16例(16.8%);③保守治疗64例(67.4%),清宫术15例(15.8%),子宫手术治疗10例(10.5%),子宫动脉栓塞术6例(6.3%),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解剖因素、切口位置选择不当、感染、缝合技术及贫血与营养不良是影响切口愈口的相关因素,应根据B超声像图表现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
作者:杨翠莲;冯健怀;吴华利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抢救治疗中,采用盐酸戊乙奎醚替代阿托品治疗AOPP患者的疗效评价.方法:41例AOP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1例).治疗组应用盐酸戊乙奎醚,氯磷定联合治疗,对照采用传统疗法.结论:在AOPP抢救治疗中,使用盐酸戊乙奎醚能在较短时间内缓解患者中毒症状,明显提高胆碱脂酶(CHE)活性恢复,减少呼吸衰竭的发生.
作者:王继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消化系统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肝脏疾病、腹泻、呕吐、便秘等发病率较高.现将我们使用消化系统常用药物的粗浅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谭红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硫酸镁是目前治疗妊高征常用的药物,但硫酸镁对胎心变化有无影响尚有争论.本文利用NST试验观察妊高征患者在应用硫酸镁前、中、后的变化,以探讨对胎心变化的影响.
作者:袁秋颖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我院2003年11月~2006年6月共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13例,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周小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旨在提高急诊护理对昏迷患者救治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5例急诊昏迷患者的分诊护理工作.形成积极有序的急诊分诊护理措施.结果:28例昏迷患者有效分诊,其中26例患者生命体征基本稳定,2例患者病情恶化,有效分诊率为74.3%.结论:积极有序的分诊护理措施是急诊昏迷救治有效保障之一.
作者:李海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泌尿生殖道感染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致病性及耐药谱,为临床治疗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疑为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检测,同时进行涂片革兰镜检判读炎症细胞.结果:2764例患者的支原体感染率为37.1%,其中男性支原体感染率为30.5%,女性支原体感染率为41.2%.炎症细胞检测可知男性有7.5%的患者为无任何症状的正常带菌者,女性有17.3%的患者为无任何症状的正常带菌者.药敏结果显示,对支原体较敏感的药物有美满霉素、克拉霉素、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司帕沙星等.结论:支原体是泌尿生殖道感染常见的病原菌.支原体培养阳性时,如果患者有临床症状,其他病原体检查又为阴性,则可考虑疾病由支原体引起,并根据药敏结果进行治疗.
作者:李南洋;蔡健梅;黄玉环;岑丽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小腿和足裸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评价.方法:2000年10月~加06年¨月,20例小腿及足裸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男18例,女2例;年龄8~87岁,平均31岁;皮瓣面积大小不等.采用带蒂的肌皮瓣和筋膜皮瓣进行治疗:分别是:①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中下1/3,裸部及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10例;②小腿前内侧交腿皮瓣修复小腿中段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③带胫后动脉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④小腿内侧远端蒂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中下1/3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⑤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中下1/3,裸部及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6例.结果:20例皮瓣中有18例术后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1例皮瓣浅层坏死.1例皮瓣远端边缘少许坏死,经短期换药后愈合.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皮瓣全部良好.结论:治疗小腿和足裸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皮瓣种类.腓肠神经和隐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是较理想的修复小腿及足裸部软组织缺损的材料.
作者:杜贵忠;李建军;叶琪毅;李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支原体肺炎旧称原发型非典型肺炎,冷凝集阳性肺炎.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基本病变为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样改变.临床表现为顽固性剧烈咳嗽的肺部体征.肺炎支原体是儿童时期肺炎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自然病程自数日到数周不等,近年来有增长趋势,应用抗生素序贯疗法治疗93例小儿支原体肺炎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靳美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快速、准确地做出病原学诊断.方法:用bactec3d全自动血培养仪对9892份血培养进行检测,针对不同年龄患者对象选标准需氧瓶、厌氧瓶和儿童专用培养瓶进行增菌培养.结果:培养时间缩短至5d,血培养阳性率为12.29%(1216/9892),共检出33种菌,沙门氏菌占第一位74.34%(904/121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第二位12.9%(157/1216)%,其次是大肠埃希菌占3.54%(43/1216).结论:用自动血培养仪提高了血培养培养阳性率,缩短了培养时间.
作者:何方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