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源CT心肌灌注检测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高立;袁旭春;胡国迎;聂伟霞;廖文凌

关键词: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血流储备分数, 心肌灌注, 双源CT
摘要:目的 探讨双源CT心肌灌注检测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搜集33例(共41个冠状动脉病变)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临界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一周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并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将41个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按FFR检测值分为FFR<0.80组和FFR≥ 0.80组;按照标准A(两个或以上节段心肌灌注异常)、B(一个或以上节段心肌灌注异常)进行心肌灌注分析.结果 FFR<0.80和FFR≥0.80两组间心肌灌注检测A、B标准均有统计学差异(标准A:x2=11.303,P=0.001;标准B:x2=12.812,P=0.000);应用ROC曲线分析显示心肌灌注检测标准A和标准B对心肌灌注检测均有统计学意义(AUCA=0.734,P=0.017;AUCB=0.798,P=0.002),采用标准B诊断效能较高.结论 心肌灌注检测有助于双源CT“一站式”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中国CT和MRI杂志相关文献
  • 负荷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负荷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例,记录其CT-MPI灌注结果及量化指标[心肌血流量(MBF)、心肌血容量(MBV)、达峰时间(TTP)],依据冠状动脉造影将心肌节段分为灌注正常组(狭窄面积<5 0%)、灌注异常组(狭窄面积>5 0%),比较两组MBF、MBV、TTP,应用ROC曲线分析CT-MPI诊断效能.结果 CT-MPI显示35例共52支血管、329个节段显示心肌灌注减低,灌注异常率为58.33% (35/60);灌注异常组MBF、MBV低于灌注正常组,而TTP较灌注正常组延长(P<0.05);在患者、血管、节段水平上,CT-MPI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灵敏度为90.00%、93.75%、91.17%%,特异度为57.50%、85.13%、97.21%,准确度为68.33%、86.67%、95.20%,Kappa值为0.400、0.634、0.891,ROC曲线下面积为0.697、0.719、0.951.结论 负荷动态CT-MPI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较高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培灵;张福全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NDP联合5-FU诱导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及MRI的临床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MRI在评估奈达铂(NDP)联合氟尿嘧啶(5-FU)诱导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晚期鼻咽癌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奈达铂联合氟尿嘧啶诱导化疗治疗,于治疗前后进行MRI检查,计算治疗后总有效率,并比较复发和纤维化患者MRI曲线斜率.结果 化疗后肿瘤面积较化疗前明显缩小,边界较前清晰,T1W1低信号、T2W1高信号、DWI低信号,DCE-MRI扫描呈不均匀强化;CR 31例、PR 24例、SD 2例、PD 3例,有效率=91.67%;化疗前肿瘤平均面积为(5.23±3.42) cm2;化疗前肿瘤平均面积为(1.25±1.67) cm2,化疗后的肿瘤消退率=76.11%;随访半年后,复发有1 3例,纤维化47例,DCE-MRI扫描显示,复发组斜率为(19.23±9.27),纤维化组斜率为(4.53±1.57),纤维化组的斜率明显低于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32,P<0.05).结论 MRI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对鼻咽癌患者肿瘤信号和生物学变化情况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化疗后疗效的评估和复发与纤维化组织的鉴别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炜;王虔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应用

    目的 探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36例DAI患者(DAI组)的临床资料,选择3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DTI检查.分析DAI组患者的影像学图像特点,比较两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胼胝体压部、内囊、额叶白质、丘脑)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的差异.结果 DAI组ROI(胼胝体压部、内囊、额叶白质、丘脑)的FA值和ADC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DTI能够客观反映DAI患者的脑白质损伤情况,对DAI的诊断和与预后评估均有较高的敏感性.

