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探讨

闵晓黎;曹毅;何敬;杨燕;万启南;万春平;何国祥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2例患者的颅脑3D-DSA及CTA检查资料,观察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瘤体颈比、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动脉瘤与邻近神经、颅骨等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等。结果经3D-DSA检出动脉瘤54例(60个),检出率约87.1%(54/62);经CTA检出动脉瘤50例(50个),检出率约80.7%(50/6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D-DSA能较清晰显示动脉瘤瘤颈的大小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率达100%(60/60),并能较好显示动脉瘤穿支血管。而CTA对动脉瘤的显示除颈内动脉有统计学差异外,颅内其余部位血管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对动脉瘤穿支血管显示能力较差。结论个性化检查和两者的综合运用能充分发挥优势,对于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CT和MRI杂志相关文献
  • MRI鉴别前置胎盘不同分型及胎盘植入的敏感性观察

    目的:探讨MRI鉴别前置胎盘不同分型及胎盘植入的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4年8月经临床手术和术后病理确诊为前置胎盘患者24例临床资料,均行MRI常规,总结诊断结果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以临床手术和术后病理为准,MRI诊断完全性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的符合率分别为93.33%、75.0%、100.0%;影像学表现为胎盘组织覆盖完全或部分子宫颈内口,或位于宫颈内口边缘。MRI诊断粘连型、植入型、穿透型胎盘植入的符合率分别为100%、75.0%、66.67%。诊断敏感性78.57%,特异性为80.0%,影像表现为胎盘-子宫分界中断或连续,胎盘增厚,形态异常,内部信号异常;胎盘-子宫分界中断或模糊。结论 MRI能够明确前置胎盘和胎盘植入的类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孙屹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CT灌注成像预测中晚期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价值

    目的:探讨CT灌注参数预测中晚期宫颈癌鳞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对44例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按照实体肿瘤的RECIST标准将其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对各组的灌注参数进行比较,并采用ROC曲线分析来评价灌注参数预测中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价值。结果1、BV、PMB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7,P=0.001;t=3.047,P=0.004),并且有效组的BV值、PMB值较无效组高;BF、MTT、TTP在两组间没有统计学意义。2、经ROC曲线分析,BV的曲线下面积较PMB曲线下面积大,所以BV的评价效能较PMB高。结论 CT灌注成像在中晚期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疗效评价方面有预测价值。

    作者:余莹莹;文智;韩文广;周永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不同屈膝角度下半月板运动及形态改变的MRI研究

    目的:通过磁共振检查观测不同屈膝角度下半月板的运动及形态学改变,以期获取准确、完整的数据及变化规律。方法健康志愿者34名行膝关节MRI扫描,每个关节行伸直位和屈膝30°、60°三个体位检查,利用MR容积数据进行MPR重建,测量半月板外周缘在不同体位下的位置和高度改变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着屈膝角度的增大,半月板的移动距离和高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移动距离多为外侧半月板大于内侧(P<0.05),半月板前角大于后角。半月板前后角均向后移位、体部向外侧移位,从1st至3rd,移动距离呈下降趋势,从4th至7th,半月板移动距离为负值,移动方向为远离半月板中心。结论不同角度屈膝位MRI扫描以无创而简便的方法显示半月板的运动和形态学改变,为更好地认识半月板疾病和半月板移植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麦春华;蔡泽银;钟似玉;董汉杰;黎智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RI在宫颈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MRI在宫颈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20例纳入本研究。对患者进行MRI扫描。观察患者术前MRI分期、术前临床分期及术后病理分期情况。结果术前临床分期和术后病理分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临床分期和术前MRI分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分期和术前MRI分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深肌层浸润手术前MRI诊断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98.1%。宫颈癌阴道受累手术前MRI诊断灵敏度为95.7%,特异度为97.4%。宫颈癌旁浸润手术前MRI诊断灵敏度为95.0%,特异度为90.1%。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手术前MRI诊断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96.1%。结论 MRI在宫颈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娟;宋化雨;王淳;张丹丹;黄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颞叶癫痫患者发作间期内侧颞叶磁共振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研究

    目的:采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enhanced,DSC)灌注成像探讨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患者发作间期内侧颞叶灌注改变。方法对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发作间期右利手TLE患者及相匹配15例正常对照者行DSC检查。在工作站上重建出DSC的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 rCBV)图及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图,结合高分辨率解剖像,选取两侧内侧颞叶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计算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两侧内侧颞叶的rCBV值、rCBF值,比较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两侧内侧颞叶rCBV 、rCBF的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AI)的差异。结果1、正常对照组双侧内侧颞叶rCBV值、rC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LE组患侧rCBV值、rCBF值均低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LE组AIrCBV、AIrCBF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LE患者内侧颞叶AIrCBF值、AIrCBV值均与病程呈正相关。结论 TLE发作间期患侧内侧颞叶rCBV值、rCBF值降低,TLE患者的血流灌注改变与患者病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现为随着TLE患者病程的延长,其灌注不对称性越高。

