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软骨母细胞瘤的DR、CT及MRI表现及诊断分析

王毅

关键词:软骨母细胞瘤, DR, CT, MRI
摘要:目的:分析软骨母细胞瘤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软骨母细胞瘤的3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DR、CT以及MRI检查,比较三种诊断方式对软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CT检查对边界清晰伴边缘硬化和病灶内钙化的检出率分别为61.54%和66.67%较DR(38.46%、33.33%)和MRI(35.89%、41.03%)显著较高(P<0.05);MRI检查对病变周边关节积液的检出率为30.77%较DR检查5.13%和CT检查2.56%显著较高(P<0.05)。结论良性软骨母细胞瘤在影像学的表现上多具有特征性,DR、CT和MRI诊断软骨母细胞瘤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将三种方式相结合,能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的发生。
中国CT和MRI杂志相关文献
  • 联合静息态与DTI探究AD患者大脑的早期改变

    目的:通过探究阿尔茨海默病(AD)的ALFF值差异相关脑区的FA值,为AD的早期诊断提供功能与分子影像学依据。方法采用西门子Trio 3.0T磁共振对17例AD病人及17例对照组被试进行静息态fmri、DTI检查。对静息态、DTI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ALFF图和FA图,并进行组间独立双样本t检验,得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脑区,做成mask用于FA图的统计,然后进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AD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AD组患者ALFF值在右侧后扣带回、双侧中央前回及左侧额中回等脑区降低,在左侧丘脑、右侧海马旁回及右侧颞上回等脑区增高,同时这些脑区的FA值均增高。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LFF值异常的脑区,如右侧后扣带回、左侧额中回、右侧颞下回等默认网络脑区,FA值也同时存在异常,说明AD患者功能存在异常的脑区的微观结构也同时存在异常,这为早期客观有效地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了可能。

    作者:林亚妹;王晓阳;付丽媛;肖慧;李辉;陈建新;陈自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ADC值及Ktrans值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容积转换常数(Ktrans)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并对两者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30例,根据病理结果中的Gleason评分将患者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组,比较组间ADC值及Ktrans值的差异,并分析ADC值、Ktrans值及Gleason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三组前列腺癌ADC值及Ktrans值组间整体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DC值与Gleason评分、Ktrans值呈负相关(r=-0.633,P<0.01,r=-0.609,P<0.01),Ktrans与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r=0.579,P<0.01)。高分化组与中低分化组之间的ADC值及Ktrans值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利用ROC曲线分析显示ADC值与Ktrans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1、0.838,区分高分化组与中低分化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88.9%,75.0%、77.8%。结论前列腺癌的ADC值及Ktrans值与Gleason评分之间具有相关性,且ADC值与Gleason评分之间的相关性较Ktrans值高,它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预测前列腺癌的分化程度。

    作者:何永胜;戚轩;张敏;杨宏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腰椎前椎缘骨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分析腰椎前椎缘骨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丰县人民医院影像科2013年5月-2015年6月诊断的12例腰椎前椎缘骨影像学表现。8例由CT诊断,2例由MRI诊断,2例由CT与MRI共同诊断。结果病变位于腰椎椎体前上缘11例,前下缘1例,其中位于L4椎体6例,L5椎体4例,L3椎体1例,同时位于L4及L5椎体1例。影像学表现为椎体前缘骨质局部缺如,缺损区内见软组织密度或信号灶,病灶超出相邻椎体前缘连线,椎间盘前纤维环前凸,前纵韧带明显受压前凸。结论腰椎前椎缘骨主要发生于L4、L5椎体前上缘,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

    作者:史志卫;丁长青;刘德海;王文生;王雪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探析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及CT检查在该病临床鉴别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73例胸肺部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均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终结果,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总结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并将确诊结果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以明确CT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CT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胸内淋巴结肿大,多出现磨玻璃影、结节影、不规则索条影等肺部浸润表现,伴斑点状钙化,增大淋巴结界限清楚,呈明显均匀强化。共诊断出58例非典型胸部结节、2例结核、2例淋巴瘤、1例转移瘤,其余10例发生误诊或漏诊,非典型胸部结节的诊断准确率达86.6%(58/67)。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CT强化方式以均匀为主,达65.7%,转移瘤CT强化方式也为均匀强化,需予以鉴别;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CT强化程度多为明显强化,达64.2%,而结核、淋巴瘤、转移瘤等一般不出现明显强化,较好辨别。结论 CT在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中的应用可更清楚观察病变,利于结节病病变的定位、鉴别及诊断,具有较大临床价值。

