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武雄;万超军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以及激烈竞争的体育比赛、自然灾害、社会老龄化等因素.骨关节损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研究其治疗方法,也就成了当务之急.本文作者通过对36例胸腰椎屈曲型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分析,论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屈曲型压缩性骨折的方法和自己的一些体会.
作者:王玉良;高晓东;周振乾;苏宝锋 刊期: 2007年第18期
本人五年内共收治足部皮肤大片损伤者7例.行植皮及白糖覆盖治疗,取得很好疗效.
作者:王恩才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不同透析膜血液透析对机体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以及复用透析膜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将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分为血仿膜(HE)、聚砜膜(PS)二个组,各12例.于第1次透析前、第13次及第25次透析前空腹取血,分别测定血浆中丙二醛(MDA)、谷胱苷肽(GSH)、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及Vit-E.对不同透析膜一次性应用及复用血液透析4周前后氧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血仿膜一次性应用血透4周后患者血浆MDA含量较4周前显著下降(P<0.05),GSH、Vit-E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聚砜膜一次性应用血透4周后患者血浆Vit-E含量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较4周前下降(P>0.05),GSH、SOD水平升高(P>0.05).二组不同透析膜一次性应用血透4周后氧化指标相比较,血仿膜与聚砜膜相比较MDA明显降低(P<0.05),GSH较聚砜膜组明显升高(P<0.05);血仿膜复用血透4周后患者血浆MDA含量较4周前显著升高(P<0.01),GSH含量明显下降(P<0.05),SOD、Vit-E含量下降(P>0.05).聚砜膜复用血透4周后患者血浆MDA含量较4周前显著升高(P<0.05),GSH、SOD、Vit-E含量下降无显著性(P>0.05).不同透析膜复用透析4周后对氧化指标的变化差值进行比较,血仿膜组患者血浆的MDA含量增加的幅度及GSH的降低幅度,与聚砜膜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血仿膜一次性应用透析联合口服Vit-E与聚砜膜组相比能够有效改善透析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二种透析膜复用后均显著增加了透析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聚砜膜透析器复用后其抗氧化能力优于血仿膜透析器.
作者:吴恩亮;高广美;李新东 刊期: 2007年第18期
2003年7月~2006年7月,我科应用骨肽治疗骨质疏松症18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文18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均无骨折,且都是以腰背痛为主就诊.年龄50~85岁,男70例,女110例,发病1~20年.
作者:陈秋云;王萍桂 刊期: 2007年第18期
静脉穿刺给药或采血是临床上重要的给药途径和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常规表浅静脉穿刺致皮下血肿现象时有发生,多由于护理人员在操作时技术不熟练、动作粗暴、不能一次成功、针管固定不牢、部位选择不当,造成血液溢出血管,淤积于皮下而形成.
作者:董晓杰;范玉梅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 通过对我院开展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体会,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总结我院自2004年7月~2007年4月应用电子腹腔镜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225例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中,其中胆囊结石并慢性胆囊炎187例,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30例,胆囊息肉8例.中转开腹4例,占1.8%,发生并发症10例,占4.4%.包括胆道损伤4例,术后胆漏4例,胆囊管残余结石1例,脐部切口出血1例.结论 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是安全的,但必须加强技术训练,手术中小心操作.为减少并发症,提高安全性,应掌握好LC的适应症,胆道损伤是严重的并发症,遇胆囊三角解剖困难时,应及时中转开腹手术,术中出血为紧急并发症,如短时间内不能有效止血,应立即中转开腹.
作者:万兴友;庞家方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 熟练掌握机械通气患者正确的吸痰方法,提高吸痰成功率.方法 根据患者痰液性状、位置、体位变化、血氧饱和度监测值及气道压力变化,采取相应的吸痰方法.结果 有效减少因吸痰操作不当引起的多种并发症.结论 安全吸痰是保持呼吸通畅、确保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李卓华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 通过对29例桐油中毒病人的急救,探索群体性食物中毒的抢救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6年11月10日29例桐油中毒治疗及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经救治29例桐油中毒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建立规范,完善的急救措施,是群体性中毒的有力保障.早期迅速彻底地洗胃,加强支持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抢救桐油中毒的有效措施.