    作者:陈建新;付丽媛;梁永刚;孙祎繁;肖慧;李辉;王晓阳;陈自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能谱CT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究能谱CT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性和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4年6月-2016年5月收治的51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51例患者入院后两周内都行宝石能谱CT平扫加增强双期扫描,并经手术、纤维支气管活检或者穿刺活检进行确诊。结果51例患者中良性结节组24例和恶性结节组27例;良性肺结节组中的两期标准化浓度(NIC)和标准化碘浓度差都较恶性肺结节组要低,两组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别,P<0.05;双期扫描在动脉期的标准化浓度确诊良性和恶性的结节中准确率是高的;静脉期标准化浓度临界值选取0.412时特异度为100%,标准化碘浓度临界值选取0.265时,特异度也同样在100%;动脉标准化浓度中当临界值选取0.161时确诊率高达85.35%。结论能谱CT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性和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郭剑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直肠腔内置入水囊后MRI检查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应用直肠腔内置入水囊后MRI检查在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80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均行术前MRI检查,经随机分配其中40例经直肠腔内置入水囊后MRI检查,40例行常规直肠MRI检查,分别对80例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肿瘤(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N)分期的术前诊断评估,将术前MRI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并将行水囊置入后MRI检查与常规MRI检查的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直肠腔内置入水囊后MRI检查对直肠癌T分期与病理学分期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1),对直肠周围淋巴结转移N分期与病理学分期诊断一致性一般(P<0.01),该检查方法对肿瘤T分期的总准确率为90%,N分期总准确率为77.5%;常规直肠MRI检查对直肠癌临床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N分期与病理学分期一致性具有一般统计学意义(P<0.01),对肿瘤T分期的总准确率为72.5%,对淋巴结转移N分期总准确率为80%。直肠内置入水囊后MRI检查与常规直肠MRI检查对肿瘤T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具有显著差异(P<0.05),对淋巴结转移的N分期诊断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直肠腔内置入水囊后MRI检查对肿瘤术前T分期的诊断具有较大价值,对淋巴结转移的分期诊断与常规MRI检查大致相符。

    作者:李正军;陈井亚;祝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X线、多层CT、MRI影像检查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比较X线、多层CT、MRI对脊柱结核患者病灶显示及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30例脊柱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像学资料(X线、多层CT、MRI)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病理结果比较,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的同时比较三者对脊柱结核各征象阳性检出率。结果 MRI、CT对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及椎管受累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MRI检出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对死骨形成检出率为96.9%,显著高于X线、MRI的34.4%、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X线、多层CT、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各有优劣,CT对死骨形成检出率较高,MRI对椎体破坏、椎旁脓肿、椎间盘及椎管受累诊断有明显优势。

    作者:张鹤亭;吴永光;张勇刚;胡玄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对老年复杂骨关节骨折的显像效果及分型诊断研究

    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MSCT)对老年复杂骨关节骨折的显像效果及分型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3年5月-2015年1月收治的70例复杂骨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数字X线(DR)检查及16-MSCT检查,其中MSCT扫描后行多平面(MPR)、三维表面(SSD)及容积(VR)重建,比较不同图像骨折线显示及骨折分型诊断。结果70例患者共215处骨折线,DR检出率77.2%,显著低于MSCT轴位图像、MPR、VR的97.7%、100.0%、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分型上DR误诊(包括漏诊)16例,其中胫骨平台骨折6例,脊柱骨折3例,髋臼骨折5例,踝关节骨折2例。结论相比DR,16-MSCT及其多种重建技术对老年复杂骨关节骨折的显像效果及分型诊断有明显优势。

    作者:张琛;张丽霞;李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软骨母细胞瘤的DR、CT及MRI表现及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软骨母细胞瘤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软骨母细胞瘤的3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DR、CT以及MRI检查,比较三种诊断方式对软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CT检查对边界清晰伴边缘硬化和病灶内钙化的检出率分别为61.54%和66.67%较DR(38.46%、33.33%)和MRI(35.89%、41.03%)显著较高(P<0.05);MRI检查对病变周边关节积液的检出率为30.77%较DR检查5.13%和CT检查2.56%显著较高(P<0.05)。结论良性软骨母细胞瘤在影像学的表现上多具有特征性,DR、CT和MRI诊断软骨母细胞瘤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将三种方式相结合,能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的发生。