    作者:何佳峻;张羲娥;邓珍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颞叶癫痫患者脑白质体积变化

    目的:运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技术对颞叶癫痫(TLE)患者全脑白质体积进行分析,并探讨颞叶癫痫患者大脑内部的结构改变及其规律。方法收集22例颞叶癫痫患者(其中左侧颞叶癫痫组11例,右侧颞叶癫痫组11例)和15例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健康志愿者,使用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序列(MPRAGE)进行全脑结构像扫描,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学(VBM)方法对T1WI 3D图像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每一组全脑白质的体积(以体素表示),提取部分脑区体积以比较组间差异,另外分别将左TLE组、右TLE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检验,以得出左TLE组与右TLE组白质体积有差异的脑区。结果1、左TLE组较对照组脑白质体积降低的脑区有: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中回、左侧额上回、左侧丘脑、右侧岛叶、左侧顶下小叶、左侧顶上小叶;2、右TLE组较对照组脑白质体积降低的脑区有:右侧颞下回、左侧舌回、左侧枕中回、右侧额上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颞上回、右侧楔前叶、右侧中央后回、左侧顶下小叶。结论颞叶癫痫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白质结构异常,通过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技术可以反映脑白质体积的变化。

    作者:赵丽梅;付丽媛;吴小伟;李辉;肖慧;陈自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骶髂关节结核的CT和MRI诊断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结核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髂关节结核20例。对所有病例均作CT和MRI平扫,其中10例同时行脂肪抑制T1WI增强检查。结果20例骶髂关节结核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右侧12例,左侧8例,典型CT和MRI表现为关节面模糊、骨质破坏、关节间隙增宽,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可伴冷脓肿和窦道形成,严重者关节半脱位,纤维强直或骨性强直。结论CT及MRI能精确显示骶髂关节破坏程度、类型、脓肿位置及临近结构,有助骶髂关节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何万林;徐中佑;李相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超声造影与CTA评估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治疗效果

    目的:使用超声造影及CTA评估阿托伐他汀对于颈动脉软斑块新生血管的治疗效果。方法所有患者规律服用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利用血脂检查、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CTA进行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评估。结果共入选34例患者,治疗后斑块积分、增强强度(EI)、曲线下面积(AUC)及增强后斑块的CT值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6个月的斑块积分、增强强度(EI)、曲线下面积(AUC)及增强后斑块的CT值与治疗后3个月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未出现终点事件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超声造影及CTA可以用于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风险及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作者:韩燕妮;钟洁愉;董理聪;孙德胜;易黎;周雯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轻型脑损伤患者磁敏感加权成像评估价值及其与GC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轻型颅脑损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TBI)患者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SWI)评估价值及SWI出血灶面积、数目与GC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98例MTBI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其常规MRI及SWI对MTBI出血灶检出结果差异;将SWI下出血灶的面积、数目与临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评分变化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记录分析结果。结果①SWI检出76例(77.6%)出血灶阳性,显著高于常规MRI的55例(5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MRI检出251个出血灶,中位数为(4.5±1.6),SWI检出389个出血灶,中位数为(6.8±1.7),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WI下出血灶的面积、数目与临床GCS评分均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SWI对提高MTBI患者出血灶检出率,帮助医师准确掌握出血灶数目、面积及分布位置以提高后续治疗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等具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SWI出血灶面积和数目均与GCS评分呈负相关性,需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罗荣芳;何建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RI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CT和MRI对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A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LAC病患178例。将MRI检查结果记为观察组,相应的CT检查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检查的病灶部位、大小情况,并对1个月后复检病患进行MRI检查同时记录病灶情况。结果MRI共检出1770个病灶,CT组共检出420个病灶。MRI检出的总数是CT检出总数的4.2倍。并且MRI组对于病灶≤5mm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而6-15mm的检出率相对更低。后对复检病患根据首次检查大小分组发现病灶呈现明显的缩小,其中为显著的是≥11mm的病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C病患在首次检查病灶出现的频率很高,多为≤5mm。其中MRI检出病灶的总数明显高于CT检出总数,且MRI对≤5mm病灶检出有明显的优势。而在发病初期出现水肿情况,需要准确、及时的诊断保证后期治疗。因此,MRI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文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RI空泡蝶鞍与婴儿生产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空泡蝶鞍患者顺产与剖腹产两种生产方式调查分析,探讨婴儿生产方式与MRI空泡蝶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60例空泡蝶鞍MRI检查受检者婴儿生产方式、病史、相关疾病及临床症状,采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的相关性。结果顺产182例占70%,剖腹产78例占30%,空泡蝶鞍发生率对比P<0.01,顺产、剖腹产两种生产方式与空泡蝶鞍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婴儿生产方式是空泡蝶鞍形成的重要原因,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作者:郭建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不同屈膝角度下半月板运动及形态改变的MRI研究

