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阳
1 临床资料患者,男,85岁,休干.因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3天于2007年3月27日到401医院住院检查治疗.入院后持续性疼痛不减轻,服用止痛药可缓解.病程中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寒战,无胸闷、胸痛,大小便正常.
作者:田剑;康雪玉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针对产后尿潴留病因、有效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 针对24例不同病因的产后尿潴留产妇,采用物理刺激、诱导排尿法、穴位注射法及心理护理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24例产后尿潴留患者,全部恢复自行排尿功能.结论 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产后尿潴留患者,采用综合治疗和护理措施,疗效满意.
作者:张凤梅 刊期: 2007年第24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市场的需求呈多层次发展趋势.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开发和管理好人,实现人才资源的佳利用,对于医院的持续性发展与长远规划越来越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志敏 刊期: 2007年第24期
冠状动脉粥硬化性心脏病或称冠心病,是内科常见、多发疾病之一.死亡率高,是当今世界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本院二年来收治的冠心病134例患者,经心电图、心电负荷试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血清心肌酶、X线等检查总结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王艳杰 刊期: 2007年第24期
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是我院自2000年6月以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经过几年来的临床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满意,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与骨髓腔内钢板固定、髓内针固定、切开钢板固定相比,优点比较多,病人下地活动早、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避免了病人的二次手术所造成的痛苦,同时给病人减轻了经济负担.在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有关护理方面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成爱莲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淋病引起生殖道感染临床效果.方法 将自愿参与治疗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组、中医药组、西医药组各40例,分别用药治疗,7天为一疗程,观察疗效.结果 中西药组有效率100%,中医药组97.50%,西医药组87.50%,中西药组、中医药组与西医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中医辨证和西医辨证相结合,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结合中医药治疗急性淋病,疗效显著.
作者:刁春玲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性传播性疾病的新途径和方法.方法 淋病分为湿热下注、脾肾两虚二型,非淋菌性尿道炎分为湿热下注、肝肾亏虚二型,分别进行中医辨证并结合西医治疗.结果 淋病治愈39例,好转5例,未愈3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治愈17例,好转2例,未愈4例.结论 中西医结合及早治疗,多数可以根治.
作者:任新阳 刊期: 2007年第24期
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本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院从2004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了均经上级医院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60例.经门诊给予西咪替丁、阿莫西林与甲硝唑联合用药治疗,临床观察如下:
作者:汤士志;闫长明 刊期: 2007年第24期
近年来,我们采用纯中药复脉汤加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下简称病窦)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2003年4月~2006年2月21例,完整病历小结如下.
作者:谌云 刊期: 2007年第24期
脑梗塞是糖尿病常见的合并症之一,主要是与糖尿病引起的血管大、中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加强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护理,能明显提高患者好转率及治愈率,预防其它并发症,现将36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红;王晓光 刊期: 2007年第24期
上肢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治疗常用的通路.但是临床上常常遇到头静脉闭塞或口径太细,多次行内瘘手术均失败,又需要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时,可采用人造血管移植.我科自2005年起填补了昆山市血透病人中无人造瘘管的空白,使那些遭受多次穿刺痛苦的病人从此可以减少疼痛,从而获得很好的透析效果,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英;吴红卫;朱丽;丁晓仙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 将8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以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治疗.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U-Alb)、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等指标.结果 葛根素治疗组能使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善(P<0.01);尿U-Alb显著减少(P<0.01);而FBG、HbA1c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葛根素具有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微循环、显著减少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对糖尿病肾病尤其是早期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作者:靳明伟;李琳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 研究心绞痛伴发抑郁的发生率,并探讨其诱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195例心绞痛患者进行现状调查.结果 74例心绞痛患者有抑郁表现,发生率为37.95%,经多元回归分析,心绞痛伴发抑郁的相关因素呈多元化,主要为负性生活事件,房性、室性早搏史,焦虑症史,心绞痛发生次数和日发作频度.结论 心绞痛伴发抑郁与负性生活事件、早搏史、焦虑症史、心绞痛发生的次数和日发作频度密切相关.该抑郁可能为躯体应激与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作者:范大庆;栾琴;王红霞;彭勇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 在安全范围内观察止咳定喘汤对痰热雍肺型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为新药研发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3天及治疗7天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停药后2个月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且无男女差别.结论 针对痰热雍肺型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组能明显缩短哮喘病的治疗周期,并能显著延长哮喘病的缓解期.
作者:杨艳华;陆尹平;郭建光 刊期: 2007年第24期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致命并发症.因此临床医师应重视此病.笔者总结了2006年1月~2006年12月临床收入院和留观患儿73例,其临床经过和特征作观察分析:
作者:周国云 刊期: 2007年第24期
脑血管病是高复发和高致残的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影响生存质量的疾病.据统计,1/4~3/4的脑血管病在2~5年内复发.因此,对复发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从中发现脑血管病再次复发危险人群,以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对我院2004年10月~2006年10月诊治的脑血管病复发196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作者:戈鲁;李运利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致病因素及治疗.方法 总结和分析我院2003~2006年收治的68例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加华法林治疗的DVT病例.结果 68例DVT病例中,21例临床治愈,占30.88%;显效30例,占44.12%;有效17例,25.00%;无无效病例.达到临床治愈时间平均为(11±2)天.结论 应用LMWH加华法林治疗的DVT安全有效.
作者:史树银;梁少华 刊期: 2007年第24期
老年患者一方面由于生理特点,各脏器开始萎缩退化,另一方面,由于生理衰老带来的心理变化的疾病,在环境改变等情况下表现十分显著,因此,对老年患者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及各种理化疗法外,还有心理疗法.临床护理人员若能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适宜的心理疗法与药物疗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必将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琼 刊期: 2007年第24期
门诊注射输液室是医院服务的窗口前哨.每天接待量大、流动性大、病种复杂.患者年龄跨度大,病情具有阶段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要做好窗口服务工作,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任务.按需宣教、心理干预,能减轻穿刺时的负面情绪,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不同疾病、不同阶段、不同用药,成人小儿个性化宣教,特殊用药特别指导,可提高患者健康意识,利于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服务满意度和医院信誉度.
作者:曲丽莉;马爱萍;李继红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疼痛是个体在对一个有害刺激的反应中所经受的不舒适感[1],是外科患者常见护理问题之一.尤其术后由于手术切口及内脏牵拉引起的疼痛,使患者焦虑、恐惧,限制咳嗽、肢体活动,易致肠粘连、肺不张、肺炎、褥疮等并发症,故术后镇痛意义重大.传统上我们习惯肌注一些镇痛药物(强痛定、杜冷丁),但止痛时间短,疼痛反复且副作用较多.近年来,我们在配合药物止痛的同时,运用了无创止痛措施,使患者增强对疼痛的控制感,减少应激和焦虑,提高了疼痛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何玉兰;张志达 刊期: 2007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