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内膜癌的MRI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分析

范胜坤

关键词:磁共振, 子宫内膜癌, 分期, 病理
摘要:目的 观察子宫内膜癌的磁共振(MRI)影像特点,评估MRI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2012年3月~ 2014年3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7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依照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制定的子宫内膜癌分期标准,将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总结子宫内膜癌的MRI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本组72例患者,术前MRI诊断分期Ⅰ期44例,Ⅱ期22例,Ⅲ期6例;术后病理分期Ⅰ期48例,Ⅱ期1 8例,Ⅲ期6例;Ⅰ期符合率为91.67%,Ⅱ期符合率为81.81%,Ⅲ期符合率为100.00%.结论 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断与术前病理分期中应用MRI扫描,可准确鉴别患者子宫肌层的受侵犯程度、范围及预后状况,且术前分期符合率高,与其他诊断方式相比,操作简单,准确性高,可为术前评估提供参照,以优化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中国CT和MRI杂志相关文献
  • 中青年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观察

    目的 总结中青年隐匿性脑血管畸形临床特点及MRI表现.方法 以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28例隐匿性脑血管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CT与MRI检查并予以相应治疗措施.总结该病临床特点,对比CT与MRI诊断准确性.结果 中青年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且多无高血压史,病因以脑畸形血管破裂导致颅内自发性出血为主.临床表现包括突发性头痛及呕吐、肢体障碍、意识障碍、运动失语.CT诊断准确率为64.3%(18/28),MRI更高为89.3%(2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09,P=0.027).CT平扫以等、高混杂密度信号为主,病灶内可见线条状钙化;增强扫描多无强化.MRI平扫示8例T1WI呈等、高、低混杂信号,T2WI呈低、等和高混杂信号,其余20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以等信号为主.结论 与CT相比,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的优点,利于发现病变及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内出血各期变化,且无占位效应及水肿或不明显,SWI序列征象特征明显,诊断准确性更高,临床价值大.

    作者:贺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DCE-MRI半定量参数及定量参数在前列腺癌诊断的综合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的半定量与定量参数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我院行前列腺DCE-MRI及穿刺病理活检的前列腺癌(PCa)及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各30例;DCE-MRI图像后处理绘制感兴趣区(ROI)并测量半定量参数,包括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达峰时间(TTP)、强化峰值(SImax)、早期强化率等(SI1'/SImax),以及定量参数包括Ktrans、Kep、Ve,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a组与BPH组TIC曲线类型有显著差异:PCa组中Ⅲ型曲线超过一半;BPH组中Ⅰ型曲线占2/3.半定量参数TTP、SImax、SI1'/SImax在PCa组分别为(115.3±32.1)s、(2.73±0.62)mmol/L、0.79±0.21;在BPH组分别为(271.6±29.2)s、(2.25±0.54) mmol/L、0.53±0.30.其中TTP、SI1'/SIma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定量参数Ktrans、Kep、Ve在PCa组分别为(0.28±0.19)/min、(0.42±0.29)/min、0.61±0.28;在BPH组分别为(0.17±0.26)/min、(0.34±0.24)/min、0.55±0.31.其中Ktrans、Kep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表现为Ⅱ型TIC曲线的PCa病例与BPH病例之间比较各定量参数,其中Ktrans值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CE-MRI对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信息,以Ⅰ型曲线诊断BPH及Ⅲ型曲线诊断PCa均有较高准确率,结合定量参数Ktrans、Kep,对PCa诊断有进一步价值.

    作者:黄云海;郭永梅;徐宏刚;徐向东;杨蕊梦;江新青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肩关节上盂唇前后向损伤特点及MRI、HR关节造影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MRI、MR关节造影在肩关节上盂唇前后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8月-2015年1月于我院经MRI及MR关节造影检查后接受关节镜手术治疗的105例肩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由1位运动医学医生与骨骼肌肉系统影像学医生作共同阅片处理,将MRI及MR关节造影结果与关节镜结果进行对照,评估MRI、MR关节造影在肩关节盂唇前后向损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MRI检出SLAP 28例,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73.68%、88.24%、83.81%;MR关节造影检出SLAP 34例,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为91.89%、96.97%、93.33%;关节镜检出SLAP 38例,其中Ⅰ型4例,Ⅱ型1 9例,ⅡⅢ型1 1例,ⅣV型3例,MRI分型符合率为73.68%,MR关节造影分型符合率为86.84%.结论 MR关节造影对肩关节上盂唇前后向损伤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较高,且与肩关节镜分型符合率高.

