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朱建新
泰胃美是1975年合成的第三代咪唑类衍生物,为有力的组胺H2受体阻滞剂,能抑制基础胃酸和条件胃酸分泌,有利于胃粘膜修复,故既往主要用于消化性溃疡病.近年来,随着对其药理认识的不断深入,临床实践不断开发,其应用范围在日益扩大.文献报道[1,2,3],泰胃美还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及降低门静脉压力、控制上消化道出血等作用.我们应用天津中美史克公司生产的泰胃美预防肝癌晚期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上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曦;欧阳学农;陈樟树 刊期: 1997年第03期
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术目前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胆、肝、胰疾病的辅助诊断,特别是对于了解胰管以及肝内外胆管的走行、是否变形、狭窄、扩张、结石以及梗阻等情况均有极大的帮助,是一种有一定创伤性,但安全、患者痛苦较小的诊疗措施.
作者:于萍;杨云芬 刊期: 1997年第03期
应用双染色-流式细胞术结合4种抗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对8例老年消化系肿瘤小剂量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Leu4、Leu3a、Leu7在化疗前后皆无明显变化,Leu2a化疗后较化疗前略有增高,Leu3a/Leu2a比例有所下降,但皆无统计学意义.本文结果提示:小剂量化疗对老年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机体免疫系统影响不大,适合于年老体弱不能耐受大剂量化疗的患者.
作者:姜泊;刘成贵 刊期: 199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CD44V6在大肠癌肝转移中的作用,探索一种有效的抗肿瘤转移方法.方法:应用大肠癌肝转移模型来研究CD44v6单抗对大肠癌HT29、Lovo细胞裸鼠实验性肝转移的影响,分析CD44V6单抗在抗大肠癌肝转移中的作用.结果:CD44V6单抗能有效阻断裸鼠实验性大肠癌肝转移的发生.
作者:丁彦青;李祖国;郭君琪;朱梅刚 刊期: 1997年第03期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通常发生血小板减少,但其减少与免疫机制的关系尚不清楚.为此我们对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PA-IgA)及血小板计数进行了测定,同时观察了11例肝硬化患者脾栓塞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的变化,以进一步探讨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理.
作者:王秀敏;董洪林;付春彬;李瑞清 刊期: 1997年第03期
消化性溃疡并穿孔是外科急腹症之一.我院自1991年1月至1997年8月共收治152例,现将该组病例的诊治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52例病从中男性123例,女性29例,发病年龄1岁~75岁.平均年龄48.9岁.有典型溃疡病史的91例.胸腹透视见膈下游离气体影124例,占81.58%.
作者:张宇 刊期: 1997年第03期
肝脏和病变常导致甲状腺激素的代谢异常,其中低T3综合征是常见的病变之一,在肝硬化病人,低T、综合征的严重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关[1,2,3].重症肝炎病人有严重的肝细胞坏死,也可能出现低T3综合征.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主要检测了重症肝炎病人的T3水平,重点探讨了低T3综合征与重症肝炎病情的关系.
作者:刘双虎;杨芬;李聪智;林敏西;谢玉桃;欧阳;胡立宽 刊期: 1997年第03期
氟乙酰胺和氟乙酸钠属剧毒类有机氟杀鼠剂.国家虽已禁用,但时有不法制售而致服食中毒发生.北类中毒极具凶险,及时抢救可获痊愈,如延误诊治可危及生命.本文就本院16例中毒住院者抢救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蔡全保;白岚 刊期: 1997年第03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已经被公认为消化性溃疡发病、病变活动、顽固不愈以及复发的主要因素[1],其根除治疗是当前胃肠病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许多研究表明:单一用药难以消除Hp,本文应用洛赛克单一药物和三联用药(洛赛克+德诺+灭滴灵)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苏文彩;金华 刊期: 1997年第03期
消化性溃疡(PU)与幽门螺杆菌(Hp)有密切关系.德诺片对导致PU复发的Hp具有杀菌活性,因此,我们用德诺片治疗Hp感染阳性的PU患者并与雷尼替丁进行对照研究,以观察其疗效及对Hp消长、复发的影响.
作者:吕爱民 刊期: 1997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3期
为探讨中华麦饭石预防大鼠肝癌时微量元素的作用,给Wistar大鼠食用二甲基奶油黄饲料诱发肝癌,同时饮用10%中华麦饭石浸液26周.实验结束时用ICP法检测大鼠血中10种微量元素.结果显示,实验组对肝癌有预防作用的Ba、Mn、Se、Zn、Fe、Mo和S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u和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除Si外,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各微量元素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果表明,中华麦饭石对肝癌的预防作用可能与微量元素的作用有关.
