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RI对椎管脊膜瘤的应用价值研究

胡涛

关键词:MRI, 增强扫描, 椎管脊膜瘤, 影像学, 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MRI对椎管脊膜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集2015年2月-2016年1月接收诊治的23例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椎管内脊膜瘤,并对23例椎管脊膜瘤患者的肿瘤位置、边缘形态、肿瘤的大小、与周围组织关系以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影像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3例患者中,女性患者为主有15例,男性患者为主有8例,年龄分布在33-67岁,研究中23例脊膜瘤均为单发性,病变以扁丘圆形为主15个,圆形为8个。病变分布范围在胸部16例、颈部5例和腰部2例,肿瘤在T1WI和T2WI中分别表现为较低信号、中等信号和等信号、高信号,增强扫描时大部分表现为规律强化,脊膜尾征(meningeal tail sign)均出现。结论 MRI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对椎管脊膜瘤的诊断过程中提高了对脊膜瘤的准确率,是临床诊断辅助检查中的一项重要的检查,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中国CT和MRI杂志相关文献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探讨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2例患者的颅脑3D-DSA及CTA检查资料,观察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瘤体颈比、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动脉瘤与邻近神经、颅骨等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等。结果经3D-DSA检出动脉瘤54例(60个),检出率约87.1%(54/62);经CTA检出动脉瘤50例(50个),检出率约80.7%(50/6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D-DSA能较清晰显示动脉瘤瘤颈的大小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率达100%(60/60),并能较好显示动脉瘤穿支血管。而CTA对动脉瘤的显示除颈内动脉有统计学差异外,颅内其余部位血管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对动脉瘤穿支血管显示能力较差。结论个性化检查和两者的综合运用能充分发挥优势,对于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闵晓黎;曹毅;何敬;杨燕;万启南;万春平;何国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甲状腺癌患者的超声及CT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超声、CT诊断甲状腺癌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125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及超声诊断,比较两种检测方式对甲状腺癌病理类型的检出率,观察微小癌病灶的诊断情况,后分析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诊断检出率为75.2%与超声诊断检出率60.0%比较显著较高(χ2=6.593, P<0.05);CT诊断微小乳头状癌符合率为25.0%与超声诊断符合率18.8%比较较高,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与超声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4.0%与CT及超声单一检测比较显著较高(P<0.05)。结论 CT对甲状腺癌的检出率优于超声诊断,联合检测可提高甲状腺癌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段天鹏;尹建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痛风患者足部痛风石沉积特点的双能量CT研究

    目的:应用双能量CT对足部痛风石常见沉积部位进行分析,并对痛风发病机制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痛风患者的足部双能量CT扫描检查资料。将根据痛风石沉积部位分为关节组、韧带/肌腱组,并分别对其进行记录、分析。结果56例患者中双能量CT共发现51例患者有痛风石沉积。关节组常见受累部位为第一跖趾关节(75%,73/198),其次是踝关节(33.9%,32/198)。韧带/肌腱组中常见受累部位依次是跟腱(39.3%,37/99)、腓骨肌腱(16.1%,14/99)。结论足部痛风石常见受累关节及韧带/肌腱分别为第一跖趾关节及跟腱,足部痛风石的沉积部位与特殊解剖部位、生物力学作用等有关。

    作者:陈谦;陈兴国;冯源;许权;吴前芝;沈敏宁;殷信道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股骨头坏死的CT及X线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股骨头坏死的CT及X线表现并比较其在该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6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CT检查及X线检查,总结CT及X线影像学表现并比较检出率。结果66例MRI确诊结果为Ⅰ期19例、Ⅱ期26例、Ⅲ期13例、Ⅳ期8例。其中CT检查共准确诊断61例,检出率为92.4%(61/66),X线共准确诊断53例,检出率为80.3%(5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X线相比,CT检查在股骨头坏死中的应用可多层次观察股骨头韧带钙化、骼腰肌囊扩张、关节囊肿胀、肌肉萎缩等病变情况,诊断准确性高。

