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李燕玲

关键词:护理人员, 针刺伤, 职业暴露, 职业防护
摘要: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状况,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完善防护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我院104名护理人员.结果 被调查护理人员中87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高达83.65%,累计发生>5次者占15.39%,被调查者年人均刺伤3.29次,其中67.82%被污染针头刺伤,不同护龄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有差别(P=0.001),针刺伤发生的环节主要是分离针头、回套针帽,高达88.46%的护理人员认为在静脉穿刺、抽血时戴手套没必要或不方便,针刺伤后向上级汇报的仅占23.08%.结论 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应规范操作行为、强化职业安全教育、使用安全型的护理产品、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用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医院建设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进行,医疗机构全面进入市场.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医疗体制改革不确定,药品和医疗器械流通秩序相对混乱,政府对属性为公益性事业的医疗机构政策的不到位等客观存在,使公立医院的的运营举步维艰.

    作者:赵泉葆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青年人急性心梗39例误诊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生活方式、膳食结构改变及其它多方面因素的变化,AMI高危人群不断增多,AMI的发生率逐年增高,且正趋于年轻化,据报道,年龄小于40岁的心肌梗死患者约占心梗总数为10%左右[1].但误诊漏诊不少,我院1998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此类病人54例,其中误诊39例,误诊率72.2%,现分析如下:

    作者:隆海文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急性颅脑损伤早期死亡原因分析

    我院自1995年至2005年收治了260例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其中有32例在入院后7日内死亡,现就其早期死亡原因作一分析.

    作者:高良通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染发、焗油致接触性皮炎并感染的护理

    我院皮肤科近年来收治因染发、焗油致接触性皮炎并感染的患者138例,经综合治疗与护理,全部治愈.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南淑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老年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目的 总结对老年肺癌手术后的护理措施,预防减少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老年肺癌术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并通过周密的病情观察,有效的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术后感染的预防.结果 21例老年肺癌术者除2例出现肺部感染,其余19例病人术后恢复均良好,临床治愈出院.结论 护理措施是预防老年肺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汉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异丙酚麻醉用量的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监测麻醉过程中脑电双频指数,并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来指导异丙酚用量.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患者60例分成实验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Ⅰ组(实验组n=30)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控制异丙酚用量;Ⅱ组(对照组n=30)无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只根据临床体征控制异丙酚用量,两者同时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动脉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结果 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Ⅰ组和Ⅱ组异丙酚用量分别为(456±38.3)mg和(689.3±56)mg,Ⅰ组明显少于Ⅱ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血流动力学比Ⅱ组更为平稳(P<0.05).结论 全身麻醉手术过程中,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指导下,可以明显减少异丙酚用量,同时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作者:唐卫青;陆晓英;宋颖;段宏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护理中的生活指导

    介绍了脑性瘫痪患儿生活护理中的抱位姿势、卧位姿势、进食姿势、饮水姿势及进食困难的护理.

    作者:刘梅兰;邹丽云;刘永忠;陈丽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新生儿窒息41例治疗体会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的症状和主要死亡原因,是由于缺氧引起的呼吸衰竭表现.凡影响母体和胎儿间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原因都可使胎儿或新生儿血氧降低,这种缺氧少数发生在妊娠期,但多数发生在产程开始后.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可减轻或避免后遗症的发生.3年来共收治41例新生儿窒息患儿,经及时救治,取的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付永茂;冀立琼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患儿血清电解质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简称晚K颅内出血)患儿血清电解质钾、钠、氯、钙、镁离子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65例确诊为晚K颅内出血患儿(出血组)分为清醒组、浅昏迷组、深昏迷组,在入院后2小时内采取静脉血测定血清钾、钠、氯、钙、镁离子浓度.同时选取32例儿保科正常体检的婴儿作对照组.结果 (1)出血组65例的患儿血清钠、氯、钙下降均低于对照组(P<0.05);出血组间的清醒组、浅昏迷组及深昏迷组患儿钠、氯、钙下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出血组的清醒组患儿血清镁离子下降与对照组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浅昏迷组与清醒组、对照组间血清镁离子下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深昏迷组与浅昏迷组、清醒组、对照组间血清镁离子下降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3)出血组的患儿血清钾离子与晚K颅内出血病情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晚K颅内出血病情越重、血清钠、氯、钙、镁离子下降越显著,监测血清钠、氯、钙、镁离子浓度对晚K颅内出血病情判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袁转弟;戴志辉;罗东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1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结果 并发肺部感染率明显降低,由2000~2002年的31.43%降至2005~2006年的7.55%.结论 彻底吸痰、气道湿化、口腔护理、营养支持、消毒隔离是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关键.

