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国
目的:研究超声、CT诊断甲状腺癌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125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及超声诊断,比较两种检测方式对甲状腺癌病理类型的检出率,观察微小癌病灶的诊断情况,后分析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诊断检出率为75.2%与超声诊断检出率60.0%比较显著较高(χ2=6.593, P<0.05);CT诊断微小乳头状癌符合率为25.0%与超声诊断符合率18.8%比较较高,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与超声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4.0%与CT及超声单一检测比较显著较高(P<0.05)。结论 CT对甲状腺癌的检出率优于超声诊断,联合检测可提高甲状腺癌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段天鹏;尹建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成人胫骨结节损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成人胫骨结节损伤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急性期损伤10例,均伴髌韧带远侧肥厚肿胀、信号增高;其中胫骨结节挫伤及不全撕脱7例,表现为胫骨结节水肿信号、与骨干分离不明显;胫骨结节完全撕脱3例,伴髌韧带回缩及骨折片明显游离;慢性期损伤4例,均伴胫骨结节骨性突起明显及髌韧带远侧高信号,1例骨碎片存留在髌韧带内。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成人胫骨结节急慢性损伤的影像学特征,值得应用。
作者:刘德海;丁长青;王安震;孙惠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容积转换常数(Ktrans)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并对两者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30例,根据病理结果中的Gleason评分将患者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组,比较组间ADC值及Ktrans值的差异,并分析ADC值、Ktrans值及Gleason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三组前列腺癌ADC值及Ktrans值组间整体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DC值与Gleason评分、Ktrans值呈负相关(r=-0.633,P<0.01,r=-0.609,P<0.01),Ktrans与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r=0.579,P<0.01)。高分化组与中低分化组之间的ADC值及Ktrans值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利用ROC曲线分析显示ADC值与Ktrans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1、0.838,区分高分化组与中低分化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88.9%,75.0%、77.8%。结论前列腺癌的ADC值及Ktrans值与Gleason评分之间具有相关性,且ADC值与Gleason评分之间的相关性较Ktrans值高,它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预测前列腺癌的分化程度。
作者:何永胜;戚轩;张敏;杨宏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128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作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4例胃癌患者,上述患者均接受了128层螺旋CT增强扫描,根据扫描结果对患者进行TNM分期诊断,并与病理TNM分期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判断128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T1期准确率为50.00%,T2期准确率为63.64%,T3期准确率为73.68%,T4期准确率为90.00%,T期整体准确率为72.73%;N0期准确率为68.75%,N1期准确率为76.19%,N2期准确率为85.71%,N期整体准确率为75.00%;M0期准确率为96.67%,M1期的准确率为85.71%,M期整体准确率为93.18%;CT与病理诊断对比在T分期与N分期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M分期对比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28层螺旋CT可较准确地显示胃癌侵犯胃壁的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脏器的转移情况,在胃癌M分期判断上有较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丁克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探究阿尔茨海默病(AD)的ALFF值差异相关脑区的FA值,为AD的早期诊断提供功能与分子影像学依据。方法采用西门子Trio 3.0T磁共振对17例AD病人及17例对照组被试进行静息态fmri、DTI检查。对静息态、DTI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ALFF图和FA图,并进行组间独立双样本t检验,得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脑区,做成mask用于FA图的统计,然后进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AD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AD组患者ALFF值在右侧后扣带回、双侧中央前回及左侧额中回等脑区降低,在左侧丘脑、右侧海马旁回及右侧颞上回等脑区增高,同时这些脑区的FA值均增高。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LFF值异常的脑区,如右侧后扣带回、左侧额中回、右侧颞下回等默认网络脑区,FA值也同时存在异常,说明AD患者功能存在异常的脑区的微观结构也同时存在异常,这为早期客观有效地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了可能。