    作者:马连菊;张郡;刘迎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超声与CTA在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S)与CT血管造影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1 30例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完成CDUS、CTA两种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颈动脉斑块数量及易损斑块检出上的差异.结果 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260支,在钙化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数目检出上,CDUS分别为51 7块、250块、322块,CTA分别为504例、244块、341块.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260支,在钙化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数目检出上,CDUS分别为85块、13块、23块;CTA分别为228块、104块、85块.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260支,在钙化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数目检出上,CDUS数目分别为39块、10块、16块,CTA数目分别为42块、20块、23块.以两种检测方法无差异的CCA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易损斑块上的检出情况,结果显示,在易损斑块检出率上,超声(53.17%)明显高于CTA (22.41%).结论 CDUS与CTA在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上各有优势,两者联合使用,取长补短,有助于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作者:李媛媛;姚晓松;陈菲;王淳正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CT平扫与增强扫描在结直肠癌切除术术前、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CT平扫与增强扫描在结直肠癌切除术术前术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4月我院经纤维结肠镜和病理活检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患者75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接受CT平扫加增强扫描,将原始横断面等图像进行结合并且与手术病理进行分析比较;比较CT平扫与对比增强扫描对结直肠癌周围结构的显示情况分析,并计算直肠癌T、N分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结果 75例患者CT检查对照手术病理诊断定位定性准确率100%.75例患者以病理结果为基准,螺旋CT多期扫描结果显示:T分期诊断符合率为65.33%,灵敏度为76.28%,特异度为64.39%,诊断准确率为71.50%,阳性预测值为79.83%,阴性预测值为62.24%.N分期诊断符合率为62.67%,灵敏度为72.35%,特异度为67.76%,诊断准确率为62.23%,阳性预测值为65.71%,阴性预测值为64.55%.CT术前平扫可见结肠管壁明显增厚;CT术前增强扫描动脉期肠壁中等程度强化,静脉期、延迟期肠壁强化程度减低,呈轻度强化;CT术后平扫可于结肠见金属缝合线影,吻合口处管壁未见明显增厚.结论 CT平扫与增强扫描可以为结直肠癌术前进行更准确的TNM分期,且能显示术后的缝合情况,在结直肠癌切除术术前术后评估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宏凯;王晓芬;张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64排螺旋CT与超声造影在PTC患者术前颈部淋巴结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分析64排螺旋CT与超声造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前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本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5例PTC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64排螺旋CT、超声造影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查手段对术前PTC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术前CT检查对PTC、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符合率与超声造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淋巴结转移影像学特征方面,术前CT检查、术后病理证实53例患者有明显钙化26例;淋巴结有囊性变22例;术前超声造影检查、术后病理证实转移者造影模式、造影峰值强度、灌注区、边界、灌注面积同灰阶面积相比、PI与非颈部淋巴结转移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64排螺旋CT与超声造影对PTC及其术前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均有较大的价值.

    作者:王锦玉;杜峰;吴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对比剂不同注射方案对头颈部CTA图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对比剂不同注射方案对头颈部CT血管造影术(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行头颈部CTA检查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48)和B组(n=48),两组对比剂均为370mgI/mL碘帕醇,对比剂总量为60mL,右肘前静脉注入,注射速率为5mL,追加生理盐水总量为70mL,A组生理盐水注入速率为5mL/s,B组生理盐水注入速率4mL/s,比较两组客观图像质量[平均CT值、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主观图像质量[血管和周围结构对比度、管腔边缘锐利度、噪声和图像清晰度]、辐射剂量[CT剂量指数(CTDI)、CT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A组主动脉弓和颈动脉分叉区动脉血管平均CT值、SNR与B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CNR显著高于B组(P<0.05);A组血管和周围结构对比度、管腔边缘锐利度和图像清晰度均显著高于B组(P<0.0 5),噪声与B组无显著差异(P>0.05);A组CTDI、DLP、ED与B组均无显著差异(P>0.0 5).结论 追加生理盐水注入速率越快,头颈部CTA图像质量越高,以和对比剂流速相同的盐水冲洗速率为佳.