    目的:通过磁共振检查观测不同屈膝角度下半月板的运动及形态学改变,以期获取准确、完整的数据及变化规律。方法健康志愿者34名行膝关节MRI扫描,每个关节行伸直位和屈膝30°、60°三个体位检查,利用MR容积数据进行MPR重建,测量半月板外周缘在不同体位下的位置和高度改变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着屈膝角度的增大,半月板的移动距离和高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移动距离多为外侧半月板大于内侧(P<0.05),半月板前角大于后角。半月板前后角均向后移位、体部向外侧移位,从1st至3rd,移动距离呈下降趋势,从4th至7th,半月板移动距离为负值,移动方向为远离半月板中心。结论不同角度屈膝位MRI扫描以无创而简便的方法显示半月板的运动和形态学改变,为更好地认识半月板疾病和半月板移植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麦春华;蔡泽银;钟似玉;董汉杰;黎智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颞叶癫痫患者发作间期内侧颞叶磁共振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研究

    目的:采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enhanced,DSC)灌注成像探讨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患者发作间期内侧颞叶灌注改变。方法对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发作间期右利手TLE患者及相匹配15例正常对照者行DSC检查。在工作站上重建出DSC的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 rCBV)图及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图,结合高分辨率解剖像,选取两侧内侧颞叶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计算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两侧内侧颞叶的rCBV值、rCBF值,比较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两侧内侧颞叶rCBV 、rCBF的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AI)的差异。结果1、正常对照组双侧内侧颞叶rCBV值、rC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LE组患侧rCBV值、rCBF值均低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LE组AIrCBV、AIrCBF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LE患者内侧颞叶AIrCBF值、AIrCBV值均与病程呈正相关。结论 TLE发作间期患侧内侧颞叶rCBV值、rCBF值降低,TLE患者的血流灌注改变与患者病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现为随着TLE患者病程的延长,其灌注不对称性越高。

    作者:陈建新;付丽媛;梁永刚;孙祎繁;肖慧;李辉;王晓阳;陈自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分析颅内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类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11例,3例行CT检查,其中2例行CT和MR检查,10例行MR检查,其中7例行增强扫描,5例加扫波普检查,3例行PET检查。结果本组均为单发病灶,位于幕上10例(颞叶3例,顶叶1例,额叶3例,岛叶1例、枕叶2例),小脑半球1例。11例位于皮层或皮层下,形态呈脑回状5例、楔形4例、不规则状2例。CT表现:2例呈低密度,1例呈混杂高密度,其中2例临近颅骨内板呈稍受压变薄改变。病理组织学分型:复杂型5例(其中4例见厚薄均匀的线样分隔征,3例合并壁内结节),简单型6例(其中2例见厚薄均匀的线样分隔征)。8例呈囊样改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T1WI呈混杂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FLAIR 8例病灶周围呈环状高信号,2例呈等低信号。DWI8例均呈等低信号,2例呈等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大部分病灶无强化,壁结节呈轻度强化。2例病灶内部可见散在小点状强化。9例周围均无水肿,2例周围可见片状水肿带。5例波普均表现为胆碱(Cho)峰较对侧正常脑组织轻度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未见明显降低,3例行PET检查呈低代谢。结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运用多模态影像检查方法,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作者:陆菲菲;肖慧;虞浩;殷灿;李田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128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128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作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4例胃癌患者,上述患者均接受了128层螺旋CT增强扫描,根据扫描结果对患者进行TNM分期诊断,并与病理TNM分期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判断128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T1期准确率为50.00%,T2期准确率为63.64%,T3期准确率为73.68%,T4期准确率为90.00%,T期整体准确率为72.73%;N0期准确率为68.75%,N1期准确率为76.19%,N2期准确率为85.71%,N期整体准确率为75.00%;M0期准确率为96.67%,M1期的准确率为85.71%,M期整体准确率为93.18%;CT与病理诊断对比在T分期与N分期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M分期对比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28层螺旋CT可较准确地显示胃癌侵犯胃壁的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脏器的转移情况,在胃癌M分期判断上有较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丁克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RI与螺旋CT对原发性胃癌病灶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分析探讨MRI与螺旋CT对于原发性胃癌病灶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胃癌治疗确定靶部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收治的58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分别使用螺旋CT检查(CT组)和MRI检查(MRI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胃癌病灶检出情况。结果 CT组使用螺旋CT检查出49例患者的123个胃内病灶以及30例患者的98个胃外病灶;MRI组检查出56例患者的189个胃内病灶和41例患者的146个胃外病灶,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螺旋CT检查方式相比,应用MRI对原发性胃癌患者病灶检查具有更大的优势,患者胃内病灶和胃外病灶的检出率更高,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韩炜;李欣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直肠腔内置入水囊后MRI检查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应用直肠腔内置入水囊后MRI检查在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80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均行术前MRI检查,经随机分配其中40例经直肠腔内置入水囊后MRI检查,40例行常规直肠MRI检查,分别对80例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肿瘤(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N)分期的术前诊断评估,将术前MRI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并将行水囊置入后MRI检查与常规MRI检查的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直肠腔内置入水囊后MRI检查对直肠癌T分期与病理学分期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1),对直肠周围淋巴结转移N分期与病理学分期诊断一致性一般(P<0.01),该检查方法对肿瘤T分期的总准确率为90%,N分期总准确率为77.5%;常规直肠MRI检查对直肠癌临床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N分期与病理学分期一致性具有一般统计学意义(P<0.01),对肿瘤T分期的总准确率为72.5%,对淋巴结转移N分期总准确率为80%。直肠内置入水囊后MRI检查与常规直肠MRI检查对肿瘤T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具有显著差异(P<0.05),对淋巴结转移的N分期诊断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直肠腔内置入水囊后MRI检查对肿瘤术前T分期的诊断具有较大价值,对淋巴结转移的分期诊断与常规MRI检查大致相符。

