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R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研究

张刚;林骅

关键词:MR, 扩散加权成像, 诊断, 前, 列腺癌, 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资料90份为研究样本,术前1个月内均行常规磁共振扫描(T2WI)及DWI,记录T2WI、DWI、(T2WI+DWI)三种诊断方法的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同将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结果对照,比较三种诊断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并分析ADC值与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TNM分期的相关性。结果早期前列腺癌患者ADC值[(0.85±0.17)×10-3mm2/s]低于良性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炎患者,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TNM分期增加,前列腺癌患者ADC值降低,各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WI、DWI、T2WI+DWI三种诊断方法对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66.7%、83.3%、90.0%,特异度分别为76.7%、75.0%、80.0%,准确度分别为73.3%、77.8%、83.3%,其中T2WI+DWI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T2WI(P<0.05),三种诊断方法特异度及准确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前列腺癌区ADC值与Gleason分级呈负相关(r=-0.576,P<0.05),与TNM分期无相关性(r=-0.234,P>0.05)。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及临床病情评估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CT和MRI杂志相关文献
  • 光子双源CT两种模式肺动脉血管成像的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对比光子双源CT两种模式肺动脉血管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抽选本院2011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可疑肺栓塞男性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A组行双能量肺动脉成像,B组以Flash模式成像,图像重建均采用迭代重建技术算法。比较两组患者CT值、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及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A组患者图像CT值(364.2±63.7) Hu较B组(643.5±91.4)Hu显著较高, SD(20.4±3.9)Hu较B组(37.1±4.6)Hu显著较低(P<0.05);两组不同ROI的SNR、CN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TDIvol、DLP、ED较A组显著较少[(1.67±0.32)mGy、(54.24±5.91)mGym. cm、(0.63±0.09)mSvTVS(8.43±1.06) mGy、(250.41±51.60)mGym·cm、(3.27±0.62)mSvT](P<0.05)。结论双源CT Flash模式结合迭代重建技术与双能量扫描模式比较不仅能满足图像诊断要求,还能降低辐射剂量。

    作者:周星;张常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星形细胞瘤播散性皮层抑制的MR扩散加权成像与病理学分析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播散性皮层抑制的MR扩散加权成像(DWI)与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12年9月到2016年2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患者84例,病理分级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30例(WHO Ⅰ级10例,WHOⅡ级20例),高级别星形细胞瘤患者54例(WHOⅢ级44例, WHOⅣ级10例),都进行常规MRI检查与播散性皮层抑制的MR DWI检查分析。结果 MRI常规检查显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呈等长T1、T2信号的结节或肿块影,瘤周无明显水肿带,边界清晰,无明显占位效应;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呈稍长T1、T2信号结节影或肿块影,瘤周水肿带明显,占位效应明显,边界模糊;经过判定,MRI对于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分级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为93.3%、90.7%、91.7%。播散性皮层抑制的MR DWI显示低级与高级星形细胞瘤相比,前者瘤体和瘤周的rADC、ADC值均要高一些,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形细胞瘤播散性皮层抑制的MR扩散加权成像能有效反应病理分级情况,能够提供更多的功能信息,提高诊断率,是对常规MRI检查的有益补充,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忠;任伯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超声造影、CT、MRI在卵巢肿瘤临床应用比较

    目的:探讨并对比超声造影、CT、MRI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临床病理确诊的卵巢肿瘤患者的超声造影、CT及MRI影像资料,并与病理学结果对比。结果 MRI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略高于超声造影检查,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CT诊断准确率低于MRI、CT(P<0.05)。超声造影上,良性肿瘤实性成分为主表现为从瘤体周边向内部灌注,囊性成分为主可见囊壁呈环状不均匀增厚。恶性肿瘤实性成分为主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多数肿瘤体内部向周边病灶强化;囊性成分为主组织囊壁及囊内分隔明显增强。CT表现上,良性肿瘤以囊性多见,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恶性肿瘤有“分叶征”,或多房性;以实性成分为主增强扫描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性成分肿块增强扫描后无明显强化。MRI表现上,良性肿瘤囊性成分为主组织信号复杂,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有轻、重度强化;实性成分组织为主可见MRI信号不规则,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为延迟不均匀强化。恶性肿瘤以囊实性病灶或实性病灶为主,囊实性部分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囊壁多呈结节或乳头状从囊内突出囊外;实性部分T1WI等或低或混杂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中重度明显强化。实性肿块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后信号不均,部分见腹水、淋巴结转移或盆腔受侵。结论超声造影是鉴别诊断良恶性卵巢肿瘤的首选影像学方式之一。