    作者:李静秋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vHRCT在儿童支气管扩张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目的 探究低剂量容积高分辨率CT(volumetrichighresolut ioncomputedtomography,vHRCT)在儿童支气管扩张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为儿童支气管扩张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诊治的50例儿童支气管扩张患者,所有患儿均行vHRCT检查,分析并记录所有患儿的影像学表现:包括支气管扩张类型、分布、支扩合并病变种类及不同支气管扩张类型的CT表现.结果 50例儿童支气管扩张患者中柱状支气管扩张42例、囊状支气管扩张3例、囊柱状支气管扩张5例,比例分别为84.00%、6.00%、10.00%;共计1 36个肺叶支气管扩张,左肺上叶、舌叶、下叶、右肺上叶、中叶、下叶分别为1 7个、12个、32个、19个、23个、33个,比例分别为12.50%、8.82%、23.53%、13.97%、16.91%、24.26%;柱状支气管扩张主要CT表现为特异性的“印戒征”及“轨道征”;囊状支气管扩张表现为多囊腔相邻时观察到蜂窝状,支气管表现为囊袋状扩张;囊柱状支气管扩张既表现为囊状又有柱状,支气管扩张粗细不均,表现为静脉曲张状.结论 儿童支气管扩张以柱状支气管扩张为主,各肺叶均可见支气管扩张征象,特征性CT表现是儿童支气管扩张早期诊断的有效检查方法.

    作者:宋贵良;秦秀;张文举;陈艳培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MSCT探讨肺局灶性磨玻璃结节与其微小血管的关系

    目的 研究肺内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opacity,GGN)与微小血管的关系及类型,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45例GGN的CT图像.将GGN与微小血管的关系分为5型:Ⅰ型,血管从旁绕行未进入GGN内部;Ⅱ型血管走行于病灶内,无增粗、扭曲、僵直及分出微小血管;Ⅲ型,单支血管伸入病灶,且病灶内血管增粗、扭曲及僵直;Ⅳ型,一支血管进入病灶且发出微小血管;Ⅴ型,2支或以上血管进入病灶形成的微小血管,且相与联通.对GGN的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5例GGN炎症2例;非典型腺瘤样增生4例;原位腺癌7例;微浸润腺癌11例;浸润性腺癌21例.45例GGN与微小血管的关系5种类型(Ⅰ-Ⅴ)分别为3、3、12、11、16例,其中Ⅴ型多.16例Ⅴ型的均为浸润性腺癌;11例Ⅳ型中浸润性腺癌8例.Ⅳ型+Ⅴ型为浸润性腺癌的可能性较大.三组GGN病理(炎症组、浸润前病变组、浸润性腺癌组)与微血管关系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的GGN与微小血管的关系不同,对GGN的性质判定有一定帮助.

    作者:毛伍兵;李水连;张英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儿童腹部囊性肿块的CT特点及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儿童腹部囊性肿块的CT特点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81例腹部囊性肿块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肿块CT特点,并与手术或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81例患儿腹部囊性肿块中,真性囊肿24例(29.63%),假性囊肿12例(14.81%);囊性畸形19例(23.46%),均呈边缘清晰囊性肿块;囊性肿瘤21例(25.93%),呈囊性肿块、微腔肿瘤或大囊肿瘤,部分可见钙化或强化;腔道积水或积脓5例(6.17%),单侧肾盂积水可见中央密度低、外围呈半月形,增强扫描外围肾实质可见强化;阑尾脓肿可见盲肠周围积聚有液体,壁厚且不规则;CT诊断正确的有77例,符合率为95.06%.结论 CT可全面、直观显示儿童腹部囊性肿块特征,为病变肿块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王耀光;湖湘萍;王昀;汪广兵;赵腾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锥体束继发性华勒氏变性的1H-MRS研究

    目的 探讨氢质子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在锥体束继发性华勒氏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WD)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累及单侧锥体束走行区的病变并继发WD病例60例,在常规MRI序列上对病灶信号特征及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并对MRS患侧大脑脚感兴趣区的NAA、Cho、Cr、NAA/Cr、Cho/C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WD的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FLAIR呈稍高信号,可伴或不伴有患侧大脑脚、丘脑及桥脑等萎缩;患侧大脑脚NAA、NAA/Cr均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与健侧大脑脚的Cho、Cr、Cho/Cr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MRI大部分可检出WD病灶,但是MRS技术可通过分子水平定量反映变性部分脑组织的病理生理改变,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证据.

