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思;罗长军;潘永寿;冯红兵
目的 对运动平板试验在诊断冠心病中的意义进行探讨. 方法 随机选取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这一期间在我院住院患者中疑似冠心病的患者60例,并在两周内对60例患者进行运动平板试验和冠状动脉的造影. 结果 运动平板试验的准确率和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分别为83.3%、88%、80%. 结论 在冠心病的诊断方法种,运动平板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方便以及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等优点,在临床诊断冠心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作者:谢燕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卒中引起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2013年7月-2015年7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高血压脑卒中引起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纳入30例. 对照组采取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进行治疗. 结果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均显示具有明显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卒中引起偏瘫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功能性胃肠病流行情况,探究其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借助于三级抽样法,对我地区范围内3000例观察对象进行调查,并就其年龄、患病情况、性别以及心理状态的各不相同加以对比. 结果 不同性别间,功能性肠胃病患病情况对比,男性患病例数较多于女性,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年龄段观察者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率均在30.0%~71.0%间;以50~59岁年龄段发病率高,为70.3%,与其他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胃肠病1620例患者发现伴有焦虑情绪障碍者127例,抑郁情绪障碍者158例;无功能性胃肠病1380例中焦虑情绪障碍者62例,抑郁情绪障碍者78例;两组间数据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地区功能性胃肠病50岁以上人群属高危人群,心理因素与发病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作者:罕丽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进行合理用药分析,促进心血管内科的用药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4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420例患者中出现的用药问题并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促进合理用药的措施. 结果 4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26例存在用药问题,占总人数的6.2%. 其中,配伍用药不合理9例,占总人数的2.1%;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6例,占总人数的1.4%;用法用量不合理5例,占总人数的1.3%;用药与诊断不对应3例,占总人数的0.7%;忽略用药禁忌症3例,占总人数的0.7%. 结论 分析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提出合理用药应对措施对促进心血管内科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费必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以及感染因素进行调查. 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139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将其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一般资料,调查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139例患者中有102例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占比例的73.4%,其中55例胃溃疡患者有37例细菌感染阳性,占比例的67.3%,47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34例细菌感染阳性,占比例的72.3%,37例复合性溃疡患者有31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占比例的83.8%. 年龄、进餐习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家族遗传史、个人卫生习惯均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P<0.05. 结论 饮食习惯、年龄、家族史等因素均是影响患者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加强患者病情监测,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机率.
作者:罗永婧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位硬膜外阻滞(TAE)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情况. 结果 用药后,对照组患者的LF、HF以及LF/HF变化不明显(P>0.05), 观察组患者的LF、HF以及LF/HF均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 结论 TAE可相对提高迷走神经张力、阻滞交管神经活性,使冠状血管扩张,改善心肌缺氧情况,从而起到治疗冠心病的作用.
作者:张海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总结相关经验. 方法 对我院2014年3月-2015年4月90例住院高血压患者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对相关危险因素以及运动、饮食、用药、心理等方面教育,并结合各类护患活动,增进患者疾病认识,以求达到提高认识率、控制率和治愈率,真正起到预防和防治并发症发生,减少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在出院前,给患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疾病认识和掌握情况.结果 有效的健康教育形式,增加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减少并发症发病率. 结论 针对高血压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教,帮助患者提高和学会自我保健、监督意识,可有效促进血压稳定的维持,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了临床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作者:高继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快速检测心肌肌钙蛋白T(cTnT)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检测cTnT、血清心肌酶.结果 cTnT检测阳性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等与血清心肌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T联合心肌酶检测阳性率检出显著高于心电图检查(P<0.05). 结论 快速检测cTnT可及时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该方法具有准确度好、灵敏度高等优点,联合心电图进行检测能够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晓冬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定位诊断中的临床用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检查重点放在左右冠状动脉主干. 结果 50例川畸病患儿,其中,冠状动脉病变患儿18例,冠状动脉扩张10例,冠状动脉瘤例7,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1例;≤1岁组与>1岁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时间、扩张程度、冠状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程与恢复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定位诊断中,超声心动图诊断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作者:彭安湘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对责任包干制在心衰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以2011年8月-2014年8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接收的90例心心衰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 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心衰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责任包干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出院半年内对患者进行家访,比较两组患者再入院率.结果 观察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回访结果显示观察组再入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责任包干制在心衰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可有效改善心衰患者护理质量,提升心衰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再入院率.
