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00例临床观察

周黎平

关键词: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纳洛酮
摘要:目的 通过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救治过程中加入纳洛酮治疗,以期提高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成功率.方法 对所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吸氧、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低氧血症、维持酸碱、电解质及血糖平衡、控制惊厥、治疗脑水肿、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等综合救治手段基础上,加入纳洛酮治疗.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79%, χ2值为4.619,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在常规救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且其毒副作用轻微,使用安全.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CE方案治疗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瘤初探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瘤简称pPNET,是起源于周围神经,由原始神经外胚层细胞组成的肿瘤,pPNET的分类和命名是复杂而有争议的,代表着一系列从分化程度低(尤文肉瘤)到分化程度高(神经上皮瘤)的疾病,pPNET和骨外尤文肉瘤(E-EWS)之间在形态上并无明显的界限,近年多数学者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E-EWS/PNET家族这一联合名称.现将301医院近年收治的6例PNET病人的资料分析如下,并复习相关文献.

    作者:徐公斌;王晓光;戴广海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止咳定喘汤治疗痰热雍肺型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

    目的 在安全范围内观察止咳定喘汤对痰热雍肺型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为新药研发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3天及治疗7天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停药后2个月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且无男女差别.结论 针对痰热雍肺型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组能明显缩短哮喘病的治疗周期,并能显著延长哮喘病的缓解期.

    作者:杨艳华;陆尹平;郭建光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谱细胞冰冻后抗原稳定性和完整性分析

    目的 探讨延长谱细胞的有效期的方法.方法 冰冻甘油保存法,并对谱细胞进行冰冻前、甘油冰冻后2年抗原稳定性和完整性比较试验.结果 保存2年,抗原稳定性和完整性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谱细胞冰冻后抗原稳定性和完整性良好,因此,延长了谱细胞的保存时间.

    作者:高秀俊;刘郁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肝素钠早期治疗过敏性紫癜40例预防肾损害疗效观察

    过敏性紫癜(HSP)为小儿常见病,占小儿风湿性疾病首位[1].其临床表现多样,但肾脏受累程度直接决定该病的远期预后.虽然HSP患儿大多预后较好,但HSPN(紫癜性肾炎)迁延不愈,发展成肾功能不全的也为数不少(占小儿末期肾衰的14%)[2].由于HSP易发展成HSPN,因此,如何预防HSP发展成HSPN决定HSP的预后情况.现将我科采用抗凝疗法治疗40例HSP,报告如下:

    作者:李细林;朱雪梅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院前急救护理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意外事故急症及灾害中毒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我院自成立急救站以来能够将先进的急救医疗服务快速、准确地送到病人身边,送到急救现场.经过初步诊治护理而维护了病人的基础生命,并将病人安全转送到医院进一步救治.现将院前的急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贺月琴;夏凌霞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佩尔地平治疗妊娠高血压病人的护理管理路径

    目的 探讨护理管理路径在应用佩尔地平治疗的重度子痫前期病人的效果,以期达到佳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将用佩尔地平针治疗的重度子痫前期的病人486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按常规护理,另一组按制定的护理管理路径护理.结果 患者依从性对照组为168例,占70%;观察组为228例,占92.68%,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胎死宫内发生率对照组为9.16%,观察组为0.81%,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压的稳定性对照组为36.3%,观察组为97.6%,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护理管理路径可以提高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何真;贺新芳;魏亚娟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临床护士职业损伤相关因素防护研究进展

    介绍临床护士职业性损伤的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造成临床护士职业损伤的相关因素及可能对护士产生的健康危害和防护现状.旨在呼吁社会各界,特别是医院管理部门重视职业损伤对护士身心健康的影响,积极改进工作环境、加强防护知识教育、合理设计工作流程、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损伤报告制度,减少危害的发生.

    作者:王莉玲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BiPAP无创通气的临床应用

    BiPAP无创通气在近年来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从通气原理、患者的选择、通气优点、并发症和禁忌证、撤机以及常见的临床应用情况加以综述.

    作者:秦小雯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辛伐他汀辅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观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Q波急性心肌梗死(AMI)、非Q波性AMI.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1].我们对ACS的患者应用辛伐他汀辅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玉雪;胡英允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血液净化患者临时性血管通路的建立和护理

    对于急性肾衰、急性中毒、早期透析、重症抢救的患者,尽快地建立临时性血管通道,及时进行透析、灌流或血液滤过等治疗,清除患者体内毒素,减少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英利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

    目的 防护性护理措施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方法 43例病人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术前给予健康评估,积极控制并发症,加强心理护理和术前指导,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患肢状况.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给予抬高患肢,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卧床时间,机械、药物预防.结果 43例病人4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经过治疗全部恢复出院.结论 术前、术后积极主动的防治性护理可明显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作者:贾利敏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前列腺癌骨转移病人的护理

    前列腺癌(PCa)是老年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首,易发生骨转移,现就我院自1998~2005年收治的32例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资料与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丁春霞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钻孔引流加尿激酶溶解治疗亚急性硬膜外血肿

    目的 应用钻孔置管注射尿激酶治疗中、小量亚急性硬膜外血肿.方法 根据CT定位在血肿中心处钻孔并放置引流管,分次向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引流血肿.结果 32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 上述方法对治疗无昏迷、病情无进行性加重的幕上中小量亚急性硬膜外血肿效果较好.

    作者:刘明昌;殷风兰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利用网络统计信息提高医院医保管理水平

    近年来,我院利用医院信息系统的统计数据信息,为医院的医保质量指标的预测和制定、医保服务质量的监控、医保服务质量的评价及为医保机构医疗费用的结算等管理提供依据,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刘玉英;李维峰;赵荣合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23例新生儿败血症白细胞介素-2检测结果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危重病,为早期诊断及观察疗效,笔者对本院23例新生儿败血症在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2(SIL-2)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邓世春;安志斌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临床应用及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选择住院患儿320例,按年龄不同分成4组,1组(新生儿),2组(1个月~3岁),3组(3~6岁)和4组(6~12岁),比较各组留置天数及出现并发症的例数.结果 1组及4组出现并发症的例数明显低于2组和3组,留置时间长,前者与后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儿科应用静脉留置针,可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血管损伤、保持静脉输液通路畅通、提高了治疗和护理质量,尤其对新生儿和年龄较大患儿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徐爱霞;张灵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中医治疗淋病和非淋菌性尿道炎70例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性传播性疾病的新途径和方法.方法 淋病分为湿热下注、脾肾两虚二型,非淋菌性尿道炎分为湿热下注、肝肾亏虚二型,分别进行中医辨证并结合西医治疗.结果 淋病治愈39例,好转5例,未愈3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治愈17例,好转2例,未愈4例.结论 中西医结合及早治疗,多数可以根治.

    作者:任新阳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101例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2006年全年出院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01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8例,感染率为17.82%,其中61.11%发生在入院后的前两周内,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结论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年龄、住院天数、侵袭性操作及抗生素的使用有关.

    作者:张敏;洪慧革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经皮给药治疗仪辅助治疗秋季腹泻疗效观察

    我院儿科自2005年8月~2006年12月份应用经皮给药治疗仪辅助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辉;张丽利;葛桂花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手足口病73例分析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致命并发症.因此临床医师应重视此病.笔者总结了2006年1月~2006年12月临床收入院和留观患儿73例,其临床经过和特征作观察分析:

    作者:周国云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主管:卫生部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