    作者:石俊岭;崔建岭;孙英彩;孟凯龙;程峰;赵志刚;申静;刘永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滤波反投影法下超低剂量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初步经验

    目的 本研究通过评价低辐射剂量与低对比剂剂量下的前门控CT冠脉造影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明确该项扫描-注射技术的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共连续选取31例病人,心率(heart rate,HR)<75次/min、心率变异度(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5次/min、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26Kg/m2,体质量(body mass,BM)≤65Kg.BM≤55Kg采用2.5ml/s流率,55Kg< BM< 60Kg采用3.0ml/s流率,BM≥60Kg采用3.5ml/s流率,BMI≤22Kg/m2管电压80kV,管电流400mA,22Kg/m2< BMI< 26Kg/m2管电压80kV,管电流600mA.评价图像质量、对比剂剂量及辐射剂量.检验水准α=0.05.结果 31例病人冠脉节段平均分数为2.62±0.81分,可评估率为98.21%.主动脉根部衰减值为411.26±72.25HU,噪声值为40.19±9.77HU,SNR为10.58±2.21,CNR为13.52±2.79.有效剂量为1.28±0.39mSv,对比剂剂量为32.26±3.83ml.结论 对于低体质量及低体质量指数病人,通过降低管电压、降低对比剂剂量行CTCA扫描可以在获得可评估图像质量的同时大幅减低辐射剂量与对比及剂量.

    作者:赵磊;郝粉娥;包丽丽;刘挨师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马凡综合征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死亡病例1例

    1临床资料27岁男性患者,因“反复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1月余,加重3天”于2014年11月12日收入我院.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为粉红色泡沫痰,夜间平卧时症状尤甚,端坐位时减轻,轻度体力活动即感气促明显,曾到当地医院就诊,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差.3天前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且症状较前加重,遂来我院就诊,门诊心脏彩超:主动脉增宽(41mm),主动脉瓣及主动脉窦部瓣膜样回声,考虑主动脉瓣畸形并主动脉瓣返流(重).二尖瓣返流(轻-中度)、肺动脉高压(中).心包积液.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其爷爷身型较为瘦长,40岁左右突然猝死(具体不详).体格检查:神清,体型瘦长,身高185cm,手指及脚趾细长,拇指征、指腕征(+).双肺呼吸音清,可闻及少量湿哕音.心前区隆起,触诊心前区震颤,心界向左下扩大,HR:81次/分,律齐整,心音有力,心尖区可闻及4/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腋下传导,肺动脉瓣及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3/6级舒张期杂音.

    作者:关春丽;张爱东;陈东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术前MRI影像对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垂体功能保护的价值

    目的 探讨术前MRI影像对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垂体功能保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择期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垂体瘤患者34例临床资料,手术前后均行MRI检查.结果 本组46例患者中,82.61%行肿瘤全切.术前MRI表现为肿瘤呈类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等;垂体大腺瘤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垂体微腺瘤为TI略低信号或等信号,T2等信号或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为低信号.质软以高信号为主,质中和质硬以低信号为主,增强扫描显示明显强化.术后MRI显示瘤影消失,鞍区内容物明显消失,高信号明显减少.术前和术后7天GH、TSH、FSH、LH水平无显著变化,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MRI影像对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有一定指导意义,且可减少对垂体功能的损伤.

    作者:王博晨;刘卫平;魏礼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高血压伴发脑内微出血中诊疗价值探析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高血压伴发脑内微出血(CMBs)中的诊疗价值.方法 入选我院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4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常规及SWI序列扫描,比较各序列对CMBs灶的数目、部位和分布情况,以及高血压水平与CMBs的发生关系.结果 经检查,高血压伴有CMBs的患者比例为50.0%(22/44),且血压显著高于无CMBs组患者;SWI检测出的CMBs病灶数目682个显著高于T2WI 85个和T2FLAIR 136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MBs在基底节区分布多31.7%(216/682),其次为皮层-皮层下,在小脑分布少.结论 SWI在高血压伴发CMBs中具有明确的诊疗价值.

