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尚
患者,女,34岁.因咽痛、干咳、低热5d入院.体检无明显异常发现,胸片示:右中下肺见一约18cm×11cm大小,边缘清楚锐利,密度均匀的椭圆形肿块,右膈受压下移,心影稍左移(图1).侧位片见肿块位于前上方.CT示:右中下肺内见一18cm×15cm×10cm大小,边缘光滑整齐,密度均匀的巨大椭圆形肿块,CT值30~37HU,未见钙化点,其内缘与纵隔相连,纵隔无明显移位(图2).CT诊断:右下肺良性肿块,考虑肺囊肿或肺隔离……
作者:冯海光;邱永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肾上腺血肿较少见,关于其影像学表现,国内外亦仅见个案报告,现报告1例如下:病人女,40岁,1998年12月有外伤史,例行胸、腹检查.当时查体:腹部表面光滑,活动度可,压痛(+),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改变.3d后在外院B超进行体格检查时发现肝右叶有异常回声……
作者:邱国华;梁飞虎;刘海波;李耀平;吴俊敏;冯小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轻型原发性桥脑出血的临床与CT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例轻型原发性桥脑出血的临床与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桥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与血肿大小及位置有关,本组病例血肿均≤3.0ml,平均1.7ml,预后较好,无一例死亡.结论轻型桥脑出血预后较好.
作者:夏东;李福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治疗妇科晚期肿瘤急性重度出血的价值.方法26例妇科晚期肿瘤急性重度出血,采用经皮双侧髂内动脉的肿瘤供血动脉和出血动脉插管.注入抗癌药和栓塞剂(超液化碘油+抗癌药乳化剂)以及明胶海绵栓塞化疗.观察肿瘤出血程度及肿瘤变化.结果26例妇科晚期肿瘤急性重度出血,全部达到临床止血目的,血红蛋白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临床腥臭味、阴道流液体征消失.1个月后复查,肿瘤有不同程度缩小,缩小率为50%~90%.26例患者无并发症.结论妇科晚期肿瘤重度出血或急性重度出血的患者,采用急诊介入栓塞治疗效果确切,无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素云;李高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纵隔五分区法在纵隔占位病变定位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肿块患者的胸部平片和CT图像,按照五分区法统计不同性质病变在纵隔各区的分布情况.结果前上纵隔主要分布有胸腺肿瘤和淋巴结肿大,前下纵隔分布有胸腺肿瘤、畸胎类肿瘤和心包囊肿,后纵隔只集中神经源性肿瘤1种.85.7%胸内甲状腺肿居中上纵隔,全部的支气管囊肿、食道肿瘤、胸主动脉瘤、膈疝、脂肪瘤和88%的淋巴结肿大分布在中纵隔.结论纵隔五分区法简便易记,在胸部平片和CT图像上划线标记明确,以五分区法定位为基础,结合影像征象,能更准确地对纵隔占位病变作出定性诊断.
作者:魏建明;吴家标;曾裕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的X线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先天性食管闭锁14例,其中13例行食管插管造影,1例仅行食管插管摄正侧位片.14例均摄常规胸、腹平片.7例行一期食管吻合术.回顾性分析其X线表现.结果造影显示上段食管盲端13例,食管内胃管受阻1例.其中显示上段食管气管瘘管1例;胃肠道积气10例;吸入性肺炎14例,并右上叶肺不张2例,右上及左肺不张1例.X线分类有Ⅰ型3例、Ⅱ型10例、Ⅳ型1例.结论食管造影结合胸腹平片对诊断先天性食管闭锁及分类有重要意义,盲端的准确定位对能否行手术一期吻合的判断很有价值.
作者:游剑雄;张万青;李冲;许家球;陈茂恩;韦雄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性,26岁.左侧胸痛2个月,胸闷、干咳和血丝痰1月余.近一周,咳嗽、咯血丝痰消失.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双颈可扪及数个绿豆或花生大小淋巴结,质中、可活动和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支气管纤维内镜检查:双侧支气管粘膜充血,分泌物多,左上……
作者:凌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Hydrolyser导管行血栓切吸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5例LEDVT患者,病变在左侧髂静脉2例,左侧髂股静脉8例,双侧髂股静脉5例.均经健侧股静脉穿刺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然后经患侧股静脉或胭静脉穿刺插管,行血栓切吸术,结合血管内溶栓治疗.结果本组15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15/15).临床疗效显效11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93%(14/1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Hydrolyser导管行血栓切吸术结合运用溶栓等介入技术综合运用治疗下肢慢性DVT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崔慧勤;刘关保;何逸;史歌;周巨伦;杨兆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胸部创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32例胸部创伤病例,常规行胸部CT平扫.结果肺挫伤14例,肺内血肿3例,肺叶和肺段实变各1例,肺不张1例,胸腔积液6例,血胸4例,小量气胸3例,纵隔气肿3例,左侧膈疝1例.肺挫伤表现为肺内斑点状、片絮状、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可弥散于一侧肺野,病变仅显示于肺窗而不能于纵隔窗显示,于伤后数天内迅速吸收,与其病理上为渗出性病变的特点相吻合.结论CT具有高密度分辨率和轴面成像能力,在胸部创伤的诊断中具有常规X线摄片不可比拟的优点.胸部CT检查显著提高肺损伤的检出率,并根据CT表现对肺挫伤和肺撕裂伤作出鉴别诊断.