作者:陈小玉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 分析今年儿童麻疹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对102例麻疹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02例麻疹患儿中男62例,女40例,年龄6月~12岁,6岁~12岁占60.8%(62/102),主要集中在1~5月份.结论 学龄期儿童要注意接种麻疹疫苗.
作者:许玲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 总结毒鼠强中毒抢救经验,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死亡和后遗症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所有病例的临床特点、实验室特点、救治方法及结果.结果 46例患者成功救治,无死亡.结论 早期诊断,采用促进毒物排泄,及时给予吸氧,积极控制惊厥,VitB6伍用二巯基丙磺酸钠解毒,使用纳锘酮促进患者清醒,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保护心、脑、肝、肾重要器官功能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死亡和后遗症发生.
作者:何素芳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是儿科常见急症之一,约占小儿惊厥的一半左右,6个月~4岁小儿多见.多因上呼吸道感染,在发热24小时内,体温38℃以上时发生,多呈大发作形式,严重者会引起脑损伤,甚至转化为癫痫.
作者:宁俊杰;刘晓亚 刊期: 2007年第18期
开展的梅毒血清学试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及暗视野检查梅毒螺旋体(TP)]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及梅毒病原体的检查在临床上应用的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何伟胜;黄宏科 刊期: 2007年第18期
随着现代围产医学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程度的提高,孕妇及家属对分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已经有了很多方法来化解孕妇分娩的疼痛,如何使孕妇清醒、无痛苦地分娩,一直是产科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者:陈培芳 刊期: 2007年第18期
微创经皮肾穿刺碎石术(PCN)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病人恢复快的优点.2006年1月~2007年3月,我院开展PCN治疗肾脏复杂性结石51例,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黄萍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纤维胃镜检查时患者往往有明显不适感(咽部不适、屏气、咳嗽、恶心、呕吐),甚至躁动,难以合作,给胃镜检查带来困难.本文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东莨菪碱静脉麻醉下施行胃镜检查[1],试图减少上述表现,并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铁成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低张水充盈薄层螺旋CT扫描对胃癌的应用价值和限度.方法 本组52例胃癌均采用水作为口服对比剂,在低张状态下行胃薄层螺旋CT扫描,然后采用团注法注入60%泛影葡胺100ml做增强扫描.结果 (1)本组52例胃癌中,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9例放弃手术者,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CT诊断正确50例,2例误诊,诊断正确率为95.9%.对异常淋巴结检出的敏感度为88.5%,特异性为92.3%.(2)胃癌CT分期:Ⅰ期8例,Ⅱ期20例,Ⅲ期15例,Ⅳ期9例.CT对胃癌可切除性评估正确47例,准确率为90.4%,高估者2例,低估者3例.结论 采用低张水充盈薄层螺旋CT扫描方法对胃癌的CT诊断及其可切除性评估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作者:邢瀚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提高中药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 从药物因素、非药物因素两大方面分析.结论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合理用药,能够提高中药疗效.
作者:孙民长 刊期: 2007年第18期
肿瘤细胞的迁移包括从原发肿瘤细胞中释放并侵入周围组织、进入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在循环系统中转移、被远处器官的毛细血管床捕获、从循环系统中迁出和在选择位点开始生长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癌细胞之间,癌细胞与正常宿主细胞之间,以及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黏附作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以肿瘤细胞迁移中重要的生物学事件为线索,对其中涉及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外基质重要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李冀;唐可欣 刊期: 2007年第18期
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好发于春秋季节,以成人多见.其临床特点为数个簇集水疱群,排列成带状,沿周围神经支配区分布.
作者:张智;杨晓茹;董玮 刊期: 2007年第18期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三大症状之一.临床上常无可触及的肿块,诊断和处理较为棘手.虽然近年来乳管镜的临床应用为乳头溢液的病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检查方法,但在一些基层单位,选择性乳管造影仍是常用的诊疗手段.
作者:张惠 刊期: 2007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