    作者:郭利清;杨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CT及MRI在神经鞘瘤诊治中应用研究

    目的:观察神经鞘瘤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临床表现,并分析比较两者在该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4年7月我院肿瘤外科收治的经手术病例证实24例肝门部胆管神经鞘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病例患者手术病理神经鞘瘤患者MRI及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并比较,并对两种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结果22例为单发病灶,2例有2个病灶,共26个病灶;24个囊实性肿块病灶,2个实性肿块病灶。CT平扫显示可见肝门区或其上方及胰颈部上方呈类圆形、椭圆形或稍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内可见低密度囊性区;MRI扫描可见病灶实性部位T1WI表现稍低或等信号,T2WI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性或进行性延迟强化,坏死囊变区不强化;且CT及MRI均可清晰将病灶周围完整包膜显示出来,且边界清晰;病例检查显示肿块有完整包膜,瘤细胞以梭形为主要特征。结论 CT及MRI在神经鞘瘤中诊断均有较高应用价值,其中肝门部肝管神经鞘瘤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CT及MRI对其均有较好的定位诊断价值,为其临床诊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作者:肖日国;吴佩红;许晓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MRI表现

    目的:提高MRI诊断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12例IHPCC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经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着重从各序列信号特点及动态增强病灶强化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共发现14个病灶,2例伴有卫星灶,2例同时伴发肝内血管瘤;10个病灶呈类圆形,4个病灶呈不规则形;7个病灶位于肝包膜下,3个病灶跨叶生长。所有病灶T1WI主体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11个病灶中心可见斑片状或星芒状低信号影);DWI病灶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0个病灶呈不规则环形稍高信号,病灶中心呈等低信号)。增强后10个病灶于动脉期呈周边不规则环形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强化范围向中心扩展;3个病灶动脉期周边及中心均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进一步扩大。1个病灶由于体积较小,强化特征不明显。11个病灶可伴随周边胆管扩张,其中6个病灶内可见胆管扩张;8个病灶周边肝组织于动脉期呈云雾样强化,9个病灶邻近肝被膜皱缩,3个病灶所在肝叶萎缩。结论 IHPC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各序列的信号特点、强化特征及其伴随征象能提高IHPCC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胡中华;周科峰;孔晓健;陈张;吴一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舌根部恶性肿瘤(舌根癌)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舌根部恶性肿瘤(舌根癌)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舌根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资料均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病例患者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MRI在舌根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MRI显示15例左侧舌根病灶,8例右侧舌根病灶,5例为中侧舌根病灶;舌根癌T分期结果敏感性85.71%较临床分期敏感性64.29%显著高(P<0.05);大径测量MRI测量值(3.52±0.41)cm与样本测量值(3.45±0.41)cm无显著差异(P>0.05);MRI舌根癌大径≤2cm时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大径>2cm时淋巴结转移率显著低(P<0.05),提示淋巴结转移与MRI上所显示原发灶大径成正相关。结论 MRI可作为舌根癌中诊断的首选方法,MRI对舌根癌淋巴转移检测有一定意义,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作者:张兴安;谭小尧;张兰芳;王华东;韩新生;明华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MRI判断星形胶质细胞瘤(AG)术前分级的准确性及复发者的征象特点