作者:林亚妹;王晓阳;付丽媛;肖慧;李辉;陈建新;陈自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软骨母细胞瘤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软骨母细胞瘤的3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DR、CT以及MRI检查,比较三种诊断方式对软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CT检查对边界清晰伴边缘硬化和病灶内钙化的检出率分别为61.54%和66.67%较DR(38.46%、33.33%)和MRI(35.89%、41.03%)显著较高(P<0.05);MRI检查对病变周边关节积液的检出率为30.77%较DR检查5.13%和CT检查2.56%显著较高(P<0.05)。结论良性软骨母细胞瘤在影像学的表现上多具有特征性,DR、CT和MRI诊断软骨母细胞瘤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将三种方式相结合,能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的发生。
作者:王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使用超声造影及CTA评估阿托伐他汀对于颈动脉软斑块新生血管的治疗效果。方法所有患者规律服用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利用血脂检查、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CTA进行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评估。结果共入选34例患者,治疗后斑块积分、增强强度(EI)、曲线下面积(AUC)及增强后斑块的CT值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6个月的斑块积分、增强强度(EI)、曲线下面积(AUC)及增强后斑块的CT值与治疗后3个月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未出现终点事件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超声造影及CTA可以用于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风险及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作者:韩燕妮;钟洁愉;董理聪;孙德胜;易黎;周雯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空泡蝶鞍患者顺产与剖腹产两种生产方式调查分析,探讨婴儿生产方式与MRI空泡蝶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60例空泡蝶鞍MRI检查受检者婴儿生产方式、病史、相关疾病及临床症状,采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的相关性。结果顺产182例占70%,剖腹产78例占30%,空泡蝶鞍发生率对比P<0.01,顺产、剖腹产两种生产方式与空泡蝶鞍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婴儿生产方式是空泡蝶鞍形成的重要原因,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作者:郭建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对比分析CT和MRI对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A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LAC病患178例。将MRI检查结果记为观察组,相应的CT检查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检查的病灶部位、大小情况,并对1个月后复检病患进行MRI检查同时记录病灶情况。结果MRI共检出1770个病灶,CT组共检出420个病灶。MRI检出的总数是CT检出总数的4.2倍。并且MRI组对于病灶≤5mm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而6-15mm的检出率相对更低。后对复检病患根据首次检查大小分组发现病灶呈现明显的缩小,其中为显著的是≥11mm的病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C病患在首次检查病灶出现的频率很高,多为≤5mm。其中MRI检出病灶的总数明显高于CT检出总数,且MRI对≤5mm病灶检出有明显的优势。而在发病初期出现水肿情况,需要准确、及时的诊断保证后期治疗。因此,MRI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文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直肠腔内置入水囊后MRI检查在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80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均行术前MRI检查,经随机分配其中40例经直肠腔内置入水囊后MRI检查,40例行常规直肠MRI检查,分别对80例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肿瘤(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N)分期的术前诊断评估,将术前MRI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并将行水囊置入后MRI检查与常规MRI检查的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直肠腔内置入水囊后MRI检查对直肠癌T分期与病理学分期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1),对直肠周围淋巴结转移N分期与病理学分期诊断一致性一般(P<0.01),该检查方法对肿瘤T分期的总准确率为90%,N分期总准确率为77.5%;常规直肠MRI检查对直肠癌临床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N分期与病理学分期一致性具有一般统计学意义(P<0.01),对肿瘤T分期的总准确率为72.5%,对淋巴结转移N分期总准确率为80%。直肠内置入水囊后MRI检查与常规直肠MRI检查对肿瘤T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具有显著差异(P<0.05),对淋巴结转移的N分期诊断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直肠腔内置入水囊后MRI检查对肿瘤术前T分期的诊断具有较大价值,对淋巴结转移的分期诊断与常规MRI检查大致相符。
