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楠;古扎努尔·艾力
1一般情况患者,女性,48岁,主因间断胸闷、气短13天,加重1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于入院前13天患者于晨起室内活动时出现胸痛闷、气短,伴心悸、周身乏力,经休息数分钟可逐渐减轻,入院前1天患者于晨起活动时再次出现胸闷、气短,并随之出现晕厥、小便失禁,5分钟后患者意识转清,仍有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症状减轻,随即而入院.入院查体:BP:142/108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平卧位,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粗,两肺底可闻及明显湿性罗音,叩诊心界无扩大,心率100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P2>A2,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吕静;魏庆民;王志华;夏东晖;杜瑞娟;王记记;王林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通率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根据心电图均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分为:重组人尿激酶原组40例,尿激酶组40例.住院24小时内通过心电图ST段回落、心肌酶酶峰及临床症状,评估是否再通.24小时内测定B-型脑钠(BNP)水平,2周内测定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病、Killip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重组人尿激酶原组再通率高,BNP水平低,左室射血分数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尿激酶原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检后再通率高,并影响左心功能.
作者:许仕明;安国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蒙药辅助治疗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用蒙药辅助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BNP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地高辛停减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蒙药辅助治疗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能够显著增强患者心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玲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采用不同给药时间用于高血压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间于我院收治的66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采取替米沙坦治疗,其中对照组在晨间给药,观察组在夜间给药,比较不同时间给药治疗高血压的疗效.结果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情况,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中有21例患者转变为杓型高血压,转变率为63.64%,对照组中11例患者转变为杓型高血压,转变率为33.33%,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米沙坦夜间给药更能纠正血压的大幅波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李益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医院药房是药品流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学服务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其管理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疗水平、患者疾病和医院形象.因而国家和人民越来越重视药房服务工作.分析药房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可有效提高药房管理水平.本文对药房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选行分析,并探究制定了一系列的解决策略,为医院药房管理提供指导.
作者:何炽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糖尿病是临床当中较为多发的一种内分泌性疾病,病情会对机体的各项身体机能造成严重损害,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包括各种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关于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逐渐增多,众多研究者针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展开了研究分析,本研究广泛搜集相关研究资料,对相关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刘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实验组则联合应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通过术后随访或患者复查,了解患者治疗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76%,组间数据未见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并发症或死亡发生率为20.69%,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或死亡发生率为51.72%,实验组并发症或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LVEF水平及运动耐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心脏再同步联合治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石春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析优质护理应用于心内科护理服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心内科患者18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90例给予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90例给予实施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护理后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内科实施优质护理可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升整个科室的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丽群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右美托咪定在ICU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ICU接受镇静治疗的脓毒血症患者80例,以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各为40例的两组,A组给予丙泊酚镇静,B组给予右美托咪定镇静,对比两组的镇静效果及预后差异.结果 镇静后72h,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均较镇静前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镇静后24、48、72h两组的MYO、NT-proBNP、ultra-TnI及CK-MB水平均较镇静前显著降低,B组在镇静后24、48h ultra-TnI、CK-MB水平,镇静后24、48、72h NT-proBNP水平均低于A组(P<0.05),B组平均ICU住院时间,28d死亡率与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于ICU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右美托咪定更具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周斐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4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应用效果体会.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进行治疗的4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护理方法进行整理、研究.结果 所有患者的治疗显效18例,有效24例,无效7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结论 在患者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适当的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对于患者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改善,所以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适当增加相应的护理干预.
作者:刘新豫;李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急诊清创缝合术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急诊科选取136例清创缝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7.1%高于对照组85.3%,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收缩压、心率、疼痛程度、焦虑程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清创缝合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减轻痛苦,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许锦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皮肤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60例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皮肤护理,观察组给予皮肤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Ⅰ期压疮发生率为10.0%,对照组的Ⅰ期压疮发生率为20.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率为96.0%,对照组的满意率为86.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实施皮肤护理能有效预防压疮等疾病,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杨艳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疏肝解郁汤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与推广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8月心血管内科住院部收治的80例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组40例,对照组仅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疏肝解郁汤,连续治疗4周后进行临床疗效及抑郁状态评价.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0% vs 80.0%),且治疗后4周、8周时HAMD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疏肝解郁汤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先琴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三年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治疗差异分为的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常规方式和尿激酶静脉溶栓方式进行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对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胸痛缓解时间和ST段下降≥50%的时间进行对比,治疗组的各项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法进行治疗,其优势明显,能提升栓部血管再通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彭乾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治疗进程中阿托伐他汀剂量使用差异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结合120例冠心病患者入院治疗时间的差异将其分为2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组60例)与40mg/d(对照组60例)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并统计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四项血脂检测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而剩余三项指标则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8.3%)与对照组患者(26.7%)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40mg/d的阿托伐他汀剂量对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有良好效果,但其相较于20mg/d的阿托伐他汀应用剂量,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也有所增加.
作者:杨瑞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综合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疾病防治知识水平与依从性产生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6例冠心病病例分为2组,各5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及健康宣教,观察组基于其予以综合干预,比较2组疾病防治知识达标率、依从性及西雅图心绞痛(SAQ)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疾病防治知识水平达标率96.23%、依从性良好率75.47%,高于对照组71.70%、39.62%(P<0.05);观察组SAQ各分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冠心痛患者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可增加其疾病防治知识,提升治疗依从性,有效缓解心绞痛情况,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作者:李明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小儿白血病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对心理情绪的影响.方法 分析对象是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白血病患者96例,计算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48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心理状态.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的焦虑抑郁情况在护理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且对治疗的依从性95.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79.1%,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白血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减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对治疗的配合度.
作者:杭卫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创新型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取医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28例,按照护理方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4例,分别给予一般护理措施、创新型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88.0±4.5)分高于对照组(70.0±5.5)分,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6.88%(62/64)高于对照组78.13%(50/64),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创新型护理模式的应用对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效果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护理实践中进行推广.
作者:刘阿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在胫骨平台骨折护理的过程中,应用多元化护理康复锻炼的效果.方法 针对4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并归为对照组,针对另外40例患者采用多元化护理康复锻炼,并归为观察组,两组共8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6到2016年7月间收治.结果 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关节恢复优良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2.5%);两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在干预前无明显差异,经过分组护理观察组患者明显较优;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对照组为15.0%,组间比较均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元化护理康复锻炼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发现,其能够帮助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恢复,同时巩固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上官凤华;曾艺清;叶淑琼;胡秀生;陈保家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对肿瘤患者PICC相关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护理对策进行阐述.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肿瘤患者共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跟踪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并对感染因素进行总结.结果 观察组患者感染的发生率为8%,对照组患者感染的发生率为20%,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统计分析可知,患者的性别、静脉选择、导管置入长度等和PICC感染无明显关联(P>0.05),而输液种类、导管留置时间等均与PICC感染的发生有明显关联(P<0.05).结论 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为了避免感染的发生,需要对输液种类、导管的留置时间等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从而保证临床疗效.
作者:任银花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