    作者:杨晓琴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螺旋CT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3D)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法(SSD)及大密度投影法(MIP)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病历资料完整的髋臼骨折40例,分析其MPR、SSD、MIP技术获得的多平面和三维图象.结果 MPR、SSD、MIP重建图象清晰显示了40例共46处髋臼骨折.MPR能较好地显示骨折;MIP、SSD在显示骨折位置、范围、移位骨片等方面较佳;几者结合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结论 螺旋CT断层图象(2D)结合MPR、SSD、MIP是诊断髋臼骨折、指导治疗的有意义方法.

    作者:胡清军;丁长青;戴雪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浅谈男性学检验方法进展

    男性学检验使精液分析从简单显微镜形态学检查发展到多学科实验参数分析,使临床能从生精细胞、睾丸、附睾、精囊、前列腺、尿道多部位分析病因与病理进行不育症的诊断与治疗.包括:(1)精子活力从目测法发展为质量分析仪自动法,精子活率从目测法改为组化法.

    作者:黄丹丹;姜领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康复

    腰椎间盘是由软骨终板、纤维环和髓核三部分组成.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病理为:人在20岁以后椎间盘即开始退化,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椎间盘的弹性和抗负荷能力也随之减退,如果腰椎间盘反复承受挤压、屈曲和扭曲等,容易在腰椎间盘受力作用大处,即纤维环的后部由里向外产生裂隙,这种变化不断积累逐步加重,导致此处的纤维环逐渐薄弱.在此基础上,由于一次较重的外伤或反复多次的轻伤,均可使纤维环进一步破裂,髓核从此隙中突出或脱出,压迫神经根及马尾神经,引起放射性腰腿痛.

    作者:林伊娜;孙淑芬;傅红景;姚春玲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老年髋部骨折病人的术后护理

    老年人因年老体弱,行走不便,易摔倒造成髋部骨折,现对我院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袁秋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稳心颗粒、美托洛尔、谷维素联用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与美托洛尔、谷维素联用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将72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稳心颗粒+美托洛尔+谷维素组)36例和对照组(心律平组)36例,疗程均为4周.对两组进行Holter和临床症状观察.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Holter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次数均显著减少(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Holter心肌缺血次数、缺血总负荷均显著减少(P<0.01);对照组治疗后则无明显减少,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改善症状总有效率观察组94.44%,对照组69.44%,两组间比较疗效差异显著(P<0.05).结论 稳心颗粒与美托洛尔、谷维素联用,对冠心病并心律失常治疗有显著疗效,并明显改善Holter心肌缺血及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田珺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AF椎弓根钉治疗腰椎骨折

    腰椎骨折在脊柱骨折中较常见,约占脊柱骨折的60%,高能量伤所致的不稳定性及伴有马尾、神经根损伤的腰椎骨折呈逐年上升趋势.早期复位、固定、解除压迫、恢复脊椎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成为治疗的原则.我院2003年4月至2005年2月共收治腰椎骨折15例,其中8例采用国产AF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董涛;邢荣;董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新生儿静脉外渗的原因分析与预防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血管细小、隐匿,给静脉穿刺带来很大困难,治疗过程中常会发生静脉药物或静脉液体外渗现象,新生儿表皮组织薄弱,一旦发生液体外渗现象,较成人的外渗程度更快、更严重[1].如果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皮肤用药护理,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丽;刘海娜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从管理着手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目的 通过加强管理,缓解看病贵的矛盾.方法 利用院内计算机数据库,分析产生看病贵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结论 通过一年来加强管理和督察,使患者的医疗费用明显下降,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

    作者:戎爱平;崔苓;马新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二种镇痛术行人工流产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镇痛术对手术流产的效果,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镇痛术对子宫收缩及术中出血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6年6月,900例孕龄38~76d自愿行手术流产、无禁忌症的妇女,分为3组:A组宫颈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加硫酸阿托品;B组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C组为对照组;3组均行负压吸引术流产.观察各组镇痛效果、宫颈扩张、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子宫腔收缩幅度、手术时间.结果 A、B组镇痛效果满意率为95.0%、100.0%,宫颈扩张满意率为56.3%、96.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B组均无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子宫腔收缩幅度,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镇痛效果好,宫颈扩张满意,手术时间缩短,不增加术中出血量,不影响术后子宫收缩.

    作者:潘志坚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LCT+HPV用于筛查宫颈癌前病变的价值

    目的 探讨利用LCT及HPV从体检的健康妇女中发现宫颈亚临床人乳头瘤病毒感染(SPI)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价值及可行性.方法 2005年10月到2006年10月体检LCT检查及HPV DNA检测的900例,结果异常的均取活检.结果 LCT检查异常,HPV DNA检测阳性,活检确诊为CIN与LCT检查异常,HPV DNA检测阴性,活检确诊为CIN,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LCT+HPV用于体检人群可大大增加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弥补现阶段体检中仍在广泛使用的宫颈刮片的不足,减少漏诊,提高普查质量.

    作者:董俊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主管:卫生部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