作者:李正军;陈井亚;祝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超声及CT在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138个结节)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超声及CT检查,以病理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超声及CT联合超声检查在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差异。结果12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确诊为良性者89例(74.2%)、恶性者31例(25.8%);CT联合超声检查正确诊断恶性结节27例,良性结节85例,诊断准确性为93.3%、特异性为95.5%、敏感性为87.1%,均显著高于单纯CT检查的80.3%、82.0%和77.4%及单纯超声检查的83.3%、86.5%和7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联合超声检查可有效提升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准确性,患者耐受程度高,对降低误诊及漏诊风险、提高诊疗效率等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黄雪;夏红梅;谭开彬;张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肾癌患者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4例肾癌疾病患者的临床及螺旋CT检查资料,观察其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84例肾癌患者经螺旋CT平扫,肿瘤位于肾上极38例、位于肾下极34例、位于肾窦附近处7例、占据全肾5例;肿瘤的直径在1.2cm-13cm之间,平均直径为(8.2±2.4)cm;肿瘤的形态主要为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形;CT分型与手术病理分型的符合率为83.3%;CT平扫表现为肾实质占位病变,瘤体与肾实质分界不清,CT增强扫描瘤体各时期强化程度不同,均低于正常肾实质。结论螺旋CT尤其是增强扫描能够清楚地显示出肾癌患者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范围,并能够准确测定肿瘤的密度和进行分型,在肾癌的临床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万明军;叶波;马守军;陈士兵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和增强MSCT诊断胰腺癌的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检索时间截止2015年3月。查找有关PET/CT及增强MSCT对胰腺癌的诊断性试验。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Meta-Disc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11篇文献,包括506例患者。以手术或组织活检病理、临床及其他影像随访为金标准,PET/CT和增强CT诊断胰腺癌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及S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93[95% CI(0.89,0.95)]、0.76[95%CI(0.67,0.83)]、0.9149和0.80[95%CI(0.75,0.84)]、0.66[95%CI(0.57,0.75)]、0.8159;PET/CT结合增强CT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及S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98[95%CI(0.94,0.99)]、0.90[95%CI (0.81,0.96)]、0.9873。结论18F-FDG PET/CT诊断胰腺癌的敏感度较增强MSCT高,特异度无显著差异,但将二者结合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作者:杨品;闫瑞峰;闫坤;郭顺林;雷军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估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医院36例慢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前后均行磁共振成像和DTI检查,处理图像数据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伪彩图,行双侧皮质脊髓束(CST)重建,对健侧和患侧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36例患者中,2级15例,占41.67%;3级21例,占58.33%;将15例2级作为A组,21例3级作为B组;A组康复FA值为(0.612±0.039)显著高于B组;2组康复后均显著下降,与康复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A组康复后FA值为(0.556±0.064)显著高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前A组Fudl-Meyer评分为(57.264±5.821)分显著高于B组,康复后A组Fudl-Meyer评分为(85.162±9.861)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显著(P<0.05);康复治疗前后CST FA值下降百分数与Fudl-Meyer评分上升百分数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磁共振DTI技术可根据CST受损程度评估肢体运动康复训练效果。
作者:郭龙军;陈忠伟;滕佳岐;王娟;冯国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比较MRI与CT在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价值差异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5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展开研究,均行CT检查与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MRI对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游离的诊断准确率均达到100.0%,明显高于CT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总检出率为94.8%(55/58),明显高于对照组70.7%(4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检查相比,MRI在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具有更高诊断准确率,临床应用价值更大,但CT检查同样有其自身优点,临床可结合实际选择合适检查方法,并将两种方法积极结合,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利于临床治疗。