    作者:李雪霞;曾仲刚;梁俊生;刘晓;许团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动态增强时间唯号强度曲线(TIC)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准确率,避免误诊.方法 回顾分析52例经病理确诊的63个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将常规MRI、DWI及TIC对比分析,评价DWI联合TIC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优越性.结果 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病变的各TIC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诊断与ADC或TIC单独诊断,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DC值联合TIC能够协助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较单一指标单独应用具有更大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基于体素的脑形态学MRI研究

    目的 采用基于体素的脑形态学MRI测量方法分析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伴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CI)患者全脑灰质结构的变化.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40例T2DM并CI (D-CI组)与45例T2DM无CI患者(T2DM组)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入院体检的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入院后三组均完成常规MRI及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检查,获取全脑容积数据,并采用VBM8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对三组脑灰质、白质体积进行基于体素的统计学比较,并将其与CI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 三组脑白质总体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I组总灰质体积低于T2DM组与对照组(P<0.05),T2DM组总灰质体积低于对照组(P<0.05);D-CI组左右侧海马体积均低于T2DM组与对照组,T2DM组左右侧海马体积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分区灰质结构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左侧颞中回体积、左侧海马体积、右侧海马体积均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呈负相关(r=-0.697、-0.415、-0.512,P<0.05).结论 T2DM与T2DM伴CI患者均伴不同脑区灰质体积萎缩,但T2DM伴CI患者脑区萎缩程度更高,以颞中回灰质体积及海马区体积缩小更为明显.

    作者:姜华;宛丰;吕衍文;高聚;周刚;王佳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周围型肺癌与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CT影像特点及鉴别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周围型肺癌与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CT影像特点及鉴别价值.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和60例局灶性机化性肺炎患者,分别设为肺癌组、肺炎组.均在术前行CT检查,对两组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CT影像特点.结果 肺癌组病灶部位左或右肺上叶例数、边缘清晰、深分叶、长细毛刺征、纵隔淋巴结肿大、瘤体显示例数所占百分比均显著高于肺炎组(P<0.05),病灶部位左或右肺上叶例数与左或右肺下叶、短毛刺征、边缘模糊、紧贴胸膜、液化、坏死、局部胸膜增厚例数所占百分比均显著低于肺炎组(P<0.05),即两组影像学病灶部位、形态、密度、分叶、毛刺及是否紧贴胸膜、支气管充气征、局部胸膜增厚、纵隔淋巴结肿大、有无纵隔瘤体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增强CT增加值明显低于肺炎组(P<0.05),两组其它征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型肺癌与局灶性机化性肺炎CT征象及强化均有一定的差异性及特征性,可从病灶部位、形态、密度、分叶、毛刺及有无支气管充气征、局部胸膜增厚、纵隔淋巴结肿大、瘤体显示等方面进行鉴别诊断.

    作者:谭于飞;李玲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的MRI诊断

    目的 探讨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的MRI征象特点,提高其MRI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8例经病理证实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的资料,对其病理特点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病灶T1WI上呈均等信号,T2WI上呈均匀等或稍高信号,2例表现为高、等、低混杂信号;16例DWI为高信号,2例为等信号;增强扫描15例早期明显强化,各期强化均高于子宫肌层,3例为中晚期强化.结论 “T1WI等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DWI高信号,早期强化” 是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的MRI特征性表现,MRI是诊断此病的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王霞;杨朝湘;陈园园;汪小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磁共振成像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磁共振成像(MRI)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8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MRI检查,记录病灶数量,根据阅片结果对脑损伤MRI表现进行分型.以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分度为标准,计算MRI分度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结果 本组患儿MRI检出脑水肿19例,颅内出血24例,脑白质受损75例,9例基底节信号异常.8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共检出129枚病灶,T1WI103枚,T2WI检出72枚,FLAIR检出117枚.8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分度,轻度37例,中度25例,重度18例.以临床分度为标准,MRI正确分度65例,轻度诊断符合率为87.5%(70/80),中度诊断符合率为81.3%(65/80),重度诊断符合率为93.8%(75/80),诊断总符合率为81.3%(65/80),Kappa值为0.707.结论 MRI可以客观反映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病理特征与病变程度,对临床医师治疗指导与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惠玲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不同病理类型脊柱骨肿瘤的X线、CT及NRI的影像征象特点及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脊柱骨肿瘤X线、CT、MRI影像征象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牟3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52例脊柱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成X线、CT、MRI检查,总结不同病理类型脊柱骨肿瘤患者影像学特点.结果 ①本组良性骨肿瘤13例,主要分布于腰椎,其次为颈椎、胸椎,以血管瘤、纤维结构不良常见;中间性骨肿瘤15例,主要分布于胸椎、腰椎,以骨母细胞瘤、骨巨细胞瘤、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多见;恶性骨肿瘤34例,主要分布于胸椎,其次为腰椎,以浆细胞骨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见.②MRI诊断不同病理类型脊柱骨肿瘤准确率高(76.92%、80.00%、83.33%),其次为CT(61.54%、73.33%、75.00%),其中MRI诊断整体准确率(8 0.7 7%)高于X线(5 5.77%)(P<0.05).结论 MRI对不同病理类型脊拄骨肿瘤诊断准确率高,对X线、CT无法确诊脊柱骨肿瘤可进一步进行MRI筛查,以减少漏诊,为临床治疗奠定影像学依据.