    作者:周坦峰;吴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下肢糖尿病足的MRA诊断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诊断下肢糖尿病足(D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确诊为下肢DF患者28例行MRA和DSA两种不同的影像学方法诊断,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诊断结果.结果 本组28例患者,均将下肢6个解剖段,共显示168段下肢动脉血管;以DSA检查为“金标准”,MRA诊断162段符合,符合率为96.434%,敏感性为97.85%,特异性为94.67%;MRA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程度的符合率为87.64%.结论 MRA作为临床中诊断下肢糖尿病足的重要无创影像学方法,对临床早期干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潘兴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胸段食管鳞癌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实施CT诊断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鳞癌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实施CT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接受检查的50例食管鳞癌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患者的CT影像资料,观察患者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大小及位置,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与分析,发现2mm层厚CT中右喉返神经旁淋巴以短径6mm为诊断转移佳工作点,曲线下面积、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0.833、74.1%、76.5%;5mm层厚CT中右喉返神经旁淋巴以短径5mm为诊断转移佳工作点,曲线下面积、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0.836、89.7%、64.1%;肿瘤长度、位置及其他淋巴结转移与右喉返神经旁淋巴是否有转移有显著的关联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右喉返神经旁淋巴是否有转移与肿瘤T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诊断应用于胸段食管鳞癌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且5mm层厚CT不劣于2mm层厚CT检测价值,二者均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窦文广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CT灌注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作间期的应用

    目的 研究CT灌注成像(CTP)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作间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52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接受CTP检查,观察前、后循环TIA患者灌注参数变化,包括达峰时间(TTP)、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定量分析CT灌注成像对TIA患者脑血流的诊断价值.结果 前循环TIA 21例患者中灌注异常率85.71%,灌注异常区rTTP、rMTT分别为(15.11±1.74)s、(41.13±2.58)s,与对侧正常区比较显著较高(P<0.05),灌注异常区rCBF为(54.16±7.15)ml/100g · min与对侧正常区比较显著较低(P<0.05),两组rCBV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1例后循环TIA患者中灌注异常率64.52%,后循环TIA患者灌注异常区rTTP、rMTT分别为(13.25±1.25)、(16.16±3.49)s与对侧正常区比较显著较高(P<0.0 5),灌注异常区rCBF为(50.34±2.44)ml/100g·min与对侧正常区比较显著较低(P<0.05),两组rCBV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可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流状况,及时发现发作间期的脑灌注异常,可用于早期病变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观察以及诊断.

    作者:张勇;文勇;何平;俞小平;曾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MRI与CT诊断不同病理分期前列腺癌患者的准确率对比

    目的 研究MRI与CT诊断不同病理分期前列腺癌患者的准确率.方法 选取我院61例经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平扫/增强扫描(双期动态扫描)以及MRI扫描,比较两种检测方式对A/B、C/D期前列腺癌的检测准确性.结果 本次研究中61例患者A期3例、B期16例、C期18例、D期24例.CT平扫/增强扫描对A/B检出率为47.37%,漏诊、误诊1 0例,6例误诊为前列腺增生,另4例漏诊,MRI对A/B检出率为89.47%,漏诊2例均为漏诊,两者比较MRI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CT平扫/增强扫描对C/D检出率为92.86%,误诊3例包括2例前列腺增生,1例膀胱癌;MRI对C/D检出率为95.24%,误诊2例均诊断为前列腺增生,两者检出率比较MRI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诊断A、B期前列腺癌的准确性较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明显较高,主要因A、B期前列腺癌仅前列腺体积增大,密度无明显变化,且边缘较模糊对CT诊断产生影响,两种检测方式均可准确检出C、D期前列腺癌,考虑与癌组织已穿破被膜,前列腺的形态变化明显有关,但MRI可对被膜是否被癌细胞侵袭进行判断,因此较CT诊断价值更高.