    作者:黄俊武;叶菊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应用CT与MRI诊断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比较与分析CT与MRI用于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价值,从而为患者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将我院所收治的100例患者(其中关节软骨损伤100个,半月板损伤98个)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应用MRI与CT检查,以关节镜检查为金标准,统计两组临床检出率。结果经研究发现, MRI组的软骨损伤Ⅳ期及半月板损伤Ⅲ级检出率明细高于CT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MRI临床检出率与关节镜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CT组软骨损伤Ⅳ期及半月板损伤Ⅲ级检出率明细低于关节镜检出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RI用于临床诊断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具有较高价值,尤其是检测软骨损伤Ⅳ期及半月板损伤Ⅲ级。

    作者:赖智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超声及CT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及CT在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138个结节)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超声及CT检查,以病理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超声及CT联合超声检查在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差异。结果12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确诊为良性者89例(74.2%)、恶性者31例(25.8%);CT联合超声检查正确诊断恶性结节27例,良性结节85例,诊断准确性为93.3%、特异性为95.5%、敏感性为87.1%,均显著高于单纯CT检查的80.3%、82.0%和77.4%及单纯超声检查的83.3%、86.5%和7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联合超声检查可有效提升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准确性,患者耐受程度高,对降低误诊及漏诊风险、提高诊疗效率等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黄雪;夏红梅;谭开彬;张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1.5T三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对膝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三维扰相梯度回波(3D GRE)序列在膝关节软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通过分析软骨的厚度、形态变化、信号强度等,为早期诊断关节软骨损伤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50例18~60岁膝关节损伤患者MRI成像资料,按年龄分为18~40岁、41~60岁两组。磁共振常规扫描T1WI、T2WI、T2WIFS及三维扰相梯度回波成像(3D GRE)序列,在MRI 3D GRE序列矢状位上测量膝关节内外侧关节面上下及髌软骨厚处共5点关节软骨厚度,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膝关节软骨病变检查中,三维扰相梯度回波(3D GRE)序列图像显示软骨的厚度、形态变化及信号强度清晰,且图像的组织分辨率高。结论三维扰相梯度回波(3D GRE)序列技术是目前MRI检查膝关节软骨损伤中好的技术,软骨损伤越严重,则软骨厚度越薄,应用3D GRE序列可以减少漏诊、误诊。

    作者:居敏昊;谢建强;姜亦伦;戴正行;蔡冬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成人胫骨结节损伤的MRI表现

    目的:探讨成人胫骨结节损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成人胫骨结节损伤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急性期损伤10例,均伴髌韧带远侧肥厚肿胀、信号增高;其中胫骨结节挫伤及不全撕脱7例,表现为胫骨结节水肿信号、与骨干分离不明显;胫骨结节完全撕脱3例,伴髌韧带回缩及骨折片明显游离;慢性期损伤4例,均伴胫骨结节骨性突起明显及髌韧带远侧高信号,1例骨碎片存留在髌韧带内。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成人胫骨结节急慢性损伤的影像学特征,值得应用。

    作者:刘德海;丁长青;王安震;孙惠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RI空泡蝶鞍与婴儿生产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空泡蝶鞍患者顺产与剖腹产两种生产方式调查分析,探讨婴儿生产方式与MRI空泡蝶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60例空泡蝶鞍MRI检查受检者婴儿生产方式、病史、相关疾病及临床症状,采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的相关性。结果顺产182例占70%,剖腹产78例占30%,空泡蝶鞍发生率对比P<0.01,顺产、剖腹产两种生产方式与空泡蝶鞍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婴儿生产方式是空泡蝶鞍形成的重要原因,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作者:郭建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不同屈膝角度下半月板运动及形态改变的MRI研究

    目的:通过磁共振检查观测不同屈膝角度下半月板的运动及形态学改变,以期获取准确、完整的数据及变化规律。方法健康志愿者34名行膝关节MRI扫描,每个关节行伸直位和屈膝30°、60°三个体位检查,利用MR容积数据进行MPR重建,测量半月板外周缘在不同体位下的位置和高度改变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着屈膝角度的增大,半月板的移动距离和高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移动距离多为外侧半月板大于内侧(P<0.05),半月板前角大于后角。半月板前后角均向后移位、体部向外侧移位,从1st至3rd,移动距离呈下降趋势,从4th至7th,半月板移动距离为负值,移动方向为远离半月板中心。结论不同角度屈膝位MRI扫描以无创而简便的方法显示半月板的运动和形态学改变,为更好地认识半月板疾病和半月板移植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麦春华;蔡泽银;钟似玉;董汉杰;黎智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联合静息态与DTI探究AD患者大脑的早期改变