作者:王富根;宋卫生;杨冬华 刊期: 1997年第03期
我院自1991年8月~1996年10月对54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经内镜采用少点、大剂量、滞针法静脉注射5%鱼肝油酸钠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并与42例药物治疗的疗效作了对比,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正坤 刊期: 1997年第03期
5-氟尿嘧啶(5-Fu)、丝裂霉素(Mmc)为食管癌的主要化疗药物,单一用药及联合化疗,疗效不满意,根据提高细胞内还原叶酸含量能抑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合成酶,增强5-Fu细胞毒性作用的理论.我们自1991年来设计5-Fu、Mmc和醛氢叶酸(FA)联合应用治疗晚期食管癌,并与单用5-Fu、Mmc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兴田;陈希云;沈玉法 刊期: 1997年第03期
目的探索肿瘤坏死因子(TNF)诱导人大肠癌细胞凋亡的可能性及其发生规律.方法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以TNF α10万U/ml作用人大肠癌Lovo细胞12-48小时,经HE染色和Hoechst33258荧光染色,光镜观察细胞的形态改变;DNA抽提、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断裂情况.结果随作用时间延长,Lovo细胞渐出现明显的凋亡形态学改变;作用48小时,DNA电泳出现梯形条带.结论TNF α能够诱导人大肠癌Lovo细胞凋亡,并存在时间效应.
作者:梁卫江;黄卓垣;丁彦青;张万岱 刊期: 1997年第03期
自1980年6月至1997年6月,我们行纤维胃镜诊治5440例次,纤维支气管镜诊治395例次.其中以误吞异物为主诉的患者行内镜紧急检查者29例,非急诊内镜2例.31例胃食道内异物21例,气管支气管内异物8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大为78岁,为食道内异物患者(猪骨头),年龄小仅1岁零四个月,为气管内异物患者(红瓜子).食道、胃、气管支气管内异物分别19例、2例、10例.
作者:叶杨娥 刊期: 199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表面免疫分子HLA-DR及B7表达水平及其与DC免疫诱导能力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DC免疫功能在宿主抗肿瘤免疫无能中的作用.方法以健康成人(n=10)作为对照,检测临床确诊肝癌患者(n=10)外周血DC表面免疫分子HLA-DR及B7表达水平及DC免疫诱导能力.结果肝癌患者DC表面HLA-DR及B7表达水平(6.7±1.6及6.1±1.1)明显低于对照组(10.7±1.4及9.6±1.2,p<0.05),其DC体外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3100±120 cpm)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 cpm,p<0.01);以抗HLA-DR单抗及抗B7单抗完全封闭对照组DC表面HLA-DR及B7,则该DC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3900±105cpm)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 cpm,p<0.05).结论肝癌患者DC表面HLA-DR及B7表达水平下降与DC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DC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肝癌(或许包括其他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重要原因.
作者:李明松;袁爱力 刊期: 1997年第03期
我院是广东省韶关地区医院,1974~1996年共收治肝脓肿337例,今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337例均为我院住院确诊病例(见表1).男性269例(79.8%),女性68例(20.2%),年龄2.5~80岁,平均36.1岁,其中城市居民88例,农村居民249例.细菌性肝脓肿171例,阿米巴肝脓肿118例,阿米巴肝脓肿合并细菌感染48例.
作者:王春丁;张丽君 刊期: 1997年第03期
我院1984年12月-1996年12月共进行纤维检结肠镜检查6150例,其中68例为大肠癌术后病例,现就其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8例中,男47例,女21例.年龄25岁~76岁,平均49岁.大肠癌术后至结肠镜检查间隔时间为4个月~7年,中位时间2年.
作者:李明;陈友雄 刊期: 1997年第03期
女性,35岁.因上腹隐痛2日来诊.病人于2天前因饮食不洁,突觉上腹疼痛,为持续性隐痛,以剑下为著,食后腹痛稍剧,但无绞痛,略腹胀,伴恶心,呕吐.既往健康.查体:T36.8℃.无黄染,腹软,剑下深压痛,无反跳痛.未及包块.
作者:滕海波;刘翠芹 刊期: 199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