作者:冯海光;周辅昔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索硬膜囊前间隙置管注入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效果.方法确定硬膜外导管进入硬膜囊前间隙,尖端对准突出的椎间盘.结果240例均一次成功,经6个月的随访,优良率87.9%,有效率96.7%.结论经骶裂孔穿刺,标志清楚、方向固定、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CT引导下硬膜囊前间置管、注药、位置确切,安全可靠,效果良好.
作者:赵向南;王达建;王新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提高CT对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4例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肿块绝大部分或主体位于肝外;肿块与肝少许相连或相邻;其平扫及增强符合肝内海绵状血管瘤特征.结论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易与肝外其他肿瘤混淆,但仍具肝内海绵状血管瘤强化特征.
作者:梁文;贾洪顺;曾盛;吉小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男性,51岁.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中上腹部隆起,无任何不适.以后逐渐胀大,扩大到整个腹部及左侧阴囊.无腹痛,大小便正常.体检:发育正常,营养差,呈慢性病容.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高度膨隆,呈“蛙状腹”.有轻压痛,腹部叩诊实音.左侧腹股沟及阴囊肿胀,触及肿物,质软固定,无压痛,透光试验阴性.脊柱四肢无畸形,生理……
作者:冯钢;潘紫贞;苏鸣;李江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何××,女性,56岁,住院号240934,因“频繁咳嗽、咯黄稀痰20余天”入院.病史:患者20多天前在饱食后突发右中上腹绞痛,无放射到他处,无伴发热、畏寒或咯痰,当夜活动后突发剧烈咳嗽,咯大量黄色液体,随唾液同时咳出,味苦,咳嗽时伴胸痛.之后上述症状频繁发作,平卧时加重,每两分钟咳嗽伴咳……
作者:张高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HASTE法单次屏气磁共振胰胆管造影(HASW-MRCP)诊断胆道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照分析75例胆道病变患者的HASW-MRCP影像和手术结果,并与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比较.结果HASTR-MRCP诊断胆道病变,正确率96%(72/75);诊断胆管恶性梗阻灵敏度97.1%,特异度95%,阳性预测值94.4%,阴性预测值97.4%.35例恶性胆管梗阻中,HASE-MRCP显示癌肿32例,其癌肿发现率高于PTC(8/35).结论 HASTE-MRCP在胆道病变诊断中具有准确的定性诊断价值.
作者:江波;孟悛非;陈应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引起视网膜急性缺血,视力严重下降,是导致盲目的急症之一.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elusion,CRVO)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是引起视力丧失常见的原因.病理学已证实在CVRO早期中央静脉内存在血栓,所有CRAO病人都可能有眼动脉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栓子,近年经眼动脉内局部纤溶(Local intra-arterial……
作者:陈胜利;徐兆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旋转式DSA对肝癌伴肝动静脉短路介入治疗的应用技术.方法收集1997年~2001年530例肝癌经旋转式DSA检查发现47例肝癌伴肝动静脉短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肝癌伴肝动静脉短路,动静脉直接交通,有明确瘘口18例;无确切分流通道或分流通道纤细29例,在充分展示肝动静脉分流通道,44例行超选择性插管进行封堵后,再行肝癌供血动脉栓塞.结论旋转式DSA多角度旋转功能,触发式速度采集方法可帮助提高肝动静脉分流通道的显示率.
作者:曾维英;苏明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新方法.方法比较我院近4年来两种保守疗法对输卵管妊娠共20例的疗效,一种是用介入治疗技术对10例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一次性5-氟尿嘧啶冲击治疗;另一种是口服RU486并肌注丙酸睾丸酮.结果①住院时间介入治疗法短.②输卵管切除术比例,RU486组明显高于介入治疗组,③治疗后血HCG下降介入治疗组快.结论对输卵管妊娠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但5-氟尿嘧啶介入治疗对诊治输卵管妊娠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陈志林;张庆;叶丽晶;和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T及MRI对儿童颈部淋巴管瘤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颈部淋巴管瘤CT和MRI表现并与手术所见对照.其中CT6例,MR6例.结果儿童颈部淋巴管瘤CT和MRI特点是①多囊性(11例);②可出现“液-液平面”征象(3例);③沿疏松结缔组织生长(11例);④增强扫描囊壁轻度强化(12例);⑤肿瘤包绕血管、神经及脂肪(10例).结论CT及MRI检查对儿童颈部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明确病灶范围MR较CT优越.
作者:范淼;李子平;成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T及MRI对儿童膀胱横纹肌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膀胱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表现,并与手术所见对照.其中CT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MR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结果4例病变均起于膀胱三角区,2例侵犯了下壁.其中局限性膀胱壁呈葡萄状充盈缺损3例,3例中的1例,肿瘤外的膀胱壁均普遍性增厚;另外1例仅表现为膀胱壁局限性增厚.瘤内均未见坏死及钙化.以上表现与大体病理所见一致.1例MR检查,肿瘤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冠状、矢状扫描见病变同时累及前列腺和后尿道.3例CT检查,平扫肿瘤为等密度.增强扫描肿瘤边缘性强化1例,中度强化2例.结论CT及MRI检查对儿童膀胱横纹肌肉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MR可以通过冠状、矢状扫描显示肿瘤的范围,在这点上,MR比CT优越.
作者:范淼;李子平;孙灿晖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