    作者:李锋;程天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乳腺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Ktrans、Kep、Ve与免疫组化指标MVD、VEGF的相关性

    目的 探究乳腺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volumetransfer constant,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e)、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ep)与免疫组化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VEGF)、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 该探究对象为201 5年11月-2017年11月于我院诊断的40例恶性乳腺疾病患者、30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以及30例非脂肪型乳腺健康门诊者,设为恶性组、良性组与对照组;均采用乳腺动态增强MRI扫查双侧腋窝及乳房,记录三组Ktrans、kep、Ve等MRI定量参数,免疫组化检测恶性组、良性组乳腺病灶VEGF、MVD,并进行与MRI定量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恶性组Ktrans、kep、Ve均显著高于良性组与对照组,且良性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VEGF、MVD均显著高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kp、Ve与VEGF、MVD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Ktrans、kep、Ve与VEGF、MVD均呈正相关,在乳腺疾病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杜丽娟;刘一强;张新明;陈亚龙;刘亚飞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脊柱结核、转移瘤的MRI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分析脊柱结核、转移瘤的MRI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确诊的49例脊柱结核(结核组)、69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转移瘤组),收治时间201 3年1月-2017年1月,对两组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以病理学检测结果作为判定金标准,分析MRI检查在鉴别诊断脊柱结核、转移瘤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结核组和转移瘤组的病灶位于椎体部位分布情况、累积椎间盘发生率、病灶形态的影像学形态、椎旁肿块信号强化发生率、椎体内部T2加权像表现、软组织病变信号表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和转移瘤组的病灶单发或多发情况、骨质破坏类型、椎体轮廓压缩变形情况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学结果作为判定金标准,MRI检查诊断脊柱结核与脊柱转移瘤的灵敏度为91.84%、特异度为86.96%、漏诊率为8.16%、误诊率为13.04%、阳性预测值为83.33%、阴性预测值为93.75%.结论 MRI对于脊柱结核、转移瘤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郭艳娜;翟冬枝;刘小玲;顾志强;张彦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

    目的 分析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3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结果及RI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局部见浸润性微乳头状癌,4例病灶合并导管原位癌,1例并黏液癌,1例并神经内分泌分化,1例伴有不典型增生,14例经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转移,12例脉管内出现癌栓.乳腺内病灶MRI强化方式表现为以肿块样强化的病灶18个,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缘呈不规则或呈见毛刺,边缘强化较内部强化明显,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均早期明显强化,时间-信号曲线(TIC)显示均为流出型曲线;呈非肿块样强化病灶4例,分布形态呈段样分布(2例),呈区域分布(2例),病灶内部强化不均匀,TIC显示3例流出型,1例平台型.MRI显示腋窝可疑转移淋巴结17(21)例,12例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达为70.5%.结论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MRI表现高度提示病变的恶性特征及淋巴脉管转移特点.

    作者:陈园园;张嫣;王霞;郭庆禄;江魁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