    目的:通过探究阿尔茨海默病(AD)的ALFF值差异相关脑区的FA值,为AD的早期诊断提供功能与分子影像学依据。方法采用西门子Trio 3.0T磁共振对17例AD病人及17例对照组被试进行静息态fmri、DTI检查。对静息态、DTI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ALFF图和FA图,并进行组间独立双样本t检验,得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脑区,做成mask用于FA图的统计,然后进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AD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AD组患者ALFF值在右侧后扣带回、双侧中央前回及左侧额中回等脑区降低,在左侧丘脑、右侧海马旁回及右侧颞上回等脑区增高,同时这些脑区的FA值均增高。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LFF值异常的脑区,如右侧后扣带回、左侧额中回、右侧颞下回等默认网络脑区,FA值也同时存在异常,说明AD患者功能存在异常的脑区的微观结构也同时存在异常,这为早期客观有效地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了可能。

    作者:林亚妹;王晓阳;付丽媛;肖慧;李辉;陈建新;陈自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软骨母细胞瘤的DR、CT及MRI表现及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软骨母细胞瘤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软骨母细胞瘤的3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DR、CT以及MRI检查,比较三种诊断方式对软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CT检查对边界清晰伴边缘硬化和病灶内钙化的检出率分别为61.54%和66.67%较DR(38.46%、33.33%)和MRI(35.89%、41.03%)显著较高(P<0.05);MRI检查对病变周边关节积液的检出率为30.77%较DR检查5.13%和CT检查2.56%显著较高(P<0.05)。结论良性软骨母细胞瘤在影像学的表现上多具有特征性,DR、CT和MRI诊断软骨母细胞瘤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将三种方式相结合,能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的发生。

    作者:王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X线、多层CT、MRI影像检查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比较X线、多层CT、MRI对脊柱结核患者病灶显示及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30例脊柱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像学资料(X线、多层CT、MRI)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病理结果比较,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的同时比较三者对脊柱结核各征象阳性检出率。结果 MRI、CT对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及椎管受累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MRI检出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对死骨形成检出率为96.9%,显著高于X线、MRI的34.4%、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X线、多层CT、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各有优劣,CT对死骨形成检出率较高,MRI对椎体破坏、椎旁脓肿、椎间盘及椎管受累诊断有明显优势。

    作者:张鹤亭;吴永光;张勇刚;胡玄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探析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及CT检查在该病临床鉴别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73例胸肺部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均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终结果,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总结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并将确诊结果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以明确CT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CT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胸内淋巴结肿大,多出现磨玻璃影、结节影、不规则索条影等肺部浸润表现,伴斑点状钙化,增大淋巴结界限清楚,呈明显均匀强化。共诊断出58例非典型胸部结节、2例结核、2例淋巴瘤、1例转移瘤,其余10例发生误诊或漏诊,非典型胸部结节的诊断准确率达86.6%(58/67)。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CT强化方式以均匀为主,达65.7%,转移瘤CT强化方式也为均匀强化,需予以鉴别;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CT强化程度多为明显强化,达64.2%,而结核、淋巴瘤、转移瘤等一般不出现明显强化,较好辨别。结论 CT在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中的应用可更清楚观察病变,利于结节病病变的定位、鉴别及诊断,具有较大临床价值。

    作者:何佳峻;张羲娥;邓珍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RI排粪电影联合消化道传输试验对便秘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通过MRI排粪电影及消化道传输试验检查,评价影像学对便秘的诊断价值,探讨便秘的病因。方法对58例临床诊断便秘的患者先作MRI排粪电影检查,再作消化道传输试验检查,参考王毅、龚水根教授的测量指标及诊断标准作出影像诊断,并与临床及术中结果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口梗阻41例,其中直肠前突16例,直肠粘膜脱垂5例,前突合并脱垂7例,盆底痉挛综合征4例,会阴下降综合征3例,多种合并异常6例。消化道传输异常12例,真性慢传输8例,假性慢传输4例。其中,6例为出口梗阻合并传输异常。手术治疗37例,药物治疗21例。结论 MRI排粪电影联合消化道传输试验是一种简单无创的、全面动态的诊断便秘病因的检查方法,能帮助临床医生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高峥嵘;荆彦平;骆宾;张俊;彭登峰;南晓东;徐新峰;张焱;程敬亮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颞叶癫痫患者脑白质体积变化

