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诚;江玮;汪丽莎;许丹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定位诊断中的临床用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检查重点放在左右冠状动脉主干. 结果 50例川畸病患儿,其中,冠状动脉病变患儿18例,冠状动脉扩张10例,冠状动脉瘤例7,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1例;≤1岁组与>1岁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时间、扩张程度、冠状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程与恢复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定位诊断中,超声心动图诊断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作者:彭安湘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快速检测心肌肌钙蛋白T(cTnT)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检测cTnT、血清心肌酶.结果 cTnT检测阳性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等与血清心肌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T联合心肌酶检测阳性率检出显著高于心电图检查(P<0.05). 结论 快速检测cTnT可及时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该方法具有准确度好、灵敏度高等优点,联合心电图进行检测能够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晓冬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进行合理用药分析,促进心血管内科的用药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4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420例患者中出现的用药问题并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促进合理用药的措施. 结果 4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26例存在用药问题,占总人数的6.2%. 其中,配伍用药不合理9例,占总人数的2.1%;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6例,占总人数的1.4%;用法用量不合理5例,占总人数的1.3%;用药与诊断不对应3例,占总人数的0.7%;忽略用药禁忌症3例,占总人数的0.7%. 结论 分析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提出合理用药应对措施对促进心血管内科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费必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以及感染因素进行调查. 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139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将其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一般资料,调查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139例患者中有102例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占比例的73.4%,其中55例胃溃疡患者有37例细菌感染阳性,占比例的67.3%,47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34例细菌感染阳性,占比例的72.3%,37例复合性溃疡患者有31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占比例的83.8%. 年龄、进餐习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家族遗传史、个人卫生习惯均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P<0.05. 结论 饮食习惯、年龄、家族史等因素均是影响患者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加强患者病情监测,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机率.
作者:罗永婧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研究人性化服务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8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接收的患者一共有16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临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之上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对两组临床干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临床干预以后,干预组病人对护理服务以及护士态度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干预以后,干预组病人抑郁和焦虑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当中采取人性化服务,可以使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使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赵亮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卵磷脂络合碘胶囊在眼内出血性疾病治疗中并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来治疗的78例眼内出血性疾病患者实施研究,把78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眼内出血性疾病患者使用益脉康片治疗,观察组卵磷脂络合碘胶囊治疗,患者均接受综合护理,比较观察两组效果. 结果 使用益脉康片治疗及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2%,使用卵磷脂络合碘胶囊治疗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眼内出血性疾病患者使用卵磷脂络合碘胶囊治疗并配合全面的护理干预对患者及时康复有良好效果,可临床推广.
作者:杨会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呼吸道传染疾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和控制将会产生大规模的传染,综合性医院是防控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重要场所的关键点,在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防控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综合性医院来说,在呼吸道传染疾病防控的过程中,加强对呼吸道传染病的诊治,控制疾病的传播,对于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基于此对综合性医院中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防控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对于加强综合性医院中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防控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施学良;尹菊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两种护理方法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方法 研究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40名冠心病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 结果 实验发现,经过长期的综合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病情. 结论 可以临床大量培养具有综合护理技能的护士,或对在岗护士进行教育培训,以便综合护理在临床上可以大规模开展.
作者:蒋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小剂量他巴唑治疗甲亢的临床疗效,为甲亢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甲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剂量他巴唑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剂量他巴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1%,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7.3%;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小剂量他巴唑治疗甲亢的有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荐.
作者:汪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冠脉介入治疗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冠脉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远期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胸痛缓解、心力衰竭改善、ST段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随访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脉介入治疗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疗效显著,不仅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症状恢复时间,还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复发和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韶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对责任包干制在心衰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以2011年8月-2014年8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接收的90例心心衰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 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心衰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责任包干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出院半年内对患者进行家访,比较两组患者再入院率.结果 观察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回访结果显示观察组再入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责任包干制在心衰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可有效改善心衰患者护理质量,提升心衰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再入院率.
作者:辛易勋;罗爱林;罗祺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对运动平板试验在诊断冠心病中的意义进行探讨. 方法 随机选取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这一期间在我院住院患者中疑似冠心病的患者60例,并在两周内对60例患者进行运动平板试验和冠状动脉的造影. 结果 运动平板试验的准确率和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分别为83.3%、88%、80%. 结论 在冠心病的诊断方法种,运动平板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方便以及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等优点,在临床诊断冠心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作者:谢燕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HTN)合并冠心病(CH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9月-2015年6月接受治疗的6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 随机分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 对照组患者应用硝苯地平单药治疗,观察组应用吲达帕胺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7%(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略低于对照组10.0%(P>0.05).结论 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相比单独用药,疗效更高,安全性好.
作者:陈新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研究高血压危象患者的临床救治方法及护理体会. 方法 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确诊且收治的高血压危象患者,共58例予以临床救治及护理. 结果 58例患者中,血压平稳下降的有20例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38例住院治疗前血压水平降低18%-33%, 均得到合理且有效的救治. 结论 对于高血压危象患者而言,有效及时的院前救治与护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文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辅酶Q10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间期及QT变异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5月我院诊断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共60例. 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给与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曲美他嗪. 结果 3个月后治疗组再入院率、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QTc、QTd、FS、LVEF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心功能NYHA分级、LVEDD、LAD、IVRT、E/A指标虽两组治疗后均有所改善,然改善程度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辅酶Q10在改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心衰症状及QT间期和QT变异度方面有显著疗效.
作者:张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析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 方法 收集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 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三组, 分别是A组、B组、C组,均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对比与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患者的死亡率是5%,B组患者的死亡率是20%,C组患者的死亡率是45%,C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B组与A组,差异性显著(P<0.05).C组患者的24h、30d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是45%、55%、60%,A组分别是25%、5%、15%,B组分别是25%、25%、35%,C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性显著(P<0.0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诊治极为重要,尤其是正后壁、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主要是因为出现这种临床症状患者的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及时给予有效处理,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
作者:李艳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老年患者后,对患者血脂水平以及炎症因子有何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老年患者40例,随机上述4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20例患者,对观察组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对照组的患者则进行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经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主要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内皮功能指标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内皮功能指标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对患者的血脂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内皮的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心血管内科广泛应用于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
作者:徐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卒中引起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2013年7月-2015年7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高血压脑卒中引起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纳入30例. 对照组采取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进行治疗. 结果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均显示具有明显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卒中引起偏瘫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位硬膜外阻滞(TAE)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情况. 结果 用药后,对照组患者的LF、HF以及LF/HF变化不明显(P>0.05), 观察组患者的LF、HF以及LF/HF均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 结论 TAE可相对提高迷走神经张力、阻滞交管神经活性,使冠状血管扩张,改善心肌缺氧情况,从而起到治疗冠心病的作用.
作者:张海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应用不同剂量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药物的使用奠定基础.方法 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接收了10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将他们平均分成两组,每组50例患者,一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80mg缬沙坦,每日一次,另一组为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当血压逐渐趋于平稳且患者身体能承受的范围内将缬沙坦增加至160mg,患者用药期间的血压、心率均正常,观察两组患者分别用不同剂量的缬沙坦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 结果 分别用不同剂量的缬沙坦后,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00%)比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8.00%)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剂量的缬沙坦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效果不同,大剂量的缬沙坦减少了再次住院的次数,使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增加,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青 刊期: 2016年第01期