    作者:廖文华;张杨贵;何旭升;周伟文;陈珊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64排螺旋CT首过期灌注增强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首过期灌注成像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牟2月在我院治疗的肺癌患者共106例,其中周围型肺癌63例,中央型肺癌43例,分别以整个肿瘤、肿瘤富强化区以及少强化区为感兴趣区(ROIT、ROIR、ROIP)作时间密度曲线,计算灌注量和强化峰值.结果 周围型非小细胞癌ROIT、ROIR、ROIP的灌注值和强化峰值明显高于其他肿瘤,而中央型非小细胞癌ROIT、ROIR、ROIP的灌注值和强化峰值明显低于其他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5cm肿瘤,ROIT、ROIR、ROIP的灌注值和强化峰值均高于直径> 5cm的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肺癌ROIP的平均强化峰值为(10.36±3.03) HU,低于非小细胞癌的(15.08土8.11)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灌注值和强化峰值可能与肿瘤大小、位置相关,与病理类型可能无相关性.

    作者:童三龙;张凯;邓宏亮;金汉葵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多排螺旋CT鉴别及诊断甲状腺癌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在甲状腺癌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5例疑似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多排螺旋CT检查.以外科手术或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评估多排螺旋CT在甲状腺癌临床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记录其在甲状腺癌鉴别诊断中的符合率.结果 病理或手术检查结果显示55例疑似甲状腺癌患者中甲状腺癌32例(58.2%),良性病变23例(41.8%);多排螺旋CT扫描定性诊断结果显示真阳性28例,真阴性20例,假阳性3例,假阴性的4例;多排螺旋CT对甲状腺癌定性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分别为87.3% (48/55)、87.0%(20/23)和87.5%(28/32);对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等甲状腺癌的鉴别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7%(18/19)、71.4%(5/7)、66.7%(2/3)和100.0%(3/3).结论 临床可将多排螺旋CT作为诊断及鉴别诊断甲状腺癌的有效辅助手段,以提高诊疗筛查针对性,节省诊疗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作者:刘红生;杨军乐;邬小平;王改莲;高燕军;马鸣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MSCT和HR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比较

    目的 探讨并对比多层螺旋CT (MSCT)和核磁共振(眦)在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膝关节外科收治的膝关节闭合性损伤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16层螺旋CT (MSCT)和核磁共振(MR)扫描,并与关节镜检查结果比较,对比影像学表现.结果MSCT的MPR图像斜矢状位上患肢PCL角度、PCL的CT值、AT角、ACL的CT值均显著低于健肢(P<0.05);以关节镜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SCT诊断符合率为95.24%;MR诊断符合率为98.4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影像学表现交叉韧带明显增厚、肿胀,密度降低,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边缘清晰或无清晰边缘;撕脱骨折表现为高密度游离骨折片与韧带相连,部分出现韧带挛缩.MR影像学表现为韧带明显增厚,T1、T2表现为不规则高或稍高信号影,撕脱骨折表现为T1低信号,韧带松弛呈波浪状;T2表现为不规则高信号,部分存在明显骨组织分离征象.结论MSCT扫描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结果与MR基本相符,可作为临床诊断该类损伤的首选影像学方式.

    作者:彭波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腰1-2椎骨折脱位患者行腰椎后路复位、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CT影像分析

    目的 分析CT对腰椎骨折脱位患者行腰椎后路复位、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30例腰1-2椎骨折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腰椎后路复位、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全部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期间均行CT检查,比较手术前后Cobb's角、腰椎JOA评分、脱位率及脱位角.结果 术后6个月CT显示腰椎融合率100%;术后6个月cobb's角、腰椎JOA评分、脱位率、脱位角分别为(2.6±1.6)°、(24.2±2.5)分、(0.16±0.04)、(2.7±0.8)°,较术前的(15.8±3.7)°、(1 5.2±3.0)分、(0.37±0.08)、(6.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腰椎后路复位、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1-2椎骨折脱位疗效明确,术前、术后CT检查对腰椎骨折脱位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马延辉;王磊;董喆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MRI与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