    目的:探讨MRI判断星形胶质细胞瘤(AG)术前分级的准确性及复发患者的MRI征象特点。方法选取68例AG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评估MRI对AG患者术前分级诊断的准确性。术后行为期1年的随访,分析复发患者的MRI征象。结果术前MRI检查对AG患者肿瘤分级的正确评估率为94.1%(64/68),其中WHOⅠ-Ⅳ级的准确率分别为86.7%(13/15)、95.0%(19/20)、96.3%(26/27)和100.0%(6/6)。术后1年的跟踪随访确诊复发9人,复发率为13.2%;MRI检查见13个复发灶,信号均匀1个(7.7%),信号不均匀12个(92.3%);无强化表现0个(0.0%),结节状强化1个(7.7%),片状强化2个(15.4%),花环状强化9个(69.2%),团块状强化1个(7.7%);瘤周轻度水肿1例(7.7%),中度水肿5例(38.5%),重度水肿7例(53.8%)。结论 MRI检查在AG患者术前分级及术后复发评估中均可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张绪翠;曲宝俊;华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采用3.0T MRI T2和T2* mapping评价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退变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的T2和T2*值与退变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明确T2和T2*值是否可以作为影像学生物标记定量评价IVD退变。方法2015年3月-2015年6月间,对66例下腰痛患者采用3.0T MRI行腰椎常规结构成像和定量成像(T2和T2*mapping)。Pfirrmann分级由两位放射诊断医生依据矢状位T2WI通过协商进行。在正中矢状位的T2 map和T2* map上由一位放射诊断医生手工绘制感兴趣区尽可能包括髓核和内层纤维环测量IVD的T2和T2*值。采用Pearson相关比较IVD的T2和T2*值与Pfirrmann分级相关性,并对相邻的Pfirrmann 分级的T2和T2*值比较。结果 IVD的T2和T2*值与Pfirrmann 分级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2和-0.354,P值均小于0.001。Pfirrmann Ⅰ级到Ⅲ级T2和T2*值显著降低,Ⅲ级到Ⅴ级下降变缓。除Ⅳ级与Ⅴ级IVD的T2和T2*值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相邻的Pfirrmann 分级IVD的T2和T2*值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VD的T2和T2*值具有作为影像学生物标记定量评价IVD的退变潜在可能性,有助于IVD退变的早期诊断和客观评价退变程度。晚期IVD退变T2和T2*值下降变缓,以形态学改变为主。

    作者:龚静山;凌人男;周阳泱;朱进;贾桂静;袁家琳;王毅翔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ADC值定量分析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定量分析肝脏占位性病变不同b值条件下ADC值的差异,探讨佳b值选择及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的ADC值阈值。方法采用Siemens Verio 3.0T磁共振设备,对96例肝脏占位病变行DWI扫描,b值设定为200,500,800s/mm2,分别测量不同b值条件下病灶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随b值增加,各种病变的ADC值均逐渐下降;各种病变b200组与b500、800组之间的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b500与b800组之间,除肝细胞癌外无明显差异;b值取500、800s/mm2时,可获得相对稳定的ADC值。2、不同b值下,肝血管瘤与其他各组病变间的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肝脏恶性肿瘤间、FNH与转移瘤间无统计学差异;当b值为500、800s/mm2时,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与FN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通过ROC曲线分析获得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的佳b值为500s/mm2,以ADC值1.27×10-3mm2/s为佳阈值,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为91.4%、85.2%。结论通过不同b值条件下ADC值的定量分析,有助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是对常规MR检查的有益补充。

    作者:林彬;龙莉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MRI中同反相位成相、表观扩散系数以及DWI序列在诊断椎体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MRI中同反相位成相、表观扩散系数以及DWI序列在诊断椎体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病理诊断或随访确认为恶性肿瘤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5例,良性疾病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45例,其中65例恶性患者共计80个椎体,良性疾病共计50个椎体。均行MRI常规序列及DWI扫描并采用双回波技术在3D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中采集IP/OP图像;对比良恶性疾病的椎体DWI信号特点测定2组椎体的ADC值、SIR值和SAR值,应用ROC曲线确定佳诊断指标以及诊断界值。结果良性组与恶性组常规DWI序列信号并无规律可言;良性组ADC值(2.35±0.42)×10-3mm2/s高于恶性组(1.89±0.53)×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9,P<0.001);良性组SIR值为(0.65±0.23),恶性组为(1.38±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38,P<0.001),良性组SAR值为(0.52±0.42),恶性组为(0.19±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01,P<0.001)。SAR值、SIR值以及AD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65.1%、72.4%和96.5%, ADC的佳诊断界值为0.837。结论 DWI信号不能用于准确诊断椎体良恶性病变,而ADC值和SIR值、SAR值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其中以ADC的诊断价值高。

    作者:傅忠;赖晓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CT与MRI诊断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准确性分析

    目的:分析CT与MRI在孤立性肺结节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穿刺或随访确诊为孤立性肺结节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CT、MRI对孤立性肺结节性质鉴别的临床价值。结果 CT诊断准确率为92.59%;MRI诊断准确率为75.93%,CT对孤立性肺结节定性准确率高于MRI(P<0.05)。恶性结节、炎性结节强化峰值(PH)、主动脉强化值比值(SPH/PPH)均高于良性结节(P<0.05),但恶性结节与炎性结节CT增强扫描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对孤立性肺结节性质鉴别价值优于MRI,可清晰显示病变形态学特点,对内部结构、钙化征显示率好,且安全、无创、操作简单。