    作者:王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探讨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2例患者的颅脑3D-DSA及CTA检查资料,观察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瘤体颈比、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动脉瘤与邻近神经、颅骨等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等。结果经3D-DSA检出动脉瘤54例(60个),检出率约87.1%(54/62);经CTA检出动脉瘤50例(50个),检出率约80.7%(50/6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D-DSA能较清晰显示动脉瘤瘤颈的大小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率达100%(60/60),并能较好显示动脉瘤穿支血管。而CTA对动脉瘤的显示除颈内动脉有统计学差异外,颅内其余部位血管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对动脉瘤穿支血管显示能力较差。结论个性化检查和两者的综合运用能充分发挥优势,对于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闵晓黎;曹毅;何敬;杨燕;万启南;万春平;何国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超声及CT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及CT在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138个结节)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超声及CT检查,以病理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超声及CT联合超声检查在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差异。结果12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确诊为良性者89例(74.2%)、恶性者31例(25.8%);CT联合超声检查正确诊断恶性结节27例,良性结节85例,诊断准确性为93.3%、特异性为95.5%、敏感性为87.1%,均显著高于单纯CT检查的80.3%、82.0%和77.4%及单纯超声检查的83.3%、86.5%和7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联合超声检查可有效提升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准确性,患者耐受程度高,对降低误诊及漏诊风险、提高诊疗效率等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黄雪;夏红梅;谭开彬;张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腰椎前椎缘骨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分析腰椎前椎缘骨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丰县人民医院影像科2013年5月-2015年6月诊断的12例腰椎前椎缘骨影像学表现。8例由CT诊断,2例由MRI诊断,2例由CT与MRI共同诊断。结果病变位于腰椎椎体前上缘11例,前下缘1例,其中位于L4椎体6例,L5椎体4例,L3椎体1例,同时位于L4及L5椎体1例。影像学表现为椎体前缘骨质局部缺如,缺损区内见软组织密度或信号灶,病灶超出相邻椎体前缘连线,椎间盘前纤维环前凸,前纵韧带明显受压前凸。结论腰椎前椎缘骨主要发生于L4、L5椎体前上缘,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

    作者:史志卫;丁长青;刘德海;王文生;王雪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RI排粪电影联合消化道传输试验对便秘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通过MRI排粪电影及消化道传输试验检查,评价影像学对便秘的诊断价值,探讨便秘的病因。方法对58例临床诊断便秘的患者先作MRI排粪电影检查,再作消化道传输试验检查,参考王毅、龚水根教授的测量指标及诊断标准作出影像诊断,并与临床及术中结果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口梗阻41例,其中直肠前突16例,直肠粘膜脱垂5例,前突合并脱垂7例,盆底痉挛综合征4例,会阴下降综合征3例,多种合并异常6例。消化道传输异常12例,真性慢传输8例,假性慢传输4例。其中,6例为出口梗阻合并传输异常。手术治疗37例,药物治疗21例。结论 MRI排粪电影联合消化道传输试验是一种简单无创的、全面动态的诊断便秘病因的检查方法,能帮助临床医生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高峥嵘;荆彦平;骆宾;张俊;彭登峰;南晓东;徐新峰;张焱;程敬亮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RI空泡蝶鞍与婴儿生产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空泡蝶鞍患者顺产与剖腹产两种生产方式调查分析,探讨婴儿生产方式与MRI空泡蝶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60例空泡蝶鞍MRI检查受检者婴儿生产方式、病史、相关疾病及临床症状,采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的相关性。结果顺产182例占70%,剖腹产78例占30%,空泡蝶鞍发生率对比P<0.01,顺产、剖腹产两种生产方式与空泡蝶鞍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婴儿生产方式是空泡蝶鞍形成的重要原因,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作者:郭建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股骨头坏死的CT及X线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股骨头坏死的CT及X线表现并比较其在该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6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CT检查及X线检查,总结CT及X线影像学表现并比较检出率。结果66例MRI确诊结果为Ⅰ期19例、Ⅱ期26例、Ⅲ期13例、Ⅳ期8例。其中CT检查共准确诊断61例,检出率为92.4%(61/66),X线共准确诊断53例,检出率为80.3%(5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X线相比,CT检查在股骨头坏死中的应用可多层次观察股骨头韧带钙化、骼腰肌囊扩张、关节囊肿胀、肌肉萎缩等病变情况,诊断准确性高。

