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采血部位及血样干燥时间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的影响

刘翠香

关键词:采血部位, 干燥时间, 新生儿, 疾病筛查, 组织器官, 人口素质, 及早治疗, 致残率, 性疾病, 内分泌, 代谢性, 病死率, 症状, 损伤, 实验, 机体
摘要: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对一些代谢性、内分泌性疾病,在新生儿期症状未出现前,通过实验筛查出来,并得到及早治疗,以防止不可逆的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从而降低致残率及小儿的病死率,这对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COPD患者缓解期针对营养不良的营养支持和呼吸功能锻炼

    营养不良作为COPD的常见并发症正在越来越受到关注,据国外统计,COPD患者中约25%门诊患者存在营养不良,50%住院患者存在营养不良,我国约60%COPD患者存在营养不良.

    作者:贾小青;丁丽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老年人无症状缺血性ST-T变化在动态心电图中的表现

    无症状缺血性ST-T变化(隐性心肌缺血),是近年心脏病学的研究课题之一,又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因此,及时诊断老年性隐性心肌缺血在动态心电图中的表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周迎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门诊输液室工作体会

    门诊输液室是医院的窗口,服务质量、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我们医院曾经是企业医院,2003年由铁路推向地方,由于各医院竞争激烈,使我们的门诊量一度减少,经过几年在服务理念、护理质量、管理方向的改进,渐渐赢得了病人的赞同,巩固了医院的社会地位,病人逐渐增多.

    作者:王鲜枝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抗体情况调查分析

    为观察富裕县被犬咬伤的人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免疫效果,在2003年10月~2006年10月对本县接收了5针全程狂犬病疫苗的1956人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总结如下.

    作者:姜淑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疣状胃炎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1 疣状胃炎的定义慢性疣状胃炎是由Moutler和Corner于1947年报道的内镜下形态呈扁平疣状隆起、中央脐样凹陷糜烂的胃黏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及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胃炎.

    作者:崔海涛;常洁;姜孔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老年人应用氨茶碱引起的过敏反应2例报告

    氨茶碱是临床常见的解痉平喘、防治支气管哮喘的药物之一,我院近年来应用氨茶碱静滴或静注治疗支气管炎、急慢性哮喘,取得了满意效果.但是,在应用氨茶碱治疗的过程中,引起过敏反应,临床少见.

    作者:于云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有机磷农药中毒致中间综合征20例诊治体会

    通过对有机磷农药中毒致中间综合征的诊治体会,进一步提高其早期诊断、早期呼吸支持的必要性,胆碱酯酶复能剂的准确及时应用,以进一步降低误诊率,提高治愈率.

    作者:苗淑芳;刘爱莲;王新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心摆药对药品质量的影响及对策

    目的 探讨中心摆药与药品质量的关系,保证病人的用药质量及用药安全.方法 调查、分析中心摆药对药品质量的影响.结果 中心摆药对药品质量虽带来一些影响,但通过工作中不断总结和积极改进,终确保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路元珍;王翠娥;初海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总结27例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针对老年食管、贲门癌围手术期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术前心理护理、营养指导、术后病情观察及并发症的预防等护理干预,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张娟;张书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手术诱发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心肌梗死是内科急症之一,如果抢救不及时,常可危及生命.早在20a前,心肌梗死只在欧美国家中常见,在我国却不常见.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各地区患有心肌梗死的人数在逐年增多.

    作者:岳梅;孟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60例心肌梗死便秘患者的护理

    便秘是心肌梗死急性发作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时认真做好便秘护理十分重要,在对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月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便秘护理工作中,笔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徐莲莲;崔再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注重拐杖使用的宣教促进骨折病人康复

    下肢骨折在骨痂形成期以后都面临扶拐步行锻炼阶段,而拐杖的正确使用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全与顺利康复.经临床观察对比,经过宣教的骨折病人,无1例因用拐不当发生各种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淑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46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

    产后出血是常见的产科并发症之一,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而产后出血又以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为常见.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助产技术、对预防产后出血、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现将46例确诊为乏力性产后出血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郑美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晚期癌症疼痛直肠给药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美施康定直肠给药治疗中晚期癌痛的临床观察及副作用.方法 初始剂量为美施康定30mg,每12h一次,疼痛不能缓解时加量为60mg,每12h一次.直肠给药组作为观察组,口服给药组作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有效率为91.7%,观察组副作用较对照组轻.结论 美施康定直肠给药治疗中晚期癌症疼痛效果明显,P>0.05,直肠给药与口服给药疗效相比无明显差异,但直肠给药副作用轻.

    作者:张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辛伐他汀对高龄老年血脂的影响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在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134例住院有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患者并随机分成3组:40mg组50例,20mg组44例,对照组40例.3组患者在正常饮食、继续原发病的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每晚服用辛伐他汀40mg或20mg,对照组不服用任何调脂药物.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的第6wk、3mo、6mo抽血查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肌酶,并同时观察有无肌痛、肌无力、肌炎、肌溶解、头晕、恶心等临床症状.结果 40mg与20mg治疗组均降低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P<0.05或<0.01),对照组的血脂水平改变无统计学意义;40mg治疗组、20mg治疗组的治疗前后四项血脂指标改变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6mo后,两个治疗组TC、LDL-C达标率为80%~96%,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前后ALT、AST、CK和C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出现肌肉疼痛或无力,未见褐色尿和肌红蛋白尿.结论 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用40、20mg剂量辛伐他汀均有较好疗效和安全性,且两剂量疗效和安全性相近.

    作者:徐月玲;徐红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100例妇科成年女性宫颈支原体感染及药敏分析

    目的 了解本地区女性生殖道临床感染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分布及抗生素的药敏谱现状,为临床诊疗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对2100例疑为支原体感染患者的宫颈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分型,并测定其对10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2100例可疑病例中支原体培养阳性1155例(55%),其中单纯Uu阳性者940例,占44.8%,单纯Mh感染者67例,占3.2%,Uu与Mh混合感染148例,占7%.药敏结果表明,支原体对10种抗生素敏感率较高的是交沙霉素(95.5%)、克拉霉素(93.6%)、阿奇霉素(91.7%)、而耐药高为环丙沙星(61.1%),其次为氧氟沙星(59.4%).结论 本地区女性宫颈口临床感染支原体主要为解脲支原体Uu;交沙霉素等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首选药物,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高.

    作者:龙辉;肖淑君;崔艳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氧氟沙星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氧氟沙星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抗菌药,不仅有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活性,而且对葡萄球菌也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同时还扩大了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谱.

    作者:王桂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心理疗法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心理疗法治疗疼痛从古至今在治疗效果上是不容质疑的.心理治疗是医学科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手段,心理治疗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及外科治疗同等重要,笔者长年从事颈腰肢痛的治疗工作,对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疼痛病人在治疗的同时均采取不同的心理疗法,均收到良好的疗效,具体应作到如下几方面.

    作者:杨喜红;孟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晚期妊娠应用缩宫素引产的护理

    笔者通过对我院68例晚期妊娠应用缩宫素引产的护理观察,得出了临床中切实可行的一些护理经验,目的 是减少应用缩宫素引产的不良后果发生.

    作者:邵玺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儿科敷脐散的制备与临床应用

    目的 介绍儿科敷脐散的制备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方法和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采用散剂制备方法,控制其粉末粒度为100目(过五号筛);化学反应法和薄层色谱法作定性鉴别;随机编号方法分两组研究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达到94.4%,优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该药制备工艺简单,处方组成、给药途径合理,疗效确切,价格低廉,使用安全方便.

    作者:刘茂南;陈金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主管:卫生部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