作者:杨志强;袁牧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前纵隔病变的CT特征性表现特点及C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39例病理诊断确诊前纵隔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病理检查及CT影像学检查,记录相关检查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记录漏诊率及误诊率。结果此次入组的39例患者病理检测结果显示确诊良性病变共33例(84.6%),其中胸腺瘤19例(48.7%),畸胎瘤11例(28.2%),纵膈淋巴瘤3例(7.7%);确诊恶性病变共6例(15.4%),其中胸腺瘤3例(7.7%),畸胎瘤2例(5.1%),纵膈淋巴瘤1例(2.6%);以病理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检测准确性,显示CT正确诊断恶性病变4例,良性病变32例,其中假阴性2例,假阳性0例,诊断准确性为92.3%(36/39),特异性为97.0%(32/33),敏感性为66.7%(4/6),漏诊率为0.0%(0/39),误诊率为7.7%(3/39)。结论 CT检查能有效提升前纵隔病变患者术前诊断准确性及有效性,可作为重要辅助诊断手段应用于临床诊疗中,以此缩短诊疗时间,提高诊疗效率。
作者:蔡会卿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RI在宫颈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20例纳入本研究。对患者进行MRI扫描。观察患者术前MRI分期、术前临床分期及术后病理分期情况。结果术前临床分期和术后病理分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临床分期和术前MRI分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分期和术前MRI分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深肌层浸润手术前MRI诊断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98.1%。宫颈癌阴道受累手术前MRI诊断灵敏度为95.7%,特异度为97.4%。宫颈癌旁浸润手术前MRI诊断灵敏度为95.0%,特异度为90.1%。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手术前MRI诊断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96.1%。结论 MRI在宫颈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娟;宋化雨;王淳;张丹丹;黄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收集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卵泡膜细胞瘤,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病灶部位、边界、形态、信号、增强表现及时间-信号曲线。结果12例均为单发,边界清楚,类圆形或分叶状实性肿块,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其中5例伴内部囊变,1例伴周边囊变,12例增强扫描病灶实性成分呈渐进性缓慢轻度强化,时间-信号曲线呈缓慢上升型,信号强度及上升幅度较子宫肌层低,12例患者均合并腹盆腔积液。结论卵巢卵泡膜细胞瘤MR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实性肿块,部分伴囊变,增强后呈缓慢渐进性强化,且增强信号强度低于子宫肌层信号,时间-信号曲线为缓升型。
作者:段小玲;陈自谦;钟群;刘乐;林挺宇;何春妮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索1H-MRS活体检测结肠癌耐药性的可能性。方法5只耐药(耐5-FU)与5只不耐药人类结肠癌SW480荷瘤裸鼠于肿瘤直径大于1.5cm时行1H-MRS检查,随后处死荷瘤鼠,切下肿瘤检测其PKC、P-gp、MRP1蛋白表达(Western Blot),观察肿瘤凋亡(TUNNEL法)。分析结肠癌耐药性与1H-MRS检测代谢物、肿瘤耐药基因表达、肿瘤凋亡的相关性。结果不耐药组人类结肠癌SW480裸鼠肿瘤的cho、lac、Lip及mI峰/cr面积比较耐药组人类结肠癌SW480/5-FU裸鼠增加,差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耐药组PKC、P-gp、MRP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不耐药组,差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TUNNEL检测切片上,两组肿瘤组织均可见肿瘤细胞凋亡,两者差别无统计意义(P>0.05)。肿瘤代谢物cho、Lac、Lip、mI/cr与肿瘤耐药性呈正相关性;cho面积与肿瘤PKC表达光密度呈正相关,与肿瘤P-gp表达光密度呈正相关。结论肿瘤代谢物cho、lac、Lip的改变有可能有助于利用1H-MRS活体检测结肠癌耐药性改变。
作者:谢琦;杨逸铭;吴敏仪;张鼎旋;雷正贤;张静;许进;钟维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结核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髂关节结核20例。对所有病例均作CT和MRI平扫,其中10例同时行脂肪抑制T1WI增强检查。结果20例骶髂关节结核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右侧12例,左侧8例,典型CT和MRI表现为关节面模糊、骨质破坏、关节间隙增宽,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可伴冷脓肿和窦道形成,严重者关节半脱位,纤维强直或骨性强直。结论CT及MRI能精确显示骶髂关节破坏程度、类型、脓肿位置及临近结构,有助骶髂关节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何万林;徐中佑;李相位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