作者:辛易勋;罗爱林;罗祺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呼吸道传染疾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和控制将会产生大规模的传染,综合性医院是防控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重要场所的关键点,在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防控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综合性医院来说,在呼吸道传染疾病防控的过程中,加强对呼吸道传染病的诊治,控制疾病的传播,对于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基于此对综合性医院中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防控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对于加强综合性医院中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防控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施学良;尹菊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研究高血压危象患者的临床救治方法及护理体会. 方法 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确诊且收治的高血压危象患者,共58例予以临床救治及护理. 结果 58例患者中,血压平稳下降的有20例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38例住院治疗前血压水平降低18%-33%, 均得到合理且有效的救治. 结论 对于高血压危象患者而言,有效及时的院前救治与护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文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对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 纳入78例行PCI治疗的首发糖代谢异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78例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予以干预组患者护理干预,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1个月时的餐后2小时血糖、体重指数达标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血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达标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出院6个月时,干预组患者上述指标的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护理干预在PIC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可对患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作者:陈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冠脉介入治疗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冠脉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远期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胸痛缓解、心力衰竭改善、ST段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随访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脉介入治疗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疗效显著,不仅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症状恢复时间,还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复发和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韶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与2型糖尿病并存对血脂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45例单纯高血压老年患者、45例单纯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及45例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三组患者的血脂情况进行分析,观察老年高血压病与2型糖尿病并存对血脂的影响. 结果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TC、LDL水平较高血压组及2型糖尿病组显著提高,HDL水平较高血压组及2型糖尿病组显著降低(P<0.05);与高血压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及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TG水平显著提高(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与2型糖尿病并存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作者:徐安彬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应用不同剂量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药物的使用奠定基础.方法 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接收了10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将他们平均分成两组,每组50例患者,一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80mg缬沙坦,每日一次,另一组为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当血压逐渐趋于平稳且患者身体能承受的范围内将缬沙坦增加至160mg,患者用药期间的血压、心率均正常,观察两组患者分别用不同剂量的缬沙坦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 结果 分别用不同剂量的缬沙坦后,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00%)比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8.00%)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剂量的缬沙坦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效果不同,大剂量的缬沙坦减少了再次住院的次数,使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增加,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青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清BNP水平对心力衰竭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2014年8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00例,所选的这100例病例中心房颤动病人有45例,非心房颤动的病人有55例,正常对照组病例有20例.所选的这些病例全部都接受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将患者的静脉血液留置出来以供检验,采用免疫荧光快速测定方法测定血液血清中的BNP水平. 结果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BNP水平,我们能够看到: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患者的血清BNP水平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并且心房颤动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P<0.05),血浆BNP水平越高,患者并发心房颤动概率越大. 结论 血清BNP水平与心房颤动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心房颤动会引起血清中BNP水平的升高, BNP水平升高,并发心房颤动概率增大,因此血清BNP水平对心力衰竭患者并发心房颤动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是一种值得使用与推广的预测方法.
作者:袁诚;江玮;汪丽莎;许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社区2014年1月-2015年1月确诊为高血压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确诊患者系统性的健康教育,分析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前后对高血压认知程度、血压水平变化及对治疗的依从性. 结果 患者健康教育后的高血压认知率、治疗依从性高于教育前,并且血压水平明显下降低于教育前,教育前后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高血压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明显提高,血压水平明显下降,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了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李永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以及处理对策和效果. 方法 将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肺部感染47例. 回顾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方法,分析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 对痰液标本进行培养,分析病原菌种类,观察患者的预后效果. 结果 年龄>60岁、住院时间>2周、侵入性操作、有抽烟史、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原菌以真菌为主(25.5%),其次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7.0%)、大肠埃希菌(17.0%)、金黄色葡萄球菌(10.6%)、肺炎克雷伯菌(8.5%)、粪肠球菌(8.5%). 患者经对症治疗处理后,45例感染得到控制(95.7%),2例感染加重死亡(4.3%).结论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治疗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较多.实施针对性的对策和护理措施,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吴燕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采用复方罗布麻片与胺碘酮联合的手段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2年2月到2015年2月我院治疗的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对照组为采用胺碘酮单一治疗方式治疗,观察者为采用复方罗布麻片与胺碘酮联合的治疗方式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结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采用复方罗布麻片与胺碘酮联合的治疗方式治疗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疗效明显,用药安全,在缓解病情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率,值得推广及应用.
作者:陈克壤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