    目的 研究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 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并对比其与DWI的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接受前列腺MR平扫及10个b值IVIM扫描(b=0~800s/mm2)的患者共36例,依据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分为前列腺癌组共20例,良性组共16例.在各例患者前列腺的癌区或非癌区画取感兴趣区,应用单指数模型运算出ADC(表现扩散系数);应用IVIM的双指数模型运算出D(真实扩散系数)、D*(灌注扩散系数)与f(灌注分数).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法对前列腺癌组与良性组的ADC、D、D*、f值进行差异性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价ADC与D的诊断效能.结果 前列腺癌组的ADC值与D值均低于良性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D*值与f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与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与0.961.ADC值的佳诊断阈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24×10-3mm2/s、93.8%和65.0%;D值佳诊断阈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5 x 10-3mm2/s、93.8%和85%.结论 IVIM MRI的D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要优于传统DWI的ADC,IVIM DWI诊断前列腺癌的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杨贵;陈珊红;温志玲;何旭升;毛家骥;许俊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的CT、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目的 探讨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supratentorial intraparenchymal ependymoma)的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基础,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实质室管膜瘤的CT和MRI影像学及病理资料,5例均行MRI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患者行CT检查,主要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信号、强化特点以及瘤周水肿情况.结果 左顶叶1例,左额叶2例,右颞顶枕叶1例,右额颞顶叶1例,5例患者肿瘤平均直径大于4cm.其中1例表现为完全囊性肿块;2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1例为完全实性肿块;1例为实性肿块伴有邻近脑实质萎缩;肿瘤实质部分及囊壁CT上呈稍高密度,MRI呈等/稍长T1、等/稍长T2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4例伴有轻中度瘤周水肿;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囊壁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脑实质室管膜瘤误诊率高,但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幕上脑室旁脑实质内不规则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CT:实性部分呈稍高密度;MRI:实性成分呈等/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者,术前鉴别诊断应该考虑到室管膜瘤.

    作者:周全中;曾珍;钱堃;刘衡;张体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正常踝关节软骨厚度的低场MRI测量研究

    目的 探讨低场MRI测量踝关节软骨厚度的可行性及软骨厚度与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左踝关节无外伤、无任何临床症状的健康自愿者160例,依据年龄分为8个组,每组20例,用SE-T1WI和WFT1WI序列行冠状位、矢状位扫描,每个踝关节选取5个测量点,测量厚度为关节软骨面至软骨下低信号.结果 踝关节软骨厚度分布呈现非均匀性,外踝侧软骨平均厚度为1.82mm,顶前软骨1.84mm,顶中软骨1.82mm,顶后软骨1.81mm,顶前平均厚度大于顶后.男性软骨平均厚度大于女性,分别为(1.81±0.30) mm与(1.79±0.25)mm. 15岁以前,身高< 140cm,体重<45kg,踝关节软骨厚度与年龄、体重、身高呈负相关;1 5岁以后,身高> 140cm,体重>45kg,软骨厚度与年龄、体重、身高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正常踝关节距骨软骨厚度分布呈非均匀性,男性软骨厚度大于女性,15岁以前踝关节软骨厚度与身高、体重、年龄呈负相关;15岁以后软骨厚度与三者无直线相关性.

    作者:金梅;叶龙;李小海;李晓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MRI对子宫内膜癌浸润、淋巴结转移、宫颈间质受累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子宫内膜癌浸润、淋巴结转移、宫颈间质受累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7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术前MRI检查和手术病理检查.以术后病理检查为依据,评估术前MRI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宫颈间质受累情况的诊断准确性.结果MRI诊断子宫内膜癌浸润程度的准确性为89.2% (66/74),其中鉴别浅肌层浸润的准确性为90.2% (46/51),鉴别深肌层浸润的准确性分别为87.0% (20/23);诊断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为79.7% (59/74);诊断有无宫颈间质受累的准确性为95.9%(71/74).结论 术前MRI检查可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鉴别和宫颈间质受累的诊断评估中发挥积极影响,但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准确性较低,建议将其作为辅助手段应用于早期预测筛查中,以节省治疗时间,提高诊疗效率.

    作者:张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对宫外孕CT与MRI在临床中的影像分析

    目的 分析CT和MRI对宫外孕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影像学参考.方法研究年限为2011年3月-2015年3月,研究对象为11例宫外孕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式进行分组研究,采用CT扫描检查后与MRI检查进行对照,以掌握宫外孕的影像学典型征象和提高临床确诊率.结果CT检查与MRI检查宫外孕患者影像学征象主要为子宫旁囊性、囊实性改变或软组织呈现为不均匀的密度包块.特征性表现为盆腔积血或包块内出血病灶.结论 临床上超声检查无法确诊的宫外孕患者,可选择CT检查或MRI检查,二者是重要的补充检查方式,其中MRI对陈旧或亚急性出血的确诊率高于CT和超声检查.

    作者:许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