    作者:李正军;陈井亚;祝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宫颈癌的超声及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目的:探析宫颈癌的超声及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所收治57例宫颈癌患者展开研究,所有患者均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及MRI检查,比较两组诊断准确率。结果超声、MRI及联合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8.9%、86.0%、93.0%,联合检查高,准确率与MRI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明显高于超生检查,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与MRI在宫颈癌临床诊断中具有较大价值, MRI准确性更高,可有效判定临床分期而确定治疗方案,对于高度怀疑病例,则可通过联合检查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作者:严德星;熊伟坚;汤庆锋;陈晓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RI在宫颈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MRI在宫颈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20例纳入本研究。对患者进行MRI扫描。观察患者术前MRI分期、术前临床分期及术后病理分期情况。结果术前临床分期和术后病理分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临床分期和术前MRI分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分期和术前MRI分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深肌层浸润手术前MRI诊断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98.1%。宫颈癌阴道受累手术前MRI诊断灵敏度为95.7%,特异度为97.4%。宫颈癌旁浸润手术前MRI诊断灵敏度为95.0%,特异度为90.1%。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手术前MRI诊断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96.1%。结论 MRI在宫颈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娟;宋化雨;王淳;张丹丹;黄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RI排粪电影联合消化道传输试验对便秘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通过MRI排粪电影及消化道传输试验检查,评价影像学对便秘的诊断价值,探讨便秘的病因。方法对58例临床诊断便秘的患者先作MRI排粪电影检查,再作消化道传输试验检查,参考王毅、龚水根教授的测量指标及诊断标准作出影像诊断,并与临床及术中结果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口梗阻41例,其中直肠前突16例,直肠粘膜脱垂5例,前突合并脱垂7例,盆底痉挛综合征4例,会阴下降综合征3例,多种合并异常6例。消化道传输异常12例,真性慢传输8例,假性慢传输4例。其中,6例为出口梗阻合并传输异常。手术治疗37例,药物治疗21例。结论 MRI排粪电影联合消化道传输试验是一种简单无创的、全面动态的诊断便秘病因的检查方法,能帮助临床医生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高峥嵘;荆彦平;骆宾;张俊;彭登峰;南晓东;徐新峰;张焱;程敬亮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股骨头坏死的CT及X线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股骨头坏死的CT及X线表现并比较其在该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6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CT检查及X线检查,总结CT及X线影像学表现并比较检出率。结果66例MRI确诊结果为Ⅰ期19例、Ⅱ期26例、Ⅲ期13例、Ⅳ期8例。其中CT检查共准确诊断61例,检出率为92.4%(61/66),X线共准确诊断53例,检出率为80.3%(5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X线相比,CT检查在股骨头坏死中的应用可多层次观察股骨头韧带钙化、骼腰肌囊扩张、关节囊肿胀、肌肉萎缩等病变情况,诊断准确性高。

    作者:黄俊武;叶菊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