    目的:运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技术对颞叶癫痫(TLE)患者全脑白质体积进行分析,并探讨颞叶癫痫患者大脑内部的结构改变及其规律。方法收集22例颞叶癫痫患者(其中左侧颞叶癫痫组11例,右侧颞叶癫痫组11例)和15例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健康志愿者,使用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序列(MPRAGE)进行全脑结构像扫描,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学(VBM)方法对T1WI 3D图像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每一组全脑白质的体积(以体素表示),提取部分脑区体积以比较组间差异,另外分别将左TLE组、右TLE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检验,以得出左TLE组与右TLE组白质体积有差异的脑区。结果1、左TLE组较对照组脑白质体积降低的脑区有: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中回、左侧额上回、左侧丘脑、右侧岛叶、左侧顶下小叶、左侧顶上小叶;2、右TLE组较对照组脑白质体积降低的脑区有:右侧颞下回、左侧舌回、左侧枕中回、右侧额上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颞上回、右侧楔前叶、右侧中央后回、左侧顶下小叶。结论颞叶癫痫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白质结构异常,通过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技术可以反映脑白质体积的变化。

    作者:赵丽梅;付丽媛;吴小伟;李辉;肖慧;陈自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超声造影与CTA评估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治疗效果

    目的:使用超声造影及CTA评估阿托伐他汀对于颈动脉软斑块新生血管的治疗效果。方法所有患者规律服用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利用血脂检查、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CTA进行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评估。结果共入选34例患者,治疗后斑块积分、增强强度(EI)、曲线下面积(AUC)及增强后斑块的CT值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6个月的斑块积分、增强强度(EI)、曲线下面积(AUC)及增强后斑块的CT值与治疗后3个月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未出现终点事件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超声造影及CTA可以用于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风险及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作者:韩燕妮;钟洁愉;董理聪;孙德胜;易黎;周雯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ADC值及Ktrans值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容积转换常数(Ktrans)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并对两者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30例,根据病理结果中的Gleason评分将患者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组,比较组间ADC值及Ktrans值的差异,并分析ADC值、Ktrans值及Gleason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三组前列腺癌ADC值及Ktrans值组间整体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DC值与Gleason评分、Ktrans值呈负相关(r=-0.633,P<0.01,r=-0.609,P<0.01),Ktrans与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r=0.579,P<0.01)。高分化组与中低分化组之间的ADC值及Ktrans值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利用ROC曲线分析显示ADC值与Ktrans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1、0.838,区分高分化组与中低分化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88.9%,75.0%、77.8%。结论前列腺癌的ADC值及Ktrans值与Gleason评分之间具有相关性,且ADC值与Gleason评分之间的相关性较Ktrans值高,它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预测前列腺癌的分化程度。

    作者:何永胜;戚轩;张敏;杨宏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椎间盘突出的MRI与CT诊断价值的临床对照分析

    目的:比较MRI与CT在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价值差异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5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展开研究,均行CT检查与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MRI对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游离的诊断准确率均达到100.0%,明显高于CT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总检出率为94.8%(55/58),明显高于对照组70.7%(4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检查相比,MRI在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具有更高诊断准确率,临床应用价值更大,但CT检查同样有其自身优点,临床可结合实际选择合适检查方法,并将两种方法积极结合,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利于临床治疗。

    作者:杨志强;袁牧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MRI表现

    目的:探讨分析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收集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卵泡膜细胞瘤,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病灶部位、边界、形态、信号、增强表现及时间-信号曲线。结果12例均为单发,边界清楚,类圆形或分叶状实性肿块,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其中5例伴内部囊变,1例伴周边囊变,12例增强扫描病灶实性成分呈渐进性缓慢轻度强化,时间-信号曲线呈缓慢上升型,信号强度及上升幅度较子宫肌层低,12例患者均合并腹盆腔积液。结论卵巢卵泡膜细胞瘤MR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实性肿块,部分伴囊变,增强后呈缓慢渐进性强化,且增强信号强度低于子宫肌层信号,时间-信号曲线为缓升型。

    作者:段小玲;陈自谦;钟群;刘乐;林挺宇;何春妮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