    作者:黄俊武;叶菊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输卵管卵巢脓肿及输卵管积水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诊断输卵管卵巢脓肿及输卵管积水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67例输尿管卵巢脓肿及输尿管积水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输卵管卵巢脓肿39例,输卵管积水28例,采取西门子 Sensation 64层螺旋CT机对上述患者进行检查,分析输卵管卵巢脓肿及输尿管积水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67例患者共检出87侧输卵管病变,所有患者均可见单、双侧子宫囊状及混杂密度肿块,管状型56例,多囊型15例,单囊型16例。输卵管卵巢脓肿管状型35例,多囊型7例,单囊型2例;输卵管积水管状型22例,多囊型8例,单囊型13例;卵巢脓肿主要表现为厚壁肿块,边界模糊,内壁清晰,增强扫描后可见均匀或分层状强化,液性部分未见强化,肿块周围条索影和脂肪密度上升。输卵管积水CT表现主要为囊状肿块、多囊状、管状,其中多囊状发生率明显高于输卵管卵巢肿块,壁光清晰,强化扫描后强化轻微。结论多层螺旋CT可准确鉴别输卵管卵巢脓肿及输卵管积水,通过分析两种疾病类型的CT影像学差异,可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王越凤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颞叶癫痫患者脑白质体积变化

    目的:运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技术对颞叶癫痫(TLE)患者全脑白质体积进行分析,并探讨颞叶癫痫患者大脑内部的结构改变及其规律。方法收集22例颞叶癫痫患者(其中左侧颞叶癫痫组11例,右侧颞叶癫痫组11例)和15例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健康志愿者,使用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序列(MPRAGE)进行全脑结构像扫描,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学(VBM)方法对T1WI 3D图像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每一组全脑白质的体积(以体素表示),提取部分脑区体积以比较组间差异,另外分别将左TLE组、右TLE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检验,以得出左TLE组与右TLE组白质体积有差异的脑区。结果1、左TLE组较对照组脑白质体积降低的脑区有: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中回、左侧额上回、左侧丘脑、右侧岛叶、左侧顶下小叶、左侧顶上小叶;2、右TLE组较对照组脑白质体积降低的脑区有:右侧颞下回、左侧舌回、左侧枕中回、右侧额上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颞上回、右侧楔前叶、右侧中央后回、左侧顶下小叶。结论颞叶癫痫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白质结构异常,通过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技术可以反映脑白质体积的变化。

    作者:赵丽梅;付丽媛;吴小伟;李辉;肖慧;陈自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18F-FDG PET/CT和增强MSCT诊断胰腺癌价值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和增强MSCT诊断胰腺癌的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检索时间截止2015年3月。查找有关PET/CT及增强MSCT对胰腺癌的诊断性试验。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Meta-Disc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11篇文献,包括506例患者。以手术或组织活检病理、临床及其他影像随访为金标准,PET/CT和增强CT诊断胰腺癌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及S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93[95% CI(0.89,0.95)]、0.76[95%CI(0.67,0.83)]、0.9149和0.80[95%CI(0.75,0.84)]、0.66[95%CI(0.57,0.75)]、0.8159;PET/CT结合增强CT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及S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98[95%CI(0.94,0.99)]、0.90[95%CI (0.81,0.96)]、0.9873。结论18F-FDG PET/CT诊断胰腺癌的敏感度较增强MSCT高,特异度无显著差异,但将二者结合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作者:杨品;闫瑞峰;闫坤;郭顺林;雷军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分析颅内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类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11例,3例行CT检查,其中2例行CT和MR检查,10例行MR检查,其中7例行增强扫描,5例加扫波普检查,3例行PET检查。结果本组均为单发病灶,位于幕上10例(颞叶3例,顶叶1例,额叶3例,岛叶1例、枕叶2例),小脑半球1例。11例位于皮层或皮层下,形态呈脑回状5例、楔形4例、不规则状2例。CT表现:2例呈低密度,1例呈混杂高密度,其中2例临近颅骨内板呈稍受压变薄改变。病理组织学分型:复杂型5例(其中4例见厚薄均匀的线样分隔征,3例合并壁内结节),简单型6例(其中2例见厚薄均匀的线样分隔征)。8例呈囊样改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T1WI呈混杂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FLAIR 8例病灶周围呈环状高信号,2例呈等低信号。DWI8例均呈等低信号,2例呈等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大部分病灶无强化,壁结节呈轻度强化。2例病灶内部可见散在小点状强化。9例周围均无水肿,2例周围可见片状水肿带。5例波普均表现为胆碱(Cho)峰较对侧正常脑组织轻度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未见明显降低,3例行PET检查呈低代谢。结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运用多模态影像检查方法,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作者:陆菲菲;肖慧;虞浩;殷灿;李田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