    作者:贾群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脊索瘤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分析

    目的:总结脊索瘤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6年3月所收治的脊索瘤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行螺旋CT与MRI检查,对患者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进行总结。结果脊索瘤患者好发部位为颅底与骶尾部,呈不规则分叶状、椭圆状或结节状。CT检查呈不均匀低密度影或低及等密度影,边界清晰,均可见溶骨性及膨胀性骨质破坏,部分可见脊索瘤内点状或斑片状钙化,增强后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MRI平扫示肿瘤轮廓光整、边缘清晰, T1WI均呈均匀或混杂的低或等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或等或稍长T2信号,DWI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呈“颗粒样”轻、中度强化。结论 CT利于显示脊索瘤骨质破坏及瘤内钙化,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显示病灶内囊变、出血、钙化等多种病理改变,二者各有优势与不足,在脊索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均有较高价值。

    作者:徐海滨;王学淳;张庆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诊断特点与临床表现分析

    目的:探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特点及临床表现。方法以我院产科2014年1月-2015年7月出生3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进行研究,均于患儿出生2周内行CT检查。将临床分度结果与CT分度结果进行比较,总结HIE的CT征象特点。结果37例患儿中,临床分度结果为11例轻度、21例中度、5例重度,CT分度结果为2例正常、9例轻度、20例中度、7例重度,轻度、中度、重度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77.8%(7/9)、80.0%(16/20)、71.4%(5/7)。CT征象表现为不同程度脑水肿,CT表现为大脑半球脑白质出现散在分布的低密度灶。CT值在16-20Hu之间,边界模糊不清。结论 HIE临床表现以过度兴奋、原始反射活跃、肌张力改变、嗜睡、失去正醒觉睡眠周期、瞳孔缩小等为主, CT检查可明确HIE病变部位、范围及颅内出血情况,掌握疾病严重程度以评估病情,且通过随访评估其预后及转归,在HIE临床诊断与治疗均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胡龙非;陈光真;姜燕;武宝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3.0T MRI在直肠癌诊断及术前TN分期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究临床上在直肠癌诊断及术前TN分期中应用3.0T MRI的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68例的直肠癌患者,采用3.0T MRI检查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术前TN分期,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比较术前与手术病理T分期诊断,经Kappa检验后,一致性较高(k=0.61,P<0.05),诊断的正确率为89.71%,T1期诊断的准确率、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高,T2期诊断的敏感性高, T4期诊断的阴性预测值高;比较术前与手术病理N分期诊断,经Kappa检验后,一致性较高(k=0.54,P<0.05),诊断的正确率为69.12%,N2期诊断的准确率、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高,N0期诊断的敏感性高;3.0T MRI与病理检查结果的肿瘤下缘距肛缘的距离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3.0T MRI在直肠癌的诊断及术前TN分期方面的准确率高,可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军克;黄筠洋;黄权;俞雷;王运成;卢斌;黄茂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核磁共振 T2 mapping成像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骨髁软骨对吻损伤的定量研究

    目的:探究核磁共振(MRI)T2 mapping 成像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骨髁软骨对吻损伤临床转归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前交叉韧带(ACL)重建,且在术后3个月、半年、1年规律复查膝关节MRI患者共计39例。成像序列包括冠状位TSE-T2WI、矢状位TSE-T1WI、TSE-PDWI及TSE-3D-SPC-FS。完成扫描后基于梯度回波序列进行T2 Mapping扫描。测量项目包括:评估股骨髁对吻损伤的ICRS(国际软骨修复协会)分级,局部软骨厚度及T2 Mapping下的T2值。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三个月时软骨损伤分级明显降低(χ2=6.317,P=0.042)。而术后三个月与半年(χ2=4.452,P=0.108),术后半年与一年(χ2=5.638,P=0.058)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不同随访期测量对吻损伤部位软骨厚度中,术前术后在矢状面前(F=0.067,P=0.797)、中(F=0.086, P=0.832)、后部(F=0.073,P=0.688)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在T2 Mapping测量中。对吻损伤部位的软骨T2 Mapping图像显示关节软骨连续但不完整,局部信号混杂不均,色阶部分呈橘红色或红色, T2值明显增高。但对损伤局部的T2值进行术前术后比较,结果亦无统计学差异(F=0.375,P=0.093)。结论 T2 Mapping 技术可以有效地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软骨损伤的变化情况:在术后一年的观察期中,术后3个月对吻损伤的骨髓水肿逐渐消失,但软骨厚度和T2值无明显变化。

    作者:周雯;黄嵘;戚玉龙;戴鲁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儿童郎格汉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肺部HRCT表现

    目的:研究儿童郎格汉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肺部HRCT表现。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收入我院并确诊的儿童郎格汉组织细胞增生症且肺部HRCT资料完整的儿童患者23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HRCT图像。结果单发或多发结节2例;磨玻璃密度影9例;间隔增厚、胸膜增厚10例;小泡状透亮影4例,其中3例磨玻璃密度影及1例小泡状透亮影合并小叶间隔、胸膜增厚。所有患者HRCT图像均未显示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儿童郎格汉组织细胞增生症肺部HRCT表现包括单发或多发结节、磨玻璃密度影、间隔、胸膜增厚、小泡状透亮影等,HRCT可清晰显示患者肺部改变及转归。

    作者:赖华;李淑琴;贺明礼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乳腺纤维腺瘤的临床特征、MRI征象及其与乳腺癌的鉴别分析

    目的:总结乳腺纤维腺瘤临床特点、MRI征象及其与乳腺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4例经手术或穿刺检查证实为乳腺纤维瘤(n=29)及乳腺癌(n=15)患者的MRI影像学检查资料,总结乳腺纤维瘤临床特点,分析及与乳腺癌MRI征象差异。结果本组15例(19个病灶)乳腺癌均经MRI检出,检出率为100.0%;29例(38个)纤维腺瘤MRI检出27例,2例误诊为乳腺癌,检出率为93.10%。结论清晰边界,包膜完整,无强化分隔,内部信号均匀为乳腺纤维腺瘤MRI征象,当乳腺肿瘤MRI形态与表现功能不符时,应注意鉴别。

    作者:戴迎桂;陈飞;董从松;刘洋;张志平;杨乃忠;张明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64排螺旋CT对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成像对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门静脉成像检查,并对其容积数据进行重建,分析患者的门静脉及其属支以及侧支循环的影像学特征。结果门静脉主干和脾静脉等属支在64排螺旋CT成像技术下均能清楚地显示,根据其影像学表现可初步评估门脉高压症的程度及其主要疾病,亦能清楚地判断侧支循环的分布范围。结论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成像检查可以提高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症状发展程度判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极大的辅助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建华;蒋微;农剑波;陆仕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肝脏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图像质量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肝脏CT低剂量扫描参数与其图像质量的相关性。方法使用不同管电流和不同螺距对同一动物的肝脏行CT扫描,毫安分别选择20-300mA的不同数值,螺距选用0.516和1.375两种,分析管电流和螺距与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关系。结果由20mA至300mA,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呈线性比例增加,20mA-140mA是300mA所得CTDIvol/DLP值的6.67%-46.7%;在管电流不同mA值的情况下,螺距0.516:1得到的CTDIvol、DLP有统计学差异(P<0.05),螺距1.375:1得到的 CTDIvol、DLP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DIvol与电流大小呈线性正相关,通过电流的变化来控制CTDIvol的大小,在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控制电流在250-300mA,螺距为1.375:1,可使辐射剂量低。

    作者:林盛才;赵海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DTI成像技术在脊髓震荡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震荡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脊髓震荡损伤17例作为研究组(A组),32例非脊髓震荡髓损伤的脊髓损伤病例作为对照组(B组);选取与A、B组年龄、部位相匹配的49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C组)。所有病例行MR平扫和DTI扫描,测量A组和B组脊髓损伤节段平均FA值和平均ADC值,测量C组(与前2组相同节段脊髓)平均FA值和平均ADC值,并分析A组与C组、A组与B组组间差异。结果 B组平均ADC值为(1301.35±221.15)×10-6mm2/s,平均FA值为(377.12±67.31)×10-3;C组平均ADC值为(827.63±218.54)×10-6mm2/s,平均FA值为(540.03±38.14)×10-3。A组平均ADC值(1103.25±49.65)×10-6mm2/s,较C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B组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平均FA值(423.53±58.42)×10-3,较C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较B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对脊髓震荡伤有较高的敏感性,对脊髓损伤的分级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惠恩;孙井松;蔡厚洪;梁斌;钟永青;陈慧红;叶秋萍;汪海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